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真正被氣死的名將可能只有此人,不是周瑜也不是曹真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堪稱毒舌,不僅舌戰江東群儒,三氣周瑜以至於周瑜一聲長嘆“既生瑜,何生亮”被活活氣死,而且還氣死了王朗和曹真,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歷史上的周瑜可沒那麼氣量狹小,史稱其“性度恢廓”,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勝主要歸功於周瑜,和諸葛亮沒多大關係;228年第一次北伐王朗壓根沒去,何來的兩人陣前對罵以至於被氣死;曹真更是被黑得體無完膚,曹魏宗親第二代最傑出的名將先後讓諸葛亮兩次北伐無功而返的曹真也是病逝的,並非諸葛亮一封信就氣死了!

三國真正被氣死的名將可能只有此人,不是周瑜也不是曹真

周瑜王朗曹真三人並非氣死,不過三國倒還真有一位名將可能是被氣死的,此人就是曹魏宗室名將,曾擊退張飛和馬超,卻大敗於陸遜之手後慚恨而亡的曹休。如果不是因為一場大敗導致曹休耿耿於懷,氣急敗壞之下也不會癰病加重(這種病是最需要靜養不能刺激的),所以說曹休被陸遜氣死也說得過去,我們從頭說起。

三國真正被氣死的名將可能只有此人,不是周瑜也不是曹真

和曹真是曹操收養的不同,曹休的父親和曹洪是同一個祖父,和曹操是同一個曾祖,從親緣關係來說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休十餘歲喪父,中平六年(189年)曹操起兵的時候曹休就輾轉千里投於曹操麾下,曹操因此大喜“此吾家千里駒也”並讓他和曹丕同吃同住待之如親子,從此曹休隨同曹操南征北戰成為曹操八虎騎之一,並得以在虎豹騎中擔任宿衛之職。

三國真正被氣死的名將可能只有此人,不是周瑜也不是曹真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漢中之戰的前哨戰下辨之戰中曹休一戰成名:此戰曹操一方的主將是曹洪,曹休和曹真一起參贊軍務,不過曹操對曹休很是信任,戰前曾對曹休說過“汝雖參軍,其實帥也”,劉備一方有張飛馬超和吳蘭等人,不過劉備的主力在陽平關和夏侯淵對峙,馬超張飛這一路只是偏師目的在於阻止曹洪和夏侯淵兩軍匯合。曹休審時度勢準確判斷張飛的虛張聲勢,率精銳的虎豹騎直襲下辨擊潰吳蘭所部,雷銅和任夔戰死吳蘭全軍覆沒,本來兵力不足的張飛和馬超只能退兵。

三國真正被氣死的名將可能只有此人,不是周瑜也不是曹真

下辨之戰的勝利主要功勞在於曹休,曹操也因此對曹休另眼相看,戰後曹休升為中領軍,曹丕登基後曹休升為領軍將軍,在夏侯惇曹仁等曹魏第一代宗室大將先後去世後,曹休曹真夏侯尚三人逐漸成為曹魏宗室第二代的領軍人物,三人中曹休的地位居首,先後出任鎮南將軍,徵東將軍和徵東大將軍,成為曹魏在東線對抗孫權的統帥;曹丕臨終前,曹休和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懿成為四大託孤大臣之一,226年魏明帝曹叡登基後,曹休升為大司馬成為當之無愧的曹魏軍中第一人(大司馬猶在大將軍之上)。

三國真正被氣死的名將可能只有此人,不是周瑜也不是曹真

魏吳兩國爭鬥的重點一直在東線的江淮地區,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東吳鄱陽太守周魴向曹休詐降,請求曹休派兵接應,曹休大喜之下親率十萬大軍向皖城進發接應周魴,同時以司馬懿和賈逵兵分兩路策應自己。其實曹魏朝野上下對此次軍事行動有不少分歧,比如蔣濟和滿寵都提出過不同意見,但是曹休是軍事上的最高統帥,他一意孤行而且是孤軍深入,一頭扎進東吳早已設好的口袋,在石亭曹休陷入陸遜朱桓全琮等九萬餘人的埋伏之中,一番大戰曹休潰不成軍被斬殺一萬多人,如果不是關鍵時刻賈逵的到來讓東吳以為曹魏援軍前來撤離戰場,曹休很可能會被陸遜包了餃子全軍覆沒。

三國真正被氣死的名將可能只有此人,不是周瑜也不是曹真

石亭之戰是魏吳在東線爭鬥中魏國少有的大敗,曹休之所以慚狠不已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一意孤行導致魏國損兵折將自覺有愧,另外一方面可能和賈逵有關:曹休和賈逵關係不睦,曹丕曾想授予賈逵符節被曹休從中作梗只得作罷,此次大敗多虧賈逵救援,可是戰後曹休卻仍責怪賈逵救援不及時並當場呵責賈逵,為此兩人分別上表彈劾對方,曹休又氣又恨以至於氣憂成病之下疽發背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