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懸崖對峙自天開,急束綿江噴薄催。洞伏孝泉雙鯉耀,廟傳東漢六龍回。按行普潤今非昔,考記分流旱可裁。董爾成堤力爾穡,無將嘉彀委汙萊。”這是康熙年間,綿竹知縣王謙言檢查綿江堰水利工程時寫的一首古風式律詩。詩中描述了清代初年綿竹縣主要灌溉河渠的總分水口——綿江堰水自天來、噴薄如催的豐富源流和“按行普潤,考記分流”的水利管理辦法。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東汽廠地震遺址

綿江即綿遠河,發源於九頂山南麓的清平鎮大山深處,一路匯聚山溪,左衝右突,噴薄而下到漢旺鎮綿遠河口,綿遠河才掙脫大山的束縛,恣意行走在川西平原的這片沃土上,直到匯入沱江,奔流入海。千百年來,綿遠河汩汩流淌,滋養著綿竹一帶的生民。不管朝代如何更替,風雲如何變幻,大家士農工商各得其所,勉強過上溫飽日子,倒也無憂無慮。

1965年6月,龍門山下的漢旺鎮突然來了一群操著東北口音的外地人,他們包下了漢旺區供銷社所辦旅館的幾個房間,成天在裡面進進出出的,不知道在忙些什麼。彼時,漢旺場鎮小得可憐,這個旅館又是漢旺場唯一的旅館,因此這些不速之客的來訪,很快就成為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有人說,“喲喂,這些東北人好神秘哦,莫非漢王廟有什麼大事發生?”又有人說,“這些人從東北跑到山旮旯來,肯定是吃膩了大城市的大魚大肉,要跟我們一起吃紅苕洋芋了。”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漢旺下寺

過了段日子,這支東北人的隊伍壯大了,漢旺場的旅館根本住不下,他們跟漢旺火電廠借了兩個約七八平米大草棚屋棲身。白天,他們帶著地質錘、捲尺、相機等工具在漢旺山腳下勘察測量。晚上,就在油燈下面畫圖紙。草棚子裡陰暗潮溼,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剛畫好的圖紙只能藏在被子裡。淅淅瀝瀝的陰雨,淋溼了東北人的被褥和衣物,但淋不溼他們的工作激情。在漢旺人的建議下,這些東北人找來牛毛氈鋪在草棚上,才算解決了雨淋之苦。這些人要在漢旺呆多久,對漢旺意味著什麼,漢旺人不知道。他們只知道,自己種的蔬菜,採摘的水果,積攢的雞蛋帶到漢旺場後,銷路突然好了。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建廠初期基建工程

後來,漢旺人才知道這些人是勘察東方汽輪機廠廠址的先遣人員,按照三線建設“分散、進山、隱蔽”的選址原則,三建建設委員會將籌建中的“東方汽輪機廠”定在了漢旺鎮。為了遷建東汽廠,踏勘選址人員先後去過江油、廣元、旺蒼、遵道等地,最後才定在漢旺鎮。因為漢旺依山傍水,有鐵路、公路,交通運輸較方便;漢旺多山地,能少佔良田還有一個小鎮,生活問題容易解決。東汽廠落戶漢旺,這是漢旺乃至綿竹的一件幸事,是千百年來改變漢旺命運的大事件。一個地處窮鄉僻壤的漢旺,從此跟國家的“三線建設”緊緊捆綁在一起。東汽廠在漢旺留下了一座繁榮喧囂的精緻山城,在綿竹留下了依託東汽廠的一個機械加工產業,更留下了東汽人艱苦奮鬥、勵精圖治的創業精神。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地震後的東方汽輪機廠大門

過了很久,漢旺人才知道這個代號“401”廠是生產汽輪機的。汽輪機通常在高溫高壓及高轉速的條件下工作,是一種較為精密的重型機械,是火電廠的核心部件之一,牽涉到很多工種,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對於遍佈鐵匠鋪的綿竹城鄉來說,這就是從手藝人到大國工匠的蛻變。有文化的年輕人和退役軍人經過挑選,也有可能到東汽廠裡上班,這讓漢旺乃至綿竹人都感到格外興奮。能夠進廠吃供應糧,這可比在農村掙工分強多了。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建廠初期勞作場面

姨父是東汽廠的退休職工,今年已經八十多歲了,曾經在東汽廠車隊跑運輸,全國各地調運物資。說起自己在東汽廠的工作經歷,姨父就激動不已,“這是東汽廠給我發的工作服,勞保鞋和手錶……那批東北哈汽廠的技術幹部真是好樣的。廠長丁一瘦高個,國字臉,跟工人打扮沒啥兩樣。他經常到基層檢查工作,鼓勵我們要艱苦奮鬥,為國家貢獻力量。”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丁一

姨父所說的丁一,原名徐緯文,山東蓬萊人氏。東汽人從來沒看見過丁廠長西裝革履的樣子,他們記憶中的丁廠長,永遠是一身工作服。有一個時期,他甚至穿著一身被人們戲稱為“尿素口袋”的維尼龍工作服,即便是上省赴京開會也是這一身行頭。丁一口袋裡總是裝著煮雞蛋和冷饅頭,走遍東汽廠區,隨地可以開飯,但他最喜歡吃的還是北方的大蔥醮大醬,在這點上,丁一依然保持了山東漢子的本色。丁一喜歡和工人們一起聊天,一起吃飯。蹲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至今,許多東汽老人提起丁一還眼眶發紅呢。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東汽職工

1967年10月,作為哈汽廠的副總工程師,丁一從哈爾濱來到山清水秀的漢旺鎮。一踏上漢旺這塊土地,丁一心裡就感到一股涼意。不是這裡的氣候陰冷潮溼,也不是這裡沒有高大的建築、寬闊的馬路,更不是他們十幾個人擠在臨時洗澡樓上的一間屋子裡,令丁一不能忍受的是在這裡無法進行他熱愛的汽輪機事業。彼時,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籌建中的東汽廠也受到了“文革”的干擾,很多事情自然拖而不決。在這樣的狀況下,丁一空有一身抱負,卻無法施展。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漢旺鎮

直到1971年10月1日國慶前,東汽廠第一臺7.5萬千瓦機組總裝成功了。全廠職工激動萬分:大家為之奮鬥了多年的三線工廠終於產出了第一臺機組,向國慶22週年獻上了厚禮!看到工作的成績,大家心裡都有著說不出的興奮。丁一曾談到,“第一臺機組是在基建完成61%的情況下出產的,當時根本不具備生產條件,這其中的艱辛與困難都是難以估量的。第一臺前汽缸,是孫瑞均帶領工人焊接的,由於沒有天燃氣加熱,只好用燒木柴的原始辦法……為了加工前缸中分面,一主機車間廣大職工配合安裝三處,四十天完成了十五米龍門銑鉋安裝任務……葉片加工更是緊張,而且因為級別多,數量也多,而管理人員缺乏經驗,分不清級別,我只好深入到第一線,親自調度,親自指揮。”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地震後的漢旺鎮和東汽廠

丁一,在東汽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名字,他開創了光榮的東汽精神,他首創的“24小時服務精神”至今還是東汽人的傳家寶。所謂“24小時服務精神”,來源於山東辛店電廠的一次事故處理。那是1977年6月,東汽廠接到電報,機組葉片斷裂。工廠黨委對此十分重視,立即進行研究分析,丁一決定親自帶隊去電廠進行修復。到電廠以後,丁一發現問題出在操作,並非質量,但他們先不談責任屬誰,只研究修復方案。他們在電廠日夜工作,從事故停機到恢復發電僅用了三週時間,這樣的高效率受到了電廠的大力讚揚。後來,山東省廣播電臺、山東《大眾日報》還專題報道這件事,提出學習“東汽精神”的口號。山東電力部門的領導及電廠的領導,都來東汽廠表示感謝,同時也為東汽廠在山東布點打下了基礎,促成了東汽廠多數品種的首臺機組在山東落戶。丁一認為,跟哈汽廠、上汽廠等工廠相比,東汽廠地理條件不好,不佔天時,不佔地利,東汽人要佔“人和”,“人和”就是搞好服務,這是信譽。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震後東汽廠在德陽經開區的新廠房

從1965年國家批准建廠到1974年底為止,從哈爾濱汽輪機廠、上海汽輪機支援三線的大批工人、技術員彙集於漢旺,各地各高校各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彙集於漢旺,綿竹大批的建築工人彙集於漢旺。在漢旺的山溝裡,大家頂風沐雨,戰天鬥地,磨練心性,成就自我。那時的漢旺,氣候條件很差。東汽廠計劃科有人統計過,1967年全年只有五十幾個晴天,其餘全都是陰天和雨天。洗的汗衫,掛在漢旺下寺中殿,一個星期竟然還是溼乎乎的。冬天的被窩那就更陰冷了,脫了衣服根本就不敢鑽進去。東汽人只有先把外衣、外褲脫掉就鑽進去,等暖和了再一層一層地脫去。沒有地方洗澡,只有擦擦身。夏天就更令人難過了。瓢潑大雨天天見面,路上到處是泥濘,深一腳淺一腳的,鞋上沾滿了黃泥巴,褲褪上也都濺滿了泥點點。彼時,東汽廠高高低低的廠房被佈置分散在漢旺山溝各處,其間還夾雜著青蔥的農田、低矮的農舍,農人荷鋤,雞鴨爭鳴,根本沒有一點工廠集中區的模樣。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東汽產品

不過,當東汽廠跨入大型汽輪機生產廠行列時,我們才看到了東汽人當初艱苦奮鬥,“一根麻繩鬧革命”的意義,才明白東汽精神的價值。

2008年的5月1日,行走在漢旺鎮的大街小巷,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這座小城市的活力。寬闊的迎賓大道一路延伸,直通漢旺鎮街心花園“漢王出征”的雕塑群。在漢旺乃至整個綿竹地區,流傳著許多光武帝劉秀的傳說。劉秀被王莽追兵所趕,一直躲進了漢旺鎮的大山深處,這才得以保全,最終東山再起,建立了東漢政權。漢旺鎮因為劉秀而得名,因為東汽廠而繁華喧囂,在街心花園附近順著地勢修建的休閒長廊上,許多人正坐在那裡休息。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神武漢王雕塑

他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一起,要麼聊天喝茶,要麼打撲克,要麼帶著孩童嬉戲,要麼乾脆躺在茶鋪的竹椅上閉目養神。這些人中,有漢旺本地人,但更多的是東汽人。看著他們斑白的雙鬢,聽著他們略帶北方口音的四川話,你就會明白他們已經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漢旺。他們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漢旺的土地,而漢旺也榮幸地成為了他們的家園。下午六點,東汽廠下班了,從雄偉壯闊的廠區大門裡,走出來成千上萬的東汽職工。那一片藍色的工裝,如同一片藍色的海洋,又迅速地消散在漢旺鎮東汽家屬區的幢幢樓房裡。於是,在那些樓房裡,傳出了鍋碗瓢盆的聲音,飄散出了一陣陣的食物香味。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漢旺街頭東汽職工

這些溫馨的畫面,演繹著東汽人的煙火氣,讓我們窺見了他們的幸福模樣。然而,誰能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八級地震,讓漢旺鎮乃至綿竹瞬間變成了人間煉獄。剎那間,牆倒屋摧,生死相隔。東汽廠自然也未能倖免,人員傷亡、車間倒塌、設備嚴重損壞,直接經濟損失在50億元以上,至於給漢旺乃至綿竹帶來的間接損失,那就無法估量了。災後重建,東汽廠選擇在德陽經開區八角鎮異地重建。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來自廢墟的記憶

漢旺的東汽廠廠區及家屬區地震遺址,成為全國各地遊人憑弔汶川特大地震的必到之所。大家怎麼也不敢相信,這就是過去的十里東汽,如今卻變得一片死寂。由於沒有人員活動,很多地方已經是雜草叢生,藤曼纏繞。特別是當我們走進廠區內部的“5·12”大院,看見那些東汽職工曾經使用過的筆記本、收音機、安全帽、搪瓷盆等,觀看了板房牆壁上張貼的東汽災情圖片時,我們才會明白,這裡經歷了怎樣的滄海桑田。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漢旺新城

不過,這些對於英雄的東汽人來說算不了什麼,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他們既然能夠白手起家,在漢旺山腳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建起十里東汽,就能在八角鎮的土地上將新東汽重新完美呈現出來。當然,這得需要所有的東汽人努力,譬如東汽廠老廠長丁一,就在2008年7月2日,將畢生積蓄207365元捐獻給了東汽廠。他說,“咱東汽遭受了這麼大的災難,我痛心啊!不親自來看看你們,我睡不著覺啊!”這筆錢不僅是丁一老廠長省吃儉用多年的積蓄,更是一個老東汽人對東汽廠捧出的一顆滾燙的心。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言,“東汽真是泰山壓頂不彎腰”,在困難面前,東汽人從來不會當懦夫。他們化危為機,迅速地站起來了。2008年8月,東汽新基地在八角井鎮破土動工。2009年底,東汽的生產能力達到2800萬千瓦的水平。2010年5月12日,東汽新基地全部建成投用。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德陽東汽廠新廠房

一路披荊斬棘、開拓奮進,東汽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如今成長壯大為年工業總產值超過200億元,核心製造能力達2800萬千瓦的中國電力設備製造業領軍企業。東汽產品種類涵蓋火電、核電、氣電、工業透平、電站輔機及新能源等多個領域。東汽計劃在“十三五”期末,煤電、核電、氣電等主導業務和產品核心技術取得階段性突破,質量水平、成本水平取得實質性提升。同時,通過國際化的持續推進和資源調整,基本形成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支撐與互補,實現主要汽輪機產品及燃氣輪機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35%以上,國際市場業務規模佔比不低於35%的目標。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德陽經開區新東汽

圖注:德陽經開區新東汽

從漢旺到德陽經開區,東汽猶如鳳凰涅槃,完成了一次次艱難的蛻變,從而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幾代東汽人的努力,以及他們身上凝聚的東汽精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的“政順人和,獻身拼搏;創新開拓,惟旗是奪”到如今的“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儘管東汽精神隨著時代的變遷,措辭發生了些變化,但是“創新”這個關鍵詞卻始終還在。對於東汽這樣的重大裝備製造企業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企業生存的關鍵,有了一代代東汽人的努力創新,相信他們一定會在德陽經開區的土地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鑄大國重器做中國GE,東汽從漢旺到德陽創業創新創造的偉大變遷

圖注:旭日東昇

2018年10月13日上午,東方電氣集團召開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暨東方電氣創立60週年老領導座談會。丁一應邀到會並欣然題詞“一甲子三線建設,鑄大國重器;四十年艱苦奮鬥,創中國GE。”這是老廠長對東方電氣以及東汽多年來成績的肯定和未來的祝福,相信勤勞智慧的東汽人一定不會辜負老廠長的期望。讓我們衷心祝願,東汽明天更輝煌!(彭忠富/文;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