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Banking:金融科技的全新機遇?

Open Banking:金融科技的全新機遇?

繼人工智能、區塊鏈之後,開放式銀行(Open Banking)已經悄然將全球金融科技競爭引入了全新的階段之中。去年7月,浦發銀行推出API Bank無界開放式銀行,隨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建設銀行都對外明確釋放了打造開放式銀行的信號。

那麼,什麼是開放式銀行?

用一句話來概括:銀行即服務。

舉例來說,我們現在開戶、查詢、繳費、轉賬等一系列行為現在都要通過手機銀行APP來完成,但開放式銀行可以讓我們通過一些社區APP、生活服務APP等,進行購物、繳納物業費,而提供支付、積分、優惠等服務全部由銀行來提供。

通俗來說,就相當於一個集合各種服務的超級“支付寶”,而這個“支付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所有支付功能都直接由銀行來完成,而且它不再只是一個第三方支付APP。

正如維基百科上對開放式銀行的解釋,Open Banking是指銀行使用開放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讓所有第三方軟件開發者能夠運用銀行數據開發和構建應用程序及服務。

等下,什麼是API?

說得通俗一點,我們在電腦上打開了京東商城的官網www.jd.com,這時一則“請求”信息會出現在京東的遠程服務器上,這臺遠程服務器會解析代碼,呈現出網頁。

瀏覽器就相當於我們打開的APP,而京東的遠程服務器就是瀏覽器的API。也就是說,每當你在互聯網上打開一個網頁的時候,你都在與某個遠程服務器的API發生交互。

說的如此“玄乎”,那這種開放式銀行究竟會給金融行業帶來什麼變化?

最大的變化主要就是兩點:

1.“去銀行化”的場景服務。過去,不管是銀行網點還是手機銀行,銀行服務都有很強的“領地”意識,用戶要“落”到我的銀行、我的APP上,這才是我的用戶。就像是在當前,在我們的意識中,銀行能給我的,就是開戶、查詢賬戶、收工資、轉賬、支付,而脫離了這些場景,我就不再需要銀行,也很少在乎銀行發來的廣告。

而開放式銀行則不同,它實質上是銀行服務的開放,在我們的生活場景中提供標準化、產品化的服務。它意味著“銀行是一種服務,而不是一種場所”。它和支付寶最大的不同就是後者只是一種第三方支付APP,而開放式銀行則“寄生”在各種生活APP上。

2.抱團取暖的“互聯網”金融。相信互聯網金融已經被大家所熟知,但其實它的本質是要促進金融脫媒,即去中心化且數字化的金融。說簡單點,當前銀行、保險、基金、信託這些服務都是有“圍牆”的,BAJ巨頭以及一些金融科技獨角獸們正在縮小金融行業“牆與牆之間”的距離,打造一個超級金融平臺。對於銀行來說,這既是挑戰,同樣也是機遇。

傳統銀行最大的優勢是信用風險管控、流動性管理以及標準化服務和穩健的品牌,但其實我們往往會忽略銀行最大的優勢其實是金融牌照賦予他們的存款吸收能力,以及多牌照框架裡的綜合金融能力,而這正是大多數金融科技公司所不具備的。

但是,金融科技公司也有銀行所不具備的優勢,比如流量入口、獲客成本、線上場景、以及深得客戶體驗優化之道的產品模式。因此,銀行與科技公司之間,抱團取暖、合作共贏的平臺化已是時勢使然。

除了這兩點之外,金融科技對開放式銀行有哪些影響?

Open Banking可能將重塑銀行生態,

過去,銀行背後經常會帶著一群“兄弟”:信託、擔保/保理/保險公司、小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等。隨著銀行的數據、算法、交易、風控、流程和其它業務功能逐漸開放給包括第三方開發者、金融科技公司等一些機構,過去的銀行生態都可能進行重塑。

未來銀行在開放平臺模式下,仍然提供底層賬戶管理和存貸匯等核心功能和基礎服務,科技公司負責完善整個場景,而其他“兄弟”也可能受益於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創新變革影響,從前端獲客到風險盡調、信用審核,再到貸中監控以及整個金融服務週期風險管理的優化,進而重塑整個生態系統,讓銀行得以構建新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種新型的生態模式下,開放、連接、共享成為了新的關鍵詞,而Fintech也將成為新興金融生態圈的“一把利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