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奖状就发大红包,这个孩子给爸爸拿回2张假奖状,骗了600块

拿了奖状就发大红包,这个孩子给爸爸拿回2张假奖状,骗了600块

前两天,我一个大学同学跟我说,他被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骗了,儿子只花了4元钱,就骗到了他600元钱,气得他将儿子暴揍一顿。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我的这个大学同学和老婆常年在外工作,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前端时间我的这个大学同学听说孩子的学习成绩退步了,就打电话跟儿子承诺期末考试如果能拿到奖状(班级前五名有奖状),就奖励孩子一个大红包。

前两天,我的大学同学和老婆返乡回家,他儿子迫不及待地拿出两张奖状,一张奖状上面写的是孩子在期末考试中总分第三名,另一张上面写的是被评为优秀班干部。看到孩子成绩进步了,我同学十分高兴,孩子一见老爸高兴了,就提前和老爸要压岁钱,我同学爽快地给孩子包了600元。

拿了奖状就发大红包,这个孩子给爸爸拿回2张假奖状,骗了600块

后来,我的同学遇到一个和他儿子同班同学的家长,从这个家长口中得知孩子考了20多名,并不是第三名。回家后,我同学就将孩子胖揍了一顿,孩子说他的奖状是从小卖部买的,2元钱一张,人家还负责代写,你想写什么都能满足。

我虽然没有遇到过我大学同学这种买假奖状的情况,但在我家孩子学校附近的一些小商店里,有销售学生干部徽章的,我见过两个孩子买来戴在手臂上,欺骗家长。其实不管是购买假奖状还是购买干部徽章,其性质都是一样的,一是满足学生的虚荣心,二是欺骗家长,希望从家长那里获得表扬。

孩子撒谎、购买假奖状,不全都是孩子的错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购买假奖状?这事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拿到一张奖状是非常高兴的事情,看到别人有奖状,自己没有,内心会十分失落。

拿了奖状就发大红包,这个孩子给爸爸拿回2张假奖状,骗了600块

我儿子班上一个同学家长说,他家孩子特别羡慕我儿子,每次都能拿到奖状,他家孩子几乎没拿到过奖状,每次老师发奖状的时候,孩子都不敢抬头。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赞美,在成人看来,不就是一张奖状吗?但在孩子眼里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前段时间有一个叫耀天的男孩手拿奖状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就能看出一张奖状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也就不难理解有些没拿过奖状的孩子做出购买假奖状等自欺欺人的行为了。

拿了奖状就发大红包,这个孩子给爸爸拿回2张假奖状,骗了600块

另外,孩子撒谎,购买假奖状的行为,也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父母唯分数是从,孩子考了高分就表扬、就奖励,考的不理想去批评、讽刺,或者动不动就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做比较,这会让孩子把分数看得过重,虚荣心太强,加上孩子怕被父母批评,想得到奖励,就会铤而走险,做出欺骗家长的行为。

家长的物质奖励对孩子提高成绩作用不大

一些家长总试图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努力学习,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我就奖励你一个大红包,想要多少压岁钱都行”“你考第一名,我就带你去旅游”“你考上重点中学,我就送你一部手机”等等。

那么,这些物质奖励对孩子提高成绩有促进作用吗?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物质奖励与成绩之间的关系。

拿了奖状就发大红包,这个孩子给爸爸拿回2张假奖状,骗了600块

德西找了一些大学生做被试者,让这些大学生解答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没有奖励。

第二个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在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可以得到1美元的报酬,但控制组的被试者则没有报酬,与第一阶段相同。

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解题作为喜欢这项活动程度的一项指标。

实验组的被试者虽然在第二个阶段会很努力的去解题,但是到了第三个阶段继续解题的人就很少了,这说明他们的兴趣与努力程度在下降。控制组的被试者则有更多的人愿意花休息的时间继续解题,这说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是增加的。

拿了奖状就发大红包,这个孩子给爸爸拿回2张假奖状,骗了600块

通过这个实验,德西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与内在报酬兼得的情况下,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就变成了两者的差。这一发现被称为德西效应。

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内感报酬)时,如果提供奖励(外部报酬),就会导致参与者参与活动的兴趣下降。如果你家孩子很喜欢学习,你就不需要用物质奖励,不然会让孩子将更多的精力发在奖励上而不是学习本身。

此外,太多的物质奖励不仅起不到促进孩子学习的目的,还有可能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因为孩子所要的奖励你不可能一直满足他,比如他想要一个游戏机,你担心会影响他的学习,肯定不会同意,那么,孩子就会把这个作为不努力学习的理由,不会继续努力读书了。

拿了奖状就发大红包,这个孩子给爸爸拿回2张假奖状,骗了600块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有些孩子说,“妈妈,我帮你收拾碗筷了,你给我什么奖励啊?”“爸爸,我自己会洗衣服了,你是不是得给我点奖励呢?”好像孩子做什么都是为了奖励,这就是滥用物质奖励的后果。

真正能提高成绩的方法只有孩子打心里想学习,想学好,让孩子感到学习的兴趣,他才会不需要父母经常唠叨,就能做好功课。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是存在差异的,有些孩子天生就是读书的料,有些孩子拿起课本就犯困,我们要承认这种差距的存在,只要孩子努力了就好。比起孩子的成绩,我们更应该看重孩子的诚信,诚信是孩子一生的财富,诚信也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拿了奖状就发大红包,这个孩子给爸爸拿回2张假奖状,骗了600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