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法家为本,汉初以道家为重,为何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牵着小狗看大海


其实,汉武帝之前,中国都是道家当权,儒家都是被领导的阶层。

孔子为了摆脱被统治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革命思想的人。

法家的始祖,实际上是道家的老子,他们另外的名字叫黄老学术,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是一种非传统道家。

纯正的道家,是儒教无可争议的领导权威,在秦始皇“焚(儒)书坑儒(教)”的过程中,被消灭殆尽了。

为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唯独不焚《道德经》,因为时人都认可韩非子和庄子是获得了老子的真传,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是把老子与韩非子合并列传的。

所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最后胜出者是道家(法家只是其分支)。

汉代初期,仍然是儒教的道家当家,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儒家开始绝地反击,大闹天宫造了传统儒教的反,将其领导阶层道家拉下神坛,从而走入民间,在远离中原的四川巴地,建立了道教,而最初的道教徒,也全部是儒教徒转化。

后来的历史发展,统治者都讲究内圣外王,实际上就是儒道结合,既有思想软化,又有实权强制。

所谓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淡化儒教的神权,儒教的得势,不过是君王恩宠的产物,以前的道家,最高领袖是太师,可以训御帝王和丞相,是权力通天的人。

第二,所谓独尊儒术,实际上是独用儒术,神权君授,是臣子的地位,这样,儒家虽然名义上是儒教教主,实际上却成为了汉帝国的儒部门的部长,相当于教育部的部长而已。


河东来


不论是法家,还是道家,又或者儒家,其实都属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兴盛起来的一个学派。这三个学派中互相都有所共同点,但是又各自独立。

其中以法家最为独特,法家代表的是一种思潮,那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天下分裂,诸侯征战的局面,一些思想家提出的天下大一统的认识。而为了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权力核心,那就是帝王,为了制衡传统制度下的诸侯王和亲贵大臣,则从法制的角度,予天下人民以平等的权力。只有有功的人才能获得土地、爵位等资源。这样一来,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选择了一条帝王之道的路,一步一步走向强盛,更是再变法五年之后在战国七雄中称雄。而法家在中国也得到了倡导和尊重。


抛开历史来看,法家一个是打破了权力利益的垄断,更像是一种官僚资本主义,所有物资归属于皇帝,而天下之人无功不受禄,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例外,想要获得分封的爵位或者土地只有一个:服务于国家,并为国家持续贡献能量。这在当时来看,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极大促进了其为国家服务的精神。另一方面,法家不只是一种刑法制度,更像是一个全方位的对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农业的一种规范个要求。

到了西汉初年,经过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秦朝末年的频繁征战后,中国国力大为衰弱,不但人口大量损失,而且土地荒芜,生产力底下。

不光是人口的问题,西汉初年,实际上又恢复到了诸侯国的时期,刘邦更像是周天子的位置。他虽然名为帝王,实际上只是掌握了诸侯征伐的主权。而这种诸侯思想到统一帝国的演变,是需要一个时间周期的。

所以汉朝初年选择了道家思想为其统治纲领。

道家思想,一个重要的核心就是遵循自然无为而治。但是一切又不拘泥于过去,时刻能够变化以适应需要。

这在西汉初年来看,是非常符合社会需要的。在西汉的无为而治下,汉朝的国力也逐渐变得强大,恢复到了秦国初期水平,到了汉武帝时期达到一个巅峰。

但是,这个时候的汉朝并不是完全抛弃了法家的思想,不然法家也不会流传下去。汉朝政府选择对于秦法以选择,淡化刑罚,而使民众更多的安心于生产生活,并从法律上以新形势下的变化,比如汉初对于婚姻和生育的要求。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更多的需求是稳固自己“家天下”的政治统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几代帝王的积攒,国力已经变得强大。而匈奴此时依然保持其在北方的强势地位,对汉朝北方领土骚扰抢掠。汉武帝已经咽不下这口气了。他决定予以改变,对匈奴打击,对内部统一。

而儒家适时的把自己推送了出来。

儒家一直提倡的便是“礼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规范大家的思想,然后提倡自我修养,以报效帝王家。这种思想特性,与其说是儒家,更像是专门为帝王皇室服务的“儒教”。

所以儒家文化思想与汉武帝的实际需求不谋而合。迅速推行全国,让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受到深重的打击。

不过汉武帝也不是个完全糊涂的人。汉朝初期继承的一部分法家思想得到了保留和坚持,但是更多的是儒家的逐渐增强的礼法思想。而道家则被放逐到了乡野之间险遭灭家。


不论是法家,还是道家,又或者是儒家,都是当时统治者的一种政治需求。也体现出了中华文明中《易经》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特点。但是到了汉朝之后,思想方面逐渐变得僵化,让儒家思想独占鳌头几千年,也在宋明时期给中国带来了祸端。

从现在来看,当年的法家思想具有着很强的时代超前性质。可惜没有持续下去,不得不说是一种损失。


阿庆还是阿庆


所面临的情况和处境不同,自然选择也不相同。

秦国,处于战乱之时,想要统一六国,所以需要有立马生效,并且很容易执行的教义来指导,明显法家最适合,商鞅变法一下就改变了,秦国的地位。

汉初期,人民苦战久矣,需要休养生息,道家的无为而治,自然最适合当时的国情。

汉武帝时期,统一了很久,君王希望集权,所以才选择了儒家治国。


灰子说


秦朝为何以法家为本,汉初以道家为重,到了汉武帝又"独尊儒术"。

——中国的法家学说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经产生了,但它直到荀子时代才真正上升为一种学说,而韩非与李斯将此学说作为一种政策形式向秦朝统治者推荐,有幸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采纳,因为在当时,战争形势以及新的战争作战方式己经发生了变化,而且介于国王与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贵族也日益成为了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严重阻障,为了充分保证百姓的征兵积极性与抑制贵族的分割而加强君玉的中央集权,因此当时的秦国统治者就大力推行法家思想,实行法制治国。最终法家使之于公元前221年得以成功统一了华夏中国,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战国战乱与分割。

——法家学说的理论依据直接来源于它对国家的实用性,现实性与有效性。首先,法家认为百姓就象没有规矩不知法度的野蛮的象洪水一样危险而力量巨大的群体,因此必须要以法律的方式对其强制性的武力性的加以训练与规制,这样才能让这股祸水为我所用,为国立功。另一方面,当时的法家认为贵族的存在,已经让君王在治理国家以及统治老百姓上出现了极大的障碍,为了保证君王的绝对权威与独一无二的尊贵,必须将贵族压缩至与百姓一样的境地,只有这样,王权意志才能在全体国家中完全纯粹的贯彻到底而不会半途而废。

——其实在周朝(前1O46~前256)的理论中,《德》与《统治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上天会随时可以对一个暴君撤销他的天命,而将天命赐予一个更加有德的王朝。儒家学派曾经改进了周朝的理论,儒家更加严密地把王权的合法性与个别君王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而不是把这个合法性同他们的王位继承谱系相联系。如《大学》中贤明的君王只能是一个明德之人或中庸所谓的"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这样,儒家学说就给最初的天命思想增添了高度的君王唯意志论(尼采的强力意志论或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它也使一个统治王朝的存在相当危险地依赖其一代又一代子孙的能力。正因为儒家思想的这种家天下与王权家族传承的落后理念,让儒家在当时的战国时期完全无法实行,虽然有孔子及其门徒的极力游说与推荐,但终于得不到当时各诸侯国的赏识与实施。

——而在战争动乱的战国岁月,法家学说更加有助于保证统治的稳定性,这既符合君主的利益,又使统治者们确信,维持一个好的政府是靠制度而不是靠人。当然没有人否认一个国家儒家的贤明的君主会管理得更好,但是这个好国家也必然是"圣制随圣主而亡"的客观事实。这样,法家就让统治者抛弃了周天子的"德"而支配了以"德"为理念的国家环境。德被抛弃反映了周天子的"天命论"的暂时衰落。这样在3OO年之后的周代王室就成为了诸侯国的傀儡政府了。事实上,在王权的天赋神圣性上,周代的君主们已经使至高无上的"天"摆脱了商代祖先的幽灵,从而使"天子"大大地世俗化了,而之后的法家则进一步使君王政权理性化,使君主统治失去了神授的能力与迷信。这样的政权客观化(或许是官僚的最好武器)使帝王变成真正的凡人,这一点也正当地帮助了有法家思想的官员。

——这样,法家就自然而然地提出另一套有别于其他的政治设想。虽然法家为了一个私姓王朝的稳定统治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许还非常象征性地强调了君王的权威性,但法家政治的事实却是实际把国家的立法权交给了大臣们,因此,后来的君主们为了恢复帝王的重要地位,便很自然地倾向于原来的天命理论,从而渐渐地舍弃了法家的思想主张。而这一点又是如何从理论上达成的呢?这也许是从孟子造反有理的学说开始的。孟子把人民的造反看成是天的意志。君为民而治,民之乐是天赋君王的基本目标,天以此来判断一个君王是否有德。

——而把人民的造反看成是上天的发怒,当朝王权欲倒的预兆,这个理念演变成了一个王朝更替的新的学说。而这个学说在汉期时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阐述和发挥,这个学说甚至把看到彗星的出现以及地震的发生同人民的反抗都成为了上天收回天命的信号而不是原因。作如此解释的一个重要学者就是儒生董仲舒。他把巜易经》的阴阳循环学说具体化为深奥的五行占卜原理。按照这一原理,商汤的白色取代了夏朝的红色,而武王用周朝的黑色代替了商朝的白色。这样的五行偱环相生相克是上天意志的一种体现。因此朝代之间的更替与一个朝代的兴衰完全是天命而非人为之功。也正是基于如此理论,汉武帝刘姓王朝的黄色替代周天子的黑色就成为了天经地仪,顺理成章的天命。

——也正是如此理论的进一步推演,儒生董仲舒又说皇帝是天的儿子,叫天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而广大的百姓与臣子就是天子的臣民,要绝对的服务皇帝的统治,这样就把汉朝的地位与汉武帝刘彻的正当性给合理化与天人合一化了。

——至于汉初为什么推崇黄老学说,那是因为战国以来一直到秦再到汉初几百年的战乱,社会上的财富以及存在下来的人口数量严重锐减,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与蓄养国家的精力,因此采取了休养生息的道家思想,让百姓自然生活生产,尽量不去干涉他们的行为与兴趣,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全国全民休整与调节发展,国家的元气与百姓的生活基本资料才逐渐丰满强实起来,最后取得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由于道家思想的超前性,所以它忽视了当时刘姓分封王子们的人性的现实性与贪欲的无限性,最后发展成为王族叛乱,而刘姓汉朝也因此险些崩溃。

——正是由于道家思维在现实的治国实践上的缺陷,因此,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新的治国理论就不得不被提上历史的日程,于是在治理国家,统治百姓而且又具有汉民族精神性格的儒家思想就应运而生。最终在汉武帝刘彻与儒家学子董仲舒二人之间完成了儒家思想在汉朝的确立,而以后的中国长达二干多年的历史也深受其影响。


国学思维


其实希特勒变法就是商鞅变法的继续。但是,二战后,西德国没有独尊儒术。所以德国很成功。


历史医生孔老大


用现在的话就是“跟着时代发展”!!!


王爽867


都是政治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