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的越多,错的越多,还不如不干”,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用户2678265568


一种声音是“干的越多,错的越多,还不如不干”;


还有一种声音是“干的越多,错的越多,离成功也就越近”;

这是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但也区别出来了两种人生。

在个别体系中,普遍第一种声音会多一些,那么干的活越多中的活具体指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自己的事,还是干着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又或者是本身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找到原因你才能知道自己所谓的错在哪里?

有一种错叫做平庸,把自身的问题埋怨成别人的错。碰一次壁便开始畏畏缩缩,干脆什么都不做,靠吃老本,不进取不晋级,对于公司组织无过多价值,也就自然没有了业绩,这种人任何公司组织都存在,永远都处于被淘汰的位置,等待上层领导的裁员通知,没有就浑浑噩噩过一生,没有错误不干事,但也没有拿的出手的业绩。

还有一种错误是能干事的人,干的越多爱折腾,错的概率也就越多,但同时也是多劳多得,升职加薪也多常见于这类人群。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少说话多干实事,我们虽然把握不了自己究竟要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那么就尽量把自己手头的事干好就行了。

多揣摩,多思考,干实事。


咒奕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位非常踏实、认真的老前辈,工作也是极其敬业的,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他还是值得学习的。后来年终在总结工作的会议上,一些人对他提出了一些看法,总之也有不好的看法,我刚参加工作只能默默的听听看看大家的意见和发言了。



一次在田间和他一起考种,他说了一句话,至今让我还是觉得太符合实际情况了,可能意思和题主的意思是一样的:‘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后来自己工作时间长了,我真的觉得这是至理名言呀!

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有个同事,整天到处搬弄是非,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他的口里,除了和他谈话的人之外,没有一个好人,没有一个干活的人,除了他自己!有一天他居然和A同事说B同事的坏话,回头又到B同事那边说A同事的坏话,大家看到他都头疼,但是每每单位的各种奖金和奖励都不会少他的,只要少了,便到领导那边闹个不停,有一段时间感觉都是在处理他的相关问题。而每年年底,总是要对各种工作进行一下总结,他啥事不干,也没有啥错误,干活的却老是落得埋怨。



其实在工作中也会有比较开明和懂得管理的领导,我也在工作中遇到过,有一年单位来了新领导,因为那时候和外面搞蔬菜推销,年底了,领导啥也没有总结,就是把每个做推销的员工的发票都拿出来,里面有一沓最厚的发票,是其他人的好几倍,领导说看看这沓发票,就知道他干了多少工作了,果然是一个比较能干的员工的报销发票。

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确实是遇到上面的问题,干的多自然错的多,关键是要看如何对待错误,如果一味的追责问责,而忽视工作本身的出发点,那么没有多少人会干活了,自然会变成大家都不干活了,自然不会有问题。


瓜农之友马博士


这种观点我深有体会,虽然我是属于实干类型的,但是对于跟的多错的多不如不干这样的说法不认可!我是13年底到的这家单位,当时进来以后各种事物繁杂,上面老一点的根本不会给你说怎么做,只会让你去做,反正要的就是结果,加上我们部门阴盛阳衰,就是说只有我和另一个男同事干事,2个领导是男同事,8个女同胞,所以很多事情都落在我们2个头上14年的时候另一个同事跳槽,所以外面的事物我都包了,当然错误也不少犯,但是领导看在眼里,明白在心,到16年就被提起来当副主任到今天,我想每个领导心里都有一杆秤,不是说干的多就是坏事,有时候吃亏也是福!!


醒醒吧国人们


这个问题在我的工作中也遇到过!

这里我谈一下我的真实经历感受,刚入职时不会有这样想法,想多学点东西,所以肯定会多跟老师傅出去干一些活,积累经验,当再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解决,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很多员工就有这种想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多的容易出错被批评,久而久之这种消极的思想开始在职工中传播!

我们企业是按岗发工资,同样的岗位之间相差不能超过二百元,这就导致很多员工干好干差都一样钱,干与不干都是一样钱,即使有差别也不会超过二百,我想这是根本原因!

时间一长,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会有这种消极的情绪,对于有进步空间的职工,希望还是摈弃这种思想,多干点,多学点,以后有机会晋升!


黄金半月板


我是国企的。

这种现象太普遍了,说的严重点,已经深入骨髓了,尤其是在8090后身上。

我个人观点是,缺少羞耻心。主要是国企考核机制健全,现在更是有连责机制,一个人犯错,工作班组成员都要进行考核。使得干活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不去干,就不会犯错,就没有考核,都是赚一样的钱啊,我干什么活呢?不干活,就成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事实,不干活的人,就不会出错,就不会被考核。所以考核机制是对的,但缺少的是或是奖励机制还要丰富健全一些儿。罚得多的同时,就鼓励嘉奖真正去干活的,我想,还是会变好的。





文月奇


干的越多,错的越多,干不如不干。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小编有在行政机关工作经历,根据我的观察和遇见,在机关事业单位“干的越多,错的越多”这种现象还是有的。但是,总体上看,绝对不是“干不如不干”,社会和单位还是欢迎干事创业的人,笑到最后的人也都是干事创业的人。



现在机关事业单位里,不管单位大小,人员多少,人员大体情况都差不了多少,一般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人是“只干不说”的人。这些人一心工作,埋头干事,心无旁骛,不攀比,不叫苦,不怨天,不忧人,埋头苦干,本本分分干好自己的份内工作。有了困难也都是自己想办法克服解决,很少请示,很少给领导和同志们添麻烦。工作上班时间干不完,自己就会主动加班加点干。不是自己的工作,只要别人有求于他,他也是无怨无悔,像干自己的工作一样干好完成。这种人不分份内份外,从不争功推过。这是机关单位的支柱和中坚力量,是他们支撑着单位的高速运转,撑起了单位的“天”。这些人干的工作多,自然出现失误的就多,错误和毛病就多。有时候成了一些“只说不干”的人攻击和非议的对象。但是,遇到好的领导,这些人有的会被评为优秀,会大会小会受到表扬,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欢迎。另一方面,由于不争不抢,单位的好处,比如,提拔升迁,往往轮不到他们头上。

第二类人是“说多干少”的人。这类人脑子灵活,善于见风使舵,只干明面上工作,台面上的事情,或者只干领导眼皮子底下的工作。表面上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出工不出力,在领导面前一个样,背后一个样,从来都不去默默无闻干工作。干一点工作,都能说成是天大的功劳,只能锦上添花,绝不雪中送炭。这类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表面上工作干了,工作错误也少。往往是单位里的“小精人”,很多也是领导的“红人”,评先进,选优秀,这类人往往中彩几率高。

第三类人就是“只说不干”的人。这类人是不干活专门挑毛病的人。他们自己的工作干不成,一遇到困难就找领导,推诿扯皮,虚与蛇尾,不出工,不出力。凡是这种人,都是眼高手低,自己干不成,挑别人的毛病往往头头是道,说起他人的错误就是一套一套的。最喜欢对他人评头论足,指手画脚。这类人不是多数,不是单位主流,只是几个别现象。但是,人数虽少对单位风气负面影响很大。当然,这类人在单位也没有市场,多数人对他们敬而远之,在单位“人缘”也不好。


学文华


“干的越多,错的越多,得的越少,还不如不干!”

“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为什么要干?”

“不干白不干,干了也白干!”

这是一种典型的管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就出在劳动分配机制上。

我们说管理管什么?管人管事。管人里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人的指导和指引。

一个管理者,领导,要对员工、下属做事要进行引导、指导和教导,而不是一味的下“死命令”让其执行。

首先,管理者、领导要容许员工或下属犯错。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和下属,就得去新人和锻炼他,把交代给他的事情让他放手去干,不要怕员工出错,即便是错了,也不要就轻易的责怪和指责他,而要给予指导,教给他做事的方法方式和专业知识技能。但现实中往往却是员工犯错下属犯错,上级对事情的原因和过程不管不问,先考核、罚款、责罚。这样久而久之,大家觉得还不如不干。

其次,管理者、领导要对事情的过程进行有效管控,规避错误和风险。

管理者、领导是干嘛的?不是把事情交代给下属让其执行,到时候只看结果就完事了。作为管理者和领导你要明白,只要是人去做的事情,就有犯错误的可能,就有把事情做失败的风险。作为管理者和领导,你要关注过程,在事情的执行过程中能够及时的预防和控制事态的发展,杜绝主观方面的错误和风险,减少客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和风险。这样才叫对事情的策划、计划、对人员的执行管理。

再者,劳动分配机制一定要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有些管理者,搞绩效考核,设定一个目标值,大家完成了就奖,完不成就罚。至于完成、完不成的多少,于奖罚的多少无关。对于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完成的难度很大,完成了的奖励还没有完不成的处罚多。对于这样的分配机制,怎么能够调动起来员工的积极性呢,简直是扼杀员工的积极性。分配给制不合理,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既然干多干少一个样,我为什么要这么拼命的干?干的多了出错的几率就多,得不偿失,我还不如不干。大家都混日子呗,何谈效益和创新。

最后,作为员工或下属,要勇于挑战,但也要汲取经验教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对于员工,不是说上级容许你犯错,你就什么错都可以犯。如果明知这件事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你还要以身试法,那就要承担购过和责任。对于那些初次尝试和挑战的事情,出错了,失败了,你得学会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不能对于错误都付之一笑,如果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总之,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管理问题。作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值得去反思的地方。我们一直说卓越绩效管理,什么是卓越,怎么做到卓越,是需要管理者好好去探讨和研究的。



管理和职场


此题有深度!

是一个具有哲学,还需要辩证法还有科学道理,而且还会牵扯进权利应用的复杂的一个综合课题,

有权利的干,付出了多少?你都值,

原因是,没有人埋没你的才华(职位)和有形的产品产出,销售(工资),

小喽喽的干,你干了多少成绩都是管理你的人所得,你的成绩的好坏是由人家来说的算,

你的去留你的饭碗都被人家操控着,

特别到了高层管理,

那问题就更大了,

如果形成那种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

一个人吵豆大伙吃,这样一个局面时,

往往你干出成绩越大,你的风险就越大了,

平常都什么都不干,照拿一样的工资,

而你积极进取,积极开拓市场想尽办法往里搂钱,一旦有一个项目出了问题,你便前功尽弃,所有以往的成绩和财富获得,都因为你的

一次失误而大江东去,所有的能力不再是能力之时,你之前所做的一切,也只能会成为人们的笑柄而已,

所以说某种意义上讲你干的越多就错的越多,

莫不如不干这里一定是得出来的深刻教训,所以才会这么说的,

既然如此,所以每一个成功者都是谨慎小心,如履薄冰,非常幸运的到达了成功的彼岸的是凭实力干出来的,是实力和才华加幸运的,幸运儿,而大多数都是失败者,而这些失败者人当中又总结出了,干的越多就错的越多,还不如不干这样一个发人深思,振聋发聩的多么痛的领悟教训的呐喊,

而心居心叵测者,无时不在窥测你

你看到过非洲食人鱼,平静水面下在静候着食物,平静表面的背后谁知道又会有多少陷阱和坑啊?








滕光杰


“干的越多,错的越多,还不如不干”,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古云,乱世出英雄。说的是在乱世,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贤才,才能干事业,打天下。

一个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当然与“干”是密切相关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自古到今皆然。

然而,有一个现象令人深思,那就是职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会干的不如会玩的,干事的大多搞不过那些整人的。

近年来,有不少基层公务员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看,三个人检查,一群人捣乱。”

想想后面的那些“两个人”“三个人”“一群人”,你说这个“一个人”还怎么干?还有什么心思来干?如此久而久之,不作为的现状就越发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开始盛行。因为,有的人不会干事,但做表面功夫肯定是到家的,这样下去,只会误国害民。

就我的观察来看,现在的激励、动力机制明显不够,但总有不少人还是干事的,和他们接触可以感受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存有一种良知、一种情怀、一种格局,正因为此,也才是社会和国家的希望。

的确,干事总有疏漏,干事就会触及利益。如何给干事者、创业者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用法治稳定预期,不让人治的随意性干扰干事者;二是坚持实干者的用人导向,这是最有力的回击,说一千遍一万遍,不如用好一个实干者;三是倡导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而不是那种背后勾心斗角。


碧翰烽


我在国企干了三十年了,其中原委一请二楚。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送的,会送的不如有背景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能力强,技术好,不如会讨领导开心就不用,只能干脏话,苦活,累活,看着那些不干活的,使奸耍滑的有背景的人,懂巴结善送礼的人一步步高升。国企要想好,就必须深化改革,打破现有的用人机制,能者上,庸者下,让有真本事的,能大展抱负,充分发挥。真正做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让那些投机取巧的,混日子的,大搞贪污腐败的,原形毕露,寸步难行,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警示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