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桃林鉛鋅礦是一個低品位伴生螢石的大型鉛鋅脈狀礦床,位於湖南省臨湘市忠防鎮內,幕阜山西部支脈上。它於清光緒年間映入人們眼簾,於21世紀初期結束美好的故事,在這期間,它從未停止探索與發現,始終在突破成就自己。

【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發現初期

礦山開採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年間,有過小規模的開採,但未取得長足的進展與突破。

關於桃礦的發現,各種傳說版本有很多,但當地人比較認可的只有一個:清朝光緒年間,桃林中塘衝農民李正林有次在上塘衝裡砍柴,砍到口乾舌燥想喝水,於是他就找到一個有冷清山泉的水窩子,但水窩子太淺,捧水不便,李正林順手用柴刀掏水窩子裡的石塊,不想卻扒出一塊銀光閃閃的石頭,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便把“寶石”帶回了家。

不久,地主方誌盛看到了這塊“寶石”,為弄清它的底細,千里迢迢趕到外地請專家鑑定,結果驗證這塊“寶石”為有色金屬礦石。據當時宣稱,其中含有“三成銀子、七成鉛”。自此,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始被發現。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方誌盛創設寶成公司,在上南衝開採鉛礦,礦名始著,後因失利頂與瑞昌公司,不久,瑞昌公司又頂與豐大公司。同時在上南衝同地與豐大公司競採的有康惠公司,在獅形山、象形山開採的有漁利公司,在杜家衝開採者有臺順公司,在斷山開採者有臺順公司。其時湖南礦務局亦在官山、斷山租購民地三十畝籌備開辦,但未進行。

勘探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比較快,對鉛鋅礦需求更加迫切。湖南省鉛鋅礦儲量潛在價值達數萬億元,國家有關部門非常重視鉛鋅礦的找礦和勘探。

探索、總結、籌建、規劃,桃礦的勘探時期,是一個不斷形成突破的創造期。

1953年1月組建的地質部中南地質局405隊,在四年內完成了對銀孔山,上塘衝,斷山洞,官山,杜家衝,邱坪坳等礦區的勘探工作,證實已開採量不足總量的萬分之一。

【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1955年1月1日,中南地質局405隊敖韓和、崔光中等,提交了《湖南臨湘桃林鉛鋅礦地質勘探總結報告》。同年6月,中央有色局決定成立桃林鉛鋅礦籌建處,冶金部批准桃礦設計任務書,主要將銀孔山和上塘衝礦段作為首採對象。桃林鉛鋅礦為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中156項重點工程之一。

【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1956年1月,在中央有色金屬設計院會同蘇聯專家工作組以湖南水利廳、湘潭地委、臨湘縣委工業部、405隊等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選址工作。同年6月11日,冶金工業部批准,決定桃礦選礦廠設在漁潭。1956年6月發現鉛40.55萬噸(含鉛1.22%)、鋅57.62萬噸(含鋅1.13%)、螢石礦物量604萬噸(含CaF2 14.2%)。

【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湖南臨湘桃林鉛鋅礦地質勘探總結報告》是新中國第一個經儲委審批的勘探報告,探明儲量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鉛鋅礦床。

建設時期

從1958年開始,桃礦逐步進入了建設與發展的時期。開採、投產、提升生產能力,桃礦的步伐從未停止。

【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1958年1月,擔負礦山建設自營工程的工程大隊正式成立,桃礦初定方案為露天開採。在露天開採的同時,進行鑽井開採準備和鐵路,水庫,公路,漁潭工人村(後來又新建了汀畈工人村)等的基礎設施建設,後來改為小露天,大掘井。

1960年到1962年,小露天開始簡易投產。邊生產,邊基建,但由於沒有處理好生產和建設之間的關係,工程進度極其緩慢,小露天生產能力有限。這三年基建完成投資1552.47萬元,完成掘近量14528米。

1962年,桃礦處於簡易投產階段,也出現了虧損。正值我國國民經濟困難時期,1962年下放職工1222人。1963年到1965年,開始進行調整,成立了井巷公司。

【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華國鋒考察工作

1966年基建全面竣工,基本具備3600噸/日的生產能力。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生產能力遲遲達不到設計水平。華國鋒在湖南主持工作期間,於1969年8月前來視察工作,桃礦在整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沒有中斷生產。但是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生產工作才得以全面恢復和發展。

鼎盛時期

經過20餘年的發展,桃礦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達到鼎盛時期,那時桃礦資源充足,開採難度和成本較小,經濟效益很好。當時的桃礦,不僅實現了工業化的長足進步,也穩步推進著自身的現代化進程。

1959年至1998年,這個號稱“亞太地區最大”的礦區,年產量100萬噸,產品直接輸往全國各地。當時,湖南另一個全國有名的有色金屬企業株洲冶煉廠,其原材料就大部分由臨湘桃礦提供。

當時,桃林鉛鋅礦不但職工們幹勁十足,就連附近的農民也被帶動,第三產業發展迅猛,這個遠離城市的山區竟然形成了一個以桃礦為中心的經濟活動中心,覆蓋面積超過15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礦區還修建了通往臨湘市、並在五里牌車站與京廣鐵路相連接的標準鐵路,專門用來運送礦石和接職工上下班。有公路通往臨湘市,並且有專門的客車隊。桃礦全盛時期,每天有4個火車頭往返在這條10多公里的鐵路上。

【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小火車兼通勤車,住在漁潭的工人每天早晨七點搭車去汀畈,下午再送回家。桃礦的一些職工經常對外人自豪的說:“我們是天天坐著火車上班,坐著火車下班。非常神氣的!”

【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在社區生活方面,自辦有報紙,有線廣播臺,電視轉播臺,幼兒園,桃礦子弟一校和桃礦子弟二校兩所小學和初中結合的學校,桃礦職業技術學校,醫院,市場,自來水廠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其“現代化”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當時的臨湘市。

1963年6月,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應邀來礦作報告,工人俱樂部舞臺上,胡耀邦勉勵大家:“遠些,遠些,更遠些,努力,努力,再努力!”

桃礦42年來共向國家上繳利稅26億元,其利稅回報是投資數額的6倍。

新生時期

鼎盛過後,桃礦也面臨著自身的持續發展問題。隨著礦區礦石品位下降,開採難度增加,經濟效益也在下降。

原來準備作為後備礦區,並在1980年左右進行開採的地區,在之後的勘探中,被證實礦石品位低下,不適合大型開採。原來設計為60年的礦山總使用期限,便縮短了一半。桃礦開始開始貧中採富,對原礦區的一些低品位礦石進行復採,以期延長原礦區使用期限,後來也因此延長了十餘年。

另外,桃礦積極進行轉型,發展其他產業,但後來均以失敗告終。1992年出現賬面虧損,2000年後,礦區的生產活動實際上已經停滯。2002年12月5日,桃礦因經營業績不佳,政策性關閉破產。

破產後,經歷過一段混亂時期,下崗職工的工傷賠償,醫療保障,再就業,最低生活保障問題凸顯,礦區遺留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國有資產流失,社會不穩定,暴力事件頻發。

2004年3月,桃礦街道辦事處籌備組成立,開始籌備成立街道辦事處,接管原桃礦的職工、家屬與國土、資產,並對原桃礦的管轄範圍進行社區管理與社保管理。經過大半年的籌備,12月16日,桃礦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開始運作。

2010年3月,湖南桃礦漁潭尾礦庫閉庫治理項目經國家安監局、財政部批准,全面啟動實施。項目完工後,昔日的荒漠變成綠洲,成為全國最大的尾砂治理環保旅遊項目。

【老照片】桃林鉛鋅礦:沉睡在桃林的千百年鉛鋅礦藏

不斷探索的桃林鉛鋅礦,雖然迎來了盛極而衰的結局,但它創造過的故事,仍舊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