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主阵地打响价格战

以响应国家增值税下调政策,高举让利消费者的大旗,奔驰、宝马等为首的豪华车品牌首当其中,全系降价亮剑中国车市。

一波未平,一波又来袭。如果说豪华车品牌降价的战火离我们寻常老百姓感觉有点远的话,那么,近日以大众汽车体系掀起的众多合资品牌的全系降价,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近在咫尺。

大家都能感觉得到,车市主阵地一场价格战在所难免。

3月26日晚,一汽-大众率先发布官宣,为响应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大众品牌自3月27日起,下调全系在售车型官方指导价,降幅为3000-8000元。3月27日,上汽大众随之跟进,即日起下调大众品牌、斯柯达品牌车型厂商建议零售价,最高降幅达2万元,且推出多重购车和服务优惠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7家外资品牌官方宣布降价。

遍地狼烟,硝烟弥漫,中国车市价格战一触即发。

价格战,是硬战,就俩字:降价!简单粗暴。其作为一种最原始的营销策略,具有杀伤力强、短平快等诸多优点,因而在中国商业环境中经常被应用。

价格战表面看拼的是价格,实则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产品定价策略、销售渠道调整以及企业管理等等。因此,企业选择降价,只能是暂时性的手段,其目的才是关键。

鉴于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及所占市场份额,其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中国车市的敏感神经。这次继豪华车品牌官降之后,紧接着就是大众汽车合资品牌的官降,不得不让中国车市为之激荡。

合资车企一时集体宣布降价,都铆足了劲打价格战,背后本质上是在追求什么呢?市场份额?这只是一个浅显的目标,也是一个战术目标。我们知道,企业在用价格战疯狂挖掘市场的时候,总有一个终极游戏的概念。

这个终极游戏是什么呢?

回过头来看,价格战的始作俑者,毫无疑问,是以德系为首的奔驰和宝马,随后是大众,三家都是世界赫赫有名的汽车市场屠夫,还“煽动”欧美等其它合资品牌,“不约而同”地向中国车市举起价格的屠刀,撸一撸衣袖,不管于中国车市还是消费者,其会为之颤栗。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升级、市场消费的不断升级,怎么看价格战都不可能发生在汽车行业,但偏偏就发生了。

价格战的受益者无疑是消费者。对企业而言,市场份额的增加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市场价格的探底总能获取一大部分消费者。豪华车降价总会获得合资车一部分消费者,合资车降价总会获得自主品牌一部分消费者。可自主品牌降价,却无法蚕食对手的市场了。

俨然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可虾米无肉可吃。

自主品牌能降价吗?降价当然可以,但这对自主品牌自身的发展伤害却是最大的,无异于“割肉喂虎”,弊远大于利。

豪华车也好,合资品牌车也好,降价,其产品品质不会受到影响,毕竟财大气粗,在技术研发投入及人才的引入上不会有任何的影响。特别是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也无丝毫的影响。但自主品牌呢?就不同了。在有限的市场份额内,本来减税可以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若要降价,在产品品质不减、研发投入不减的情况下,消费升级如何体现呢?面对合资品牌的蚕食,自主品牌的市场增量在哪里?企业拿什么站稳市场脚跟,立信于消费者?

由此看来,降价的这个终极游戏就是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围剿”。

随着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增强,中国自主品牌不但与合资品牌展开同台竞争,而且还不断地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到世界汽车舞台中展现中国智造的实力,这早已让世界汽车巨头们寝食难安。如何遏制中国自主品牌强劲发展的势头,保住中国市场的地位,继续蚕食中国市场释放出的每一次红利,在转型“电动化”的道路上不失市场增量,是世界汽车巨头共同的“功课”。

这,就是“杀人不见血”的价格战终极目的。

呜呼,车市一片风卷残云,各方鏖战正酣,喊杀声响彻天空,到处充斥着价格战散发的“火药味”,中国自主品牌何去何从?中国工业制造,路归何处?

政府和业界都在想。

车市主阵地打响价格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