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高二了,他说上课听得懂老师讲课,也比较用功,为什么考试成绩一般?

揽天下奇闻


儿子高二了,他说上课听得懂老师讲课,也比较用功,为什么成绩一般?


我这学期刚好教高二,我遇到过太多像题主儿子这种类型的学生了。上课听得懂,说明他对教材上的内容能够理解,也比较用功,说明他课后也会去练题,但为什么考试成绩还一般般呢?我想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每次考完后缺少一个总结、反思的过程。 每次考完,大部分学生都是一拿到试卷就急吼吼地想知道分数,看完分数知道排名之后,对老师讲评分析试卷就毫无兴趣了,甚至对老师的细心讲解很不耐烦。殊不知,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老师不是光讲答案,更会讲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其实,每次考完重要的不是卷面分数,而是考完之后的总结、反思过程,比如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这里会丢分、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型、下次考会不会再错、答题有没有合乎规范、知识的漏洞从哪个地方去补、今后努力的方向等等。 需要总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一个学生少了这一步,那么他下次考试依然会凭着感觉去答题,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成绩也很难会有新的突破。


2.缺少课内知识迁移且熟能生巧的能力。 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上课都能听懂,一到考试就懵”的情况,那实在是因为课后练得少,无法把课内知识快速地迁移到实践问题上去。上课听懂只能说明对教材上的内容搞懂了,对同类型的题目呢?而且,很多时候,考试不光是考题目,更是考速度。特别是高考试题,给考生足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考到高分,因为高考题型大部分都做过,但实际分数相差甚远。所以考试终究是考学生答题的熟练程度。 高中课程难度加大,光靠上课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能熟练地把课内知识迁移拓展。所以,一般的用功是不够的,还需要实践,实践才出真知,而且需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后,才能考出不错的成绩。


关注师范生活,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与高考相关的话题。


师范生活


我儿子也在读高二,虽然是重点高中却是在普通班,成绩在五百五十分左右,偶尔也考过五百八十多分,他主要就是物理拉分了,总是考六十几分,每次都要他不懂的就问同学问老师,他也是说听懂了,就是要做错。庆幸的是这次月考物理成绩终于突破六十大关上了七十几分啦!我个人觉得像这种情况我们做父母的只能给予精神资助,不能过于担心,过分的担心必然会成为一种诅咒,从而止步不前。懂事的孩子一般都会在学习越来越紧张的氛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慢慢向成绩好的同学看齐,当他每进步一个台阶而兴奋的告诉我们家长时,我们要做到的是给他不断的鼓励,因他的快乐而快乐,告诉他:儿子 加油哦!你那么聪明成绩一定会赶上来的!


罗唐二合一


这样的孩子应该不少,有这样困惑的家长可能也很多。作为老师,我聊聊这个问题。

学习从来就不是看看书,听听课,听懂了就能考好成绩这么简单的,尤其是高中阶段。

对于老师而言,要想教出好成绩,讲究“备,讲,批,辅,考”,五个环节,环环做透。同样,作为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也有五个环节,要做到位,“听,练,改,思,复”。

“听”,只是师傅领进门的那一步,“听懂”离会做还差两步,“练和改”,离考出好成绩,还差四步,“练,改,思,复”。举个例子,就像我们能听懂小岳岳的相声,甚至还能点评,但是,让我们自己上,肯定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听懂了老师讲的道道,接下来,还要“练”。

“练”,那句“通往清华北大的路是用卷子铺出来”,足以说明练的重要性。“练”是五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修行在个人”的那部分。高中阶段的考试,注重运用能力的考察,所以,学生必须有大量的练习,见识到足够多的不同题型,才能将死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内在能力。

“改”,改错本的畅销,证明的是认真改错题的重要。“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这里的演绎是,“提高从错误中来”,每一次认真分析自己的错题,找出做题过程中,错误的思路,然后,用心改在改错本上,写下来的目的,除了以正思路,还有日后的“复习”。

“思”,是结合“练”“改”一起进行的,是总结反思的一部分,为什么说“机械刷题无效”,就是少了“思”这一环节。通过“思”,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归类题型,总结解题思路。

“复”,指的是“复习”,人都有遗忘症,只有不断复习,才能将知识巩固。而且,学校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或者高考,都不是说今天学了,明天考,而是隔一段时间考。再有,现在的考试题都是知识的融合。由此可见,知识必须不断复习,加深,巩固,才能在考试卷上运用自如。

所以,任何好成绩的背后,都是有效的方法加上争分夺秒的努力。


罗敷讲中高考英语


你好家长,我是一名清华在读博士,当过6年高中生家教。

我进入清华大学之后,就开始了高中生家教。在我教过的高中生中,我发现很多高中生在学习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上能够听懂老师的课,但是课下做题就不会;每次考试错的题一而再再而三地错;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但是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根据这种情况,结合我高中时期的学习经验,我整理了一本《2019高考命题趋势及高考押题卷》,能够帮助你在高考冲刺前实现逆袭,更好地应对高考。

如果有需要这本书的学生,私信:领书,就可以免费获取。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在高中阶段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高中生都出现过这种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在学习中遇到了这些问题:

第一,孩子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只是在课上对知识点的一个识记,并不是掌握。课本上的例题很多人都觉得很简单,甚至不用老师讲解,自己都能看懂,但是在做题的时候,不会做,主要在于没有对知识完全理解,不会举一反三。

第二, 没有做到真正的努力。很多学生都是在假努力,每天挑灯夜战,起早贪黑,但是并没有真正发挥学习的效率,而是在浪费大量的时间,一般在学习中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把在不同时间段要学习的内容给规划好。

第三,对每次考试之后的成绩及结果进行分析与反思。每次考试的错题进行整理,下一次考试之前可以把错题本当做自己的一个复习工具与参考资料。每次考试结束,对自己的分数进行总结与分析,看自己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哪些问题是可以之后避免的。

高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如果高二能够打下一个好的基础,那么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对知识模块掌握得熟悉与清楚,也能让自己在之后备考中更具有竞争力。

我整理了高中各个学科的学习资料及学习方法,如果有需要领取的学生或者家长,私信:方法,就可以免费领取。

希望能够帮助到每一个高中生。


清华博士说高考


我儿子中考进合肥一中进班时排名二十几名高一时还行,高二分班理科学习是一路下滑到高三临近高考终于到数第一了变学渣了,高考三本,复读一年一成功考上了一本,现在和儿子聊天总结如下,学习环境变化(住校),自律不强,学习习惯没有变化还象初中一样自认为成绩下来了使使劲就能上去,那知道这招上高中不灵了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高中三年在一中孩子很压抑,作为家长做的不够,总体来讲孩子基础不错,也知道努力,写下这些希望对现在的高考学生的家长有参考,学霸除外啊


顺就好126


首先我要说你儿子的智商没有任何问题,老师讲的,他都能听懂,说明他的接受能力不比任何同学差,他完全有可能在成绩上赶超任何一个同学。那么,他为何没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呢?这恐怕与下面两点有关。

一、做事容易高兴得太早

老师讲课时,由于每一个知识的重难点及解题步聚都讲得非常仔细而又非常清楚,加上他的智商不低,注意力又相对集中,所以老师讲的内容,他能够一听就懂。可是一旦自认为已经听懂了,他便马上精神涣散,注意力不再集中于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上,也不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似乎还没有跟他一样听懂老师的课,他可能会暗自高兴,甚至因自满而觉得那些同学没自己聪明。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懂和那些同学的不懂其实不在一个层面上。他的懂是在第一层次,那些同学的不懂则有可能是在第二层次。当那些同学把第二层次的问题搞清楚以后,他就落后别人一个层次了。其结果是,在他做习题的时候,只要发现习题与老师讲的例题稍有不同,他就犯难了,甚至根本做不出来了。但别的同学可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多学了一点。而这正是他上课虽然能听懂,但成绩就是跟不上去的第一个重要原因。老实说,他高兴得太早了。

二、学习不喜欢反复进行强化训练

你儿子上课能听懂,考试成绩却上不去的另一重要原因可能是,不喜欢反复做自己似乎已经搞懂的习题,而且强化不及时,强化频率也不高。

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曾设计过一个动物实验。将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一个装有开门设施的迷笼中,把食物放在笼外可望不可及的地方,然后观察并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表现。结果发现,小猫刚刚被放进去时,想用爪子直接抓取笼外的食物,但没有成功。接着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笼子。它在笼中乱叫、乱抓、乱跳,在一系列盲目、紊乱的行为之中,偶然触到了开门的设施,逃出迷笼并取到食物。当第二次将小猫放入迷笼中时,它虽然仍旧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动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设施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所需时间比第一次短。经过多次重复后,小猫在迷笼中明显地表现出错误、盲目的动作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的趋势,以至最后一被放入笼中即可触动开门机关,逃出并得到食物。这表明,小猫通过不断尝试,已经找到了一个开启笼门的正确方法,干同样的事情他不会再犯错误了。

小猫的这种“学习律”对人的学习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即学习需要不断地在偿试错误中反复地进行练习,才能强化学习效果。否则,听懂了,不一定就学会了;一次学会了,不等于永远学会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儿子若想真正提高成绩,必须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而且训练要及时,还要保证较高的训练频率。小猫通过自主学习都能做到的事情,你儿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更不在话下了。当然,他首先得克服学习的急躁心理,培养一定的学习耐力。没有耐力,反复去做同样或差不多同样的习题,那是很难做到的。

站在老师的角度讲,学生最让人揪心的事情是,你讲什么,他根本听不懂。要是能听懂,再加大练习量,任何一个学生的成绩都是搞得上去的。相信你儿子,他一定能行。



张艺黄冈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长期奋战在高考一线,希望能够给你提供帮助!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赵本山的一句名言:小样的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这是赵本山和宋丹丹在小品《钟点工》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我经常用它来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像题主所描述的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有三个可能:

第一、听懂不一定是真的懂,理解才是关键!

初中学习内容,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高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所以在高中,单纯听懂还不行,要知其然。

以历史为例,比如老师上课降到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学生可能觉着听懂了,但是什么是“价格革命”?为什么欧洲会出现“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如何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的?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懂,做题给他一个新材料,他就可能会做错。

所以,在高中很多知识需要背,但是绝对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着记忆,只有理解了才是真正的懂了,否则所谓的懂,只是一知半解。那些所谓“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学生,很多就是没有真正弄懂知识的学生。这些学生,一定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二、知识靠听,能力靠练,高考考能力和素养!

知识都掌握好了,做题就能做好吗?在高中,这也未必!因为高考题都是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也就是说,即便是开卷考试,你也未必能得高分,也许你一道题也不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所以,知识知识第一个台阶,能力和素养才是关键!能力和素养从何而来?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去做题,通过做题去培养,通过做题去感悟、去归纳、去总结。

所以,那些觉着知识都懂了,都会了,考试依然考不好的学生,可能是因为不知道考试考什么,不知道考试怎么考,也就是说只有必备知识,没有必备的能力和素养,这种情况下,多做题、多总结,就可以解决。

第三、学习有规律,抓住三个时间节点!

上课听懂了,第二天还能剩下多少?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天后只剩下33.7%,6天后只剩下25.4%,1个月后剩下21.1%,这说明了什么?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要及时复习和反复复习。

需要抓住3个时间节点去复习:当天晚上、当周周末、当月月末,这三个时间节点的复习最有效。如果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即便当时听懂了,也可能会很快遗忘,考试自然也考不好。

以上是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给你提供帮助,关注赢在高三,获得更多指导!


赢在高三


学生听懂了,分几种情况。

老师讲课的时候,他的确坐在教室的,仅此而已,自个玩手机,看小说,递纸条,交头接耳,自娱自乐,根本没听,偶尔听一两句,给家长说听课的,听懂了,虚晃一枪,掩饰而已。到校只是报到的;拒不学习的;甚至家长已经安排好了出路,年龄不到,塞进学校托管,这些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怎会听课,更何谈听懂了。

差生也是这样,其实真正智力不够,接受能力太弱的,并不多见。主要是没有抓紧学习最关键的环节-课堂听讲。

全神贯注,仔细倾听老师讲课,一句也不放过的,是少数。

半数学生目标不高,放松了要求;

从生理而言,持续兴奋的专注,二十分钟而已,不到半节课,一旦漏掉没听,就衔接不了,听懂了就成为托词。

听讲要能理解,就需要语文能力配合,否则,一个词,一句话,就卡住了。

听讲要能理解,还需要基础知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四则运算是初一的重点,如果负数概念未把握,运算肯定会错,一步错,步步错。

听懂了,提升为解题能力,这是关键,因为考试不会问听懂没有,只看能否解题。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课本上的习题属于基础的,多做课外习题,见多识广,自然不会少见多怪。

重点学校汇集,编撰的习题,难度大,必须大量练习。

高考题最实际了,这比任何模拟题都实在,从高一开始,就必须使用,挑选学过的内容做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教辅,已经按章节分开,非常方便的。

所有习题,都必须独立思考,亲力亲为,做完了再看答案。

错题是免不了的,之所以出错,源于思路不对,或者概念模糊,缺少技巧,太死板。所以,必须汇集自己的错题集,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大数据方法,从中就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性,改正了,就可以跳出题海,有针对性的选择习题。


青山不掩


听得懂和熟练掌握是两回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沸点指纯净物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这句话说出来你一定能听懂。但是考试的时候会考你对这句话理解有多深了。例如条件变成不是一标准大气压,或者不是纯净物。听得懂和真的掌握完全是两回事。这个例子里,只要你有一点常识,你就可能理解沸点是什么。但是你要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必须非常清晰地知道沸点有几个条件:1标准大气压,纯净物,沸腾。

不管你学到哪个层次,你是尖子还是普通学生,光听懂课看懂例题是不够的。真正要掌握一个知识点可能还是需要做一些题,通过具体题目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纯粹看个例题或者看书里几行字,就能琢磨出里面的限制条件并且深刻理解的人很少。我升高中的时候自己提前自学高一物理,看课本看的很明白,拿起物理竞赛资料看例题做习题就怎么做怎么错。那阵子是经历了一个比较艰难的思维过程。但是有些误区一旦解开,你就能抓到最关键的地方了。再回过头去看课本,你就能从原本的一句话里看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这么说,那些觉得自己听得懂,但是做题又做不好的学生,他所谓的听懂其实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同样一句话,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某样东西的描述,勾勒了一个轮廓而已。在学霸眼里,这句话可能被拆解成了好几个条件,一碰到题目,脑子里就会围绕着这些条件做各种筛选判断。可以说,学霸看到的课本跟你看到的课本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学习时千万不要当自己是鸭子,等着别人来填知识进去。还是要多一点好奇心,去想想这里为什么要这么设定,为什么非要加上这半句话,为什么非要这样限制。然后自己去思考,找到答案。以这样的态度去学习,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Dan44850483


一,你儿子说谎;

二,题做的少,要多刷题。

三,题做完要及时总结,学习需要主动,成绩不是靠应付就能提升的。

四,做错的题目,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直到弄懂为止,还要明白自己错在哪,要改正,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五,知识点都有共同性,学完一个阶段要懂得归纳,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