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营销的惯用的“大恐慌”营销手段---停售

3月8日,女神节和龙抬头拉手的一起渡过,也宣告了2018年的春节彻底的结束。

保险营销的惯用的“大恐慌”营销手段---停售

春节前后也是保险界产品打新和升级的高潮,果不其然,有两款春节出生的爆款产品真的在圈内流传出将在月底“停售”的消息。

其实,关于“停售”在保险圈内有个不成文的惯例。一个产品,新上市的时候,做一次广泛的推广;要退市的时候,停售又成了天然的宣传的素材,往往会再次掀起一次产品热销的高潮。

停售策略代表了典型的危机宣传,就是让消费者感觉---这么好的产品现在不出手,就买不到了。

保险营销的惯用的“大恐慌”营销手段---停售

烫手的山芋---停售之忧

一般而言,产品停售炒作意味要大于实际意义。

就如同我们熟知的车险产品一样,监管规定好了产品的条款和价格,使得市场中任何一家车险产品都大同小异,不同公司的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

更不用提国内有寿险公司数百家,上万件监管局核准发行产品。

不论是重疾、年金产品,就形态、功能和价格上来说也不存在独树一帜的完全排他的个例。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能判断清晰市场和产品本质的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踏入这种的炒作营销。

保险营销的惯用的“大恐慌”营销手段---停售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优质产品真的流失了。

如华夏人寿的重疾产品,2018年可以附加一款叫做“医保通”的医疗险,医保通是典型的百万医疗产品,但是在产品条款上对于“可续保性”有着最大限度的准入描述。

简单的说,就是这款百万医疗险具备最好的可续保性。

当然,这也是监管局要求下架这款产品的原因,医疗险必须遵循短期(一年期)的销售原则。

监管的观念出发,不认为保险公司有区区几百元撬动百万保额的持续承保能力。

这款医疗险在停售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

保险营销的惯用的“大恐慌”营销手段---停售

喜忧参半话停售

那么,可以分析下这次有消息声称要停售的两款产品的价值和意义。

保险营销的惯用的“大恐慌”营销手段---停售

天安人寿---健康源2019重疾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天安人寿的重疾产品就陷入了升级的怪圈。

按说对于产品升级而言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因为产品保持了不断提升和趋好的状态。

不过天安人寿的节奏和步伐太快了。

半年时间产品的升级更迭了不少于三次,举例来说,客户可能刚入手,保单的犹豫期刚过,市场上立马出现了更好的产品。

但是升级不是免费的,必须要退保现有产品购置新出的。

如果这次产品退市的消息真的属实,从产品的名字上也能看出---健康源2019,上市到停售不过3个月左右的时间,也是短命的产品。

根据既往经验判断,作为寿险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的重疾险肯定不会出现空缺。

天安也必定会有新的产品填补空白。

保险营销的惯用的“大恐慌”营销手段---停售

信泰人寿---如意享年金

这个产品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从开始出现的过程中就有额度销售的概念。

就是说,当产品满足卖到一定额度之后,保险公司自动会将产品下架。

那么,信泰人寿的这款年金险为什么出生就自带这种属性呢,分析一下产品分身:

一方面,根据监管局的规定,目前年金险的顶格预定收益是4.025%,通过这款年金的现金价值表每年的递增都是按照这个比例幅度设置的,是市场上最透明、最直接的。

这个特性也决定了这款产品自销售以来的市场大卖。

稍有投资眼光和意识就能判断出,它确实有投资价值:4%的收益相当于银行五年大额存单的水平;年金险的属性可以将投资最长分十年;不论是阶段性或是长期的角度,回本升值速度很快,投资价值高。

另一方面,也是随着这个产品的推出,监管局对于预定收益上限要降低的消息开始传出。毕竟内地保险公司资金运作能力很差,自身的收益性很差,给客户承诺如此之高的收益水平可能造成保险公司自身的利差和亏损。

还有业内消息传说,后续的顶格利率年金产品的报批不再通过;监管局或可调整该收益水平。

综上,信泰如意享年的停售极可能成为年金险最佳产品的市场绝唱。

保险营销的惯用的“大恐慌”营销手段---停售

总的来说,两看产品从既往数据看深受市场欢迎,我们不炒作停售,只是把好产品推荐给有需要的客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