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民所向的歷史改編: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國兩千年反戰史的縮影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文化及旅遊話題

“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在我國是婦孺皆知的,大多數人均認為它就是個倡導反戰、嚮往和平的愛情故事而已,卻不知兩千年間、這故事曾經過了多少次煞費苦心的改編,而故事裡的原型人物也因此變得不為人知了。

萬民所向的歷史改編: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國兩千年反戰史的縮影

故事的源本

下面,我就從這故事最早的起源說起,然後“加油添醋”地將其演繹為今天的“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

不過,這其中的“油和醋”都非我所加,那可是歷代文人及百姓的共同結晶,對於這樣的改編,我想故事裡的歷史原型人物一定也會感到欣慰的!

首先,這是一個源自春秋時期的愛情故事,秦始皇被冤了

話說春秋的齊國自齊桓公銳意崛起後,傳至齊靈公時因昏聵不明及立嗣之爭引致了“溫車之變”(齊靈公在臥車上吐血而亡),之後齊莊公繼位(公元前555年)。齊莊公姓姜名光,為齊靈公的世子,他還有位長妹,為人颯爽喜好弄武,頗有男子之風。

古時不重女子的名諱,史籍中她就是“孟姜”,姜是齊姓,“孟”只是表示一種長幼排序(《詩經·毛傳》:孟姜,齊之長女)。

萬民所向的歷史改編: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國兩千年反戰史的縮影

這本是一個巾幗英豪與名將的愛情故事

在一次陣前對峙中,孟姜偶遇莒國將領杞梁,二人從陣前的惺惺相惜到陣後的握手言歡,最後竟然仗都不打了。這當中發生的事情,還得從“欒盈之亂”說起。

欒盈原是晉國一名副將,那時候晉齊兩立、關係尚好,還沒到敵對狀態。有一次,欒盈因發現了母親的汙事,最後竟被母親誣其謀反,無奈之下只好逃往齊國。齊莊公正愁著找不到打破齊晉間均衡的藉口呢,欒盈的到來,正好給了他“伸張正義”的機會。

公元前551年,齊莊公讓欒盈潛伏晉國的舊都曲沃城。曲沃原是欒氏的封邑,欒盈很容易就說服了舊部守將參與起事。

萬民所向的歷史改編: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國兩千年反戰史的縮影

共同的反戰理念促成了這個美麗的傳說

而齊國這邊呢,大夫崔杼(溫車之變的策劃者)也因齊莊公讓自己戴了綠帽子而心生報復之意,慫恿說:“欒盈從曲沃起事自是出其不意,不過主公您親自領兵由濮陽北進,兩頭夾攻定可穩操勝券!”崔杼的本意自然是希望能在戰爭中致齊莊公於死地。

欒盈有了齊莊公為後盾,果然起兵殺進了晉都絳城,不過最後還是兵敗退守回了曲沃、在曲沃一直堅守以待齊莊公的支援。

這時候,該是我們的愛情主角出場了。原來,莒國獲悉了齊國的計劃,打算趁齊莊公出徵時襲擊齊國,杞梁因此遇到了齊國守將孟姜(前面說了,她也是女中英豪)。這二人都是堅定的反戰派、在共同的和平信念中相愛了,因為不忍百姓無端在戰爭中遭受塗炭,杞梁最後因避戰之罪投向齊國、與孟姜結為了連理。

萬民所向的歷史改編: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國兩千年反戰史的縮影

這原是古代疆場上的愛情故事

在欒盈望眼欲穿的時候,公元前550年,齊莊公才慢吞吞出發,名義上是前往曲沃支援,實際上卻繞道衛國,殺掠一通後,再繞趁晉國主力在曲沃時襲擊了晉都絳城。齊莊公還沒滿足,從絳城退兵回師時又順路襲擊了莒國,杞梁正是在莒國一戰中,與華周(另一將領)一起力竭戰死。

得悉夫君死訊後,孟姜在齊莊公回國的路上迎回了靈柩,並拒絕了齊莊公做做樣子的郊外弔唁(《左傳》: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下妾不得與郊吊)。《左傳》為嚴肅的歷史典籍,其記錄應是最接近真相的。

接下來,熱愛和平的人們覺得不公,開始了“加油添醋”的千年改編

杞梁戰死,孟姜迎靈柩於齊國郊野,二人新婚才不到一年呀,必須得加上“哭”才顯得合理!於是曾子率先在《禮記·檀弓》裡說:“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第一次在記錄中添加了哭的情節。

《孟子》也不甘落後說:“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自此,本為巾幗英豪的孟姜就成了象徵忠貞愛情的哀怨“哭妻”了,有詩為證: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萬民所向的歷史改編: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國兩千年反戰史的縮影

後來演變為哀怨的民間“十八相送”了

到了西漢時候,倡導以儒治國的文學家劉向(劉邦之弟的後人)覺得光是哭還缺乏文學色彩,於是在《說苑·善說篇》裡如此描繪: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阨。《列女傳》也是劉向編著的,裡面在說到這故事時又多了“投淄水”的情節: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至西漢時,“杞梁妻、孟姜女”開始有了“哭夫、崩城、投水”的故事雛形。

到了東漢,王充在《論衡》中繼續“加油添醋”,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開始有了繪聲繪色的具體參數)。西晉時期的《古今注》繼續跟上,說杞城是“感之而頹”……連城牆都能被孟姜感動了。原本基於史實的“孟姜女”故事到這時已成了“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開始脫離歷史真實了,不過基於的“杞梁妻”尚能保持著。

萬民所向的歷史改編: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國兩千年反戰史的縮影

再到後來,才哭倒了長城

兩晉時期更崇尚人性風骨的“清談”對唐代文人產生了巨大影響,唐朝人(唐玄宗天寶時期)為了更形象地體現“反戰反暴政”,硬是將“杞梁妻”的故事往後挪了三百年,“杞城”就變成了秦始皇時期的長城。與此同時,由於故事已脫離歷史真實,杞梁也因其音成了“杞良、喜良、範喜良“。

我們的李白大詩人也不甘落寞,發揮其更浪漫的誇張手法說:“梁山感杞妻,慟哭為之傾”。杞梁的梁成了梁山,孟姜不但哭倒了杞城、長城,還哭崩了山!

萬民所向的歷史改編: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國兩千年反戰史的縮影

明朝時由於大修長城,百姓們出於抗拒和反戰心理,又搬出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給它增加了“招親、千里送寒衣(寒衣節)“等橋段,各地還修了大量“孟姜女祠”,用以表達嚮往安穩生活的願望。

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在修撰《東周列國志》時,索性對前朝歷代的“孟姜女故事”做了一次系統化的藝術加工,同時附上了概括性的描述說:以上“蓋即齊將杞梁之事,而誤傳之耳”,由此重申了一次“杞梁妻、孟姜女”的真實故事本源。

萬民所向的歷史改編: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國兩千年反戰史的縮影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裡記錄了最全面的故事版本

我國曆史上典故無數、民間傳說更是盛如瀚海。但象孟姜女這樣來源自真實歷史、又被渲染改編了幾千年的例子還真是絕無僅有。最核心的原因,是由於各種改編一直都圍繞著同一主題不斷擴展,而這主題則體現了我國百姓熱愛和平的共同願望,以致於歷代文豪都不甘寂寞、熱心參與到改編當中了。

從春秋時期到明代,杞梁妻的故事盛傳了兩千年,它所體現的反戰與渴望和平的思想卻一直都沒變過。這也說明,孟姜女早已事實上地成了我國反戰史中的“最佳女主角”!

萬民所向的歷史改編: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國兩千年反戰史的縮影

秦始皇最後成了其中最大的冤大頭

今日的臨淄齊故城南牆外郎家莊外就有杞梁墓,考古結果驗證了《左傳》中的記錄確實就是“正確版本”。對於歷史上眾多版本的”杞梁妻“故事改編,由於它們正義向善、與杞梁孟姜夫妻二人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才會說,“加油添醋版本”又何妨?他們一定會因後世萬民所向的這些改編感到欣慰!

羅列一下參與過故事改編的”編劇名單“:曾子、孟子、劉向、王充、李白、馮夢龍……如此有份量的歷史改編故事,難怪會傳頌幾千年不衰了。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