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從1500萬跌到500萬,我為什麼還不能買

“房子從1500萬跌到500萬,我為什麼還不能買

我發現,人是一種極度容易陷進“路徑依賴”的動物。

思維一旦被定勢,往往就成為了習慣的奴隸。

最近,有一個北漂的朋友昊哥回廣州了,他一副被解放軍拯救離開集中營的神情跟我說:“再也不回去了,但是我準備買一套北京的房。”

我筷子裡面的寬粉都被嚇得掉到盤子裡。

再也不回去了,卻去北京買房,這是什麼神邏輯?

“我告訴你!”昊哥異常興奮,臉都漲紅了。

“我看上的那個小區的房子,已經從1500萬,降價到500萬了!”

三倍啊,我的天!難怪這平時吃麻辣燙都要想10分鐘的傢伙,突然之間準備以身相許當房奴了。

“但是”,

我好不容易才把寬粉又夾到嘴邊,

“500萬,哪怕買個最普通的4%收益的理財,一年也有20萬利息,你一個月的租金才1萬,這數不是算不過來嗎?”

他滿不在乎地啜著湯,“它不會漲回去的嗎?”。

見我不回答,又憂心忡忡再問了一句,“真的不會漲回去嗎?”

我突然發現了,他是真的沒想過任何房產如果繼續下跌,或者不再上漲的替代方案。

在思考買房這件事上,他盯著的是1500萬到500萬這個巨大的懸崖,然而卻看不到500萬底下,可能還有一個深淵。

他的思維角度,妥妥地停留在“房價只升不降”的過去;

甚至根本不知道,在不久前,萬科這個地產大佬也瑟瑟發抖地振臂高呼“活下去”。

02

“依賴”

是一種渾然不覺的麻痺

其實我過去也常常陷入像昊哥這樣的思維陷阱。

比如說,平時讀者讚賞一些小錢,也有朋友直接轉錢給我微信收款,我就直接想都不想,存進去微信的“理財通”裡面。

因為,每次提取出來都要0.1%的手續費,我腦子裡天生的判斷就是:心好痛!好浪費錢啊!

再加上,平時工作忙到懷疑人生,所以微信的這個零錢區,我甚至看都不去看一眼。

直到某一天,不經意地瞥一眼現在理財通的收益率,2.8%,低得驚人!

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真的該做出一點改變了。

這道數學題是這樣算的——即使提現花費了0.1%的手續費,然而那麼多隨存隨取的理財產品都有年收益率4%以上,已經遠遠拋離了理財通。

我的思維固化,等於白白每日在丟錢。

一旦算清楚了,我果斷把微信零錢都取了出來,二話不說全轉到高息產品上。

短短的思考也許只需要5分鐘,但是我寧願花15分鐘靈魂拷問“中午吃什麼”,也不仔細想清楚這盤本來很容易的賬。

為什麼會這樣?一個字,懶。

“房子從1500萬跌到500萬,我為什麼還不能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