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雨後初晴的冬筍好找,好挖?

老艾葉


"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宋*張耒)

"木頭工程師"剛在晚飯上才吃了冬筍,就受邀回答"冬筍"問題,很是高興。


為什麼雨後春筍長得快?

俗話說"雨後春筍",因為竹子喜歡溫暖溼潤環境,作為竹子地下莖(竹鞭)上的芽--春筍,在春天遇雨吸足水後會迅速生長,有的一天能長1-2米,甚至能聽到拔節聲。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竹子具有特殊的"居間分生組織"起來關鍵作用。


為什麼雨後冬筍找得快?

冬筍是立冬前後由毛竹竹鞭上長出的筍芽,因為埋在土中不見陽光,比春筍更鮮嫩、多汁、味美,營養更豐富,是不可多得的山珍。與春筍一樣,冬筍遇雨吸足水後會迅速生長,引起土壤鬆動,土表會鼓起起來或會有裂痕,容易觀察,所以好找,也好挖。當然挖冬筍還有許多訣竅。

為什麼不提倡挖冬筍?

"木頭工程師"這裡不提倡挖掘冬筍,因為挖掘冬筍會影響來年(陽曆是同一年)春筍的發育、生長,甚至影響今後毛竹的產量,而毛竹是竹農的主要收入。

圖片均來自網絡


木頭工程師


問:為什麼說雨後初晴的冬筍好找,好挖?


文丨一點三農


冬筍可是大自然的饋贈,配上剛熏製好的臘肉炒上一碟,簡直不要太好吃。可是,都說“冬筍好吃不好挖”,為什麼又說雨後初晴的冬筍好找,好挖呢?

冬筍,藏著厚厚的土層裡,沒有經驗的人要找到確實不易。但或許一場雨,能助你一臂之力,能幫助你更容易找到它們。

1、冬筍遇雨,如遇甘霖,生長迅速

冬天,相對比較乾燥,被密密的竹葉覆蓋的竹林地更是乾燥的緊。原本冬筍都能破土而出了,可惜被身上那層又乾又硬的泥巴壓得喘不過氣來。恰巧,一場酣暢淋漓的雨澆透了整片竹林。這時候冬筍就會像掙脫了枷鎖野獸一樣,瘋狂生長。

這時候去竹林找找,說不定就能找到冬筍要冒出時周邊的裂紋,甚至已經有些淺土的冬筍冒尖了。遇上這種情況,就可以拋開技術不學,靠眼力就能找到冬筍了

2、雨後竹林地鬆軟些,自然好挖

前面也提到,冬季的竹林相對乾燥,加之地裡四處都有竹鞭生長。在未下雨之前,你一鋤頭下去,可能只能留個鋤頭印,根本就挖不動。

雨後就不一樣了,南方竹林多黃土,待到黃土吸飽了水分,質地就會變得相對鬆軟,挖起來就不會那麼費事了。

溫馨提醒:在立春(農曆2018年除夕)過後,就不要跑到別家的竹林裡挖筍了。因為在我們當地,立春過後,認為這時候的筍就是春筍了,是用來長成毛竹的。就算長不成毛竹的,也是主家自己挖。


以上是一點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對於“雨後初晴的冬筍好找,好挖”的說法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吐槽,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