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獎狀就發大紅包,這個孩子給爸爸拿回2張假獎狀,騙了600塊

拿了獎狀就發大紅包,這個孩子給爸爸拿回2張假獎狀,騙了600塊

前兩天,我一個大學同學跟我說,他被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騙了,兒子只花了4元錢,就騙到了他600元錢,氣得他將兒子暴揍一頓。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我的這個大學同學和老婆常年在外工作,一年到頭在家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前端時間我的這個大學同學聽說孩子的學習成績退步了,就打電話跟兒子承諾期末考試如果能拿到獎狀(班級前五名有獎狀),就獎勵孩子一個大紅包。

前兩天,我的大學同學和老婆返鄉回家,他兒子迫不及待地拿出兩張獎狀,一張獎狀上面寫的是孩子在期末考試中總分第三名,另一張上面寫的是被評為優秀班幹部。看到孩子成績進步了,我同學十分高興,孩子一見老爸高興了,就提前和老爸要壓歲錢,我同學爽快地給孩子包了600元。

拿了獎狀就發大紅包,這個孩子給爸爸拿回2張假獎狀,騙了600塊

後來,我的同學遇到一個和他兒子同班同學的家長,從這個家長口中得知孩子考了20多名,並不是第三名。回家後,我同學就將孩子胖揍了一頓,孩子說他的獎狀是從小賣部買的,2元錢一張,人家還負責代寫,你想寫什麼都能滿足。

我雖然沒有遇到過我大學同學這種買假獎狀的情況,但在我家孩子學校附近的一些小商店裡,有銷售學生幹部徽章的,我見過兩個孩子買來戴在手臂上,欺騙家長。其實不管是購買假獎狀還是購買幹部徽章,其性質都是一樣的,一是滿足學生的虛榮心,二是欺騙家長,希望從家長那裡獲得表揚。

孩子撒謊、購買假獎狀,不全都是孩子的錯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購買假獎狀?這事要從兩方面來分析,從孩子的角度來說,拿到一張獎狀是非常高興的事情,看到別人有獎狀,自己沒有,內心會十分失落。

拿了獎狀就發大紅包,這個孩子給爸爸拿回2張假獎狀,騙了600塊

我兒子班上一個同學家長說,他家孩子特別羨慕我兒子,每次都能拿到獎狀,他家孩子幾乎沒拿到過獎狀,每次老師發獎狀的時候,孩子都不敢抬頭。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與讚美,在成人看來,不就是一張獎狀嗎?但在孩子眼裡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前段時間有一個叫耀天的男孩手拿獎狀走出“六親不認”的步伐在網絡上迅速躥紅,就能看出一張獎狀對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這也就不難理解有些沒拿過獎狀的孩子做出購買假獎狀等自欺欺人的行為了。

拿了獎狀就發大紅包,這個孩子給爸爸拿回2張假獎狀,騙了600塊

另外,孩子撒謊,購買假獎狀的行為,也與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有關,父母唯分數是從,孩子考了高分就表揚、就獎勵,考的不理想去批評、諷刺,或者動不動就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做比較,這會讓孩子把分數看得過重,虛榮心太強,加上孩子怕被父母批評,想得到獎勵,就會鋌而走險,做出欺騙家長的行為。

家長的物質獎勵對孩子提高成績作用不大

一些家長總試圖用物質獎勵來刺激孩子努力學習,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好好學習,我就獎勵你一個大紅包,想要多少壓歲錢都行”“你考第一名,我就帶你去旅遊”“你考上重點中學,我就送你一部手機”等等。

那麼,這些物質獎勵對孩子提高成績有促進作用嗎?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來證明物質獎勵與成績之間的關係。

拿了獎狀就發大紅包,這個孩子給爸爸拿回2張假獎狀,騙了600塊

德西找了一些大學生做被試者,讓這些大學生解答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沒有獎勵。

第二個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實驗組的被試者在完成一個難題後,就可以得到1美元的報酬,但控制組的被試者則沒有報酬,與第一階段相同。

第三個階段:這一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自由活動,並把他們是否繼續解題作為喜歡這項活動程度的一項指標。

實驗組的被試者雖然在第二個階段會很努力的去解題,但是到了第三個階段繼續解題的人就很少了,這說明他們的興趣與努力程度在下降。控制組的被試者則有更多的人願意花休息的時間繼續解題,這說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是增加的。

拿了獎狀就發大紅包,這個孩子給爸爸拿回2張假獎狀,騙了600塊

通過這個實驗,德西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與內在報酬兼得的情況下,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降低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就變成了兩者的差。這一發現被稱為德西效應。

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內感報酬)時,如果提供獎勵(外部報酬),就會導致參與者參與活動的興趣下降。如果你家孩子很喜歡學習,你就不需要用物質獎勵,不然會讓孩子將更多的精力發在獎勵上而不是學習本身。

此外,太多的物質獎勵不僅起不到促進孩子學習的目的,還有可能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下降,因為孩子所要的獎勵你不可能一直滿足他,比如他想要一個遊戲機,你擔心會影響他的學習,肯定不會同意,那麼,孩子就會把這個作為不努力學習的理由,不會繼續努力讀書了。

拿了獎狀就發大紅包,這個孩子給爸爸拿回2張假獎狀,騙了600塊

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聽到有些孩子說,“媽媽,我幫你收拾碗筷了,你給我什麼獎勵啊?”“爸爸,我自己會洗衣服了,你是不是得給我點獎勵呢?”好像孩子做什麼都是為了獎勵,這就是濫用物質獎勵的後果。

真正能提高成績的方法只有孩子打心裡想學習,想學好,讓孩子感到學習的興趣,他才會不需要父母經常嘮叨,就能做好功課。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智商是存在差異的,有些孩子天生就是讀書的料,有些孩子拿起課本就犯困,我們要承認這種差距的存在,只要孩子努力了就好。比起孩子的成績,我們更應該看重孩子的誠信,誠信是孩子一生的財富,誠信也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拿了獎狀就發大紅包,這個孩子給爸爸拿回2張假獎狀,騙了600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