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鳳和村位於高平市東北部,屬東城辦事處管轄,因交通便利,離主城區很近,成了進城務工人員和孩子到城裡上學人家租住房子較為集中的村子,以前村東建有晉東南地區絲織廠,俗稱鳳和絲廠,使得這個村子在高平家喻戶曉。改革開發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村南的丹河得到治理,友誼橋拓寬,北環路的開通,神農路的開通,鳳和村儼然和市區融為一體,被高樓大廈所包圍,成了一塊風水寶地。然而,你知道鳳和村的古宅有多少嗎?

鳳和村的起源和歷史變遷無文字可據。但據出土文物和建築遺蹟,以及傳說,仍可述其演變軌跡。大約在長平之戰後,此地漸有人居住並逐步形成村落,至唐宋時已漸具規模,但村名無可考定。宋開寶六年(973),高平縣城遷至今址,鳳和與之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得地利之便,而迅速發展,形成較為繁華的村莊,城北村名當得於此時。宋元之際幾經戰亂,村莊凋敝,城北也因近城而深受其害。明初,遷居城北者日增,城北再度繁華。明末清初,城北是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高平1945年解放後,為紀念祁鳳山、吳子和二位革命烈士,才將城北改為鳳和。

鳳和村以李姓為主,李姓一族在明清時期有的是高官名儒,有的是巨賈顯貴,他們聚集了大量財富,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宅院,概括起來有兩大部分,即李府老宅和二十四新院。

「探秘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李府老宅,位於古村東北部,正街以北,后街一線以南,千斤石處以東.東街北段東西兩側(至東閣前),總佔地面積約6760.84平方米。區內原有大小院落14院,除個別院為平瓦房外,其餘均為樓房,最高的要數兵樓院(三層)。李府老宅約有房屋150餘間,現存老舊樓房97間,平房6間。院落多為四合院和簸箕院。據實地觀察發現,古宅設計巧妙,佈局緊湊,院院相連互通,一院之內樓樓(指二層)相串。從現存院落中可見,除少數院落裝飾豪華外,多數院落典雅大方樸實,足以體現主人的古民居建築群風格。據考證,民居大約始建於明代初年至清代中葉,歷經滄桑鉅變,曾多次重修改修,以及轉讓。現存古宅院以清代建築為主,僅有少數院落尚存明時風格。在其古建築群中,尚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院落有5院,即今王子文、賀文慶、李來生、李佔標、侯旭東等老居。

「探秘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二十四院,又稱新院。南街東段北側至東街,中街東側至南街相交處,總建築群位於古村之東部。東以東街南段西交口,正街(前街)東段南側至千斤石處,當佔地面積為7735平方米。內有大小二十四個院落,各院以樓房為主,僅有少數平房,院落以四合院和簸箕院居多,院院相連,形成完整的統一體。二十四院設計典雅,樸素而實用,對原有建築巧妙利用,可稱建築典範。二十四院中原有房屋300餘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自然災害的侵吞和人為的改建,相當一部分房屋遭到毀滅。現保存完整、較完整的院落,尚存14院,樓房127間,平瓦房17間。二十四院中,原來還有兩棵古槐,和古樸的院落相呼應,但在二十世紀70年代,一顆古槐被砍掉了,現在只剩下一棵。古槐中空傾斜,主軀幹直徑約為2米多,長勢仍然十分茂盛。

「探秘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探秘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在二十四院一些舊院落的門頭上,依稀可以觸摸到一些歷史的氣息,寬闊高大的府門依然讓人震撼,“西川總憲”的門匾依然讓人肅然起敬,古老的砂石石柱、木質花窗、磚雕影壁等遺蹟令人著迷,有一個院落的門頭匾額上,依稀可以看到“晤課”兩字(晤通悟),據村裡的老人們介紹,這個院落是以前李氏家族小孩子們讀書的地方。村中有關帝廟,東北上有金闕瑤臺閣(俗稱東閣),西北上有乾陽閣(俗稱西閣),現都已荒廢。二十四院和李棠馥祖上有很大的關係,是他家的祖居之地。

「探秘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據考證,李棠馥(1610-?),字子棻,號漢清,自稱韓山主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十月十日,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其祖父李向春曾任陝西西鄉縣令,被譽為一代清官;其父李濬慶(向春五子),周急好施,孝友端肅,德聞閭里。

「探秘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李棠馥從小聰敏過人,好學但貪玩,學而過目不忘,尤習武喜文。十四歲補學官弟子員,每逢試輒第一。崇禎十二年(1639)中舉。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初授刑部河南主事,在任間,他精研法律,注重訪查取證,主張懲惡扶善,執法者應寬恕為本。他在周密查訪取證下,使多年積案真相大白。此舉深受百姓敬仰。順治五年(1648)任順天鄉試考官,他主張嚴格考試紀律,考生不分貧富,平等公證,忌送禮說情。所舉順民意得民心,受到百姓讚譽。順治六年(1649)調任湖南督學少參,繼任四川員外郎、刑部郎中和湖廣督學。在任督學時,他力主杜請託,抑奔竟,獎撥寒士,倡古學等,盡力為國家選撥棟樑之才,贏得了三楚官員和百姓的敬仰。此間,母故奔喪,路遇險獲救。守孝期滿補任湖廣荊西道參議,目睹連年遭水旱之情景,民不聊生之殘狀,想盡辦法救災於民,防治疫病蔓延;為根治水患修築堤堰。同時清獄冤案。順治十一年(1654)率軍路經湖南,為不擾民,保一方安寧,力拒地方官吏入城紮營的請求,與大軍同扎郊外,此舉順民心合民意,深得百姓讚許。次年調任陝西驛鹽道副使,會三川屯兵漢中,軍急不支,查其實情,認為驛站有名無實,郵遞續命無資,並上奏皇上,建議驛站之職交由各州縣辦理為好。後遷任陝西督糧道左參政。順治十四年(1657),調任四川按察司按察使。在任間,主張緩刑息訟,深得朝野讚許,名噪一時,聲望京城。順治十五年(1658)六月,調任兵部右侍郎。次年五月,因下屬行為不端,兵部侍郎以上官員一度受審。順治十七年(1660)年二月,世祖親自召見慰問甄別,得旨褒諭:“才品與職任相宜”。逾年,以疾請告歸。康熙六年(1667),病癒補任戶部右侍郎。康熙八年(1669)正月,復任兵部右侍郎。同年九月,懼疏陳以年老致仕,解甲歸田。在任間,正值吳三桂叛亂,皇上本想令李率軍討伐,因故另派他人,致使延緩討伐時間,此間棠馥竭盡全力,籌集糧草,支援平叛。平叛結束後,皇上曾多次惦議:“心悔不用李公”之意。下旨為李公特進一品,贈四世,官淑人進一品夫人。康熙十三年(1674),捐糧千石上佐軍餉,並手書囑子“猶以未報國恩為恨”。

「探秘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探秘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李棠馥一生,為人端謹諒篤,慈善好施,淡泊名利;他知識淵博,多智多謀,文武雙全,是難得的人才。歸鄉後,以展閱經史,著書立說為樂。並開辦藥局,拯救民疾,為貧者治疾療傷不收分文;捐金修堤築壩,根治丹河水患;捐金修廟、整修街道以及賑災等,深受同族和村人愛戴。著有《息園詩集》、《古字彙編》(一卷)、《韻略易通》(二卷)以及諸多撰文,尚存世的有《重修高平縣儒學記》、《條陳驛站疏》、《高平縣誌•序》(順治)、《創修丹河石堤記》、《重修雲月寺記》、《重修前殿暨創修□洞山亭記》、《一掬冰序》、《重修成湯廟記》、《重修昭烈帝廟記》、《增修瞿曇閣記》等,以及部分詩詞。李府的墳塋有跡可循,高平絲織廠的廠區就是過去李府的祖墳,佔地數十畝,是鳳和村最大也是最豪華的墓葬群。一位村民回憶,李府的墳塋從民國初年就開始屢屢被盜。1981年高平絲織印染廠擴建時,又挖出數座墓穴,其中有兩個墓穴十分豪華,由石條砌成,陪葬物品種類繁多,除金銀首飾外,還有許多陶俑、瓷器,還有許多精美的壁畫。這些陪葬品中,最珍貴的是一件青花瓷碗和一件陶製佛龕,這兩件文物現收藏於高平市博物館。

「探秘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探秘高平」鳳和李氏一望族 深深庭院何其多


曾幾何時,高平的名宦巨賈富甲一方,雄視三晉;從古至今,高平的傳統文化獨具特色,爭豔於黃河流域。 屋宇高峻、氣勢恢宏的晉商豪宅,質樸無華、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記錄了一段興衰的滄桑。也講述著一串串令人感嘆、感傷而又沉思無限的動人故事……(詩村人 )

來源 高平新聞中心

監製 劉飛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