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说白居易才是"诗仙",李白不服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第二场,选手的题目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康震在点评是时候说,白居易在唐代的名声一点都不弱于李白,而且说白居易才是当时的"诗仙"。

康震:我们现在都知道"诗仙"是李白,其实李白这个"诗仙"的称号,在当时没人叫他"诗仙",但是白居易是当时就有人叫他"诗仙"。谁叫他"诗仙"?皇上!白居易去世之后,唐宣宗专门写一首诗悼念他,在诗里边就称他为"诗仙"。

不可否认,白居易在唐朝,乃至在以后的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可是他真的能与李白比肩,甚至夺得"诗仙"的称号吗?

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说白居易才是

一、国家不幸诗家幸——白居易的诗路历程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他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据统计,存诗二千八百首左右,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儿时历经战乱

772年(代宗大历七年),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县。此时,外族入侵、方镇叛乱,至783年(德宗建中四年),叛军攻入长安,白居易也因兵乱而逃难,颠沛流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民生疾苦的种子。

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说白居易才是

2.形成写实风格

800年(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以第四名中进士,之后回洛阳看望母亲,期间游历,写作了《春村》:

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

牛马因风远,鸡豚过社稀。

黄昏林下路,鼓笛赛神归。

这首诗写民间春天的事物风貌,质朴清新,初步形成了写实、通俗的风格。

3.主张用诗于讽谏

806年(元和元年),白居易在准备公务员遴选考试(应制举)的过程中,根据当时政治、经济等种种情况,形成了备考的策论——七十五篇《策林》。在这一过程中,他形成了用诗于讽谏的观点。

《议文章碑碣词赋》云:"古之为文者,上以纫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

《采诗以补察时政》又云:"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圣王酌人之言,补己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将在乎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刺之兴,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

四月,白居易通过考试,被授为周至县尉。由于此时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征税,更多地接近民生疾苦,因此写下了《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11年(元和六年),由于母亲病逝,丁忧在家。这段期间,是白居易文学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段期间,他关心国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写下了五十首《新乐府》和十首《秦中吟》。著名的《卖炭翁》就作于此时: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说白居易才是

4.仕途得意转闲适

白居易的仕途失意生涯至江州司马而转折,作完《琵琶行》之后,一路顺风顺水,官至刑部尚书,在846年(会昌六年)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五岁。

当人生得意的时候,心情舒爽,生活适足,民生疾苦对于白居易便不那么心有戚戚焉了,他仿佛看透了一切,万事不萦于心。如这首《诏下》:

昨日诏下去罪人,今日诏下得贤臣。

进退者谁非我事,世间宠辱常纷纷。

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

但喜今年饱饭吃,洛阳禾稼如秋云。

更倾一尊歌一曲,不独忘世兼忘身。

其实,白居易的关心民生疾苦,其主旨还是忠君讽谏,是有很强功利主义的。而且在仕途得意之后转而享受安逸的生活,与杜甫终生忧国忧民不同,因此,从思想境界角度,九微对白居易持保留意见。

从诗歌成就而言,白居易讽喻诗固然有很高成就,但其艺术上最好的还是《长恨歌》与《琵琶行》,而白居易自己将这两首归于"伤感诗"之类。而他的多数诗,为求通俗、写实而失之浅白。

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说白居易才是

二、"诗仙"——好听的恭维话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作了一首《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其中"谁教冥路作诗仙"一句,被康震老师以此为根据,说白居易才是唐代"诗仙"。

其实,"诗仙"一词,只是一种溢美之词,或恭维、或抬举,在这里表达作者对逝者的怀念之情。这个词,在唐朝还有其他诗人也常用,都是场面上的恭维话:

唐·王建在《上李益庶子》说"紫烟楼阁碧纱亭,上界诗仙独自行";

唐·姚合在《别贾岛》中有"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之句,在《和王郎中题华州李中丞厅》中也说过"君到亦应闲不得,主人草圣复诗仙";

唐·郑谷在《将之泸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员外谪居于此话旧凄凉因寄二首》说"谁解登高问上玄,谪仙何事谪诗仙,云遮列宿离华省,树荫澄江入野船";

白居易自己在《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也说过"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

所以,唐宣宗李忱凭吊白居易,为了褒扬他的诗歌水平,称赞他是"诗仙"只是一句恭维话而已。

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说白居易才是

三、历史自有分说——"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嗜好饮酒,性格豁达,恃才放旷。李白的思想同时受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超凡脱俗两家思想影响。他才华横溢,诗作充满了昂扬的精神力量,豪壮而明秀,凝聚了盛唐诗歌的艺术风貌。在当时,大家都称他为"谪仙人"。

《太平御览》引《唐书》曰:李白尝醉,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饮沉。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啸傲,傍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

《太平广记·李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又请所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数四,号为谪仙人。

最初称呼李白是"谪仙人"的是贺知章。贺知章是李白的前辈,当李白还是一介布衣来到京城后,诗作被贺知章所知,赞叹不已,称他为"谪仙"下凡。遂向皇室推荐李白,唐玄宗极为重视,任为翰林。

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说白居易才是

李白与贺知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作《对酒忆贺监二首》: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从贺知章以后,"谪仙"成为了李白的别号,大家都如此称呼李白。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魏万《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去秋忽乘兴,命驾来东土。谪仙游梁园,爱子在邹鲁。

韩愈《石鼓歌》: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

才薄将奈石鼓何。

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

正因李白被称为"谪仙人",在后世流传中,渐渐形成了"诗仙"的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