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他,就去親吻他的墓碑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在中國文化中,死亡總意味著諱莫如深、未知恐懼。但看完了《尋夢環遊記》,墨西哥人對待亡靈節的態度,是不是覺得生命消逝不一定如此可怕?

或許在清明懷念故人時,可以在墓地這個特殊的地方,看到生命凝固之美。在巴黎就有無數知名或不知名的公墓,可以看看法國人又是如何與那些偉大靈魂相處的。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先賢祠之於法國,就是八寶山之於中國,只有獲得國葬“榮譽”的人才能長眠於此。先賢祠本意是“所有的神”,從1791年起,共有72位名人獲此殊榮。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走在先賢祠中,更像參觀一本法國曆史名人錄,你會看到盧梭和伏爾泰相對而坐,雨果、左拉、大仲馬三人是鄰居,而最孤單的聖埃克蘇佩裡,因為沒人可以找到他的真身,只留了名字在前廳的柱子上。我們更願意相信,他本人是去了尋找自己星球的小王子。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有沒有想過和自己“終生對手”死後長久相伴是什麼感覺?法國人就開了這個天大的玩笑,大革命時期的兩位思想巨匠盧梭和伏爾泰生前吵得不可開交,國人就成全他們死後相依相伴守望民族精神。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1791年,伏爾泰進入先賢祠,恢弘大氣的全身雕像,一手握著雞毛筆,一手拿著書卷。棺木上刻著“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以及各種對他精神自由的歌頌。3年後,盧梭靠社會契約&自由平等的觀念入主先賢祠。他的棺木被設計成寺廟模樣,用一隻手點燃了民主的火炬,代表著法國人對他最大的褒獎。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除此之外,先賢祠中再無他人獲此殊榮。儘管入住的各位赫赫有名,但只能享有一個穴位,有的還要和其他的名人拼房。

最受歡迎的寢室應該就是“文壇巨匠”,前文提到的雨果、左拉、大仲馬三人共享一個墓室。不過三人進入的時間先後差別非常大。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雨果,作為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無宗教主義者,原本是不配入住的。因為先賢祠早年是一座宗教建築,但因為他對整個民族作出的貢獻,逝世之時國家給了特批。他入主之後,建築的宗教性質才開始改變。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而他的好朋友大仲馬就有很大差別。大仲馬去世之時,留有遺囑希望葬在家鄉。但民眾呼聲甚高,一方認為他的文學造詣足以彪炳千秋;另一方則認為大仲馬的私生活著實令人頭疼,這樣的“人品”不能代表法蘭西。最終時任總統希拉剋出於對通俗文學的支持,遂在2002年幫大仲馬從老家升級到先賢祠,這樣他和好友雨果才能成為室友。

p.s. 雖然先賢祠的墓室擁擠,但不是因為面積不夠。其實大部分的墓室都是空的,法國人用自己寧缺毋濫的原則,守護著自己的精神高地。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相比來說,拉雪茲神父公墓就顯得平易近人。它在巴黎的東北角,是三大公墓中最大、離市區最遠的墓地,因此也有人說先賢祠和拉雪茲公墓就是巴黎和外省的區別。

“拉雪茲”這個名字,源自路易十四的神父。相比先賢祠的高冷,拉雪茲神父公墓當年宣稱不拒絕任何一個人下葬,至今已經安葬了超過100萬人。

拉雪茲公墓到現在為止仍然可以買賣,如果留意,可能也會偶遇到中國人的陵墓。

畢竟是室外公墓,拉雪茲公墓更像一個藝術品,每位主人及他們的家人都希望用這樣的方式長久相伴,這裡的墓碑普遍浮誇了很多,哀傷的少女的浮雕、被鮮花和吻環繞的墓碑。拉雪茲公墓安葬的名人,包括但不限於肖邦、巴爾扎克、莫里哀、王爾德……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對於公墓來說,每一個墓地都有一個江湖人稱的“名人效應”,拉雪茲也是如此。當年因為這裡位於巴黎遠郊,無人問津,政府就把把過大文豪莫里哀和拉封丹移居到此。他們移居到此的時候已經離世了100多年,就這樣兩位文豪以先行者的方式開啟了拉雪茲公墓的熱潮。

但他們一定不是公墓最有名的人,因為還有巴爾扎克,雨果當年主持葬禮時說,巴爾扎克的逝世震驚了整個巴黎。其實他的雕塑非常簡單。只有自己的一個半身頭像,堅毅的望著前方。巴爾扎克也是因為“通俗文學”的身份未能進入先賢祠,但是在“外省”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因其開放和包容,不少藝術家都將巴黎視為第二故鄉。因此拉雪茲也收留了不少在自己國家不受待見的藝術家,例如安葬在蒙馬特公墓德國詩人海因裡希·海涅,和安葬在拉雪茲公墓的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王爾德的墓一定是拉雪茲最火的打卡地。當年他曾因“雞姦罪”入獄,46歲時病逝在一家小旅館,晚景淒涼。

但時間會改變一切。或許是因為王爾德曾經說過:“女人,是用來愛的,而不是用來了解的”打動千千萬萬少女的心。不知何時,到巴黎親吻王爾德的墓成為巴黎旅行must do,王爾德死後被親的“體無完膚”完全不算誇張。

很多女生在他的墓碑“司芬克斯”像上面留下了唇印。有時覺得愛情本該如此,如果你愛他,那就請毫不猶豫的親吻他。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作為法國最傳奇的女歌手,《玫瑰人生》的演唱者埃迪特·皮亞芙也埋葬在這。

Piaf在法語裡是“小鳥”的意思,皮亞芙只有1米47。她嬌小的身材和蘊含著巨大能量的嗓音在20世紀的法國家喻戶曉,從一個貧苦的鄉村女孩到巴黎最閃耀的歌星,她被法國人親切地稱為“小姑娘”(La Môme)。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然而,皮亞芙的一生卻不像她最初成名那樣順遂。她幾次墜入愛情,卻從未嘗得長久的幸福。她的丈夫在40年代因空難身亡,自此皮亞芙就陷入抑鬱,再也沒有真正走出來。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緊接著,皮亞芙連續遭遇兩場車禍,嚴重受傷,並因此對酒精和嗎啡上癮。

旁人難以想象皮亞芙遭受的苦難,如她的一本傳記所命名的那樣,“人生並非總是玫瑰”。1963年10月,皮亞芙因肝癌去世。法國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國葬,成千上萬的崇拜者們跟隨送葬隊伍直到拉雪茲公墓,每一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送來嬌豔的鮮花。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相比前兩者,蒙巴納斯的名氣小了很多,也不像蒙馬特公墓有一個著名目的地加持。但如果你喜歡文學,有幾位文豪你不得不拜訪一下。

蒙巴納斯公墓約47英畝,更像一個巨大的花園,中間唯美的花園中簇擁著安息女神的雕像,張開著翅膀,但安靜寂寥。北門入口處第一排就葬有杜拉斯、薩特和波伏娃,對照著find a garve網站上的墓碑信息和墓園地圖,很容易辨認。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墓地沒有石碑,樣式也十分低調,僅在石棺上刻了棺內人的姓名和生卒年。但在石棺上的花盆裡插滿了各式各樣的筆——這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對心愛作家的致意。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參觀時在墓地旁站了一會兒,墓地管理員推著清潔車走來,車兜裡放一個記錄每日例常的小本子。他順手就向杜拉斯墓上拿了一支筆,揣起小本子記東西,文藝青年們的心意倒成了守墓人源源不斷的文具。

文藝作品之外,杜拉斯本人曾幾次結婚離婚。去世前,她正和比自己小39歲的男友揚·安德烈亞同居。揚是她的讀者,他瘋狂地迷戀她的作品。1980年,66歲的杜拉斯和27歲的揚同居。不過,揚是男同性戀,他們之間是幾乎一種“不可能的”愛情。2014年,在杜拉斯死後18年,揚和她葬在了一起。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除此之外,莫泊桑的墓也蠻有趣的,墓誌銘只有一句話,是小說《一生》中的經典臺詞,“我們所見的一生,從不會如想象中那般美好,也不會如想象般那般糟糕。”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而平常的人生如何為伴?可能波伏娃&薩特是這個世界罕見的幸運兒,他們在生前不同維度的深愛,而死後,波伏娃說,“他的死是我們分開,而我的死將我們團聚”,兩人合葬於此,在精神領域譜寫著下一個傳奇。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在蒙巴納斯公墓內,還有一隻與周遭格格不入的貓型雕塑,這是Niki de St. Phalle為她的兩個朋友的墳墓製作的雕塑作品,並且將它取名為The Cat。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蒙馬特公墓就在蒙馬特高地附近,也是巴黎三大公墓之一。蒙馬特高地是巴黎的藝術發源區,而公墓要比藝術村成名更早一些。它建於19世紀早期,雖是巴黎三大公墓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卻葬有安培、德加、司湯達、小仲馬、海涅等重量級名人。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茶花女的原型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就葬在蒙馬特,小巧的棺木外鑲著她的小幅肖像。兩百多年了,她少女的面容仍是那樣可人好看,也難怪當時所有的法國名流皆為她所拜倒。

《茶花女》是小仲馬寫給瑪麗的書,他是她的情人之一。小仲馬也安葬在這個墓園,他的墓地不大,是一座石砌的小亭,四根石柱中央是小仲馬躺臥的雕像。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最初,法國以“不符道德規範”為由阻止話劇《茶花女》的上演。為此,小仲馬進行了近三年的努力爭鬥,終於換來了《茶花女》在巴黎的首演。而演出的那天正好是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五週年紀念日。

真愛奢侈,可能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平庸的存在。在蒙馬特公墓上,有一個墓碑可能最能代表“墳頭蹦迪”的心情,司湯達。他的墓誌銘只有三個詞,活著,戀愛過,寫作過。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可能人的一生就是如此,去生活,去愛,去工作,去感受,等到耄耋之年,或者說自己認知的生命盡頭,愛過,生命再無遺憾。

也許這時,就可以考慮相約去拉雪茲公墓買一塊墓地,留下一句墓誌銘。你會為自己寫下什麼呢?

爱他,就去亲吻他的墓碑

策劃/悅遊新媒體

編輯/Aileen、Phillip、浩睿

撰文 /小島、Florence

版式設計/non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