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上海枫锦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希洲

“我觉得还是草的功劳……”2017年8月19日我去采访上海枫泾和浙江姚庄联合举办的黄桃评比金奖得主时,孙希洲这番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原来是做软件的,2009年的时候和别人合股建了一个188亩的黄桃园。没到3年,大股东跑了,孙希洲被迫接手。2012年,这位门外汉种出的黄桃就在上海的黄桃比赛中崭露头角,并进了百果园的销售体系。

当时他也搞不清楚为什么种出的黄桃会比别人好吃。过了几年,才慢慢总结出“少用化肥,多用有机肥”等道理,但最大的功劳他依然归功于桃园中茂盛的草。我那年夏天去的时候,草是齐膝高的,但黄桃的风味口感确实不错,非常自然纯正,只是外观上稍微差了些,有些“黑印”,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孙希洲(右)在田间介绍草的作用

但草多也是件麻烦事。孙希洲倒不担心草会“争肥”,他施用的化肥本来就少,对面60亩桃园全年的化肥用量够他188亩桃园用两年。但过于茂盛的草会影响田间作业,所以孙希洲会在关键性的季节进行处理,比如采摘前和施肥前,加上五六月份恶草的精准“打击”,一年至少要三次“整治”。因为坚决不用除草剂,所以必须要人工割草。这是他桃园中最费工的作业内容。

加上施肥、打药、疏果、套袋等人工,他的黄桃园每年耗费的人工费差不多要占到每年总投入的一半。所以他这几年的心思都在改造老果园,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

机器代人是减少劳动力投入最有效的方法,但老桃园是江南水网地区桃树种植的传统模式,开心形,株距4米,行距4-5米,树冠低矮,枝条交错,在其间行走都非常费劲,更别提机器作业。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老桃园的传统开心形种植模式

于是,孙希洲就先改造了一批老桃园,把传统模式改为“高垄缓坡斜立主干形”的新型种植模式。垄宽4.5米,种2行,株距2米。垄高50-60厘米,以利排水。起垄后沟宽1米左右。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高垄缓坡斜立主干形新型种植模式

“这1米的宽度就是为了机器通行?”我问他。

“对!”他应道:“建园前我已经把机器选好了,拖拉机、打药机、开沟机、搬运车都是履带式的,履带宽度都在1米左右;还有一台轮式的割草机,所以我的垄沟之间是斜面的,割草机可以斜着作业,这样通过性和作业面都比较好。”

“那施肥呢?”

“去年是把有机肥撒在垄上,用拖拉机翻耕了一遍;今年是用开沟机开沟以后把大豆肥和有机肥直接撒在沟里,再把沟填上。”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工人在用机器开施肥沟

2016年,孙希洲先把桃苗在控根器里假植了一年;2017年开春时再移栽到地里;2018年一棵树大概结了二三十个果实,产量和品质都表现不错。

“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像王卫国那样的主干形树形?”在金山,王卫国的桃树主干形做得很成功,也结合机械化,算是我在上海看到的最有现代化气息的桃园。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天母果园的主干形桃树

“还是考虑到树形管理上会比较麻烦。我自己原来也种了一点主干形,发现主干下部的空档比较厉害。还有光照的问题,往往上面的果实品质很好,下面的果实品质就不大理想。”

“那现在这个树形是哪里看到的?”南方很少能见到桃树的斜立主干形。我只在王卫国的桃园中看到过,种在大棚中,“装逼”用的。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天母果园的斜立主干形

“我这个树形本来应该是斜立Y形的。”孙希洲笑着说:“当时我去向上海农科院林果所叶正文所长请教用哪种树形时,他刚好从澳大利亚回来,并拍了一些这种树形的照片,他建议我不要用斜立主干形,用澳大利亚这种双行斜立侧Y的树形。因为我这个小树是预先种在控根器里的,树形没弄好,所以现在就变成既有单干也有双干的了。”

<<<

“与老果园相比,现在新果园的劳动力成本能够减少多少?”

“效果还是不错的。”孙希洲先举了施肥的情况,“施肥用拖车,一车有机肥拉进去, 3个人作业,一个人开拖拉机,两个人在车上把有机肥翻下去,再把袋子割破撒下来就好了,很简单。比原先两个人抬进去省掉的工作量不是一点点,起码可以省掉百分之六七十。”

“打药机可以一个人作业,像我这样60多米的垄喷一次药大概在十几分钟这个样子,还是蛮快的。倒是每次加水配药的时间耗费得比较多。”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孙希洲和上海市农科院林果所所长叶正文(左)在一起

“那割草呢?”这是他的重点。

“我买的是遥控的割草机。南面那块十来亩的地,我那天是下午3点开始的,到5点多结束,就二三小时,我一个人基本上都搞定了。主要是这台机器的质量还有问题,经常开出去开不回来,坏在地头。”孙希洲抱怨道。

“国产货!”我笑着说。这也是国内果园机械化的一个硬伤。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孙希洲购买的果园机械

“看来新果园改造后,施肥、打药、除草这些作业都可以用机器了,从省工省力角度肯定是效果明显的。从品质角度来说,新模式和老模式有没有变化?”我继续问道。

“比原来的品质更加稳定一些。现在是斜的,树体的光照条件变好了,从上往下的果子品质都还比较好。”孙希洲应道。

“现在斜立的角度是多少?”

“标准是20度左右,但是有的角度偏大一点。”孙希洲说:“这个是我立架搭得晚的缘故,应该在建园时就把架子搭起来,这样用绳子把桃苗牵引起来就会比较一致了。”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正在建设的立架系统

除此之外,孙希洲还认为行距应该加大到5.5-6米,可以更方便机器通过,也可以添置更大马力的机器以适应当地的粘性土质。

“现在只能结合销售情况,逐步加以改造并完善吧!”孙希洲说。

清扬,1991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高级农艺师,《中国果业信息》专栏作者,2014年12月创办《花果飘香》微信公众号,2017年11月入驻《今日头条》,2018年11月获“2018年度十大三农头条号”称号。

老果园改造,一切为了省工省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