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長,日軍蠢到兩次上當?劉伯承反常用兵,七亙村兩次伏擊

師長,日軍蠢到兩次上當?劉伯承反常用兵,七亙村兩次伏擊

兵法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也因此,有軍事家大膽斷言:世界上沒有兩場相同的戰爭!

其實,這句話並非絕對,就說抗戰吧,自全面抗戰爆發到1945年日軍投降,中國軍隊與日軍共進行了大小戰鬥達4萬餘次,難道就碰不上一場相同的戰鬥?這個還真有,不過不是機緣巧合,而是指揮家的反常用兵,故意為之。

發生在1937年10月的忻口會戰,是一場舉世矚目的戰役,劉伯承元帥憑著高超的指揮藝術,與日軍鬥智鬥勇,既玩心理戰,又打伏擊戰,上演了一場雙方同一兵力在同一地點兩次成功設伏日軍的傳奇戰例,讓國軍將領佩服不已。

師長,日軍蠢到兩次上當?劉伯承反常用兵,七亙村兩次伏擊

忻口會戰時期的劉伯承

忻口,是侵華日軍打開晉西北門戶的必經之處,也是中國軍隊集中重兵憑險扼守之處。

戰役一開始,八路軍結合自身實際,在日軍翼側後方開展游擊戰和運動戰,顧名思義就是採取襲擊、伏擊等戰術打擊日軍。10月中旬,日軍佔領了石家莊、邯鄲等地,控制了華北大部分地區,為了實現奪取山西的戰略目標,日軍加大了向忻口方向的兵力投入,志在必得佔領太原。

日軍的這一算盤,早就被我129師師長劉伯承掌握了,劉伯承是身經百戰的戰將了,他對襲擊、伏擊、阻擊等多種戰法研究很有心得,深入敵後打擊日軍更是他的拿手好戲。

師長,日軍蠢到兩次上當?劉伯承反常用兵,七亙村兩次伏擊

日軍輜重部隊

10月25日,日軍第20師團左翼縱隊經過測魚鎮向平定進犯,1000餘人浩浩蕩蕩挺進測魚鎮時,天已經黑了,由於連續行軍,日軍也疲勞不堪,且日軍向來就妄自尊大,從沒把八路軍放在眼裡。

劉伯承獲悉後,料定日軍會經過七亙村,七亙村道路很曲折,地勢險峻,且有一條10餘公里長的峽谷,谷底寬度不足3米,這跟平型關戰場十分相似,真是打伏擊的好戰場。

26日上午9時,日軍輜重部隊果真向七亙村開進,待進入包圍圈後,埋伏在兩側的八路軍立即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手榴彈、子彈、炸藥包像暴風雨般地散落在敵群之中。日軍亂作一團,紛紛潰退。

不足2小時戰鬥,八路軍擊斃日軍300多名,繳獲騾馬300多匹,還有大量的軍用物資。

師長,日軍蠢到兩次上當?劉伯承反常用兵,七亙村兩次伏擊

伏擊成功了,眾將士歡欣鼓舞,此乃平型關大捷後的又一勝利

但劉伯承沉思片刻後,及時召集部下,胸有成竹地說:“同志們,我料定日軍還會來,且還會經過這一腹地,因此我們還要在此設伏,讓日軍見識我八路軍伏擊戰的厲害。”

此話一出,不同的聲音傳來,“日軍不會這麼蠢吧!會二次上當?”“師長,炮彈可不會掉進同一彈坑的!”

劉伯承自有妙計,他精通兵法也熟悉山西地形地貌,他料定日軍會再來是有道理的:首先,日軍連日作戰,先頭部隊急需大批給養物資,而當時退回測魚鎮的日軍並沒有其它道路可以選擇,必然要再次經過七亙村;其次,日軍也會認為,八路軍已經在七亙村打了勝仗,斷不可能再去設伏,可以十分放心地開進。

因此,劉伯承反常用兵,將計就計,眾將士聽聞後深感佩服。但劉伯承卻告誡道:二次伏擊,不可輕敵,不可草率,要隱蔽得比上一次更好,使日軍感到八路軍確實因為打了勝仗就走了。

師長,日軍蠢到兩次上當?劉伯承反常用兵,七亙村兩次伏擊

10月28日,日軍果然像劉伯承所預料的那樣,再次向七亙村浩浩蕩蕩開來。不過,這一次日軍十分小心,不僅加強了對道路兩側的搜索,還派出了步兵和騎兵前後掩護,十分機警。

11時,待日軍進入伏擊圈後。山崖兩側突然想起了槍聲,八路軍眾將士發起猛烈攻擊,打得日軍落花流水。

戰鬥結束,殲滅日軍100餘,繳獲騾馬數十匹。在劉伯承料事如神的指揮下,八路軍在七亙村兩次設伏,殲滅日軍400餘人,而自己僅傷亡30人。

師長,日軍蠢到兩次上當?劉伯承反常用兵,七亙村兩次伏擊

八路軍繳獲的日軍汽車


師長,日軍蠢到兩次上當?劉伯承反常用兵,七亙村兩次伏擊

八路軍繳獲的日軍騾馬

八路軍連戰連捷的伏擊戰,打出了威望,終使得日軍嚇破了膽,它們十分懼怕八路軍的這一戰術。

到了忻口會戰後期,日軍每次作戰都要千方百計避開八路軍可能設伏的地域,致使行動遲緩,導致在正面戰場吃了不少敗仗。劉伯承也因此作了深刻概括:板垣師團擁有優越的裝備和嚴格的典範令,要是我們被動地單純防禦,必然要吃大虧,而我們只要打襲擊戰和運動戰,日軍就難以對付。

忻口會戰歷時1月,雖然最終太原還是失守了,中國軍隊也付出了10萬多人的傷亡,但也消滅日軍3萬餘人,其中八路軍更是憑著自己的襲擊戰和運動戰,先後作戰100餘次,襲擾了日軍後勤補給,殲滅日軍11000餘人,並繳獲了大量輕重機槍等戰利品。

戰役結束,第二戰區副總司令衛立煌感慨地對周恩來說:“八路軍的伏擊戰不一般啊,截斷了日軍幾條後路,對忻口正面作戰幫了大忙。”不得不說,八路軍在國軍和日軍面前,都打出了威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