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会编筐、编篓……儿子觉得是过时玩意,孙子却以此为豪

谈起柳编,首先想到的是爷爷口中经常念叨的一句话“编筐、编篓,家家都有”。爷爷是村里有名的“能工巧匠”,不仅会干些木匠瓦匠活,而且最擅长柳编。他擅长编一些篮子、筐子、篓子、箢子、簸箕等。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跟着爷爷赶孟疃、井邱集去卖他自己编的这些东西。爷爷用牛车拉着我,我和奶奶坐在车上,每次赶集回来,都能给我买一些冰糖葫芦、爆米花、水果之类的,所以每次赶集我都乐此不疲。

爷爷会编筐、编篓……儿子觉得是过时玩意,孙子却以此为豪

那时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都和我一样,感觉爷爷就像电视里的魔术师一样神奇,竟然可以将一根根长长的柳条子、桑条、荆条等变成形态各异的筐子、篓子、箢子、簸箕。有时,我也很傲娇地对小伙伴们炫耀“你爷爷会编么?你瞧我爷爷!”那神气劲,别提有多牛了。

令我充满好奇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爷爷做柳编的时候,几乎总要下到家里的地窖里去做。有几次,我闹着想跟他下去。可爷爷却吓唬我“可别下来,里面有专吃小孩的怪物。”奶奶也在一边说:“那怪物满身红毛,龇牙咧嘴就喜欢吃小孩哦”。每当听到这,我都心头一紧,吓得赶紧往屋里跑,身后听到的却是爷爷和奶奶一阵爽朗的笑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做柳编这个活,必须要在不通风、潮湿的环境里进行,否则,柳条风干就容易折断。只有在六、七月份空气潮湿的时候才在室外。其他季节必须在地窖里。由于地窖狭窄、潮湿,加之通风不畅,所以环境比较恶劣,爷爷是怕我潮湿坏了身子,所以不让下去。

爷爷会编筐、编篓……儿子觉得是过时玩意,孙子却以此为豪

“宝子,下来!爷爷教你做柳编。”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爷爷招呼我下地窖帮他干活。我在爷爷手把手的指导下,编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发现这做柳编不是什么好活,赶紧起身摆手“又脏、又累,不编了。”爷爷笑着说:“才学了这么一会,就受不了?我可都编了一辈子了。”我看到爷爷的手因为常年做柳编已经被一层黑黑黏黏的泥土覆盖,甚至看不到上面又粗又厚的老茧了,心里一阵酸楚。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懂得柳编的不容易和爷爷的辛劳。

随着年龄的增大,爷爷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姑姑和父亲就劝说爷爷别做柳编了,搞的那么累,又赚不了几个钱。爷爷却是闲不住,一有空还做柳编,他说“这不单是为了钱,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记得有一次,父亲曾对爷爷说:“什么‘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辛苦一天做柳编又卖不了几个钱,幸亏当初没听你的话,跟着你学这活。”“扯犊子,没有我编筐卖钱,你有钱上师专?能当老师啊?!”爷爷有几分生气地说。父亲不敢再吱声。不可否认,是爷爷用这一双被岁月雕刻的手,用这柳编的技艺,撑起了整个家。有一段日子,爷爷有意无意地总在我和弟弟面前说“你们也不跟我学学,这门技艺可是从你太爷爷那传授过来的啊!”。“谁还学那东西,我爸、我叔、我姑都不学,我们就更不学了。”被我们一口回绝。爷爷眼里充满无奈,连连摇头,“哎,哎……”。

爷爷会编筐、编篓……儿子觉得是过时玩意,孙子却以此为豪

去年,和妻子在南方的一个村庄里旅游,发现有几个妇女在一个小屋前做着柳编,我们便驻足观看。在几十个平方米的小屋里,里面摆放着很多柳编器具,有箩筐、簸箕、花篮,吊篮等,一个个如同工艺品,很别致。走出屋子后,我对妻子说:“咱爷爷的手艺,不逊于她们。”然后,在路上我跟她讲起了爷爷与柳编的事情,妻子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在一本书中偶尔看到“编柳条为之,缘以竹片。小者曰笆斗,亦曰三笆,又有四升斗,搀箕蒲篓……”才知道原来对柳编的记载由来已久,才晓得柳编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爷爷会编筐、编篓……儿子觉得是过时玩意,孙子却以此为豪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手工做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箢子、簸箕等柳编制品被机械化制造的铁、铝、塑料制品等大量替代,农村里也不多见了。前几天,村里60多岁的二大娘到我奶奶家借箢子,说是她妹妹家的女儿新添了个大胖小子,要去看望。“二大娘,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东西,现在都是直接给红包。”我打趣道。二大娘说:“别看现在生活好了,一些传统习俗还是应该保留的,用这箢子显得隆重。”或许,在他们这一辈人的眼里,用箢子更有仪式感吧。

爷爷会编筐、编篓……儿子觉得是过时玩意,孙子却以此为豪

而今,爷爷已去世多年,村里也没有人做柳编了。虽然再也见不到爷爷做柳编时候的身影了,但是脑海中还会不时浮出爷爷经常念叨的那句“编筐、编篓,家家都有”,想起我对小伙伴傲娇的那句“你爷爷会编么?你瞧我爷爷!”。时光流逝,岁月静好,相信爷爷仍有一颗耐住寂寞的心,在天堂里继续享受着柳编带给他的那份静美。

(诸城张宝昌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