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有多近?

勇往直前80973


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到底有多近?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在战争初期横扫整个欧洲大陆,成为欧洲大陆名副其实霸主的德国,完全有机会成为世界霸主。



如果德国不是在苏德战场上,运气太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极寒气候,似乎德国的胜利近在咫尺。而一旦在苏德战场上德国取得了胜利,拥有了苏联庞大的疆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欧洲先进的工业的德国,称霸世界指日可待。事情果真如此吗?

我认为,二战德国看似距离胜利咫尺之遥,却是名副其实的咫尺天涯。

首先,德国的对手绝不仅仅只有苏联一家。二战爆发之后,英法联军除了在战争初期曾与德国作战,整个苏德战场期间位于西线的英国几乎毫无作为。直到1944年,苏德战场上苏联大局已定,英美联军才发动了诺曼底登陆。


但这绝不意味着英国和美国对德国就毫无威胁,更不意味着在德国取得苏德战场的胜利之后,德国就能一举夺取世界霸主的宝座,英国和美国联合的联军,只会比苏联更难打。

二战期间,仍保有日不落帝国架子的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广阔殖民地和最丰富的资源,也包括最为充沛的人力资源。因此,虽然战争初期,德国的空袭计划似乎对英国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但英国远远算不上元气大伤,英国的战争潜力仍然十分恐怖,这从英国军队的人数也可以看出,二战期间,英国曾动员超过1000万的军队。


而美国就更不用说了,二战期间,美国的工业实力以绝对优势成为世界第一。而美国广阔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资源,包括上亿的人口,也决定了美国的战争潜力近乎无穷。因此,英国和美国联合之后,这个毫无短板的联合体将成为纳粹德国最大的噩梦。

而很显然,即使德军耗费千辛万苦,付出惨重伤亡,最终一举将苏联占据,姑且不考虑苏军战败时对于苏联境内的工矿企业、包括石油矿井的破坏,即使德国因此一举解决了石油的短板,但是德国人在整个欧洲地区算上侨民,也不过8000余万。


即使全民皆兵,也不过组成1000余万的军队,而这1000万军队。除了在苏德战场上的数百万伤亡之外,还要驻扎各地,防止诸如法国等占领区的稳定。因此,德国可应对英法联军的兵力,其实十分有限。

最重要的是,纳粹德国赖以起家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的团结被占领区的人民,而早已形成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被占领区国家也不可能跟德国真正一条心。因此,即使苏德战场上德国取得了胜利,德国也决不会因此高枕无忧,反而依然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其次,苏联也绝不会像希特勒和德国军队想象的那么容易被击败。很多人将苏德战场德国的失败,归咎于前所未有的极寒气候。寒冷固然是苏联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却绝非唯一原因。

因为寒冷对于双方都是十分公平的,在德国军队冒着酷寒对苏联军队发动进攻的时候,苏联军民也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与德军浴血奋战。因此,决不能小觑在苏联领导下的苏联居民抵抗德国军队的坚定决心和意志。尤其是苏联还拥有一个钢铁般意志的领导人。


因此,苏联在“钢铁先生”的领导下,即使遭遇惨重伤亡,也绝不可能投降,反而会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而苏联广阔到令人绝望的面积和高达1.6亿的人口决定了,一旦苏联决定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德国将面临最恐怖的噩梦。

即使德军占领了苏联全境,此起彼伏的抵抗,也不可能让德国顺利的攫取苏联的资源,反而会一步步失血。尤其是纳粹德国将斯拉夫人等同于需要“被消灭”的犹太人,更使得苏联主体民族毫无妥协的可能,只能奋战到底。


因此,即使没有了寒冷的气候,即使德军在正面战场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依然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将苏联彻底消灭,更不可能从此高枕无忧。将苏联丰富的自然资源轻而易举的化为战争潜力。

最后,德国内部也绝非铁板一块。靠这一战失败的屈辱和经济危机,依靠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希特勒成功的煽动了几乎所有的德国民众,并由此成为了德国的元首。但是与其说德国人全民狂热支持希特勒,还不如说德国人开始迷醉于希特勒给他们带来的纪念胜利和充裕的物质。


但是,德国人对纳粹的支持,绝非毫无底线。随着战场进入胶着阶段,德国人的美好生活逐渐离他们远去,德国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需要加入军队,并走入生死莫测的战场,德国民众因为战时体制生活,物资也开始逐步匮乏。

如果是如此艰苦的生活只是一段时间,如果德国能够取得胜利的话,德国民众尚能理解,但一旦战争进入胶着阶段且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之后,德国民众必然会滋生不满。事实上,二战中后期多次针对希特勒的暗杀,就是这种思想作用的结果。


而与此同时,大批被德国视为二等、三等公民的被占领区人民也必将愈发不满,因此所爆发的反抗也必将愈发炽烈,英美等国对于反抗势力的支持必然更大。所以,除非德国能够真正击败英国和美国,否则德国的未来是十分悲观的。

但很显然,即使占领苏联,德国的海军短板依然毫无解决的可能。因此,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德国前景十分不容乐观。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可让德国立于不败之地,那就是德国先于美国发展出核武器,有了原子弹的恐怖平衡,德国保住现有利益就将成为可能。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显然,工业实力更为强大,更为财大气粗的美国赢得了核武器竞赛的最终胜利。


鸢飞九天2018


二战德国离最终胜利就像隔着英吉利海峡,始终无法跨越!

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德国犯了三个致命失误:一小瞧了英国人的抵抗决心,二低估了苏联红军,三高估了自己。咱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小瞧英国

40天灭亡法国,让希特勒自信到以为很快就能让英国退出战争,如果是张伯伦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德国空军,英国很可能会跟德国和谈,但是希特勒偏偏遇上了抽着雪茄的丘吉尔。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顽强抵抗,不论是大不列颠的空战还是德国的狼群封锁战术都被英国硬抗了过去。这让德国在无法迫使英国投降的情况下,开启了两线作战,失败早已埋下伏笔!

希特勒轰炸英国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没能解决英国的雷达战;二是没有继续轰炸英国飞机场和指挥中心,转而去轰炸伦敦。



二、低估苏联

1939年底爆发的苏芬战争,苏军的“拙劣表演”,让希特勒认为苏军内部已经腐朽、战斗力低下。

我们只需要踢开门,里面腐烂的结构就会垮掉——阿道夫希特勒

在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前,德军对苏联军事实力进行过评估。德军认为苏联红军有6000架飞机,10000辆坦克;而实际上苏军飞机超过15000架,坦克超过25000辆。德军的评估远远小于苏联的实际军力,在开战之前德军就没弄清楚对手的实力。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全面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三路大军齐出。作战初期德军势如破竹,一路呈现碾压的态势。开战头半年,苏联红军损失就超过400万人,这种巨额损失搁在谁身上都得完犊子,可是这对苏联来说只伤筋不动骨。苏联有约2亿人口,兵力充沛,有广袤的土地,极大的战略纵深,充足的战略资源,战争潜力非常恐怖。四年卫国战争苏联动员了超过3000万人,仅在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到1942年4月底就动员了超过1500万人。而反观德军,纵观整个苏德战线,德军一线作战部队总数从没有超过350万人(不包括仆从国)。苏联相对德军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可以用人海战术不计成本的消耗德军。



从装备情报上看,德军在战争发动前,居然不知道苏联有T34这样一款神器,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T34能对三号、四号坦克形成巨大优势。在虎式跟豹式未出来以前,德国的坦克正面刚不过苏军的T34,更让德军绝望的是在1942年T34年产量超过1.2万辆。而等到德军紧急赶制的虎Ⅰ坦克参战时,时间已经到了1942年的12月份,德军在战场上的形式已经发生逆转,最关键的虎式坦克月产量仅有25辆,完全跟不上前线的消耗。

可以说希特勒大大的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三、高估自己

整个二战,德国几乎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欧洲列强,所谓双拳难敌四手,他太膨胀了!



咱们通过数据对比一下,以1940年为例:德国经济总量561亿美金,人口7000万(包括奥地利和捷克),面积55万平方公里,钢产量2100多万吨;苏联经济433美金,人口1.91亿(包括波兰),面积2200多万平方公里,钢产量1800多万吨;美国经济总量1000亿,人口1.3亿,面积930万平方公里,钢产量6000多万吨。整个二战德国生产了4.6万辆坦克,美国生产了8.8万辆坦克,苏联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其中有7万多辆被摧毁。如果德国有7万辆坦克被摧毁,它能生产回来吗!怪就怪德国的空军是一支战术空军,缺乏远程战略轰炸机,没能力对苏联后方的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也说明希特勒并没有认清自身的实力。



二战德军能够纵横欧洲,主要依靠超前的战术理念——闪电战。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运用“闪电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然而随着德军装甲部队的深入,战线逐渐拉长,后勤补给跟不上,前方的装甲部队往往要在原地等待三四天,后方的石油以及步兵师才能跟上来。闪电战没有石油怎么行,装甲部队没有步兵配合怎么玩!显然战线越长,“闪电战”越乏力。很多人说二战德军已经实现机械化,实际上德军达到机械化的仅仅是担任“闪电战”的装甲部队,后方的步兵师还都是“骡马化”。可想而知,这行军的速度。如果遇上苏联的雨季,那漫长的战线就成了德军无法跨越的洪沟,大后方的物资遥不可及。再加上斯大林在西线实行焦土政策,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通通焚烧,不听从的直接枪毙。德军很难再从占领地获得一丝补给,“闪电战”已经名存实亡。德军最大的战术优势已经终结,进入持久战的德军必输。



所以二战德国离胜利遥不可及,就如那无法跨越的英吉利海峡一样遥远!

我是铁血军史1927,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补充!同时欢迎各位战友关注我!


铁血军史1927


如果希特勒能取得“台风”计划的成功,那他就赢定了。

“台风”计划是苏德战争开始3个月的时候,希特勒命参谋部制定的一次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里,希特勒认为只需要集中180万大军,将莫斯科正前方的苏军分割包围一举歼灭,然后大军迅速攻占失去屏障的苏联首都莫斯科。希特勒估计,在入冬之前,德军就可以成功占领莫斯科。他还认为,当莫斯科被占领后,苏联就会崩溃,被迫向德国投降,这样战争就结束了,整个乌拉尔山以东全变成了德国的领土,这里生产的粮食、石油、钢铁还能支持德国接下来的战争。不过,只要苏联投降,欧洲就真没用一个国家能阻止德军前进了。而且,作为当时苏联的政治、工业中心,如果莫斯科被占领,苏联也就失去抵抗的意志和力量了。

(大战前的莫斯科街头)

如果征服苏联,德国很可能兵分三路:一路往东南下印度;一路往西渡过英吉利海峡占领英国;还有一路向南,支援隆美尔,解决掉北非的英军。如此,希特勒将会彻底征服欧洲,并统治半个世界。

所以,“台风”计划成功与否,是希特勒成功的关键,苏联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苏德战争刚爆发苏军就损失了300万人,德军的攻击速度之快让苏联纵然有庞大的国土也显得不够用。当德军逐渐接近莫斯科的时候,苏联全国是非常恐慌的。而对于斯大林来讲,他也面对着极难的选择。此时莫斯科城中尚有数十万大军,但如果外围苏军被肃清,凭借这些士兵肯定难以抵挡。那么,苏联的高层应不应该撤出莫斯科前往大后方,提前撤离会不会更加引起百姓的恐慌情绪,从而让他们失去与德军作战的勇气?

斯大林经过深思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与士兵们留在莫斯科!

可以说正是这个决定,才让战争的天平向苏联倾斜,也让希特勒距离胜利又远了一步。

斯大林亲自坐镇莫斯科,使城中人们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并且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着这场对苏联来说生死存亡的会战。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莫斯科保卫战期间,照片中的人们是被动员起来的莫斯科妇女,她们正在修建工事,此时虽然德军已经逐渐逼近这里,人们的脸上不仅看不到恐惧反而洋溢着笑容,因为她们有必胜的信念,有时候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对手的强悍不足以证明胜利一定属于对方,反而会激起真正强者的斗志。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汉匈战争就是如此,当时匈奴和汉朝都处于极盛时期,两大帝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爆发了长达百年的战争。最终,强悍的匈奴人被驯服,汉朝从此成为历朝历代推崇的偶像。因为,在击败匈奴人的时候,汉朝的民族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使整个国家朝气蓬勃。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二十四史唯有汉书可以下酒!

我想,汉朝人在走向战场对抗强敌的时候,脸上应该就是带着这样的自信吧。

(著名的红场大阅兵,士兵们荷枪实弹通过红场随即加入到对德作战)

希特勒在看完“台风”计划后,认为入冬之前就能占领莫斯科,此时已经进入秋天,也就是说,希特勒认为最多3个月就能拿下莫斯科。德军的统帅们虽然没有希特勒这么乐观,但也普遍认为到1941年底占领莫斯科是没问题的,因为他们错估了苏军的兵力。在他们看来,苏军只能集结200个师保卫莫斯科,实际上这次苏联拿出了360个师。

(陆军上将哈尔德是莫斯科战役的德军指挥官,他对前线的苏军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于是,由于德军的轻敌,导致在这次战争中准备不足,结果被打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彻底击碎了德军赖以成名的闪电战术,同时给苏联以喘息之机,也让苏联有了战胜德国的信心,所以,虽然此后苏军在战场上又遭到了多次战败,但再也不会恐慌,而是以铁一般的意志与德军较量。

于是,希特勒距离胜利渐行渐远,最终失去了一切!

以上


历史风暴


德国不可能打赢二战,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德国距离胜利要多近有多远。

很多对二战有一些了解的朋友,都会好奇当初德国的错误决定:如果敦刻尔克的时候坚持进攻呢?如果在攻打苏联之前先登陆英国呢?如果提前在苏联入冬之前准备棉衣呢?如果希特勒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军提前在诺曼底部署防御呢?这些选择如果选对了,德国能不能打赢二战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希特勒就算这些决定都做对了,德国也还是不可能打赢二战。

很多朋友想的都是,德国二战战败,是不是因为运气太差,做了太多错误决定呢?

其实你反过来想想,德国能把战局扩大到二战那个规模,不是因为德国运气太差,恰恰是因为德国运气太好!

如果在希特勒刚刚崛起的时候,英法就按照巴黎条约的规定严格打压德国的话,希特勒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如果在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和其他邻国的时候,英法不是采取绥靖政策而是坚决打击德国,德国也是没有机会的。

如果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英法没有打一场“静坐战争”,而是主动给希特勒一记背刺,德国也是没有机会的。

如果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斯大林没有出现战略误判,过晚估计希特勒进攻的事件的话,早早进行全面总动员,苏联根本不会给德国留下一点机会。

德军能够在二战中把战争扩大到整个欧洲,一次次的军事冒险能够成功,主要是拜盟军阵营一次次的优柔寡断和战略误判所赐。如果盟军阵营能够一直对局势有着清醒的判断,德国根本不可能撑到1945年!



但是我们还是要讨论上面的几个问题,如果希特勒几次判断都准了,德国能赢吗?

德军在敦刻尔克坚持进攻的话,英国会投降吗?

答案是否定的,丘吉尔后来所说的“如果敦刻尔克的人没撤回来,我们只能用童子军保卫英国”,这句话更多是对自己功劳的吹嘘,敦刻尔克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实际上,仅仅是英国,就在二战中前后动员了超过一千万人,巅峰时期在役兵力超过六百万人,而敦刻尔克的英军,只有三十多万人而已。

对于当时尚未完成动员的英国来说,敦刻尔克很重要,但是对于整个战局而言,敦刻尔克还没有重要到影响大趋势的地步。尤其是丘吉尔抵抗意志非常坚决,敦刻尔克的英军就算被全歼了,英国也不可能投降。

如果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先登陆英国呢?

这个不是希特勒做不做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德国来说,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英吉利海峡虽然不宽,但也还是要坐船的。而德国想要登陆英国,缺乏最重要的工具——海军!

德国并非没有海军,而是德国海军跟英国海军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整个二战中,德国海军一直被人嘲笑为“存在舰队”,它的意义就只是存在在港口里。曾经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一出海就被英军围殴击沉,德国战舰在二战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只能靠潜艇刷一刷战绩。

而潜艇显然是不能帮助陆军登陆的,希特勒曾经想要用空军消灭英国海军,但在空战中证明没有战略空军的德国完全做不到,所以德国想要登陆英国是不可能的。

如果德军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国给士兵配发棉衣呢?

客观的讲,德国的台风计划和巴巴罗萨计划,从战术上看,的确是非常优秀的。各种机动穿插,包抄围歼,的确是战术杰作。

但德军的错误在于,过于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过于低估苏联的战斗力,也过于高估的苏联境内的交通条件。

德国的进攻计划基于一个设想:开战六到八周,苏联就会丧失大规模抵抗的能力,所以德军的后勤部门也只做了这样的计划。他们根本没想到后面会发生什么。

希特勒没想到苏联会死不投降,于是战线越拉越长,而苏联境内的交通条件又非常差,德国的补给部队还是骡马化部队,到莫斯科保卫战时期,德军已经完全供给不了前线部队了。

苏联入冬时,德国并不是没有棉衣,对于一个如此富裕的国家,准备几百万件棉衣不算什么。但前线糟糕的后勤让德军根本无法把这些棉衣发到每个士兵手里。

整个1941年的冬天,德军的非战斗减员也只有十万人左右,对于前线几百万德军来说,这个损失并不算伤筋动骨。冬天对战事有影响,但并没有到决定胜负的程度。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坚定的战斗意志拯救了莫斯科,德国就是准备棉衣也没用,就是集中进攻莫斯科也没用!





如果德军提前在诺曼底部署防御呢?

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虽然德军将领们都认为盟军会在加莱登陆。但希特勒本人却以一种惊人的直觉,认为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不过他后来没有扭过将领们的观点,导致德国没有把防御重点放在诺曼底。

但是诺曼底登陆时,德国已经完全没有了制空权,没有制空权的德军,就算是重点防御诺曼底,在给盟军更多杀伤之外,真的能够组织盟军登陆吗?要知道,在登陆当天,除了奥马哈海滩之外,其他海滩的盟军伤亡都非常少,几十几百人而已。

在退一步说,就算盟军诺曼底登陆失败了,也只不过是盟军不能在1944年6月登陆而已。难道盟军就从此老老实实当乖孩子了?盟军早晚要在西线登陆,随着德国在东线节节败退,灭亡是早晚的事,时间问题而已。

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就是德国实力跟盟军阵营差距太大!

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各国的GDP是这样的:

德国 561亿美元 八千万人口

苏联 433亿美元 一亿两千万人口

英国 380亿美元 本土四千万人口

法国 390亿美元 人口近五千万

美国 超两千亿美元 人口超过一亿三千万

从这些硬实力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德国除了对法国和英国略有优势外,对苏美并没有什么优势。

而且德国虽然从GDP上看优于苏联,但由于体制问题,苏联的动员能力和集中生产能力远远强于德国,希特勒由于是民选政府,一直不敢总动员,到1943年才开始总动员,导致德国的生产力一直远逊于苏联。至于美国这个怪兽,就更没有可比性了。

从实力上讲,英、法、苏、美,单独拿出来哪个,都可以跟德国打一个风生水起。如果只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单挑的话,德国还有胜利的希望,可是加上苏联美国两个怪兽,还四个一起打,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回来了。

如果说德国唯一的希望,大概是提前搞出原子弹吧,可是德国没有战略投送能力,能不能吓住盟军也很难说哦~


小约翰


这个胜利的标准很难确定。

如果单从争脱凡尔赛条约,德国复仇的角度讲,1940年7月,德国已经接近胜利。这时,法国已经投降,英国龟缩回本土,希特勒成为除苏联以外的欧洲大陆的主宰者。这个时侯,如果希特勒就此收手,不再进攻苏联,他也就胜利了。


在那时,欧洲与世界的格局,就如同现在这样:德国主导欧陆,英国退欧,苏联在欧洲东部发展,呈三足鼎立之势。美国呢?就没有现在这样强势了。这样一来,希特勒就接近胜利。

有人说,资本不会让希特勒这样干,资本是要挣钱的。这是一定的。在当时,希特勒已经整合了欧洲工业,除本土工业外,法国工业,捷克工业均被希特勒配置。罗马尼亚的石油,瑞典的铁矿石,波兰的粮食均可为德国服务,德国的市场已经相当可观,德国资本有利润可赚。

况且,当时德国与苏联还在进行经济贸易,优势互补。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苏德经济交流的基础上,美国也只好选择与德国贸易。凭借当时德国超强的工业制造能力,科研水平,军事力量,世界各国能奈德国何?

就只剩下英国,也被德国打得残破不堪,被摒弃于德国主导的欧洲经济体以外,翻不了大船。

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从希特勒贸然进攻苏联那一天起,他就不再是离胜利越走越近,而是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

第一、希特勒个人对苏联的刻骨仇恨

他曾经写过一本书【我的奋斗】,表达了他对苏联的仇恨。他进攻苏联是必然的。

不但如此,希特勒还宣扬人种优越论,把德国以外的其他人种视为劣等人种,加以岐视。对于斯拉夫人与犹太人更是充满仇恨。

他屠杀600万犹太人,在被占苏联国土上实施罪恶的政委计划,倒行逆施,激起了全世界公愤。这使希特勒处于全世界人民的包围中,使苏联得道多助,联合美,英,中等国建立起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击败希特勒。

第二、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怂恿的结果

反苏仇苏是英法等国传统的事业。即使英国被德国胖揍,龟缩回本土,也没忘记这项工作。

邱吉尔同样也是制造谣言的高手。他一面散布谣言,说苏联制定了大雷雨计划,要进攻德国,挑动德国进攻苏联。一面又向苏联传递情报,说德国要进攻苏联。搞得斯大林对英国很不感冒。

1941年6月22曰,希特勒突袭苏联,邱吉尔长长出了口气,英国搭救了。因此说,外界挑动,也是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催命鬼。

自从希特勒进攻苏联那天起,他就与胜利无望了。

有时侯可以这样说,打败自已的也许就是自己。

冲动是魔鬼就从这里传出的。

阳城导航


二战时期,德国只要打败了苏联,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阻拦住德国陆军。说到德国的失败,还是在于德国希特勒的自大。希特勒认为只要集中150万大军,便能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消灭苏军,从而攻占莫斯科让苏联投降。


正是由于如此想法,德军根本就没有准备过冬的装备。那一天冬天无比寒冷,德军只能穿着单薄衣服过冬。即使如此,希特勒依旧不下达撤退命令。他在不停的敦促攻占莫斯科,丝毫没有明白前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面对德军巨大的威胁,斯大林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坐镇莫斯科,这也是他高明之处。斯大林的丝毫不退,给予苏军莫大的信心。


倘若希特勒没有轻敌,莫斯科被德军占领,接着苏联投降,那么整个欧洲就会完全被德军占领。然后再回过头集中力量对付英国,英国显然不是德国的对手。在此之后,联合日本法西斯对美作战,那么世界是怎样还真的难说。


麦地传奇


二战中的德国离胜利有多近?有人说,只要希特勒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只要希特勒执行海狮计划攻下英国本土,只要苏联那年的冬天没有那么冷让德国攻下莫斯科,只要美国不援助苏联或者美国不参战,德国就能获得胜利。

纵横承认有时候一个细节或者某个节点就能决定战争的胜败,但是在一场世界性的战争上,没有哪一个细节或者节点是能够改变历史的,所有的这些也都是增加双方一点点的概率而已。

德国离胜利看起来只有那么一丢丢的距离,实际上相差十万八千里!

希特勒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就能获取最后的胜利吗?

敦刻尔克德国放跑英法联军,很多人将这归咎于希特勒的愚蠢,当时的场面很混乱,希特勒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其实也有他的顾虑,不到具体的战场上,谁又知道哪方面是需要侧重的,希特勒当时应该是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打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事情。

但是无论如何,这三十万人也绝对不是德国走向胜利的绊脚石。

西天取经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又其实敦刻尔克放走的这点人可能决定的,影响可能很大,绝对不是决定德国成败的因素。

希特勒如果执行海狮计划攻下英国本土,德国就会胜利吗?

在昨天的文章中,纵横已经论证过了,当时的德国根本就没有海上登陆英国本土的能力,之所以会有不列颠空战,并不是因为德国要占领英国,而是希特勒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麻痹斯大林。

从苏德战争前期的发展状态来看,斯大林的确对德国出现了误判,认为德国正在一心一意的跟英国对战,根本不会发动对苏作战。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希特勒真的胆敢对英国实施登陆计划,英国在某些方面给予苏联一定的利益,苏联从背后攻打德国是极大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苏德之战的战争才是无法避免的战争,这是两个国家的属性决定的,希特勒一直鼓吹的德国发展计划就是向东扩张,这是德国的既定发展策略,而苏联的东面就剩白令海峡了,想要发展只能是西进。

希特勒放弃攻打英国,去偷袭苏联,完全做到了瞒天过海,在策略上完全做到以最小的代价打出最好的效果。

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如果德军不是遇到强冷的冬天,或者准备了棉衣就会成功吗?

关于莫斯科保卫战德国的失败,我们通常理解为天气太过寒冷,导致装甲坦克打不着火,而德国士兵又没有准备棉衣,士气低落,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国有十万人以上非战斗减员。

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寒冷的确偏向了苏联,同时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已经启动,而苏联远东的部队已经调回,斯大林之所以敢于在德军到达莫斯科前在红场进行阅兵,那就是心里有底气了。

对于德国来说,即使德军准备了棉衣,也并不擅长在冰天雪地里面战斗,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只能是速战速决,一旦“台风行动”变成持久作战,德军败局已定。

没有美国援助或者没有美国参战,德国会获得胜利吗?

对于二战有所了解的军迷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美国参战之前,轴心国形势一片大好,美国参战之后,轴心国形势急转直下,所有的反转都是在1942-1943年出现的,也就是美国大兵经过训练后走向战场的时间。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假设,是美国的参战直接改变了战争的结果?如果美国不参战,德国是不是就会获得胜利。

其实,纵横说句不好听的话,美国就是一个战争投机者,日本、德国在战争前期之所以表现那么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国在背后推动,日本的牛肉罐头,德国的石油都是美国卖过去的。

如果没有美国,日德也就不可能在战争初期表现那么好,日本之所以会偷袭珍珠港,德国对美国宣战,就是因为美国在之前掐断了和日德的贸易,没有美国的资源,日、德离战败就不远了。

在这样一场全世界性的战役中,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根本不可能置身事外,美国想要称霸世界,必须将旧的世界秩序打破,然后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新的世界秩序,放任德国变大变强那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的成功,并不是止步于某一个阶段,他的成功必然是和美国一样,走向世界霸权,当你的实力容纳不下你的野心的时候,你还如何去谈成功。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际则是十万八千里!


史论纵横


可以肯定的说,德国距离胜利,很远,很远。

一:从经济实力分析

1938年,德国开始吞并奥地利等地区,那么当时的主要列强经济实力如何呢?(占全球gdp百分比例)

美国:28;苏联:18

德国:13;英国:9

法国:5;日本: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德国可以打败法国,英国,但是打苏联就非常吃力了,打美国更加不可能胜利,美国国力是德国2倍多。

二:从人口因素

1939年

英国人口4600万,法国人口4200万。 苏联人口1.51亿,美国人口1.31亿,日本人口7900万,德国7200万-8000万,从中可以看出德国比英国和法国都多,但比美国和苏联少,人口甚至只有苏联的一半。1:1条件下,德国是打不过美国和苏联的。



三:从各国面积看,不算殖民地(平方公里)

德国:37万,苏联:2200万

美国:930万,英国:30多万

法国:50多万

从中可见德国的面积很小,战略纵深优势太小,是打不起持久战的

四:从军事实力看

德国巅峰时期1600万,

苏联巅峰时期1200万

美国巅峰时期2000万

英国、法国都在几百万左右,从军队人数看,德国可以碾压英国和法国,但是打苏联优势不大,甚至很吃力,至于打美国,基本没什么胜算,更何况美国和欧洲之间还有大西洋。至于各国的各种武器装备,相差不是不大,因为他们都是列强,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已经打了很多次战争,彼此实力相差不是特别大,可以忽略不计。

从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德国的综合实力比英国、法国强,略优苏联,但比美国差很多,所以,德国可以击败英国法国,会和苏联胶着,会被美国击败,如果遇到英法美苏群殴德国,德国必败无疑,事实结果也是如此。



爱我中华权哥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从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元首,到1945年苏联军队杀进柏林,强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曾经嚣张一时,在肆虐欧洲,称霸世界的路上一直大跨步地奔跑着。

很多人说纳粹德国不应该输,他们距离二战胜利一直很近。要不是元首那几次不经意的小失误,猪队友日本和意大利的挖坑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的绝地反击,德国是绝对没可能输得这么惨的。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二战中的德国,不仅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并朝着胜利的方向努力,反而在远离胜利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体制硬伤导致只有失败没有成功

德国的最大硬伤在于法西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就好像爬到树上找鱼的那个人一样,出发点的错误注定只能是满盘皆输。

很多人只看到德国差一点就打下莫斯科,甚至差一点就打下斯大林格勒。却没有人注意到,打下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只是征服苏联的第一步。想要将苏联彻底纳入版图成为德国这一部分,并帮助德国征服整个世界,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就好像美军打下伊拉克,还要面临伊拉克游击武装永无止境的袭击和遥遥无期的重建工作一样,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绝对不意味着德国对苏战争的完全胜利和苏联的彻底灭亡,更不意味着二战的彻底胜利。

况且德国根本就没有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而更严重的问题似乎不是这些,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德国在军事上的挫折,而是体制上的巨大失败。

相比于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这种国家发展模式,希特勒的纳粹政府更像是德国的一个临时委员会,是德国在束手无策的状况下做出的一次全民选择,根本就不可能持久下去。

1929年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几乎完全摧毁了刚刚复兴的德国。高达800万的失业人口使德国社会陷入剧烈动荡,国内共产主义势力抬头,东方的苏联虎视眈眈。在市场经济完全失灵的情况下,资本大鳄开始剑走偏锋,默许希特勒和纳粹势力上台。

而纳粹势力一上台,就利用手中的暴力迅速平定了各方势力,并利用高度集中的模式将德国拉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其短平快的特点迅速俘获了德国大部分阶层的心。

此时的纳粹,不仅迅速稳定了国内局势,恢复了市场秩序,同时因为其反共的政治宣传和身处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得一向警惕德国崛起的西方国家也纷纷侧目。以英法为首的西欧国家更愿意将祸水东引,坐看德国和苏联两败俱伤。

但是无论国内外的条件多么美好,法西斯的结果都是注定的,那就是卸磨杀驴兔死狗烹。在内部的形势安稳,外部的苏联威胁不存在后,法西斯的结局就只有被大资本家彻底抛弃。

而在德国无法保持连战连捷的态势时,无法继续获得战争福利的德国各阶层对法西斯的背叛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紧急委员会般的纳粹德国,不可能取得二战的最终胜利。

2、世界局势决定只有敌人没有盟友。

德国最大的悲哀就是法西斯模式不仅无法被德国内部消化,更无法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本质上反人类的法西斯主义是必将被全世界所共同抵制和抛弃的。

很多人说美国善于发战争财,而且在战争中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机会下手,是狡猾的不要不要的角色。

而在二战中,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了。看到德国在莫斯科城下马失前蹄,美国立刻以《租借法案》开始,对苏联加大援助,最终和苏联联手干翻了德国法西斯,实在是一副典型的奸臣作派。

可以说,要是美国不站到德国的对立面,德国可能就不会输掉战争,最次也能保持和同盟国的长期对峙。

然而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美国之所以选择和传统对手苏联联手,而不是和自己更加亲近的德国,绝对不仅仅是联合老三打老二的战略平衡,而是因为美国和德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格格不入。

这个大是大非就是在对待法西斯的态度上。

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美国同样损失惨重,遭遇了比德国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最终美国没有倒向法西斯主义。依靠罗斯福新政,美国虽然没有像德国这样短期内迅速恢复国力,但是依靠巨大的国家体量,美国最终成功抵制了法西斯势力的冲击,走向了更加理性的道路,这就是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推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本质上和希特勒的纳粹都属于临时性质的救市措施,但相比之下,罗斯福新政更能够适应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方向,这是纳粹难以比拟的。

所以美国和德国最终分道扬镳,这注定了美国宁可不参战,也不可能加入德国法西斯集团。

不过因为和德国遭遇相似的小国日本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使得日美矛盾空前激化起来,而且因为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性质的天然接近,又使得德美矛盾空前激烈。

种种形势<strong>的发展注定了德国法西斯不可能得到美国的支持,而在二战中后期,因为国家势力的重新洗牌,背离美国,也就意味着背离了整个世界趋势。

所以,德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如果说二战爆发前,德国距离二战胜利尚有十万八千里,那么等到德国开启战争机器,他们距离二战胜利的路程则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值。

世界大战的胜利之神,从未垂青过这个日耳曼国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差一个半月时间!具体就是乌克兰战役说起!在当时,德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一路北方军团北上进攻圣彼得堡;一路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一路南方集团军群进攻乌克兰!在交战前期,德军进展迅速,苏联都来不及做好准备,甚至连德军都太过吃惊!这使得德国犯下了一个前期太过谨慎后期太过大意的错!那就是乌克兰战役!

在乌克兰地区,占劣势兵力的德军不仅击败了苏联部队甚至意外包围了整个苏联南方集团军群。这支部队人数高达六十七万!但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啃不下这么一大块硬骨头,又舍不得放掉这么一大块肥肉。于是向希特勒求援!希特勒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指令,使得德军满盘皆输!当时,希特勒认为,拿下这支集团军后,苏联会主动投降的!于是他下令中央集团军群抽掉二十个师的部队直接驰援德国南方集团军。这二十个师正是德军的装甲精锐!他们的离开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失去进攻能力!最终,德军攻克乌克兰!但是,中央集团军群直到两个月后才等到他的二十个装甲师回归,这让他们不得不在冬季最冷的时候进攻莫斯科!而且,由于二十个装甲师来回奔波,他们的战斗力以及物资储备严重衰弱!这是莫斯科保卫战能够取胜的关键!

假如,当初,德军不顾乌克兰的那六十多万部队,先攻打莫斯科,则几千万苏联人将不得不在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在最冷的冬季进入西伯利亚平原。这时候生存都是问题,何谈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