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井變殭屍井”不能止於問責

—分享—

在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於家嶺和雙泉村,有幾百口建於2000年的扶貧灌溉井,擁有這麼多井,灌溉想必不成問題。但當地農民卻愁容滿面,因為這些井,從未打出水。(4月5日環球網)

幾百口扶貧灌溉井,如今卻成了不出水、當擺設、成隱患的“殭屍井”,讓人既感遺憾,又感憤怒。一方面,扶貧資金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造成了財政資金的損失,而這種損失明明是可控的,卻被人為忽略。另一方面,服務群眾是黨員幹部的職能所在、本分所在,面對群眾的灌溉用水需求,當地政府部門卻沒有拿出應有的態度和作為有效解決,讓群眾訴求一直懸而不決。

更令人感到氣憤的是,這種問題並非剛被曝光。早在2015年央媒就已經跟蹤採訪報道過此事,而在事件曝光後,當地政府曾為自己工作的失職誠懇道歉,表示堅決徹查,嚴肅整改,並承諾要進行專題研討。但很可惜,四年過去,廢棄的機井依舊被廢棄,農民的問題依舊還是個問題,根本沒有得到任何解決。

政府承諾可不是隨口說說、可以食言而肥的“玩笑話”,這背後不僅關係到政府公信力的問題,更關係到地方團結穩定大局。如果政府承諾都可以被隨意推翻或反悔,群眾還可能信任政府、支持政府工作嗎?答案不難想象。

有句常講的話,“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解決。”放在“扶貧井”問題上,這句話顯得格外有道理。其實不難看到,如果地方政府能夠真下決心去解決“井不出水”的問題,就能引來地方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不管是對當地老百姓,還是地方政府都是雙贏的好事。可問題的解決就敗在了政府部門“管不了、沒有錢”等推脫的藉口中。

問題的解決真有這麼困難嗎?恐怕未必。從媒體的報道中,其實不難推測出,問題的最大困難並不在“錢”,而在“責”。多年過去,不僅找不到當初“扶貧井”項目的財務支出憑證,甚至連整個工程的檔案資料都不見蹤影。簡而言之,這筆“陳年舊賬”就如同一顆“燙手山芋”,政府部門誰也不想接、也不敢接,就是害怕接手過後擔責任。

事實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報道中也有提及,“如果想要那些廢棄的灌溉井得到解決,需要重新向上級政府部門去申請立項。”以新項目來劃清和“老賬”的糾葛,這樣就可以讓以往的“糊塗賬”徹底“翻篇”,自然不用再擔心事後追責,或許這才是當地政府部門想要打的“如意算盤”。

還有一個小細節同樣值得關注,據當地政府部門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四年前央媒公開曝光了問題之後,相關責任人受到了處分,但關於灌溉井的何去何從卻沒有結論。意思就是官方只是通過處分相關責任人,給了公眾一種態度、一個交待之後,就讓問題的解決到此為止,再無下文。

問責是必須的,但問題的解決絕不能止於問責。希望當地政府還是拿點真措施,把以往的承諾踏實兌現好,不管當時是誰的責任、誰的過錯,新官也該處理好舊賬,不能總消極應付、推諉扯皮,讓群眾來為政府的不作為埋單,這樣不僅不利於問題解決,還會傷及民心。究竟“經濟賬”要緊,還是“民心賬”要緊,地方政府該有清醒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