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與蒙古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有很大的不同?

琿春國防一哥


討論韃靼與蒙古的關係,就要分為古今兩個部分來看。古代的韃靼與蒙古就是一個勢力集團,韃靼這一名號的由來最早始於突厥人的記載,突厥將柔然後裔操同一語言的不同部族統稱為三十姓韃靼人,與契丹,回鶻等族群同列為敵人。而漢文史籍是隨著與突厥人聯繫加深開始出現達怛,達達等稱呼,在蒙古崛起前被稱為韃靼是因為塔塔爾部勢力最強,蒙古在當時勢力還比較單薄,在族群內影響力較小,導致外族接觸這一人群先認識強大的塔塔爾部,隨著蒙古部勢力的發展,到遼金時代才有了與塔塔爾部叫板的實力,兩部為了爭奪話語權爭鬥逐漸走向了白熱化,先是蒙古部首領也速該被塔塔爾人毒害,其後成吉思汗滅亡塔塔爾部,將其部眾融合於蒙古各部之中,古代的塔塔爾部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那麼現代的塔塔爾人最早來源是蒙古西征建立的金帳汗國政權,在蒙古西征之前那裡是保加爾、欽察等突厥系部族的勢力範圍,當他們接觸到蒙古人就沿用古突厥人的稱呼稱其為韃靼人,之後的歐洲人也以訛傳訛稱呼蒙古人為韃靼,就像俄羅斯等國沿用突厥、蒙古的稱呼中國為契丹是一樣的。隨著金帳汗國的統治原統治區內的保加爾人,欽察人,羅斯人等開始逐漸統一成一個民族,由於蒙古統治者的逐漸突厥化,他們開始改用突厥語的韃靼稱呼自己,逐漸形成新的塔塔爾人,後來隨著金帳汗國的分裂,又分化出喀山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諾蓋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等。關於韃靼還有一個插曲就是在蒙古部掌握了蒙古草原的話語權後,中原明朝還將退居漠北的蒙古稱為韃靼。我覺得一部分原因是對蒙古政權的蔑視,明推翻了元朝已是中原正統,而偏居漠北的北元政權是對其政權的威脅,畢竟北元政權一直有恢復元朝統治的夢想,用遼金時代的稱呼蒙古政權,就避免了北元政權存在的尷尬。還有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對同樣自稱蒙古的瓦剌(衛拉特)進行區分,瓦剌,韃靼雖同屬蒙古,但確是兩股對立的勢力集團,元朝北遷後到清朝統一,兩大勢力集團一直在爭奪蒙古草原的統治權,一直延續到滿清分別打敗林丹汗和滅亡準噶爾汗國,至此漢文史籍開始棄用韃靼恢復蒙古名號統稱蒙古人。


HLDGD


蒙古是12世紀北方草原上的一個部族,韃靼是北方草原上的另一個部族,又稱塔塔兒。

為什麼蒙古會被稱為韃靼呢?

13-14世紀的波斯人拉施特在他編撰的《史集》中解釋說:蒙古一詞……也用於和蒙古人類似的其他民族……由於他們的強大,這些地區的其他部落也漸以他們的名稱著稱……正如在此之前,塔塔兒人稱為勝利者時,一切其他各族都曾被稱為塔塔兒人。甚至現在塔塔兒人在阿拉伯、忻都斯坦和契丹地區也還享有盛名。

也就是說,早先塔塔兒人強大的時候,蒙古人被稱為塔塔兒,也就是韃靼。後來蒙古強大了,其他部落就被稱為蒙古了。

實際上蒙古被中國人和歐洲人稱為韃靼的原因還有細微差別。

被中國人稱為韃靼,主要是金朝和塔塔兒接觸比較多。塔塔兒是較早臣服於金朝的北方草原部族。1196年,塔塔兒叛金,金朝丞相完顏襄受命率軍討伐,鐵木真還曾經和克烈部的脫斡鄰勒汗,配合金朝軍隊進兵夾擊,因此脫斡鄰勒汗被授予王號,從此稱為王罕。鐵木真則得到“札兀惕忽裡”的官號,意為諸乣統領。

最早把蒙古人稱為韃靼的歐洲人,據說是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派出的修士朱利安。他受命帶領使團前往東俄羅斯去搜集蒙古入侵者的信息。這個名字很可能是他從庫蠻人那裡聽到的,庫蠻人這麼稱呼蒙古人,則很可能是因為蒙古軍隊中有人自稱塔塔兒。當然,蒙古人肯定也提到了其他的名號。不過最終西方人使用韃靼這個稱呼,是因為它和拉丁文中的“Tartarus”很像,而這個詞的意思是地獄下暗無天日的深淵。在蒙古入侵之後各種對其的描述中,蒙古人都被塑造為來自地獄的惡魔。所以歐洲人就選擇了這樣一個可怕的詞指代他們。

公元前530年代的雅典雙耳細頸瓶上的地獄形象


pku小動物


感謝“VIP7312558669933”的邀請!

韃靼與蒙古是部族交錯的關係。雖然有交錯的地方,但是韃靼與蒙古是兩個不同的部族,而且分別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所以韃靼不是蒙古,蒙古也不是韃靼。

韃靼一詞雖然出現在明朝,然而這一詞中原人對韃靼部落政權的稱呼。韃靼這個部落是一個大部落,隸屬於韃靼部落的小部落有:怛旦部落、阻卜部落、塔塔爾部落、汪古部落等。

怛旦部落早在唐朝已經出現,是隸屬於突厥帝國的一個小部落。韃靼人也是突厥語系的一個遊牧部落。突厥帝國崛起於漠北草原,後來征服中亞,中亞的部落在突厥的同化下,也多了一批白種人的突厥人。因為草原部落一旦取得勝利,就會將對方的部落瓜分,分給自身隸屬下的各個部落,所以韃靼部落中也多了很多白種人。

突厥帝國分裂後,各個大部落又分成小部落,各個小部落又再次合併為一個大部落。再後來,東西突厥都被唐朝所滅,在唐朝穩定的統治下,各個小部落就固定下來,形成了不同的民族。

唐朝遭遇安史之亂,漠北草原的回紇人被唐朝抽調了大量的兵員平亂,例如沙陀族就是回紇的一個部落。回紇人遭到北方黠戛斯部落的進攻和東方契丹人入侵,回紇人向唐朝尋求庇護,退守到西域和中亞地區。

契丹人滅掉了黠戛斯,佔據了大漠草原。其中阻卜就是契丹人統治下的韃靼人。契丹人建立的遼朝被女真人推翻後,契丹人裹挾草原各部退守藩屬國的領地,並滅掉了各個藩屬國,建立了西遼帝國。而留在草原上汪古部和塔塔爾部就是金朝統治下的韃靼人。

金朝崩潰後,蒙古部統一草原各部,韃靼人也隸屬於蒙古,成了蒙古人。

所以在中亞的部族是突厥—回紇—契丹—蒙古。這些部族都是從東方西征過去的,雖然受中華文明的影響,在戰力上要強過中亞各個部族,但是西征的人口比較稀少。不僅沒有同化當地部族,反而被當地部族所同化。每一次西征,漠北的韃靼部落都能在中亞找到自己的小夥伴,所以在人口上要更多,文化程度上更高。

政權雖然是契丹政權,但是主體民族卻是韃靼人,而不是契丹人,契丹人反而被韃靼人同化了。蒙古人也是,西征的過程中,蒙古人比較少,塔塔爾部和汪古部在西征後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一合併,在人口上超過了蒙古人。在中亞真正的蒙古人反而在幾個韃靼部落的引領下,和中亞的韃靼部落結合。

統治俄羅斯的金帳汗國,名號雖然是蒙古人,但是主體民族卻是韃靼人。蒙古人只剩下一個名號。完成對東歐各個俄羅斯公國征服的不是漠北草原的蒙古人,而是在蒙古人領導下的中亞韃靼人。所以西方人把突厥、韃靼、蒙古都當成一種人的不同名字。

蒙元政權崩潰後,逃到草原,韃靼人奪取了蒙元政權,建立了韃靼汗國,所以被明朝稱為韃靼人。然而,漠北草原,蒙古人才是主體民族,韃靼人雖然奪取了政權,但是人口處於少數。除了韃靼還有一個瓦剌政權,也是一個小部落。這漠北草原,無論是地域原因,還是人口的原因,韃靼人更容易被蒙古人同化,徹底地成為蒙古人。


近代的西方是民族國家,單一的民族,根本無法理解大一統多民族的中國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歷史原因,他們把中國叫做契丹人,也叫做突厥人,也叫做蒙古人,也叫做滿洲人,也叫做漢人、唐人。相同的生活環境,才能取得文化的認同,便於文化的輸出。

中國對中亞的文化輸出更多的是吐蕃人的文化、加上草原文化的一個混合體,因為中亞、漠北、青藏,遊牧經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漢文化更容易輸出到朝鮮、日本、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因為這些國家農耕經濟佔據重要的地位。

上面所論述的就是突厥人、韃靼人、蒙古人、回紇人他們交錯的歷史關係。受西方民族主義的影響,現在的突厥人、韃靼人、蒙古人就比較好區別了。中亞以及新疆的許多民族的統稱是突厥化的各個民族。韃靼人在俄羅斯境內比較多,有多個韃靼人的共和國。蒙古人在中國、蒙古國、以及歷史上清朝被沙俄割佔的地區。



青青說文明史


韃靼

韃靼是多個族群的共稱,包括以蒙古族為族源之一的遊牧民族、在歐洲被金帳汗國統治過的部分突厥系民族及其後裔。

在東方

韃靼人的興起要早於蒙古人,韃靼之名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北朝與隋朝是通過室韋知道韃靼的;在契丹和金朝統治時期,部分韃靼人(主要是蒙古語部族)與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蒙古人,是蒙古人的主要來源之一。

在柔然時期(源自柔然的別名大壇、壇壇)、突厥汗國時期(唐代《鄂爾渾碑銘》有“三十姓韃靼”和“九姓韃靼”等名)以及蒙古帝國時期(塔塔爾人),只有遊牧於呼倫貝爾草原的塔塔爾人接受“韃靼”這個稱呼,而塔塔爾人被蒙古人吞併後,蒙古人並不以此自稱。

突厥汗國時代的韃靼人位於突厥東邊,說東胡語,是突厥人的敵人;在唐朝末年隨著回鶻汗國的崩潰,不少說東胡語的部落進入回鶻舊地,而“韃靼”是古代中原人對北部國界線境外的各遊牧民族的統稱,這個稱呼始於五代兩宋時期。

附圖,突厥汗國

塔塔爾人(九姓韃靼部)總的來說是一個部落集團,裡面包括說突厥語、蒙古語的部族。當蒙古人崛起後說突厥語的韃靼部被迫西遷,西遷的路線有兩條:一個是伏爾加河流域,另一個是葉尼塞河流域。遷到伏爾加河流域的韃靼人與當地說突厥語的欽察人、伏爾加保加利亞人等融合形成了今天喀山韃靼人;而在葉尼塞河的韃靼部人則和當地的阿爾泰人等融合形成了西伯利亞-葉尼塞韃靼。

附圖,韃靼婦女

在歐洲與西伯利亞

在俄羅斯和部分歐洲國家,韃靼泛指蒙古人及在蒙古擴張時期隨蒙古人進入歐洲的其他遊牧民族;而在蒙古人到來之前,西方人把從東方來的遊牧民族都叫做“突厥人”。

“韃靼”一詞最早是拜占庭帝國用來指代從黑海到鹹海一帶各種遊牧、半遊牧的突厥人的,這些突厥人都是在蒙古人崛起後西遷的說突厥語的九姓韃靼部族。在蒙古人建立金帳汗國前,東歐草原上的土著遊牧民族有保加爾人、巴什基爾人等,講混雜了烏拉爾語的突厥語;外來遊牧民族有庫曼人、欽察人等,主要講突厥語;隨著蒙古人的到來,他們連同蒙古人一起被稱為韃靼人。

現在歐洲人所說的“韃靼人”包括廣義和狹義的指代,廣義指俄境內所有使用突厥語的各族(阿塞拜疆人以及北高加索、中亞、伏爾加河流域突厥語各族);而狹義則只指韃靼族(突厥人的一支)。

附圖,廣義“韃靼人”

現在俄羅斯的塔塔爾族都或多或少的帶有韃靼部民的血統,便沒有韃靼部血統,但是有些血統是共有的,比如欽察、烏戈爾等。

韃靼(蒙古)是明朝時對北元蒙古人的稱呼,從也速迭兒開始,到達延汗統一東部蒙古與瓦剌對立,分為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鄂爾多斯、阿速等部。

附圖,韃靼(蒙古)

蒙古

蒙古人是古代眾多的遊牧民族融合形成的,主體是講蒙古語的部落,其遠祖可追溯到匈奴和東胡。

匈奴單于冒頓擊敗東胡,東胡逃到烏桓山和鮮卑山,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被曹操擊敗後衰落,而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禿髮部、宇文部以及別支柔然等。

柔然被北魏擊敗而衰落,最終被突厥系民族擊敗。逃跑的柔然人分為南北兩支,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部分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蒙兀室韋的祖先之一。(《舊唐書》有“蒙兀室韋”)

北宋時,突厥系民族逐漸衰落,蒙兀室韋諸部西遷至蒙古高原,繼而被契丹征服;12世紀時,合不勒汗(鐵木真曾祖)統一蒙兀各部;1206年,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了漠北各草原部落(包括部分突厥化的部族),蒙古人形成。

附圖,蒙古帝國

14世紀中期開始蒙古人衰落,明朝將之趕到漠北草原,西征時留在中亞的突厥化蒙古人逐漸伊斯蘭化;明朝時,蒙古高原的東、西蒙古被韃靼和瓦剌統治;後金崛起後,漠南蒙古諸部臣服於後滿洲;18世紀時,清朝征服漠北蒙古各部。

附圖,蒙古人分佈

歡迎交流討論!!


我沒忘記home


韃靼是個非常複雜的名詞,在不同歷史時期,韃靼有著完全不同的概念,所指代的人也是完全不同的一群人。

韃靼這個詞出現的很早。

在唐朝末年,9世紀到10世紀,韃靼一詞,所指代的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以室韋人為主、並且融入了一些鐵勒-突厥部落的草原諸部。

室韋是鮮卑的一支,也是最落後最偏遠的一支鮮卑人。他們在唐末遷居蒙古草原之前,室韋人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嫩江流域,時聚時散,東鄰黑龍江流域的黑水靺鞨,西鄰蒙古高原的突厥、鐵勒諸部,南鄰遼河流域的契丹。室韋人以漁獵為活,也有非常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唐朝時期,他們多次斷斷續續的來向唐朝朝貢,但並未引起特別的關注。室韋人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唐朝時期分為二十多個部落,其中最強盛的是在大興安嶺以西、呼倫湖以東的塞曷支部。這些部落不相統屬,所以室韋人雖然彪悍,但室韋民族的戰鬥力很弱。其中,特別需要提及一個在當時並不突出的室韋部落,但他們的後代將大放異彩,他們分佈在小興安嶺以北、黑龍江南岸,《舊唐書》稱之為蒙兀室韋,《新唐書》稱之為蒙瓦部。

840年前後,蒙古高原的回鶻汗國瓦解,回鶻人大部分南下尋求唐朝保護,少部分西遷到河西走廊、天山北坡乃至中亞,剩下一點殘存於蒙古高原。這樣,大草原就空了出來,室韋諸部大舉西遷,進入草原。此時,他們逐漸被稱為“韃靼”,原因估計是因為其中的塔塔爾部實力過於強大,於是整個室韋諸部被韃靼代表了。唐朝末年,韃靼部落與山西北部的沙陀軍閥李國昌、李克用家族關係密切。李國昌李克用反唐失敗後,就逃到韃靼部落中避難。後來,為平定黃巢起義,唐朝政府赦免了李克用,李克用率部南下返回中原,參與鎮壓黃巢,此時李克用的隊伍裡,就招募了不少韃靼人。此後,中原陷入五代十國,無暇關照草原諸部,韃靼人在草原上站穩了腳跟。此時的韃靼人不僅僅是室韋人,還有留在草原上的突厥、鐵勒部落融入其中,甚至於今後很長時間內,突厥語部落是才是韃靼中的主導者,室韋部落因為發展落後而淪為參與者。這時的韃靼,依據文明程度,分為生韃靼(黑韃靼)和熟韃靼(白韃靼),生韃靼以落後的室韋人為主,信原始的薩滿教,熟韃靼以突厥語部落為主,信景教,即基督教聶斯托裡派。

隨後,契丹人崛起,韃靼人普遍被征服,臣服於契丹,但卻叛服無常。此時,一直到12世紀,“韃靼”一詞逐漸被弱化,被收窄,甚至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叫做“阻卜”的名稱。其背後的原因,估計就是塔塔爾部衰落了,而阻卜部落勃然興起,據研究,這個阻卜應該就是成吉思汗時代強大的克烈部。阻卜得到西夏的支持,因而發展的比較好。

到了12世紀末13世紀初,蒙古草原上發生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鉅變。還記得剛剛說過黑龍江南岸的蒙兀室韋嗎,他們的後代逐漸發展成為了蒙古部。而蒙古部出了一個叫鐵木真的好漢,他奇蹟般的統一了草原諸部,也就是由室韋人和突厥語部落共同構成的韃靼諸部,這些草原諸部共同構成了一個新的統一民族,即蒙古人,鐵木真被尊為成吉思汗。

此後的半個多世紀內,蒙古對西方發動了三次西征,正是這三次西征,“韃靼”這個近乎消失的名詞再次出現在歷史中。蒙古的西征,特別是第二次西征,即針對歐洲的那一次西征,將“韃靼”這個名詞一直保留到現代。蒙古人西征歐洲,其實帶去的真正蒙古人並不太多,留在歐洲的蒙古人就更少了,更多的是中亞的突厥語民族,特別是欽察人,估計是為了區別這群包括蒙古人但又不完全是蒙古人的東方來客,西方人將其統稱為韃靼人。此時的“韃靼”這個名詞的含義,是當代仍然在使用的含義。第二次西征結束後,成吉思汗的長孫拔都沒有回去,他留在了伏爾加河下游草原上,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汗國,是為蒙古四大汗國中的金帳汗國,也被稱作欽察汗國。金帳汗國以伏爾加河下游為核心,統治著哈薩克丘陵、花剌子模、伏爾加河中游的保加爾汗國、克里米亞以及俄羅斯諸公國。保加爾人是原來五世紀肆虐歐洲的匈人部落聯盟中的餘孽,本是黃種人,也屬於突厥語民族,但早已跟斯拉夫民族混血而成為白種人了,他們是欽察汗國的主要民族之一。在欽察汗國及後來分裂後的各汗國的共三百餘年的統治中,蒙古人、欽察人、保加爾人、其他突厥語民族以及很大一部分當地斯拉夫人融合為一個新的韃靼民族,分為喀山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阿斯特拉罕韃靼人等等好多支,具有明顯的斯拉夫人特徵。這群人最終在16世紀被沙皇俄國征服,至今仍是俄羅斯第二大民族,即韃靼族,在俄羅斯境內還有一個以喀山為中心的韃靼斯坦共和國,就是韃靼人的國家。包括列寧等很多名人,都有韃靼血統。有一部分韃靼人後來遷入我國,就是我國的塔塔爾族。

除此之外,在明朝時期,韃靼這個名詞的第三個含義出現了,它指代的是草原上正宗的蒙古人。明太祖將北元徹底擊敗之後,北元逐漸分崩離析,黃金家族很難控制局面。原屬於蒙古旗下的一支雜牌蒙古人逐步發達起來,他們是成吉思汗時代貝加爾湖、葉尼塞河一帶的林木中百姓的後裔,被明朝稱為瓦剌,後世也稱之為衛拉特蒙古或者漠西蒙古。在土木堡之變中俘虜明英宗的就是瓦剌人。同時,為了與瓦剌人做區別,明朝人將正宗的蒙古人稱為韃靼人。到了16世紀初,韃靼人從瓦剌人手中奪回大權。瓦剌人被迫西遷到新疆北部,到了明末清初,瓦剌下面的核心部落各奔前程,其中,準噶爾部建立了準噶爾汗國,與滿清爭雄近百年;土爾扈特部一度遠走南俄草原,捲入了沙俄與奧斯曼帝國和瑞典的諸多戰爭,後來不堪其辱,又萬里歸國,沒回來的就是今日俄羅斯的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卡爾梅克人;和碩特部進入青海和西藏,成為青海蒙古的主要組成部分。而蒙古草原則回到了正宗蒙古人的手中,他們被叫做韃靼人,在史書中被稱作虜,其核心成分即察哈爾部。這批韃靼後來逐漸演化成為今日的蒙古族的主流,包括內蒙古的蒙古族,也包括外蒙古的蒙古族,還包括滿清時期遷入新疆的察哈爾蒙古,但不包括青海和雲南的蒙古族。

另外,從17世紀開始,中外不約而同的又賦予“韃靼”第四個含義,就是泛指生活在東北和蒙古草原的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包括滿洲人,也包括蒙古人,還包括其他通古斯語系的民族,比如錫伯族、赫哲族等等。之所以產生這第四個含義,主要還是受到17世紀滿洲人征服中國的衝擊。大明朝,即使是晚明,無論對當時的東方還是西方,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一支野蠻人突然征服了中國,這震驚了世人,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將這隻野蠻人稱為韃靼,或者韃子、韃虜等。

因此,綜上所述,韃靼主要有四大含義。(1)晚唐時期,遷居蒙古草原的室韋人與部分突厥語部落共同構成的草原民族;(2)西征歐洲的蒙古人、突厥語民族、伏爾加保加爾人、斯拉夫人共同融合成的民族,即韃靼族;(3)明朝時期,與瓦剌人相對應的正宗的蒙古人;(4)滿清征服中國後,東西方對以滿洲人為代表的中國東北、蒙古的遊牧民族、漁獵民族的泛稱。另外,韃靼還有一個小含義,就是在成吉思汗統一草原之前存在的一個室韋人部落,塔塔爾部,也叫韃靼部。


龍豹雞


這兩個詞最初都是漢語對北方族群的音譯。韃靼即是“塔塔爾”,蒙古即是“蒙兀”。兩者在唐代受室韋都督府所轄。

突厥、回鶻、黠戛斯之際,受其擴張和衰退影響,室韋西進,他們逐漸適應新的生活。黠戛斯敗了後,塔塔爾人一度擴張為最強勢力,於是到了宋人那裡,“韃靼”成為塞外諸部的泛稱。

蒙古人黃金家族的孛爾只斤氏,於遼代建立了尼倫蒙古汗國,位置在呼倫貝爾的塔塔爾人以北,斡難河流域。後來享有汗位繼承權的乞顏部與泰赤烏部之間因爭權(結下了仇)而導致了汗國瓦解。而在內鬥發生以前,塔塔爾人捉住了汗國的兩位頂級重要的人物,交由金國處死,其中包括了鐵木真的曾祖父,所以,蒙古人本是不會自稱“韃靼”的。

到了鐵木真建立汗國的時候,“蒙古”成為了草原上和林地上統一之旗號。待到蒙古後來產生的持續影響,一個叫“蒙古”的民族就越來越清晰了。

蒙古人在西方的幾大汗國,後來實際是獨立於元廷的,而那裡的蒙古人很快各自融沒到當地人中了,今天那裡已經沒有蒙古人。

明取代元后,蒙古分裂出了兩大部,衛拉特控制的西部蒙古被中原人記作“瓦刺”,而傳承北元衣缽和黃金家族血脈的東部蒙古則被記作了“韃靼”。這時的“韃靼”與之前的“韃靼”是不可以相混淆的。

後來,經歷了兩部之間的爭鬥,瓦刺西遷,而其所發展出來的幾部中,準葛爾最強勢,打壓各部,漸有一統蒙古之勢,其極速擴張危脅了各部及清廷的安全與權威,雙方發生較量,清王朝通過此一過程加強了對邊疆和各族的管理,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而和碩特部避準南下,這就有了今天青藏高原上的蒙古族居民。土爾扈特部西遷之後受俄國壓迫,不得以東向迴歸中華大家庭,而未能迴歸的部眾則成為今天俄國的卡爾梅克人。

昔日的唐古烏梁海今天叫圖瓦,昔日的貝加爾湖一帶今天生活的叫布里亞特人,昔日的喀爾喀漠北蒙古今天叫蒙古國(~~切斷血緣和文化、自外於中華歷史的外蒙古)。若是中國沒有積弱,列強沒有割佔我們的領土,他們在今日的標籤也應該是“蒙古人”吧!

此外,中國人翻譯西方人說法的“韃靼”與此前所述均無關。西方人用“韃靼”稱呼西征的蒙古人及其帶領的其他東方人群,是帶有貶低之意的,其相關拼寫的發音恰巧與“韃靼”的漢音近似罷了。歐洲人曾用“韃靼”來譏笑俄國人,就很能說明問題。而今天俄國的韃靼族人,並不是蒙古人,他們雖是金帳汗國的後裔,但他們已是多種人群融合的結果。而今天中國塔塔爾族,實際是從俄國遷來的韃靼族,不是蒙古人。今之“塔塔爾”也不是遼金時期的“塔塔爾部”,塔塔爾部融入蒙古汗國之後,其作為族群已消失了。

而且今之蒙古人也不能完全對應於蒙元以來的“蒙古人”,比如汪古部,其今天的後裔在身份證上是“蒙古族”,但在元代他們叫“色目人”。

“民族”這個東西,它首先肇始於政治,而後才會具有文化層面的意義。釐清這些東西,並不是要強調種族的區分,而是為更清晰地認識歷史。




見微45


蒙古人與韃靼人,俄羅斯人,哥薩克人基本沒什麼關係。韃靼人與俄羅斯,哥薩克也基本沒什麼關係。俄羅斯,烏克蘭和哥薩克有很大關係。

1. 俄羅斯人是東斯拉夫政權基輔羅斯諸公國文化發展出來的後裔。基輔羅斯諸公國現在分成了三個文化語言很類似的國家: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

2. 哥薩克人起源比較複雜,但是和俄羅斯以及烏克蘭人關係很密切。他們主要從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中分化出來的不受俄羅斯沙皇政府管制,不願意當農奴的一種底層自由民組織起來的社會。他們最早是逃離了蒙古金帳汗國統治的東斯拉夫人,他們逃到黑海西北沿岸,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敖德薩以及羅馬尼亞東北部區域去,並和當地原有的白匈奴人合併到一起生活去了。總的來說,哥薩克人究竟是不是一個獨立民族,這一點比較模糊。但是說他們是一群有獨特生活方式,習俗,方言的東斯拉夫人後裔還算是比較準確的。

3. 韃靼人是突厥系民族。長相上與俄羅斯人有較大不同。有很多有明顯的東亞人種特徵,有很多有明顯土耳其諸民族特徵,跟新疆維吾爾人比較相似。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典型歐洲人的長相,以至於金髮碧眼。作為生活在歐亞大陸過渡地區的民族,韃靼人的長相和血統也很有過渡性。但是文化上來說,韃靼語和土耳其,維吾爾語幾乎可以互通,習俗與穿著也與維吾爾幾乎一樣。所以是個典型的突厥系民族。這個民族的來歷也是比較複雜。基本上是中世紀伏爾加保加利亞人的後裔,加上很少部分的蒙古血統。伏爾加保加利亞人應該原來是一個突厥系民族,但是他們來到現在的居住地的時候,這裡本來就有芬蘭-烏拉爾民族和東斯拉夫的人在這居住了,所以慢慢地,當韃靼民族形成的時候,已經是血統上很混的狀態了。

4. 蒙古人,東胡民族後裔,純東亞人種。跟前三都只有很少很少的民族血統關係,就不詳細解說了。

這裡算是答了你的第一問了。

第二問,挺複雜的,我能答一點是一點吧。

莫斯科公國的崛起主要是通過利用他們作為金帳汗國代理徵稅人的身份開始發家的。金帳汗國對俄羅斯諸地方的統治極其間接。他們指定了莫斯科大公作為全權代理人幫他們從各俄羅斯諸城徵稅,如果有人不服莫斯科管或不交錢。莫斯科就找蒙古人乾爹。蒙古乾爹就會來教訓莫斯科的敵人。久而久之,莫斯科就做大了,實力凌駕於俄羅斯諸城之上,以至於最終打敗了自己的乾爹,宣佈不再服從金帳汗國獨立了。在莫斯科做大了之後若干年,終於到了恐怖的 伊凡四世 雷帝當大公了。恐怖伊凡宣佈自己為沙皇,從而開始了沙俄歷史。他的主要軍事成就就是打垮了喀山汗國。喀山汗國就是韃靼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國家。在伊凡四世之前的很多年,喀山汗國由於與莫斯科距離比較近,兩國經常戰戰和和,互有勝敗。最終到了伊凡四世的時候,他花了很大的力氣攻下了伏爾加河上游離喀山60公里左右的一座島嶼。在那裡建立了水軍基地,大造舟艦,最終順江而下圍困了喀山城多個月之後,終於攻克。至此,喀山汗國滅亡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他名人在今天莫斯科紅場上建造了一座大教堂,就是大名鼎鼎的那個俄羅斯象徵彩色教堂。聖瓦西里大教堂。

這個戰役是莫斯科沙皇國,極其後來的俄羅斯沙皇國擴張的起點。在打敗了第一個強敵喀山汗國之後,基本上西伯利亞方向就再也沒有強敵了,很從容地就擴張至和清王朝接壤的尼布楚。在這之後很多年,俄羅斯擴張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南面與奧斯曼土耳其打拉鋸,西北面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沿岸,正西面與波蘭進行斯拉夫民族領頭羊的爭奪。但是這些戰爭,主要就都是正規的政府部隊在參與了,較少使用少數民族部隊。

第三問,簡短一點是這個樣的。

俄羅斯往亞洲方向的擴張主要是驅使的哥薩克人。當俄羅斯的中央政府越來越強大之後,哥薩克人的生活方式就越來越受到威脅了。在歐洲,俄羅斯政府基本上不大允許哥薩克自由民的存在了。在這個時候,俄羅斯政府想到了一個主意一箭雙鵰。他們對哥薩克人說,你們到東方去,那裡都是無主之地。你們去了之後以俄羅斯沙皇的名義佔領那些土地,沙皇就把那些土地賜給你們生活,政府不管你們,你們不用交稅。哥薩克人當然願意,其實也別無選擇。

當哥薩克人把這塊地方穩定下來之後,俄羅斯政府就會過來接管某些要衝以及肥沃的地方,開始建立城鎮,同時驅使著哥薩克人繼續往東去尋找新的無主之地,以繼續他們自由的生活。這裡說一句,這個計劃比較緩慢,不是說哥薩克沒住幾年就又要被趕。往往哥薩克在一個地方安居了10年或一代人之後,政府才會過來實際認領這些領土。


瓦當歷史


“蒙古”是具體的一個民族的名稱。

“韃靼”則是一個泛指,泛指歷史上不同時代生活在歐亞大草原上不同地區的民族的統稱。

南北朝時稱呼陰山以西的柔然部為九姓韃靼,呼倫貝爾有三十姓韃靼。唐代始見“韃靼”這個稱呼,指的是蒙古高原東部說突厥語的塔塔爾人。唐代後期塔塔爾部開始向中部和南部滲透,漸漸成為蒙古高原上的主要佔有者,於是“韃靼”成為蒙古高原上各草原民族的泛稱。

遼滅亡後,有一部分韃靼人跟隨耶律大石西遷。剩下的被成吉思汗編入蒙古各部又成為蒙古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成吉思汗所率領的蒙古人則源自於斡難河上游外興安嶺室韋部落。

大蒙古國解體之後明朝把退居蒙古高原的北元統治的蒙古族稱為韃靼。


沅汰


韃靼一詞在中國史籍中出自明代,明王朝官方把當時對立、交惡的東西蒙古部落聯盟,稱呼為“韃靼”和“瓦剌”,韃靼指元朝皇室後裔為首領的東蒙古各部,瓦剌指以衛拉特四部為主的西蒙古諸部。而當時的蒙古文獻則把蒙古分為“都沁土綿蒙古”(四十萬蒙古)和“都爾本土綿衛拉特”(四萬衛拉特),前者即漢文文獻中的韃靼,後者相當於瓦剌。

自元王朝丟失中原,北遷漠北後,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開始激化,隨著王保保、賀宗哲、納哈出等掌握北元汗廷重兵集團的將領們的或死或降,北元汗廷在蒙古各部落中的威望大為降低。尤其是1388年明軍在捕魚兒海幾乎全殲北元脫古思帖木兒汗全軍,大汗僅率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西走土拉河,在途中遭到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大王和瓦剌聯軍的襲擊,脫古思帖木兒汗遭擒殺,也速迭兒自稱大汗,此公然篡奪黃金家族嫡系汗位的舉動,可謂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此後北元汗位的內爭不斷、戰火連年。

永樂初年被東蒙古諸部推立為蒙古大汗的窩闊臺後裔鬼力赤(烏魯克帖木兒),在與明成祖朝廷的交涉中,已經放棄“大元皇帝”的稱號,明廷稱其為“韃靼可汗”,這是韃靼一詞首次出現在明朝官方文件中。此後雖然汗位繼續處於動盪輪換之中,但絕大多數都出自黃金家族嫡系,即忽必烈後裔中,到滿都魯汗、達延汗先後稱汗後,汗位再次鞏固,北元呈現中興之態。。。。。。

所以說,就蒙古高原上本身的所謂韃靼,就是蒙古自身,沒有區別。至於題目中的外形服飾差別,乃是由於蒙古人重新迴歸遊牧部落狀態,自然與雄霸中原的元王朝時期大有不同。

此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西方史家筆端下的“韃靼人”,與我們漢文古籍中的涵義不同,他們把蒙古西征後建立的以少數蒙古人、多數突厥人為基礎的金帳汗國稱呼為韃靼,對其分裂後出現的克里米亞汗國、喀山汗國、諾蓋帳汗國、失必兒汗國等統稱為“韃靼人”,甚至連衛拉特人中的土爾扈特部西遷後,也被稱為“卡爾梅克韃靼人”,這些所謂的韃靼人中,除後者外本來就是多民族混合體,多代通婚後,已先後突厥化、伊斯蘭化,自然在外貌、服飾及文化習俗上與蒙古人差距很大了。


史海悠遊閭春暉


韃靼與蒙古有什麼關係呢?可以說,類似於漢族和中華民族的關係。

明前期和周邊民族的關係,重點是防禦蒙古,加強西北,設防九邊。元朝覆亡之後,蒙古貴族撤退到蒙古草原地區,史稱“北元”。他們仍然擁有極大的勢力,時刻企圖捲土重來,恢復其對全國的統治。從而對明朝的邊境地區造成了嚴重威脅。明初,蒙古內部發生混亂,遂分裂成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當時,三部當中以兀良哈部的力量最弱,其與明朝的關係也最為密切,洪武二十二年(1389 )兀良哈部內附於明。

在兀良哈部歸附於明朝後,蒙古三部中就以韃靼勢力最為強大了。永樂時期,韃靼和瓦剌經常縱兵騷擾北邊。所以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出塞,使其受到很大的挫折。之後,整個宣德時期和正統前期,明朝北部邊防尚稱平靜。之後,瓦剌勢力漸強,對明朝構成嚴重威脅。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分兵四路嚮明朝大舉進攻,發生了著名的“土木之變”和英勇的北京保衛戰,瓦剌勢衰,蒙古各部又陷入分裂狀態。

成化、弘治間,達延汗興起,統一了韃靼各部,迫使瓦剌餘部西遷。遣使與明通好,開展與中原的互市活動。俺答汗就是其中的代表性首領。

所以說,韃靼就是蒙古族的一個重要分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