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漢國的“塑料兄弟情”:劉聰殺弟,劉乂貪戀權勢

劉淵死後,太子劉和繼位。他剛繼位,就殺死了兩個弟弟(劉裕、劉隆),朝堂震動。在此背景下,劉聰趁機殺死了劉和,自立為帝。

劉聰兄弟六人,其中三個死於骨肉相殘,剩下的三個兄弟(劉恭、劉聰、劉乂)又該如何分配權力呢?答案是:繼續火併!

匈奴漢國的“塑料兄弟情”:劉聰殺弟,劉乂貪戀權勢

當然了,在皇權政治時代,絕不能這樣直接赤裸地記錄皇權相爭,有損皇權的神聖性。但這難不倒史學家們,他們用一種大義凜然的方式掩蓋了這一切。

在史學家們的陛下,之所以會發生這種骨肉相殘的慘劇,是因為他們忘記了嫡庶和禮法,也忘記了情義和廉恥。

把權力之爭歸咎於人品和學識。什麼叫高?這就叫高!什麼叫胡說八道?這就叫胡說八道!

在史學家們長期不懈的宣傳中,劉聰與劉乂好象變成了一對有情有意的好兄弟。

劉聰一再表示:劉乂是嫡子,皇位應該由劉乂繼承。

劉乂一再表示:劉聰年長能幹,皇位應該由劉聰繼承。

到底應該由誰來繼承呢?這兩個兄弟那是你推我讓,爭得差點打起來。

最後,為了維持兄弟之間的情義,劉聰只能客氣地說:“皇位本應由劉乂繼承,但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為了國家、民族和百姓的利益,我先替劉乂當幾年皇帝,等局勢穩定之後就功成身退。

乂及群公正以四海未定,禍難尚殷,貪孤年長故耳。此國家之事,孤敢不祗從。今便欲遠遵魯隱,待乂年長,復子明辟——《晉書》·卷一百二·載記第二

匈奴漢國的“塑料兄弟情”:劉聰殺弟,劉乂貪戀權勢

劉聰和劉乂各有所長:劉聰積累了大量的軍政資本,劉乂的母族勢力強大。而劉恭與這兩個弟弟相比,力量顯得有些單薄。劉聰在繼位之後不久,就派人暗殺了劉恭。

劉恭死後,劉聰與劉乂兩人的關係更加微妙。之所以會出現相互謙讓的戲份,只是因為他們都沒有十足的把握能擊敗對方。所以劉聰在成為皇帝之後,立刻封劉乂為皇太弟。

尊元海妻單氏曰皇太后,其母張氏為帝太后,乂為皇太弟,領大單于、大司徒——《晉書》·卷一百二·載記第二

劉乂的母親是氐族酋長單正的女兒。劉淵封單正的女兒為皇后,本意應該是鞏固匈奴漢國中匈奴民族與氐、羌兩族之間的聯盟關係。

劉乂雖然沒能繼承皇位,但他依然是氐、羌兩族的實際管理者(大單于)。劉聰之所以不敢輕易對劉乂動手,主要是忌憚劉乂對氐、羌兩族的影響力。

之後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劉聰之子劉粲在與劉乂爭權的過程中,經常會有氐、羌兩族的重要人物被牽扯進來。

匈奴漢國的“塑料兄弟情”:劉聰殺弟,劉乂貪戀權勢

劉聰對此非常頭疼,一直在想辦法破局。後來他想出了一個歪招:與單太后亂搞男女關係!

雖說單太后和劉聰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從身份上講,單太后是劉聰他爹劉淵的女人。面對劉聰這種標準的禽獸行為,歷史竟然表現出了驚人的平靜,就好像劉聰只是隨便玩了一個女人而已。

後人在為劉聰的行為辯護時,總會拿少數民族收庶母入房來說事。

少數民族收庶母入房的確不是什麼大新聞,可當時的匈奴漢國已經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帝國了,而單太后更是名正言順的太后。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匈奴漢國就是在向中原王朝學習,而且學得有模有樣。在這種背景下,還扯什麼少數民族收庶母入房,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更重要的是:單太后是皇太弟(劉乂)的親生母親。哥哥劉聰一再表示將來要讓位給弟弟劉乂,轉眼就與弟弟劉乂的親生母親亂搞男女關係,這不是打臉又是什麼?劉聰能幹出這種事情,說明他根本就不尊重劉乂,誰還敢相信他對劉乂的許諾呢?

而劉聰之所以與單太后亂搞男女關係,主要也是為了削弱皇太弟劉乂的勢力。

劉乂之所以能夠擁有令劉聰感到棘手的勢力,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劉乂的親生母親單太后是先帝劉淵的皇后。

劉聰在繼位之後,總是想方設法地削弱單太后的地位。劉聰在繼承皇位後,先是兩個太后並立。單太后是太后,自己的母親張氏也是太后,這種做法使得單太后在後宮的地位不具唯一性。

兩個太后並立的格局形成之後,劉聰又與單太后亂搞男女關係。這步棋走完,單太后在宮中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單太后的身份雖然不具備唯一性,但也是非常尊貴的。除此之外,她還是先帝劉淵的皇后,更是皇太弟劉乂的親生母親。

但現在呢?先皇屍骨未寒,她就和名義上的兒子搞在了一起,她的親生兒子也會以她為恥。

她付出了這麼多,卻依然只是皇帝劉聰的一個情婦而已。

一個女人處於這種境地,還有什麼身份可言?還有什麼活下去的勇氣?劉聰與單太后亂搞男女關係,實際上就是往死裡逼單太后,因為上述行為足以使任何一個女人精神崩潰。

最終,單太后在絕望的環境中自殺,皇太弟劉乂也徹底喪失了來自宮庭的支持。

劉聰這招就是為了給劉乂一個下馬威,他希望劉乂主動放棄皇太弟的身份。

單太后去世之後,劉乂的舅舅勸他:劉聰絕不會讓你繼承皇位,如果你繼續守著皇太弟的身份,肯定會引來殺身之禍。

這是很有遠見的話,但劉乂早已被看似美好的未來矇住雙眼,並沒有聽從這番勸說。

而除了被看似美好的未來矇住雙眼,劉乂還有一層倚仗,也是劉聰忌憚他的第二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劉乂是匈奴漢帝國中氐、羌兩族的代表人物。

正是因為劉乂有這種身份,所以他一直穩座帝國權力的第二把交椅之上。即使劉乂徹底喪失了來自宮庭的支持。,也依然是帝國毫無爭議的二號人物。

劉乂有兩個身份,第一個身份是大單于。

與劉乂利益一致的氐、羌酋長非常多。劉粲陷害劉乂的時候,竟然把十多個氐、羌酋長抓起來強迫他們做偽證,承認與劉乂密謀造反,這種做法逼反了不少氐、羌之人。我們可以從這件事情中得出一個結論:劉乂身為大單于,絕不是一個象徵或擺設,他有足夠的實權。

粲使準、沈收氐、羌酋長十餘人,窮問之,皆懸首高格,燒鐵灼目,酋長自誣與義謀反。——《資治通鑑》·晉紀十二

氏羌叛者十餘萬落,以靳準行車騎大將軍以討之。——《晉書》·卷一百二·載記第二

劉乂的另一個身份是皇太弟。

其直屬兵力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後來,因為劉乂失敗而被活埋的將士就有一萬五千人,這些人幾乎都是劉乂的嫡系部隊,否則絕不會因為劉乂的失敗而遭受如此災難。我們可以從這件事情中得出一個結論:劉乂的嫡系部隊都有一萬五千人,其他非嫡系但歸他管轄的軍隊一定更多。

於是誅東宮官屬及義素所親厚,準、沈等素所憎怨者大臣數十人,坑士卒萬五千餘人。——《資治通鑑》·晉紀十二

因為劉乂擁有上述兩種身份,所以劉乂在朝堂上的勢力非常大,支持他的官員同樣有很多:太傅崔瑋和太保許遐都曾鼓動劉乂動用武力提前繼承皇位,並一再論證這種方法的可行性。

今四衛精兵不減五千,相國輕佻,正煩一刺客耳。大將軍無日不出,其營可襲而取;餘王並幼,固易奪也。苟殿下有意,二萬精兵指顧可得,鼓行入雲龍門,宿衛之士,孰不倒戈以迎殿下者!大司馬不慮其為異也。——《資治通鑑》·晉紀十一

基於皇族內部的矛盾,劉聰的幾個兒子之間也不是一條心。在兄弟相爭之際,有人甚至與皇太弟劉乂達成聯盟。大將軍、衛將軍(都是劉聰的兒子)都和皇太弟過從甚密,這根本就不是秘密。當然了,對外的時候,總是說我們叔侄關係多麼多麼好。

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劉聰一點安全感都沒有。清理掉單太后不久,他又開始繼續想辦法削弱劉乂。

史書寫到這裡的時候,總是說從前英明神武的劉聰,當了皇帝之後就完全變了一個人。成天不理朝政,只知道吃喝玩樂。

劉聰這種轉變,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人格的鉅變,他是在想方設法地給自己的兒子(劉粲)留下參政機會,當劉粲擁有了部分實力之後,可以幫著他一起制衡劉乂。

皇太弟的主要權力基礎在大單于一職,而劉粲的主要工作就是處理匈奴、漢兩族的事務。隨著時間的推移,劉乂的地位逐漸開始動搖。

聰以粲為相國,總百揆,省丞相以並相國。——《晉書》·卷一百二·載記第二

匈奴漢國的“塑料兄弟情”:劉聰殺弟,劉乂貪戀權勢

劉聰是帝國皇帝,權力地位必然高於自己封的皇太弟劉乂。劉聰不理朝政,劉粲逐漸成為了帝國的代理皇帝,他的權力和地位自然也逐漸超過了劉乂。

在時機成熟之後,劉聰突然發難,劉乂在劉聰父子的聯手打擊下,最終功虧一簣。

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劉乂被清理出場,匈奴漢國的整體實力也大大降低。因為有不少氐、羌兩族的重要人物順勢背叛了匈奴漢國,這也為劉氏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