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最樂觀的一首詩,最後兩句成為千古名句!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詩仙這個稱號,不僅說明李白的詩風浪漫飄逸,而且也證明李白的為人是樂觀豁達的。否則他也寫不出留世的千餘篇如飛仙一般的詩作,這位正是李白的可貴之處。今天來介紹李白《唐詩三百首》中最樂觀的一首詩《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這首《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是天寶十二載秋天,李白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雲行至此,但很快又要離開,李白為他設宴送行,在宣州謝朓樓上的餞別之作。詩人李白在詩中感懷萬千,滿懷豪情,又掩抑不住內心鬱悶和不平,感情跌宕,語言明朗,讀來給人感覺似乎是脫口而出。

《唐詩三百首》最樂觀的一首詩,最後兩句成為千古名句!

為了各位看官能夠更好的理解這首詩,首先對詩中的一些重點進行解讀:

此詩開篇“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是陡起壁立,直抒胸懷。“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說,李白每一天都深感心煩意亂,憂憤鬱悒。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

《唐詩三百首》最樂觀的一首詩,最後兩句成為千古名句!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兩句突作轉折: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體現出詩人豪放博大的胸懷和時刻都向往著可以自由馳騁的心情。從上兩句極端苦悶,忽然轉到壯闊清爽的意境,彷彿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的樂觀豁達之處,能夠在長期壓抑的狀態下,瞬間跳出來,不去理會,置身於事外。

《唐詩三百首》最樂觀的一首詩,最後兩句成為千古名句!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兩句,上句讚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自比,說自己的詩像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髮的風格,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兩句詩詩人酒酣興發時的豪語。這兩句飽蘸筆墨,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暢快境界推向最高潮,彷彿現實中一切黑暗都已被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拋到九霄雲外。

《唐詩三百首》最樂觀的一首詩,最後兩句成為千古名句!

“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李白自創的奇特比喻,綿綿不盡的流水與綿綿不盡的煩惱之間本就容易產生聯想,因而李白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願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的意念,顯示出詩人李白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在苦悶中不能自拔者有本質區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寫出李白的理想與黑暗現實的矛盾,在無法解決的情況下,而尋找的一條暫時擺脫苦悶的出路,體現了他看淡一切,樂觀豁達的人生境界。

李白的可貴就在,儘管他精神上經受著苦悶的重壓,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對理想的追求,而是苦悶中顯現出一種豪放樂觀的氣概,這就是令人敬佩之處,下面就來一起通讀全篇。

《唐詩三百首》最樂觀的一首詩,最後兩句成為千古名句!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唐·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縱觀李白這首《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全詩可以說如歌如訴,韻味深長,語言明朗,音調激昂,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被譽為唐詩中最飄逸樂觀的一首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