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王陽明的招生計

說起王陽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一生是個傳奇,年輕時遭錦衣衛追殺,靠著智慧躲過一劫。貶官到貴州龍場,他靜坐石棺中準備等死,卻因此“悟道”,創立陽明“心學”。聽聞寧王叛亂,他率領著一支臨時拼湊的軍隊,僅僅花了35天,以少勝多,勝利平叛。平亂原本是大功一件,卻又碰上一個胡鬧的正德皇帝(1506-1521年在位),他非但沒有得到封賞,反而險遭陷害。

聖人王陽明的招生計

一個半聖人

有種流行的說法,說中國孔子之後只出現了一個半聖人,那半個是曾國藩,那一個便是王陽明。那為什麼說曾國藩是半個聖人,而王陽明卻是一個聖人呢?因為中國古代讀書人,以“三不朽”作為評價人物的標準。這“三不朽”指的是“立德”(道德為天下楷模)、“立功”(建功立業)、“立言”(創立理論學說)。王陽明和曾國藩均以一介文人的身份,立下赫赫戰功,為天下讀書人所仰慕。但曾國藩相較王陽明,卻缺少了“立言”這項成就。王陽明獨創“陽明心學”,不僅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而且影響遠及朝鮮、日本。領導日本明治維新的代表人物吉田松陰、西鄉隆盛等,便是日本的陽明學者。

為什麼王陽明的影響會那麼大呢?首先,當然是他的理論精湛,很吸引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與當時官方尊崇的朱子學不同,鼓勵人們拋棄外在約束,遵循內心指引,放手實踐,對當時讀書人的思想產生了巨大沖擊。其次,不可否認的是,王陽明的軍功印證了其學說的“正確”。很多人相信,王陽明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正是因為他有“正確”的理論——“陽明心學”作為指導。再次,一個“正確”的理論,需要有人將它發揚光大,廣而告之。最賣力地宣傳王陽明學說的,主要是他的學生們。而學生之中,最給力的當屬王畿(1498-1583)和王艮(1483-1541)。

聖人王陽明的招生計

王畿像

先說這王畿。王畿是浙江紹興人,王陽明的老鄉。他在學校讀書時,才學出眾,是同學們心目中的“學霸”。更讓人嫉妒的是,不見“學霸”天天用功,卻見他每日在酒樓和賭場遊樂。別人聽說有某某著名學者來學校講學,都紛紛成為了小粉絲,趕緊搬著小板凳前去膜拜聆聽。王畿則不以為然,他私下經常痛罵這些所謂著名學者,批評他們只知高談闊論,耍嘴皮子功夫,絲毫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實際貢獻。大學者王陽明卸官回到老家後,很多人都跑去拜師學習。王畿家就在王陽明家隔壁,卻沒有發揮“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每次路過王家,看著門口來來往往一個個前來拜師的學子,送上一個不屑的眼神,然後就繼續往酒樓走去了。

王陽明久聞隔壁住著一位青年才俊,心想千萬不能錯過這顆“學習種子”,急著想盡各種辦法,讓王畿前來拜師。但是這些方法,都沒能奏效。於是,王陽明便每天教學生下棋、投壺、喝酒、唱歌。過了一段時間後,王陽明便偷偷地派弟子魏良器,與幾位同門一起,特意前往王畿平時愛去的酒樓,與他對賭:投壺比賽,輸者飲酒。王畿聽說是王陽明的學生,哈哈大笑道:“你們這些迂腐的讀書人,居然也會喝酒、賭博?”魏良器答道:“我們王老師每天上課教的,就是這些。”王畿聽聞後,暗暗心驚。這改變了他原本對於理學家的刻板印象。他原本以為理學家都是“存天理,滅人慾”,整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逢人便高談“理氣心性”,講課毫無樂趣。經過這次與魏良器的交談,他發現王陽明講學,和想象的完全不同。於是,王畿回到家,沐浴更衣後,來到王陽明家門口,請求拜見陽明。當他進門見到陽明,便拜倒在地,恭敬地請陽明收他為徒。

聖人王陽明的招生計

明宣宗行樂圖卷·投壺(故宮博物院藏)

王畿成為王陽明的弟子後,果然不負所望,四處奔波講學,宣傳老師的學說。他的足跡遍及現在的北京、江蘇、浙江、安徽、湖南、福建、江西,這些地方的官私學校,紛紛邀請他為師生開設講座,講授陽明學說。王畿極度熱衷宣傳老師的學問,即使已經八十高齡,仍然到處遊歷,講學不倦。

以往王陽明留給我們的印象,比較多的是標籤化的“聖人”形象:品德高尚、學問厚實、戰無不勝。王陽明招收王畿為弟子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王陽明更加“接地氣”的一面:搶招優質生源。王陽明的學問雖然博大精深,好比北大、清華聲名在外,但他心裡清楚地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再高明的學問,需要有資質很高的學生領悟它,宣傳它,傳承它,否則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現今社會何嘗不是如此。再好的商品,也需要廣告宣傳,再好的技術,需要有可靠的人將它傳承下去。另外,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王陽明為了能夠招收優秀學生,投其所好,適當引導,成功地將王畿帶上了求學之路。

參考文獻:

黃宗羲:《明儒學案·魏良器傳》;

袁宗道:《白蘇齋類集·雜說》。

原署名“南山君子”,發佈於“正史趣談”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