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袁世凱,革命黨人能夠獨自推翻清朝嗎?

高山之道


從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來看,即便沒有袁世凱的逼迫,清朝的覆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不過,如果沒有袁世凱“看清”形勢,投入了革命黨陣營的話,當時的所謂“革命軍”恐怕會被袁世凱一鍋端了,讓清政府成功續命!

當時,孫中山遠在美國,即便後來回國了也是“諸事由克強作主”,所以辛亥革命幾乎一直是黃興在領導,和此時“一文不名”的孫公沒什麼關係,我們可以撇開他不談。

這一年,清政府的禁衛軍也恰好成軍,攝政王載灃意氣風發地去禁衛軍駐地檢閱了一番,心中洋洋自得之意溢於言表。

只是載灃也沒得意多久,武昌城裡的一聲槍響,驚醒了美夢中的載灃——即便他已經訓練出了這支1.2萬人的精銳軍隊,革命黨也不會放棄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

載灃匆匆忙忙調兵遣將,禁衛軍是清王朝的皇家近衛軍,自然不能調離中樞,可是不調禁衛軍的話,清政府手裡也幾乎沒有牌了。

所以,他讓蔭昌率領北洋軍一路南下。

蔭昌這個人雖然是北洋老人,袁世凱執掌北洋軍的時候,也遠沒有脫穎而出,他能夠出任統帥,一則是因為他在軍中熬成了老資歷,二則是因為滿洲貴胄,可要論能力,實際上不怎麼樣。

於是,蔭昌一出手,雖然清軍佔據了絕對優勢,卻也被打成了豬頭。

載灃又焦慮了,蔭昌怎麼這麼廢,他一個北洋老人竟然也指揮不動北洋軍?

如此一來,對於統帥北洋軍能夠如臂使指的人是誰便已經呼之欲出了——袁世凱!

這時候,清政府高官們也清醒了過來,紛紛勸說載灃重新起用袁世凱。此外,洋人也湊起了熱鬧,唧唧呱呱的,載灃一聽,竟也是在建議清政府起用袁世凱。

載灃哀嘆一聲,武昌形勢已經不容樂觀,他也只能向袁世凱低頭了,於是一紙詔令送到了袁的手上。

袁世凱一出山,便迅速用計拿下了載灃花費3年心血打造的禁衛軍的控制權,然後在鎮壓革命家的時候,邊打邊談,革命軍也被逼得低了頭,給出了“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的承諾。

袁世凱兵強馬壯,革命軍手裡只有幾條破槍,自然不是他的對手,所以被他打得抬不起頭來。

這時候,袁世凱的歷史地位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退一步,則滿清得以繼續苟延殘喘;他進一步,則滿清將臨深淵,他只要輕輕一推,滿清便會跌落深淵,革命軍將取得勝利。

中國兩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已係於袁世凱一念之間!

好在革命黨也算頭腦清醒,突然用了一招讓人捧腹的策反,將袁世凱拉到了自己的陣營。

實際上,革命黨會袁世凱低頭也在意料之中,他們能用槍頂著黎元洪的腦袋將黎元洪從床底下拉出來當軍政府都督,自然也能“求”身價千萬倍於黎元洪的袁世凱投入他們的陣營,藉助袁世凱的手推翻清政府。

對於困境中的革命黨而言,拉一個是拉,拉一雙也是拉!

否則的話,被袁世凱踩在腳底下蹂躪的將是革命黨。

如果革命黨被袁世凱踩扁的話,自然沒有了所謂的辛亥革命,只會有一場遭到袁世凱鎮壓的武昌起義,一場失敗的武昌起義。

當然,沒有袁世凱的投入,武昌起義會失敗,也不代表革命會終止,革命依然會繼續向前推進,也終有一天會革了清政府的命。

只不過,如袁世凱、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等革命元勳的歷史地位將會發生改變,袁世凱在歷史書上仍將佔據重要的位置,可是孫、黃、宋等人便可能遠沒有如今的地位了。

所以,即便後來發生的革命成功了,孫先生和黃先生他們或許也會成為配角。

歷史的車輪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阻擋,溥儀試圖藉助日本人的勢力去阻擋車輪的前進——傻不愣登地跑去長春當起了傀儡皇帝。

溥儀成功了嗎?顯然沒有。

最後,溥儀也只能被扔進了牢籠,接受了改造。

如果一定要拿“如果”來說事,那麼袁世凱只是加速了滿清的滅亡,在化學上被稱為“催化劑”,但是有沒有“催化劑”,化學反應都會發生。

不過,歷史沒有如果,也不能用不存在的如果去刻意掩飾甚至抹掉袁世凱的歷史功績。


吾與吾國


可以說如果沒有袁世凱和北洋六鎮,憑藉著當時還比較弱小的革命黨人是絕對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推翻清朝的統治的。雖然在當時各地的新軍或多或少都有革命黨人的身影,甚至有些地方的新軍還被革命黨人直接掌控,但是作為當時清朝最精銳的北洋六鎮卻自始至終都被袁世凱牢牢掌控著。



而如果當時的北洋六鎮和袁世凱是絕對效忠清廷的話,那麼革命黨人所發動的武昌起義是絕對會失敗的,如果失敗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辛亥革命與民國政府啦。那麼又談何去推翻清朝呢?



其實武昌起義前期能夠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四川保路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迫使清廷不將湖北的新軍幾乎抽調一空前往鎮壓,而後才讓在武昌的革命黨人有了機會並最終起義成功。事實上如果當時的湖北新軍的主力不調往四川,湖北的革命黨人絕對不敢再次貿然的發動起義,畢竟在之前南湖炮隊起義失敗才沒過多久。



而且即使在當時湖北新軍主力被調,但是剩下的依然忠於清廷的新軍卻還是讓那些革命黨人的進攻屢屢受挫,當時的第八鎮統制張彪就率領數百名新軍在總督府硬生生的阻擋住革命黨人千餘人的進攻,若不是時任湖北總督瑞澄臨陣脫逃恐怕革命黨人也不可能就輕易的佔領武昌。



而到後面武昌起義之所以沒被清廷鎮壓成功,主要的原因就是袁世凱和北洋六鎮對清廷存在著異心。袁世凱本就沒有想過要拿自己的北洋六鎮去硬拼起義軍,當然並不是說袁世凱打不過武昌的革命黨人,他只是在拿武昌的那些“亂黨”來要挾清廷以此獲得更大的好處。事實上袁世凱的確做到了,最終清廷為了讓袁世凱答應率領北洋六鎮去平定武昌動亂,他最終坐上了內閣總理大臣的位置,並總攬清廷所有的軍政事務。



但是實際上就算如此袁世凱和北洋六鎮也從未用盡全力去鎮壓武昌動亂。不過即使沒用盡全力,袁世凱的軍隊依然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重新奪回了革命黨人所佔領的漢口、漢陽兩鎮。也就是說如果此時的袁世凱願意花十分的力氣去繼續攻打武昌,武昌起義必定被完全的鎮壓下去。



可以說從以上的革命黨人的戰鬥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可以算是全國革命黨人中實力最強大的武昌起義軍都打不過清朝的新軍,乃至是北洋六鎮,更何況是其他各地的革命黨人呢?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當時若不是袁世凱的加入,革命黨人要想推翻清朝的統治肯定得還有數十年以上,甚至是更久。



只能說袁世凱和他的北洋六鎮本就不想再效忠於清朝。當時的袁世凱已不想再居於人下,再加上當時自武昌起義爆發後,全國各地都相繼爆發了革命黨人發動的起義,包括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發動的秣陵關起義,川東南57州縣發動的川東起義等等,同時在一些地方都相繼宣佈脫離清朝,成立軍政府,包括大漢四川軍政府、大漢蜀北軍政府、蜀軍軍政府等等。



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袁世凱自感此時的清朝已無可救藥,再加上他本來就有那份心思。最終袁世凱選擇縱容革命黨人的壯大,然後再選擇利用革命黨人來迫使清帝發佈詔書自願退位。也就是如此最終清廷才被推翻,可以說清廷被推翻,功勞最大的是袁世凱,而非革命黨人,如果單單靠革命黨人,清朝不可能那麼快的就被推翻,甚至可以說只要袁世凱和北洋六鎮的人一直支持清政府,清廷幾乎不可能被推翻,最不濟也能做到劃江而治,而非滅亡。



當然這裡說些額外的話,很多人可能都懷疑北洋六鎮的實力不足以能夠護佑清朝在這個亂世延續,但實際上在當時北洋六鎮的實力足以實現這個目標。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北洋六鎮全部由德國軍事教官負責訓練,採用的全部都是西方化的訓練方式,然後在士兵的選拔上也極為的嚴格。同時在武器上北洋六鎮所擁有的武器裝備在當時也是最為先進的,北洋六鎮每個鎮都擁有馬克沁重機槍、格魯森75mm陸炮、格魯森75mm山炮、格魯森57mm速射山炮、日本三一式速射野炮、英國威克斯75mm山炮、克虜伯75mm山炮等重型武器。



要知道在當時清廷幾乎可是掏光了全部的家底才打造出了北洋六鎮,可想而知一個傾全國之力打造的部隊,它的強大不言而喻。所以以當時北洋六鎮的實力,如果袁世凱真得想救清朝是絕對可以救的,但是實際上袁世凱並不想救,也正是因為如此,清朝才被推翻。


澳古說歷史


雖然當時的清帝國已然是民心盡失,已經到了日薄西山之境地,大限不遠,但是必須承認一點,那就是,以革命黨的能力,如果沒有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換言之,沒有袁世凱的幫助,僅憑藉革命黨的努力,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


當時清朝的統治者推行了所謂的預備立憲,成立了皇族內閣,這一舉動使得立憲派自此徹底失去了對於清政府的任何幻想,整個社會的革命思潮湧動。但是,當時革命黨的勢力卻非常弱小。在前期的活動中,孫中山的革命黨依賴的是會黨分子,也就是舊社會所謂的幫派,對清朝的重臣進行暗殺活動,從古今中外的革命經驗來看,這種方法是根本不可能取得革命勝利的,因為帝國的根本是軍隊而不是一個個單獨的大臣,只要最高統治者在,軍隊在,那麼殺再多的大臣,也無濟於事。


所以,到了後期,孫中山等同盟會元老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們開始從清政府編練的新軍之中發展自己的力量,眾多革命團體中的有志青年紛紛加入了新軍,成為了革命黨的武裝力量基礎,辛亥革命之前,武漢地區的新軍約有5000人接受了革命黨主張,或者本身就是革命黨人,佔武漢地區新軍數量的三分之一。

也是依靠這些新軍,武昌起義最終成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得以建立。但是,這並不代表革命黨真的掌控住了局勢。


雖然在武昌的革命獲得成功後,南方各個省紛紛宣佈擁護武漢的軍政府,支持革命,但是革命黨畢竟不是依靠自己的硬實力拿下的南方各省。這些巡撫,總督中,存在不少投機分子,他們早已看穿了清政府必將被推翻這一事實,所以他們支持革命,只不過是為了分一杯羹而已,而不是真正的擁護革命,當然,他們更不會去聽從革命黨的指揮。

革命軍隊內部的間隙,給了袁世凱機會。袁世凱作為北洋軍的首領,對於這支清朝最為精銳的軍隊有著絕對的掌控權。革命發生時,袁世凱被革職在家,但清政府居然無法調動北洋軍,最後不得已,賦予了袁世凱軍政大權,令他剿滅革命黨。袁世凱一出手,革命黨軍隊戰鬥力不足的缺點便暴露無遺,北軍一路南下,連克革命軍,幾乎到達南京城下。這也直接反映了,革命黨沒有能力徹底推翻清政府。


袁世凱的另一個高明之處在於,他善於和列強搞好關係,結果,列強紛紛表示支持袁世凱成為當時的唯一領導人,並且將支持付諸行動。袁世凱在攻克漢陽之後,逼迫革命黨回到談判桌上。1911年12約0日,也就是談判開始的第三天,英國,美國,日本,俄國,法國,德國等六國大使開始向革命黨施壓,逼迫其交出權力,並且對南京政權進行軍事封鎖,派遣軍艦在長江江面上遊弋。

在北方的軍事威脅和外部的帝國主義逼迫之下,孫中山最終妥協,同意:如果袁世凱能夠勸清帝退位,那麼他便會向議會建議任命袁世凱為大總統。最終,袁世凱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身份,成為了中國的領袖。

縱觀整個過程,可以發現,當時的革命黨實力軟弱,既無力應對袁世凱猛烈的軍事打擊,也無法頂住列強的經濟制裁和軍事威脅。因此,革命黨當時如果不去爭取袁世凱,那麼辛亥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這就是現實。


庭州行者


如果沒有袁世凱,孫中山和革命黨人會推翻清朝嗎?

公元1911年4月,四川成都發生震驚中外成都保路事件。四川總督趙爾豐任命部下向手無寸鐵的示威群眾開槍,造成示威民眾傷亡數千人,並不準市民收屍,適逢成都下大雨,屍體侵脹發臭。民眾怒火群情洶湧,反抗清廷無理的處置方法,暴動伊始。

攝政王載灃聞之四川民眾暴亂,急任命駐守武昌新軍第四軍、第七軍進川鎮壓川民暴亂。可以說四川暴亂乃是拉響清朝滅亡導火索之一。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革命黨人蔣翔武趁武昌清兵兵力空虛,率領革命黨人率先起義,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很快全國響應,南方傾向獨立。

攝政王載灃急像熱窩上的螞蟻,武昌暴亂,自己根本調不動帝國精銳:北洋新軍。沒有袁世凱的手諭,徐世昌、馮國璋、段琪瑞的北洋軍,載灃是調不動的。

載灃任命袁世凱重出江湖,執掌北洋新軍。但袁世凱老奸巨滑,以退為進。回電清廷:老身不才,尚不足與為國效力。還是另覓高明吧!袁世凱拒絕載灃的命令,在老家河南安陽過著歸隱的日子,密切關注政局事態發展,以不變應萬變。

孫中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政治口號,多地響應,南方各省全支持孫中山,大批滿人被槍殺,大清風雨欲墜,帝國大廈將傾。

載灃無計可施,身為大清攝政王,竟調不動帝國精銳北洋新軍。載灃唯有通電袁世凱懇求其出山。但袁世凱不為其所功,繼續加大其政治籌碼,如要其重出江湖,必要執掌軍政大權,統領北洋新軍。載灃為保大清江山社稷,不得不宣佈辭職,其大嫂隆裕太后輔幼帝溥儀再執政權。

袁世凱再度為清廷任命為總理內閣大臣,統領北洋新軍。任命馮國璋、段琪瑞統領北洋新軍鎮壓武昌革命黨人。但袁世凱命段琪瑞不輕舉妄動,不要隨意開槍,要聽任命令。段琪瑞、馮國璋新軍慢吞吞抵達漢口,持觀望狀態。袁世凱不斷向隆裕太后索要軍費,但隆裕太后變賣家產亦不滿足袁世凱所需軍費。

但袁世凱認為大清氣數己盡,朽木一塊,不可雕也。在南方積極同孫中山和革命黨人洽談,如袁世凱能讓清帝遜位,民國首任總統非袁世凱莫屬。

公元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攜退位詔書覷見隆裕太后,和平逼宮。隆裕太后執面而咽:哀家無能,哀家對不住大清列祖列宗。哀家無能啊!袁世凱說:太后此言休矣,大清氣數己盡。再戰只會讓生靈塗炭,太后你還是禪讓、清帝遜位吧!臣會力保清皇室成員、滿人不受侵害。

袁世凱打開退位詔書: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方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予與皇帝得以退次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大一統之中華民國。欽此。袁世凱五族共和,維護國家和民族不受分裂。

隆裕太后無奈地蓋上大清國印,清朝向天下宣告滅亡,民國和平更迭清朝政權。可見孫中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政策。是行不通的,西藏、新疆、蒙古、東北必分裂出去。但袁世凱何等精明,在退位詔書加一句: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大一統之中華民國。將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納入中華版圖,永不分裂。由於有清帝退位詔書,全國各省臣服。民國得以名正言順和平更迭清朝政權。

所以說:袁世凱比孫中山棋高一著,乃是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一代梟雄也。五族共和,維護國家領土和民族不受分裂,再創共和。





歷史愛好者88


毫無疑問,如果沒有袁世凱,革命黨人短期內沒有任何推翻滿清的可能性!


第一,以南方新軍為主力的革命黨軍隊戰鬥力與北洋軍隊相距甚遠。武昌首義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湖北新軍主力被端方帶去四川鎮壓保路運動了,武昌兵力空虛。在武昌首義後20天,北洋軍就在馮國璋指揮下攻陷漢口,如果不是袁世凱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換掉馮國璋,武漢革命軍將萬劫不復。

第二,雖然南方大部分省份宣佈獨立,但很多省份革命黨人並沒有控制局面。比如湖南、貴州等省光復後大權很快落入立憲派手中,而四川、江西則分裂為兩個軍政府互相消耗。如果象徵意義巨大的武昌失守,這些反對暴力革命的立憲派勢必轉而支持大清。



第三,北洋軍前方指揮官馮國璋對滿清有非常高的忠誠度。馮國璋在湖北前線奮勇作戰,一舉攻克漢口,在被滿清授予子爵時更是感激涕零,恨不得為大清赴湯蹈火。他之所以在趕赴前線時逗留不前是因為受了袁世凱“慢慢走、等等看”的指示,如果沒有袁世凱,馮國璋毫無疑問會率領北洋軍效忠滿清,強力鎮壓革命黨人。

綜上,如果沒有袁世凱,革命黨人的成功之路就會無限拉長了,而百折不撓的革命黨人無疑會屢敗屢戰繼續進行反清起義,暴力、流血事件將會頻頻出現,生靈塗炭將不可避免。袁世凱,無疑是有大功與民族的一位傑出的人物。


林屋公子


如果沒有袁世凱,革命黨人能夠獨自推翻清朝嗎?還真不一定,清朝的滅亡是必然的,但是,推翻清朝的卻未必一定是革命黨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清末的革命黨人活動,無論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還是其他革命黨派,他們發動的所有的起義,參與的人數都很少。被稱為革命黨起義中準備最充分的黃花崗起義,黃興所率領的革命黨人數,也不過一百餘人。



清朝末年,革命黨領導的諸多起義,更類似孤注一擲的刺客式襲擊,起義參與的人數,甚至只有幾十個人。革命黨從來沒有真正的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革命活動。也因此,這種靠極少數革命黨人領導的革命運動,雖然可歌可泣,但是成功的概率卻極小。


包括最終推翻清政府的武昌起義,參與的也僅僅是武昌的幾千名新軍官兵,甚至由於孫中山等革命黨領導人對於起義的前景也並不看好,因此在起義成功兩個月之後,才姍姍來遲。

所以,雖然清末孫中山等人領導的革命黨,有著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推翻清政府的堅定決心,但是,由於其實力弱小,又不會發動群眾,儘管清朝末年的清政府已盡失民心,風雨飄搖,但是最終推翻清政府的,還真不一定是革命的。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武昌起義成功後,辛亥革命迅速席捲全國,南方各省幾乎均宣佈獨立,但是,宣佈獨立的各個省,卻並非都是革命黨,相反,有許多掌握實權的地方督撫、立憲派等紛紛篡奪革命果實。

而這些人的實力不但不弱於革命黨人,反而要更強。因此,雖然革命黨的是革命意志最為堅定,名聲最大的反清力量,但卻實力卻並不是最強。同時,實力並不強的革命黨人內部還四分五裂,始終沒有一個堅強團結的領導核心。



如果沒有了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革命黨人也沒有一錘定音的實力,依照歷史的的慣性,清政府完全有可能再苟延殘喘幾年。不過,由於清政府已徹底失去民心,哪怕下層貧苦的八旗子弟都已不再支持清政府,窮途末路的清政府即使沒有袁世凱逼迫,也終將滅亡,唯一的可能,就是多存在幾年罷了。


鳶飛九天2018


沒有袁世凱都這根蔥,革命黨照樣讓滿清王朝壽歸正寢。

全可以這麼說,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發動武昌起義,至使本來就已搖搖欲墜的清王朝政權,就像一個腐扝的大廈,傾刻間即可土崩瓦解,清王朝的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

這個時候還真沒有袁世凱什麼事,這個袁世凱卻在辛亥革命即將勝利的時候出現了,當然,革命黨為了避免更大的犧牲,和戰爭對國民帶來的危害,同意袁世凱勸說清庭退位,以和平的方式,廢除帝制建立共和體制,作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同意了袁世凱的做法,隨即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讓位於袁世凱。

這使袁世凱以功高自居,從一個清朝舊臣搖身一變成為民國的大總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得來全部費工夫。

那那麼滿清政府,到底是怎麼失敗的呢?

人們都知道,自鴉片戰爭以後,古老的文明古國,一步步的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西方列強的壓榨,以及國內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是滿清政府的統治開始出現動搖。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根基上已經動搖了滿清的封建統治,義和團運動又是這個封建朝廷,元氣大傷,地方勢力的割據開始出現,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把那個將死的駱駝壓上了最後 一根稻草。



此時的滿清朝廷其國庫已經枯竭,他那敫橫一時的八旗子弟已經成了臃腫的廢物,徹底喪失了戰鬥力,他所指望的漢人官員,已不是過去逆來順去的奴才,奉旨剿滅革命黨,卻被當成了討價還價的籌碼。

嗚呼悲哀滿清朝廷。

最後袁世凱發出威脅說,滿清朝廷,若是自行退位,還要能保住你們榮華富貴的奢侈生活,否則歷史上歷朝歷代的政權更迭,可都是要滿門抄斬的,何去何從自行定奪。



孤兒寡母的滿清朝廷統治者,流著淚告慰先祖,大清江山氣數已盡,為保護後人還有榮華富可享,只能接受袁世凱的建議了。

從袁世凱對清廷勸退就可以看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完全有能力,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滿清政府,徹底推翻。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才是推翻滿清王朝的真正動力,而袁世凱只不過是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玩弄權術而已。


趙志軍001


站在1911年的歷史關口,中國歷史的走向被三種勢力所影響:清政府、袁世凱、坐擁實權的地方督撫。

不客氣的說,革命黨的影響力可以忽略不計。

即便各地新軍中充斥著不少留日的軍官,他們很多都接受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但說到底除了武昌新軍,誰都沒敢輕舉妄動,實際上都是他們背後的地方督撫們在審時度勢。

而在加上了袁世凱這一砝碼後,清政府的勝算其實還大了些。因為清政府就是在賭,賭袁世凱能幫他解圍。之前派蔭昌去調兵圍剿,可他節制不了地方部隊,尤其是北洋,這才把寶押在袁世凱身上。



清政府這麼做是有理由的。之前搞新政時,全國編練了14萬新軍,其中北洋六鎮7.5萬,地方各地新軍才7萬,而且戰鬥力不如北洋,明顯的強幹弱枝。慈禧太后深諳制衡之道,令袁世凱交出了三鎮,歸陸軍部直屬,由鐵良統領,袁自己留了兩鎮,剩下的那一鎮是第一鎮,由清一色旗人組成,絕對效忠皇室。這樣的話,清政府和袁世凱之間的力量對比就是4:2。

慈禧不放心,因為那三鎮是硬奪過來的,不能算數,她又讓良弼編練禁衛軍,兵力1.2萬,也是一鎮的建制,拱衛京師。這樣中央能保證擁有兩鎮甚至更多的兵力,一旦有事最起碼能先把京城保住,然後再調其他兵力。



可問題是慈禧1908年已經死了,在1911年那個當口能鎮住地方督撫的只有袁世凱一人了。袁世凱出山後也確實不負眾望,馮國璋三下五除二就幾乎打到了武昌城下,張勳也險些攻克革命黨的大本營南京。

不過,袁世凱畢竟也是地方實力派出身,這點清廷沒忘,所以才說是賭。如果慈禧還在,再借助袁世凱的力量,相信其他地方實力派無人敢動,武昌起義會很快平定,然後清廷再迅速推進立憲,收攏立憲派官僚的人心,這事也就過去了。

可惜的是,載灃沒這個能力,隆裕更不行,不行就算了,還搞了個皇族內閣,失盡了人心民心。即便是有武昌起義,隆裕其實也有機會拉攏立憲派,威嚇袁世凱,打擊革命黨,最終藉機一舉完成立憲,讓清王室功成身退,轉型成為一個頗具權力的榮譽王室。



只能說,天要滅清,不服不行。

所以,個人覺得如果沒有袁世凱,清政府被掀翻的概率其實更大,但卻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於地方實力派的各自獨立。


達摩說



很顯然的,袁世凱不借革命黨之勢,逼退清廷,僅憑孫中山領導下的南方革命黨、書生軍,是無法推翻滿清的。

孫中山能夠最終推翻滿清,贏得反封建革命,與其說是他的能力,不如說是他堅韌不拔的恆心。但是在真正的實力跟前,你可以憑藉耐心一直耗下去,腐蝕掉當權者的權力基礎,卻無法正面打敗敵人。

設若袁世凱重新組閣後,要帶領當時中國最具實力、最精銳的北洋軍揮師南下,革命軍根本無力招架。其原因在於,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根本還沒有成勢,不足以對抗擁有現代武器、接受了嚴格訓練,對袁世凱忠心耿耿的北洋軍。



其實這種觀點可以用實例來證明,那就是宋教仁被暗殺後,孫中山不顧一干重要人物的勸阻,堅持與袁世凱決裂,發動二次革命,結果在北洋軍的進攻下,革命軍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便一敗塗地,孫中山更是遠遁海外,亡命天涯。


所以,孫中山贏就贏在不管條件有多麼惡劣,都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毫不動搖的用一切可利用條件負重前行,胸懷蒼生。袁世凱敗就敗在逆天下潮流、人心而動,太過在乎個人名利,工於心計,重於權謀,到最後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他們的勝負真的跟能力無關,要講能力,孫中山真的無法望袁氏項背,只不過,公道自在人心,蒼天饒過誰?


明德山人6998


我覺得不是能不能的問題,是南方革命黨利用了袁世凱,分步驟推翻了清朝。



孫中山知道袁世凱有可能會稱帝、搞復辟。所以在答應讓出總統位子後,立即修改《臨時約法》,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並且要求袁世凱來南京就職,實際上駕空了袁世凱。袁感到上當後,一步步走臭棋,最終斷送了北洋政府。實際上袁是體制內的改革派,在1905年的新政中,幾乎照搬康梁的維新方案。慈禧太后去世後,袁世凱主力立憲運動,並暗中支持革命黨人,遭到載豐等滿清貴族的極力打壓,為推動立憲作出巨大貢獻,最後還與革命黨人合作,逼大清退位,為實現共和的功臣。但袁世凱有侷限性,毛澤東評價他:不懂歷史、不學習。袁當洪憲皇帝,是想搞君主立憲,是當了兒子袁克定的當,實際上,在當時袁世凱已經修改法律,將總統變成了終身制,但總統制很難世襲傳位給兒子、孫子的。



孫中山

孫中山在弱勢的情況,作出妥協、讓步,先實現個小目標,接著修改約法,讓袁處在違法的位置,佔據道德制高點。然後藉口宋教仁命案,宋案極有可能是陳其美一手策劃、實施的,與孫脫不了干係。發動二次革命,雖然失敗,但袁世凱手上沾了革命黨的血,從一個對中國民主改革有巨大貢獻的人,成為了民主的敵人,這在道德上就失敗了,這才有了後來的護法,護《臨時約法》,護國,護中華民國運動。袁世凱雖為官場上政治老手,但缺少國際視野,沒有現代政治意識。袁死後的黎元洪、段其瑞、馮國璋,那水平就更差了。這才有了1927年北伐的成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國民黨正式登上中國政治舞臺。其實,離1912年,也就晚了15年。

政治鬥爭是場搏弈,很難說有什麼是非,只有贏家和輸家。高手對弈,不在於一棋一子的丟失,而在於佈局,不在於走了幾步好棋,而在於少走臭棋,走錯一步,就會滿盤皆輸。人的高明之處,不在於困境中的機智、奮鬥,而在於順利時的冷靜、理智。人往往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的地方,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和缺點。其實袁世凱在去世前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讀書少,觀念落後,上了袁克定的當,並在遺囑上,將總統權力按照國家法律的規定,由副總統黎元洪接任,還是有所反省的。



中山陵

大家看中山陵每天總人流不斷,孫中山被萬民敬仰,有誰沒事去紀念袁世凱呢?其實袁世凱在推翻滿清這件事上,作的貢獻不比孫中山小,可悲、可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