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哲橋鎮三益村古圩

距耒陽市北部17公里的哲橋三益村,有一條約3、400餘米長的簷廊古圩,始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雖停圩60年,但是還頑強地保存著它固有的古樸,也飄蕩著沒落的無奈。三益古圩曾是北鄉2個最熱鬧的一個集市(另一個是壇下圩)之一,當年這裡曾是人流如織、熱鬧非凡的鬧市。本地壇下、太和、雅江、大市以及鄰縣常寧等地商販常到此趕圩做買賣。如今變得有些幽靜、雜亂,落寞了。大部分房屋已經坍塌,屋內雜草叢生,成了一片廢墟。斑駁的土牆和佈滿青苔的地面以及牆壁上遺留文革時期的毛主席語錄,記錄著時代的變遷。這裡大部分年輕人都搬到哲橋鎮和城裡居住去了,剩下的是一些寂守故土的空巢老人。

耒陽哲橋鎮三益村古圩

圩場建築以明清時期湘派風格為主,木質樑,輔以青磚外牆,青瓦蓋頂,路面由青石板鋪就。現保存下來的古商鋪、街門已寥寥無幾。圩場中有一數十米的涼亭式交易場所,相傳是古代3名富商集資興建一涼亭,3人得益分成,故名“三益亭”。涼亭6根石柱均為四方體,上面刻著“三益亭”字文。時至今日,“三益亭”三字還依稀可辨,5數根石柱(其中一根被拆)依然巍然聳立。

耒陽哲橋鎮三益村古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李天柱(耒陽縣哲橋西元村人),耒陽縣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 1928年1月率隨部參加湘南起義,在耒陽組建農民武裝,在工農革命軍配合下率農軍攻克耒陽縣城。曾在哲橋三益圩成立右翼指揮部,召集1萬多農軍扛著梭鏢、長矛、鳥銃、松樹炮、步槍等武器在春江鋪阻擊國民黨軍隊向耒陽的進攻。

耒陽哲橋鎮三益村古圩


耒陽哲橋鎮三益村古圩


“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這是中國歷史晚期社會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關公的真實反映。在三益村,有一座清朝時期道光年建立的四里八鄉聞名的關帝廟,這個廟裡塑有義薄雲天的關羽雕像以及隨侍其左右的義子關平和扛大刀的黑臉周倉。100多年來,關帝廟香火鼎盛,燈燭輝煌,是人們祭祀關帝,弘揚關公文化的神聖殿堂。在文革‘破四舊’時,關帝廟一度遭到了破壞,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關帝廟才得以修復。廟旁有一戲臺,戲臺前有一塊大約300平米的坪地,南北兩面,松柏森森,逢年過節,這裡是人們舞龍舞獅,看戲聽曲的地方。由於歷史變遷和年久失修,戲臺4根石柱只剩下3根,戲臺內青草萋萋,昔日的光輝早已不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關帝廟歷經風雨滄桑和興衰變遷,積澱了厚重的歷史和文化。

耒陽哲橋鎮三益村古圩


耒陽哲橋鎮三益村古圩


耒陽哲橋鎮三益村古圩


耒陽哲橋鎮三益村古圩


1958年因交通不便,圩場廢棄後,居民們以農耕養家,大多數青壯年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融入了城市。如今的古圩簷廊,僅有老人們悠閒地坐在門前納涼聊天,或做著一些手工活,時間在這裡如水般緩慢流動。昔日的輝煌昌盛,數百年的風雨滄桑,都讓人泛起一種思古的幽情。只有那保留至今的青磚木瓦結構的老房子,厚重的木門散發著一股久遠的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