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唐傑宣佈成立新期刊《ai open》

昨天,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唐傑在社交媒體上宣佈,他們成立了一個新期刊——《ai open》,專注 AI 的開放共享。該期刊的內容可以免費獲取。此舉得到了劉知遠、劉群、馬少平等國內研究者的支持。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唐傑宣佈成立新期刊《ai open》


在期刊官網,我們可以看到,《ai open》隸屬於北京科愛森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後者由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愛思唯爾這兩家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機構共同投資成立。

該期刊由唐傑教授擔任主編。他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長聘教授,研究興趣包括社會網絡分析、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知識圖譜等。2006 年,他還主持研發了研究者社會網絡挖掘系統 AMiner。

《ai open》是一個共享 AI 理論與應用知識和前瞻性觀點的免費開放平臺。期刊接收的內容包括研究文章、綜述論文、觀點、交流性短文和技術說明,範圍覆蓋 AI 及其應用的方方面面。

期刊主題包括但不限於:深度學習與表徵學習、圖理論與圖挖掘、知識圖及其應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處理與分析等。此外,部分人腦研究主題也包含在內,如大腦連接和網絡建模、認知行為、神經免疫學等。

在 AI 領域,世界範圍內已經有許多開放的會議、論文平臺,為什麼國內研究者還要專門成立一個開放 AI 期刊呢?這還要從 AI 一直以來的開放屬性與當前日益封閉的全球學術氛圍談起。

一切為了「開放」

長期以來,開放的研究氛圍一直是促進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關鍵因素,正是因為學界和業界參與者不斷和快速地公開自己的研究結果和代碼,人們才能夠及時掌相關方向的最新進展,並在學術環境之外開展自己的研究。AI 社區的研究人員也一直在捍衛這種開放的氛圍。

2017 年 11 月,Nature Research 宣佈了旗下新子刊《Machine Intelligence》的發佈計劃,但這一計劃很快就遭到了 AI 研究社區的抵制。原因在於,新子刊仍然遵從傳統學術期刊的封閉、文章作者付費提交審核的模式,這與 AI 領域的開放文化產生了衝突。簽署抵制聯合聲明的學者達到了數千名。

除了與傳統出版機制的鬥爭外,AI 領域的開放文化還受到國際政治氛圍的影響。

去年,不少學者因簽證問題被 AI 學術會議舉辦國拒之門外。以 NeurIPS 2019 為例,去年 11 月,谷歌 AI 研究員 Timnit Gebru 在 Twitter 上表示,加拿大拒絕向計劃參加 NeurIPS 和 Black in AI 研討會的大量 AI 研究人員和研究學生髮放旅行簽證。在計劃參加 Black in AI Workshop 的 44 位參與者中,有 15 位被拒絕簽證。此外,NeurIPS Machine Learning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workshop 的聯合組織者 Tẹjúmádé Àfọ̀njá也被拒籤。

在過去的兩年裡,這種因簽證問題無法參會的問題層出不窮。為此,ICLR 組委會甚至將 2020 年的會議舉辦地選在了非洲。

參會受阻只是一個方面,國內學者在其他方面也面臨著學術交流受阻的困擾。這也是《ai open》誕生的一大契機。

此外,隨著國內學術研究機構與科技公司在 AI 研究領域的崛起,我們也迫切需要一個開放的 AI 交流平臺。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在 AI 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早已超越美國。從 2007 年到 2017 年,中國的 AI 論文數量增長了 2 倍。而且根據去年美國數據、技術和公共政策交叉研究智庫 Center for Data Innovation 發佈的「全球 AI 實力報告」,中國在 AI 領域領先於歐盟,並且正快速縮小與美國的差距。

《ai open》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國內 AI 研究社區需要的不僅僅是《ai open》,還需要更多的 AI 開放交流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