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清朝前期面臨的兩場最大的危機,莫過於三藩之亂和葛爾丹南下。

雖然三藩之亂聲勢浩大,但畢竟大部分在南方,王輔臣在陝甘,距離北京較遠,而葛爾丹進軍內蒙古草原,則距離北京不過數百里,可以說是心腹之患。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二十一日在葛爾丹率領2萬準噶爾騎兵,在烏爾會河(今烏拉蓋河)與2萬清軍遭遇。當時清軍倉促迎戰,戰術死板,缺乏火器兵。

噶爾丹擺下的口袋陣中,將清兵包圍,準噶爾兩翼士卒使用得自沙俄的火槍交叉射擊,清軍慘敗,全軍覆沒。

據當時在噶爾丹軍中的俄國使者著文回憶,噶爾丹“大殺中國軍隊……繳獲大車五百多輛以及全部輜重”。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葛爾丹產生了清軍不堪一擊的輕敵驕縱心理,有恃無恐地繼續揮兵南下,進逼到距離京師僅僅700多里的烏蘭布通,給清廷造成極大恐慌,北京一片混亂,一度造成了“京師戒嚴,米價上漲”的局面。

“京師戒嚴,每牛錄下派至八名,幾於傾國矣.城內外,典廨盡閉,米價至二三兩餘”( 劉獻廷:《廣陽雜記》)。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為此,康熙為了穩住人心,不得不硬著頭皮御駕親征,出兵內蒙古,兩敗葛爾丹,徹底解除了他對北京的威脅。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康大麻子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不過,最近槍叔再讀這段歷史,卻發現其中很多令困惑之處。

比如最令我困惑不解的是葛爾丹的戰術:駝城。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駝城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駝城

這種戰術在葛爾丹與喀爾喀蒙古打仗的時候,噶爾丹依恃這種戰法,擋住了敵方騎兵的衝鋒,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但上次成功的戰術,未必下次還管用。比如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大敗俄國艦隊,從此迷信“大艦巨炮”戰術,直到二戰時被美國海軍航空兵教育做人……

烏蘭布通之戰,清軍10萬人,準軍2萬人,噶爾丹故技重施,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揹負木箱,蒙以溼氈,環列為營,名為“駝城”。準噶爾士兵依託箱垛,彎弓射箭,用俄國滑膛槍開火禦敵。

結果,清軍不是喀爾喀蒙古,清軍調集八旗軍火器營1000人,漢軍火器營400人,藤牌兵2400人,用鐵心火炮5門,子母炮3門,集中炮火轟擊“駝城”。駱駝成了活生生的靶子,終於將“駝城”炸開一個缺口。準噶爾軍陣中,駱駝肉橫飛,鮮血如雨而落,受驚的駱駝紛紛掙扎站立,四處逃散,衝散了準軍的陣型。清軍見狀,衝入敵陣,噶爾丹大敗,當夜率殘部逃走。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自從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人投靠滿清之後,滿清的火炮技術已經超過大明,每次攻城,不像以前那樣的人海戰術了,而是先用火炮轟城,轟塌之後,再一擁而上攻入城中。

入關後,最有名的炮戰就是紅衣大炮轟塌大同和潼關,平息姜壤的大同反正和攻入陝西,佔領李自成的老窩。

以大同和潼關的城牆尚且不能擋住紅衣大炮,更何況是駝城,想想真是可笑。

不過葛爾丹也不算沒有見識的人,他早就跟沙俄有來往,準格爾軍隊中有許多沙俄的火槍,可以說早就見識了火器的厲害。

既然與滿清為敵,那早已從漠西蒙古、漠南蒙古的同族那裡得知滿清擁有火器和火器如何厲害的情報。可為什麼還要在大草原上弄個駝城,簡直是自取滅亡。

縱觀中原王朝和草原遊牧民族之戰,基本上都是騎兵對決,打的是機動戰,消滅對方主力,目的是迫使其投降或者向西向北逃竄。

比如強漢征討匈奴,巨唐剿滅突厥,無不如此,衛青霍去病李靖李績都是快馬輕騎,殺入草原尋找遊牧民民族的主力,與之決戰,殲滅其主力。

隆美爾在北非沙漠中的坦克戰,就是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於盡最大可能的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是勝利的保證。

而遊牧民族對付中原王朝的討伐,則是避開鋒銳,步步後退,誘敵深入,同時騷擾補給線。當中原王朝的大軍失去了銳氣,行軍多日疲憊不堪,消耗了給養,被迫後撤時,再集合優勢兵力尾隨、襲擊、合圍,一舉殲滅。

明朝時徐達北伐北元,就是被王保保誘敵深入,集合優勢兵力擊敗。幾十年後丘福更是不聽明成祖的勸告,一意孤行,孤軍深入,結果被圍殲,全軍覆沒。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遊牧民族的優勢在於騎兵多,地形熟悉,隨時可以獲得給養補充兵員,完全佔據了地利、人和的優勢。

為此,中原王朝出塞必須速戰速決,否則給養一斷大事不妙,也因為如此,很多次出塞外都是無功而返,而且寧可無功不可有過,一旦有過,就是全軍覆沒。

當時清軍三路大軍趕來,合圍葛爾丹,葛爾丹最好就是向西向北撤退,廣闊無邊的蒙古大草原是遼闊的大後方,可以任其馳騁。同時派輕騎不斷偵查三路清兵的動向,待他們給養耗盡被迫撤退之時,再尾隨而至追殲敵人,或者集合優勢兵力,消滅其一路。

這種戰術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對付中原出塞軍隊的最佳戰術,不明白為什麼葛爾丹放棄自己的長處,居然和清軍打起了駝城陣地戰,簡直是自取滅亡。

但康熙的清軍不能一直北進或長期停留在草原,因為人數太多(有十萬之眾),糧食要從內地運來,時間一長,根本無法保證軍需。

明成祖“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前兩次韃靼和瓦剌不服,想跟朱老四比劃比劃,結果在正面戰場被明軍按在地上反覆摩擦,學會了做人。後來學乖了,一旦明軍出塞,立即逃走。明軍找不到敵人,糧盡退兵。

瓦剌保存了實力,二十多年後終於釀成了“土木之變”;韃靼後來也多次破牆而入,在北京周圍燒殺搶掠……

葛二蛋放著祖宗成功的戰略戰術——運動戰不用,反而在大草原和清兵打陣地戰,以自己之短,對抗敵人之長,真是匪夷所思,豈能不敗?

第二次昭莫多之戰,清軍9萬人,分三路分進合擊,以逸待勞的葛爾丹約2萬人,依然跟清軍硬碰硬,結果被清軍主力優勢兵力擋住攻勢,又被清軍奇兵包抄襲擊後方輜重,準軍大敗,葛爾丹大妃阿努可墩戰死,葛爾丹率領殘部逃走。從此,一蹶不振,餘部紛紛叛逃,自己最後服毒自殺。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外蒙古抗中神劇《阿努可敦》海報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阿努可墩

縱觀葛爾丹的一生,雖然後半生敗給了康大麻子,但前半生卻用兵如神,擴地千里,說是一代梟雄也不為過。

1677年,噶爾丹進攻青海和碩特汗國,將其滅掉,統治了青海和西藏。

1678年,噶爾丹統一了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區,準噶爾各部聽從他的號令,五世達賴喇嘛賜予他“博碩克圖汗”的稱號。此後,噶爾丹向東攻取哈密和吐魯番,向西臣服中亞哈薩克諸部。

1682年,滅天山以南的葉爾羌汗國,一統新疆。

1685年,又攻佔中亞的安集延,臣服吉爾吉斯。

自此,準噶爾汗國的面積達500萬平方公里,雄踞中亞,成了西北草原上的強大勢力,史稱“最後的遊牧帝國”。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略論葛爾丹與康熙對戰中的戰術失誤

準格爾汗國全盛圖

只可惜,葛爾丹遇到國勢上升期的清朝和一代雄主康熙,所以一統天下的大夢只能破滅。臨死之前,葛爾丹可能會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