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临时决定不杀刘邦,哪些人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问君何如初见


《史记》记载:鸿门宴上刘邦命悬一线,却得多人神助,终于化险为夷,才有了楚汉相争,才有了后来的大汉王朝,那么鸿门宴上项羽临时决定不杀刘邦,哪些人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有书君认为鸿门宴中刘邦能全身而退,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有:知人识人,能言善辩的刘邦;政治幼稚,心无城府的项羽;实心实意糊涂的项伯;英勇无畏,忠心护主的樊哙;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张良。

一、知人识人,能言善辩的刘邦。

自救者,人恒救之;自助者,人恒助之。刘邦与项羽一同诛暴秦,然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听闻刘邦想自立为王,怒不可遏,欲攻打刘邦。

幸而刘邦知人识人,重用一言兴邦的谋士张良,张良在项伯让他避难时,坚决不背弃主子,告知真相,刘邦向项伯许以儿女亲家。刘邦变被动为主动,低调地向项羽谢罪,以服软换取时间和空间,让自己不断壮大,以图大业。

在鸿门宴上,刘邦识人心,知道项羽好大喜功,儿女情长,耳朵根子软。刘邦的一番致歉词让项羽听得特舒服,特受用,一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拉近了两人距离,叙起了旧,好像两人仍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然后贬低自己,说没想到自己能先入关中破秦,打败秦王是自己运气好,意思在说只有项羽才有真本事。给项羽戴上“高帽子”,让项羽感到愧对刘邦,不但就此打消诛杀刘邦的念头,还把曹无伤这个卧底撂了出来。

刘邦的知人识人,能言善辩是鸿门宴上项羽临时决定不杀刘邦的关键因素。

二、没政治敏感度的项羽。

项羽乃一本色英雄,从来不以阴谋诡计用于对手之间,鸿门宴上同样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男子汉大丈夫要么两军对垒,真刀真枪的干,绝不使阴招,暗中夺对手性命。

项羽自恃拥兵四十万,人多势众,且自己又力能扛鼎,气拔山兮力盖世,怎会把刘邦十万兵士放在眼里。

讲真倘若项羽有心要灭刘邦,刘邦在鸿门宴上必定在劫难逃。

何况鸿门宴上刘邦狼入虎口,送肉上门,只有一百多人同去,而且在项羽的大帐内渴酒。只要项羽一声令下,刘邦必横尸大帐。

然而项羽自恃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根本没把刘邦看做自己的威胁。

很显然项羽没有政治敏感度,不知道把对手扼杀在摇篮,远比让他羽翼丰满再攻打容易得多。

更重要的是在听了刘邦的谢罪辞后更是毫无城府,惭愧得把卧底曹无伤给拱手报出,刘邦的几句托辞让他信以为真,以至认为两人还是战争中的老盟友,根本不知灭秦后,他与刘邦已经由从前的盟友变成了对手。

更可气的是亚父范增多次举玉佩叫他下决断杀了刘邦,他不知是没看懂还是装作不知,只一心喝酒吃肉。

以至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的时机,让刘邦逃离虎口,从此便慢慢地成为最有力的劲敌。

鸿门宴这场“政治博弈”中,项羽的政治幼稚帮了刘邦的大忙。正因为项羽对刘邦的无视,对整个战争局势的错判,在关键处给了刘邦生机。

三、最实力的帮手项伯。

项伯本是项羽叔父,属于项羽阵营,但在鸿门宴中显然胳膊肘往外拐,成了刘邦最具实力的帮手。

鸿门宴前项伯的劝张良离开刘邦,让刘邦得到第一手信息,才有了刘邦以兄长之礼见项伯,愿结儿女亲家之说,项伯不但心甘情愿为刘邦递话,还劝说项羽刘邦攻下关中有功,攻打他是不讲信义,好好对待他才是上策,项羽还真同意了。

接下来的鸿门宴上,范增令项庄舞剑,剑剑欲刺刘邦,项伯也舞剑,而他的目的却正好相反,为的是像母鸡护着小鸡一样保护刘邦,这实打实的帮助,刘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至四年后,刘邦登基建汉,没忘项伯救命之恩,许他高官,封他为侯。

在鸿门宴这场“政治博弈”中,敌对阵营中的项伯的实力相助在关键时刻帮了刘邦的大忙。

四、智勇双全的保镖樊哙忠心护主。

每个开国之君的成功离不开忠心护主的大将。正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樊哙听得刘邦危险,一人持盾牌与剑闯入席间,不但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护主精神,还在席上勇敢地说出怀王之约,以及杀立功的人刘邦与暴秦没有分别之惊人语,让项羽无言以对,只说了个“坐”字。

刘邦借如厕机会出来,以为没有辞行不好,有些犹豫,是樊哙一句干大事者不拘小节,打消了刘邦的顾虑,这才明智地迅速骑马从小路赶回霸上,而樊哙等四人是徒步行走,以便断后,忠心护主。

鸿门宴这场“政治博弈”中,保镖樊哙智勇双全忠心护主才能让刘邦出逃成功,这作用不容小觑。

五、出谋划策的军师张良忠是刘邦的神助力。

张良帮助过项伯,才有项伯的夜晚告密让张良躲开劫难,而张良却忠心耿耿,为护主公周全,不肯一人逃命,才有了项伯与刘邦的见面和鸿门宴。

鸿门宴上,是张良发现局势严峻,对刘邦十分不利,赶紧出去找来保镖樊哙,让他去替刘邦解围。

刘邦离席逃离虎穴,是张良等刘邦到了霸上,才进帐谢罪辞行并代刘邦赠送礼物。

这份赤胆忠心令人敬佩,要知道留下来谢罪,一旦项羽责难,那可是要人头落地的。

鸿门宴这场“政治博弈”中,张良一次次牵线搭桥,就像一个成功的外交家,在当中成了刘邦的神助力。

当然刘邦自己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从谏如流也是他能顺利逃离虎口的因素。

项羽、项伯的外授加上刘邦的自救,张良、樊哙的内助,形成了一张强有力的防护网,让刘邦从命悬一线到安然无恙,成功化险为夷。

刘邦不仅得到自己阵营的张良、樊哙的助力,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得到敌对阵营中项羽和项伯的鼎力相助,楚汉争霸成功胜出已见端倪。正应证了那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兴大业!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鸿门宴上刘邦只有两帮手,为何却有四人“神助攻”——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不论写史、记事、画人,史实求是,实事求是,微言大义;事件脉络清晰,人物棱角分明,生动传神。正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一文区区不足2000字,却写出了楚河汉界的历史分野,一触即发的战端危机,以及斗智斗勇的“赛事”大逆转。

同时,更是写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兴大业的至理。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鸿门宴中主要人物只有7人,项羽方4人(另3人为范增、项伯、项庄),刘邦方3人(另2人一文一武,为张良、樊哙)。

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险境中,刘邦最终脱险而去,实际却是凭借了4人“神助攻”——而且这4人一个都不能少,缺一人都不行。

第一人:“阅读比赛能力超强”的“中场核心”张良

张良是韩国人,本是追随韩王,目的是复兴韩国。刘邦取道颍川时,与韩王会面,借张良出谋划策一路杀向咸阳。并在樊哙劝阻未果(可见樊哙的见识非同一般)的情况下,说服刘邦封存了秦宫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部队,等候各路义军。并建议刘邦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打出了“安民告示”牌,且不纳百姓牛羊酒食劳军,一举为刘邦博取了民心民望。

项伯本来也不是透露军事情报的,而只是要当年的救命恩人张良单身脱逃。而张良略加分析,明确回答:“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由此出手搭救刘邦,并多次以超强的阅读形势的能力,精准的分析判断,屡屡化解险情。

首先献计刘邦:"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就此稳住并收买了项伯。

其后在项庄舞剑时见大势不妙,当机立断找来樊哙“救驾”。

最后刘邦如厕逃逸,张良妥妥地献宝玉善后。

第二人:大智大勇、左突右冲杀入禁区的猛将樊哙。

樊哙听闻刘邦遭遇凶险,即带剑拥盾,撞倒卫士,闯入宴会,“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从与之同命到啖肉饮酒——展现了勇士、死士、壮士、大丈夫的襟怀和风采。

而且这位猛将的说辞竟条理清晰,层层递进,非常高明地表达了三层意思:秦王残暴无道,天下皆叛;刘邦秋毫不近,忠于大王;不封赏劳苦功高,而诛杀忠臣功臣,乃“亡秦之续”。

同时点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使得项羽内心完全“理亏”,“未有以应”。说白了就是哑口无言。

当刘邦如厕后,还在犹豫是否就此逃离,樊哙直言相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刘邦这才决心以不辞而别的方式逃生。

关于鸿门宴上樊哙的成语有:与之同命、目眦尽裂、劳苦功高、秋毫不近、亡秦之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一见司马迁的精深笔力,一见樊哙的过人胆识。

第三人:不懂大局、完全失位的项伯

知恩图报、毫无远见的项伯简简单单就轻信了刘邦的说辞,并为刘邦诱之以利。

转头回去就说服了项羽,一举坏了范增的大计。这是两个头脑相对简单的人之间形成的“共识”。

当范增屡屡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置之不理,因为早被项伯说辞打动,早回心转意了。

临到范增费劲找来项庄舞剑,项伯还亲自上阵,以身翼蔽刘邦。项伯是项羽、项庄的叔叔,项庄注定是无可奈何了。

由此,项伯成为刘邦的“神助攻”,如同打入自家大门一粒乌龙球。

第四人:不攻不守、梦游场上的霸王项羽

霸王项羽原本是摧城拔寨、摧枯拉朽的人物,是鸿门宴上生杀予夺的“关键先生”,最终却成了刘邦的最大救星。

当项伯游说项羽,“项王许诺”——一诺千金,一诺灭了楚,一诺兴了汉。

刘邦见到项羽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脱口而出,坦诚以告:"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句话害死了内应“特工”的曹无伤。

面对樊哙的振振有词,项王无言以对,完全无理以对的状态,失之王者应有的智识、气概和应变。

之于范增及其计策,项羽是有良谋不纳,有人才不用,最终让范增“扎心了,老铁”,扎扎实实地坐了冷板凳(后来范增成为板凳深度最深的谋士,其结局是让陈平的反间计“罚出历史的场外”)。

最后刘邦是一走了之。而项羽却是置璧于坐上,不了了之。

项羽无疑是一代英雄,但可悲可叹的是,不懂民心、自大轻敌、犹疑不决、有勇无谋(竖子不足与谋!)等都是其“死穴”。

无大义,却有市井之义;无大仁,却有妇人之仁。

因此项羽成为鸿门宴上刘邦阵营最大的“神助攻”,如同打入自家大门一粒决定胜败的乌龙球。

因而,也只能由刘邦的敌人变成刘邦的恩人。

也只能由历史的主角沦为历史的配角。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此天意乎?

天意无常而有道。


先行者总部——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经行天下光未央欢迎交流,欢迎订阅——


经行天下光未央


鸿门宴听上去是一个饭局,但是,实际上暗藏着步步杀机。

当时项羽本来是要把刘邦给灭了,但是,因为项伯走漏了消息。让刘邦死里逃生了,刘邦还给项伯喝了一顿酒,然后告诉项伯,说自己和项羽之间,肯定是有误会的。

要不他一项尊项羽当做老大,对项羽的命令,不敢有半点违抗,为何项羽会灭了他呢?

刘邦告诉项伯,让项伯转告项羽,他们之间肯定有什么误会,明天一大早他就给项羽去解释。

项伯答应了,才有了第二天的鸿门宴。

那么本来项羽和范增设鸿门宴,是想在鸿门宴上把刘邦给杀了呢?为何项羽决定不杀刘邦了呢?

在这些过程中,都是谁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呢?

我们一个一个的来说。

刘邦

刘邦第二天见到项羽的时候,说他自己是走了狗屎运,比项羽先来到了关中一步。他还把关中的财宝,文物全部都给整理装箱打包好了。

但是,他弄这些东西,并不是想占为己有,他是想等项羽来了把这些东西,让给项羽,然后由项羽主持公道,分给有功的臣子的。

项羽觉得刘邦的这个解释还算说得过去,毕竟刘邦到了关中之后,确实做到了秋毫无所犯。

但是,令项羽不清楚的是,为何刘邦在占据了关中之后,把函谷关派了重兵给看守住了,还不让他进来呢?

刘邦的解释是,当时的盗贼比较多,他派人把守住要塞,是怕有人来偷盗宝物。不得已才投入重兵,加以防守的。

谁成想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了自家人呢?

刘邦说这纯属是一个误会。

项羽听了之后,也觉得刘邦对自己还算不错。

项羽应该是被刘邦的一番言语打动了,他暂时不想杀刘邦了。为了督促项羽杀刘邦,范增不时地拨动自己手上的玉玦,让他杀刘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项羽假装看不到,一个装睡的人,是不可能被叫醒的。

范增明白了项羽不想杀刘邦了。所以,他就开始出去找项庄了。

项庄和项伯开始出场。

当项庄说自己要舞剑助兴的时候,张良知道大事不好了,要知道剑是凶器,是能杀人的。宴会上一般都是不能让佩戴凶器的。

项庄这么做,不是很明显,要杀刘邦于无形之中吗?

项伯也明白项庄的意思,但是项伯不想杀刘邦,因为刘邦是他请来的,算是他的客人。于是,项伯也抽出来了剑,并且说,一个人舞剑有什么好看的,伯父来陪你。

于是项庄和项伯就开始比划了起来,每当项庄要把剑伸向刘邦,杀刘邦的时候,都是项伯给抵挡了过去。

张良一看,大事不好,若是任由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刘邦必死无疑。

在这种情况下,张良赶紧去把樊哙给叫了来。

樊哙出场。

樊哙来了之后,就凶神恶煞的站在了那里,大有谁敢杀我哥哥,先要问问我答不答应的雄心壮志。

项羽一看来了一个彪形大汉,赶紧让他们停止了打动。

这时候张良开始给项羽介绍,这个人叫樊哙,是刘邦的保镖。

项羽就分了一些生肉给樊哙吃,樊哙解下自己佩戴的刀,就直接砍着吃了。

项羽一看,樊哙果然是一个好汉。

樊哙开始说项羽的不是,他说项羽这个人不够意思,本来刘邦到关中是给他看管关中的宝贝呢。

没想到这样忠心无二的刘邦,项羽反倒对人家猜疑,还要杀了人家......。

樊哙的一番话说得项羽又是惭愧不如,又是满脸歉意。

这时候剑拔弩张的气氛终于缓解了。

刘邦说自己要上厕所,经过刚才项庄的举动,刘邦即使没有尿,应该也被吓出尿来了。

张良、樊哙也一起跟着出来了。

樊哙建议刘邦,赶紧逃走吧,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若是再不走的话,恐怕脑袋要留在这里了。

刘邦只好让张良留下断后,他带着樊哙、纪信等人,抄小路逃了回去。

这时候即使项羽后悔,要杀刘邦,也来不及了,关键是项羽已经不想杀刘邦了。

刘邦之所以能死里逃生,就是因为他自己,项伯,张良和樊哙在起着关键作用。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项羽,对刘邦没有了杀意。


史学达人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项羽由于刘邦先入关中,又在函谷关设兵阻拦自己而发怒,加之范增说刘邦意在天下,项羽故而设宴准备斩杀刘邦,却最终被刘邦化险为夷,顺利脱困。在此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除了刘邦自己外,主要有项伯、张良、樊哙,当然还有项羽。分别来说说吧:

项伯:先是泄密,后又阻拦项庄

在刘邦先入关中,且在函谷关设兵阻拦自己,项羽极为愤怒,一度打算率兵攻打刘邦。而范增更以刘邦志在天下劝说项羽,欲使其彻底灭掉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曾因杀人被张良所救,因此项伯在知道项羽打算攻打刘邦之后,立即跑到汉营通知张良,打算劝其提前逃走。而张良由于不愿抛下刘邦独自逃命,于是将此事告知了刘邦,刘邦连忙对项伯解释,“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没敢动,就等着项将军到来,我派兵驻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其他人,没有阻拦项将军的意思啊。”

于是项伯又跑去见项羽,帮着刘邦求情,说“刘邦先入关中立有大功,如今攻打他是不讲信义的举动”,并说刘邦第二天会亲自来请罪,最终说服项羽放弃了攻打刘邦的计划。

次日刘邦前来拜见项羽,项羽设宴款待,项羽虽然放弃了杀刘邦的计划,但范增却并不死心,于是他命项庄借着舞剑助兴从而杀死刘邦,危急时刻又是项伯站了出来,他上前与项庄交手,阻止其杀死刘邦,这才给了刘邦全身而退的机会。

所以,刘邦之所以鸿门宴能够全身而退,项伯居功至伟。

张良:放弃独自逃命,找来樊哙搅局

张良先是由于自己和项伯的关系,使得项伯提前告知了项羽的计划,之后又放弃了独自逃走的机会,将计划转达给了刘邦,并帮着刘邦出主意,使得刘邦成功化解了项羽的怒气。

次日,张良又陪着刘邦前去致歉,在饮宴过程中,在洞察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危险后,张良借故离开宴席,找到了在营门外的樊哙,将宴席上的危及情况告诉了樊哙。而樊哙后来之所以能在项羽面前表现突出,成功化解杀局,我估计也是张良出的主意,我不大相信樊哙有那个脑子。

在此次事件中,张良虽然没有直接贡献,但通过出谋划策,同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樊哙:装傻充愣,化解杀局

刘邦前往项羽军营请罪,最终赴宴,樊哙担任着保镖的角色,原本是等在营外的,后张良发觉了宴席上的危机,跑来告诉了樊哙,樊哙这才冲入营帐。

樊哙本就长的高大威猛,而在张良的计策下,他冲入设宴的营帐后更是故意装傻充愣、咋咋呼呼,完全就是一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形象。然而项羽偏偏就吃这一套,对其多有赞赏,不但赏酒赏肉,更是连称其为“壮士”。在获得了项羽的欣赏后,樊哙对项羽说道,“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和暴秦有何分别。我认为大王不会这么做的。”

同样的话用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不同的,张良知道项羽喜欢威猛壮士,于是便让樊哙装出一副没脑子的武夫形象,讨得了项羽的信任,因而这段话由樊哙说出来,自然要比张良等人说出来更容易让项羽相信。正是樊哙这一闹,才最终打消了项羽的杀意。

项羽:本就没有杀心,这才是刘邦脱险的根本

除了以上众人之外,项羽根本没对刘邦起杀心才是刘邦能够脱险的根本原因。前面我们说了,项羽只是因为刘邦先入关中,加之刘邦在函谷关设兵这才发怒的,因此项羽对刘邦的怒意是大于杀意的。

在刘邦解释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之后,并主动前往项羽军营请罪之后,项羽的怒气也减弱了,就更谈不上杀心了。正是由于项羽从来没有动过杀心,因此即使范增看出了刘邦的志向不小,一心想要处死刘邦,项羽最终还是放了刘邦一条生路。否则即使刘邦逃过了鸿门宴,又如何逃过项羽的四十万大军的追杀,而项羽之后又怎么会封其为汉王。


香茗史馆


刘邦明知宴无好宴,还得赴鸿门宴,主要是由张良起,由张良收。刘邦能全身而退,这里有四个关键人物,项羽方面的项伯,刘邦方面的张良,樊哙和刘邦自己。

最关键就是玩“无间道”的项伯,起先是刘邦方面的曹无伤出卖刘邦,对项羽说刘邦要当“关中王”,项羽一生气就要对刘邦动手。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是张良好基友,就告诉了他。张良替刘邦分析了双方实力,刘邦肯定是打不过的,只能劝刘邦去鸿门宴解释清楚。

所以,项伯是最关键的人物,不但让张良,刘邦有准备,还在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时掩护刘邦。随后,樊哙闯入,须发竖起,一副死给你看的样子,也破坏了项羽的计划和增加了杀刘邦的难度。当刘邦“尿遁”而出,就马上交待张良,计算刘邦等人差不多回到军营的时间,再去宴会收尾,这体现刘邦的“老江湖”懂得留后手的智慧。到了差不多时,张良进入献礼物,对项羽解释了刘邦的行为,范增气得吹胡子瞪眼的,也没办法了。刘邦一回去了就杀了“二五仔”曹无伤。

所以,一场刀光剑影,随时掉脑袋的宴会,就让项伯,张良,樊哙和刘邦自己处理得消弭于无形中。

(鸿门宴)


大飞熊骑士


食色,性也。在饭桌上谈事,人们在咀嚼食物产生的满足感中,会更容易放松戒备。所以我们常说:吃人嘴短。历史上有名的饭局有不少,鸿门宴却是最为出名的,不止因为这场酒宴改变了历史进程,更因为太史公的生花妙笔将这个饭局铺垫描摹的生动异常。今人再看,虽说2000多年过去了,却也一样宛如昨日。

鸿门宴都说项羽本意是要杀刘邦,其实未必,项羽杀刘邦缺少足够的利益动机。

(鸿门宴)

其一,项羽实力不足。

项羽此时只是楚国的上将军,诸侯联军的军事领导人。各反秦的诸侯,在政治地位上都高于项羽。项羽军破釜沉舟后只有5万人,即使西进途中有生力军加入,也不会超过10万。40万人马中,有大多半是诸侯联军。

项羽能够命令40万大军共同讨伐刘邦,是因为巨鹿之战一战之威,临时推选项羽做了军事领导人而已。刘邦一个人独吞了秦国的财富,并且把灭秦的功劳自己大包大揽,这些人在关东一路打仗过来,损兵折将,刘邦捡了个现成。而且据可靠消息,刘邦还封了函谷关,这些诸侯联军连喝点汤的机会都不给。

刘邦此举是犯了众怒,因此,项羽在将台上登高一呼,诸侯们都愿意一起讨伐刘邦。可是刘邦做出了一番高风亮节的姿态,主动封府库,一副不敢独享胜利果实的样子,这些诸侯联军就失去了继续攻打刘邦的借口。既然不用打也能得到那些财货,为什么还要再打呢?

诸侯联军与刘邦没有深仇大恨。

这样一来,项羽就没有办法命令诸侯联军攻击刘邦军队了。以项羽军单独发动攻击,也缺少足够的理由。

其二,项羽的政治敏感要求他不能杀刘邦。

按照约定,刘邦应是新立的汉中王。对六国贵族来说,刘邦就是取代了旧时代的秦王而已,与他们并没有政治利益上的根本冲突。项羽没有封王,这是楚国的内政问题,诸侯联军没理由为项羽的王位与刘邦死磕。如果打起来,刘邦军队自然不可避免会失败,但是诸侯联军能得到的好处并没有多少,只是为项羽做了嫁衣。

同样,如果刘邦做出了共享的姿态后,仍然被项羽击杀,那么诸侯联军对项羽的态度就不是反秦领袖,而是逞一己之私的独夫民贼,项羽在政治上会失去拥护。这对项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此时项羽已有志向指点江山,他的敌人实际是旧贵族势力。这些人不会服秦始皇,怎么会服项羽呢?相反,刘邦跟项羽一样,都是新兴的诸侯,在面对旧贵族势力时,还会因为这样的共同点有惺惺相惜,可为政治盟友而非政敌。历史上,项羽分封后,这些旧贵族立刻就开始了反叛,项羽往来冲杀,直到失败,还不能完全击败这些旧贵族。所以,在政治态度上,项羽也不具备杀刘邦的动机。

那么,为什么会有鸿门宴呢?

这是因为范增说刘邦“其志不小”,有王气,会对项羽想要达成的霸业产生威胁,这等于触动了项羽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项羽才会迁怒于刘邦拒关,要杀死刘邦。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然而,这种愤怒只是由于刘邦的不识时务,当刘邦表现出人畜无害的样子后,范增说服项羽要杀刘邦的理由不攻自破,项羽就收敛起了怒意。怒而杀人,项羽怒气已消,杀人之心顿去。

刘邦跪地磕头,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羽倒先不好意思,辩解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可能是在借故推脱责任,也可能是想告诉刘邦,我与你同为新兴诸侯,可为同盟;是你的人反水了,告发了你。

项羽当时只有26岁,难以镇服诸侯,正因为他恐怕诸侯叛变,所以不得不有所顾忌诸侯的反应。刘邦孤身犯险,亲至项羽军中谢罪,给足了项羽面子。如果项羽故意寻故杀掉,规则被破坏,这些诸侯可能立刻就组成反项羽联盟了。

项羽做到了在所有诸侯心目中的霸主位置,于此项羽心愿已足,从各种情势来看,项羽在公元前206年,都不具备杀刘邦的动机。项羽、刘邦的对决,要在刘邦还定三秦,组织联军发起彭城之战后才真正开始。

(项羽的儿女情长坏了一世基业)

其三,项羽内部不一心。

项羽虽然杀人之心已消,但难免狐疑,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也默许了范增安排的舞剑刺杀环节。

可是刘邦早已做通了项伯的工作,还成了儿女亲家。项伯是叔叔辈,项庄难免有顾忌。此刻又有张良叫来樊哙,密语之后,樊哙闯宴,接下来就是樊哙义正严辞的把项羽要杀刘邦,就会失去政治威望的事说了出来,正中项羽心事。

后刘邦不辞而别,让张良代为致谢送礼。项羽并没有生气,收下了礼物,放在了座位上。这说明项羽此刻并非想杀刘邦,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因此此时,项羽已经收服了刘邦,得到了天下权柄,经过巨鹿一战,项羽收到巨大红利,成为了反秦起义中的最大受益者。于此,心愿已足。

这才让范增大为光火,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项羽自始至终,虽然位居鸿门宴主位,却好似神游天外,旁观一般,不置可否,这才让范增当着张良的面发火。

(张良与范增:帝王师的较量)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

项羽、刘邦,还有那些六国旧贵族都不傻,他们都有智囊团,他们的选择也不会是性格使然,而是政治斗争的必然。只是随着战局和形势的发展,这些身在局中的人早已身不由己。盟友转变为敌人,敌人转化为盟友。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与前线军事的胜败息息相关。

彭城之战后,项羽很清醒地意识到刘邦团队的威胁,因此对刘邦执行了斩首战术。然而天佑刘邦,好几次都被刘邦躲过去了,甚至还有一个愿意顶替刘邦去死的纪信。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可能这世上,真的有“天命”这样的事吧。


而知而行


公元前206年的鸿门宴可以说是秦汉交替之际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其有过详细的描述,刘邦的忍辱负重、项伯的通风报信、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勇猛护主等等,但这些都不是刘邦从项羽手中活下来的关键。“鸿门宴”表面上看是项羽和刘邦间的明争暗斗,实际上是项羽和其他所有反秦义军领袖的博弈,牵扯的是秦朝覆灭后新秩序的建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掀起的“大泽乡起义”吹响了反秦的号角,早已不满秦朝统治的六国残余势力纷纷响应,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复国,天下再次回到战国时代。因为陈胜是第一个起义的人,因此所有反秦势力尊奉他为领袖,但是对于陈胜大都是不心服的,在秦朝大将章邯率领的秦军打击下,陈胜势力仅存在了6个月就在孤立无援中灭亡。此后章邯率领下的秦朝大军连战连捷,杀项梁、围赵国,各路反秦势力畏惧秦军威势不敢出战,这就引出了项羽成名的“巨鹿之战”。

赵国被秦军围困的时候,楚国也派出了援军,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但是宋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直按兵不动。公元前208年十一月,项羽杀宋义夺军权,率5万大军渡过黄河,九战九捷大破秦军,打退章邯、活捉王离、杀死秦将苏角、秦将涉间自焚,项羽率领的军队勇猛无比,威震各路诸侯。诸侯军将领拜见项羽推举他为反秦联军统帅,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巨鹿之战”后项羽率联军40万西进攻打关中,但是在此之前刘邦趁着项羽和秦军主力决战的时候趁虚而入,已经攻占了秦朝国都咸阳,按照楚怀王的许诺“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和刘邦的矛盾因此而生,这才有了后来的“鸿门宴”。秦朝覆灭后,反秦联军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就开始一心争权夺利了,项羽想利用联军领袖的身份划分天下,其他各路诸侯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而刘邦的生死就是对于项羽的考验。

刘邦在当时是很特殊的,一方面刘邦和项羽都是楚怀王的部下,两人表面上看都是楚国阵营;另一方面因为“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的身份也是“王”,和其他诸侯身份相同。因此项羽要是杀了刘邦,就证明项羽容不下其他诸侯,大家就赶紧合力先除了项羽再说其他吧。

“鸿门宴”的时候表面上看项羽有四十万军队,刘邦有十万军队,但是项羽手中的军队是诸侯联军,刘邦的军队都是自己人;同时项羽的根基在远离关中的江东地区,他的后路和粮草供应掌握在韩赵魏三国手中;复国的齐国地盘广大富庶、实力强大,在项梁活着的时候就和楚国作对,项羽掌权后更是屡屡冒犯;甚至于楚国内部项羽也是有敌人的,宋义在楚国不是个简单人物,对于项羽不请示楚王就将他杀了,有很多人不满。在当时表面上项羽威凌天下,实际上根基不稳,一旦各路诸侯都反对他,项羽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鸿门宴”给我的感觉更像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默契,刘邦给足项羽面子,给项羽个台阶下;而项羽放过刘邦以显示自己的胸怀,好让天下诸侯信服自己。“鸿门宴”后项羽稳固了自己联军领袖的地位,一方面架空楚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消灭楚国内部的反对派;另一方面以霸主的身份分封诸侯,制定天下秩序。

“鸿门宴”中可以说刘邦和项羽都是成功的,刘邦成功的避过了直面项羽大军的危局,得以躲入巴蜀﹑汉中休养生息,以待天下巨变;而项羽成功的树立了威信,使自己从一个楚国将领成为王,还占据了梁、楚地九郡的广大地盘。至于楚汉之争中项羽的败亡不能怪到“鸿门宴”上,只能说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项羽处事不公、缺乏让人信服的标准,完全是按照其个人意志分割天下,以至于引起英布、彭越、田荣、陈馀等军队众多的枭雄的不满,使项羽建立的新秩序迅速崩溃,项羽陷入四方征战中最终被拖垮。


当狗容易做人难


当时项羽有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有兵十万,号称二十万。硬拼刘邦根本不是对手。项伯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起了关键作用,他知项羽要在鸿门设宴杀刘邦信息。夜骑马至刘邦处寻张良,张良与项伯有救命之恩,项伯想要张良逃出一动。而后张良告知刘邦,刘邦答应把嫁与项伯。又说驻军沛上,秋毫无犯为己解脱。是小人言之。项伯答应让项王不杀刘邦。项伯让他当面与项羽说。第二天刘邦去鸿门。

刘邦当面向项羽说此事,项羽经过项伯之言,己原谅刘邦,是刘邦左司马曹无伤之言。留之饮宴,范曾以约定好的信号要项王杀刘邦,举三次玉佩示意项王,项羽示而不见。范曾出要项庄进来舞剑击杀。项伯起身挡剑。张良出去请樊哙,樊哙进来提剑凶相毕露的模样,一番说辞项羽赐樊哙在座吃肉吃酒。刘邦借如厕出去与几人趁机跑了,告诉张良大约到沛上再进去,奉白壁与玉斗与项王和范曾。范曾知刘邦走,砸玉斗说天下刘邦得了,不足项羽共事。

首先曹无伤之言使项羽知刘邦要关中称王信息,范曾设计要项羽杀刘邦。项伯最关键透露信息,张良,樊哙也都起了作用,阻当项庄舞剑杀人发生,又助刘邦逃跑脱逃了范曾不杀刘邦不放人之计。


圃香


其实起了关键作用的是项羽自己,项羽并不认为刘邦是威胁,当时的刘邦实力远在项羽之下,之所以要杀他是刘邦先项羽入咸阳,在义帝的约定中先入关中者为王。也就是说项羽气的是刘邦摘了他的胜利果实。 刘邦曾经向项羽的叔叔项梁,借过五千人马。后来依附于项梁的旗帜下,也就是说,在闹掰以前,刘邦和项羽是一个军事阵营的战友。后来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就成了,刘邦和项羽的直属上级。把刘邦封为了武安侯,项羽分成了长安侯。这样就成了平级。

楚怀王,后来把项羽支到赵地去救援,而让刘邦西进取关中。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为王。这其实是提拔打压的套路。

项羽在赵地杀了宋义,收了兵权,又打赢了秦军,招降了章邯,因为巨鹿之战,其他诸侯也归附了项羽。同时,十月份,刘邦也先于其他诸侯进入了咸阳。

十一月中旬,项羽率诸侯西进,入关的时候发现,关门是关闭着的,因为刘邦听了别人的意见,项羽来了就没他的关中王的份了,于是派兵把住了函谷关,不让项羽的军队进入。

项羽听说刘邦已经平定关中,大怒。派黥(qing)布等攻破了函谷关。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要攻打刘邦,便对项羽说:‘’沛公欲在关中称王,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数占有。‘’当时项羽的兵力号称百万,实则四十万,而刘邦的兵力,号称二十万,实则十万。范增当时劝项羽出兵击败刘邦,决定在第二天天亮发起攻击。

项伯和张良有交情,就在晚上跑到刘邦那里去通知张良让他跑。后来张良就把这事告诉了刘邦,也就是说在这以前,刘邦是不知道快死到临头的。刘邦通过张良与项伯相见,第一次见面刘邦就和项伯结亲家,请项伯为自己说情,称自己不敢背叛项羽,之所以关闭关门是防备盗匪。这样项羽也就放弃了攻打刘邦。

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等二百人到项羽的营地鸿门去谢罪。见到项羽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而没想到自己会先入关破秦,得以在这里和将军复面。今有小人挑唆,令将军与臣有了隔阂。‘’这里刘邦自己的姿态放到比项羽低,又称和项羽戮力攻秦,拉进了自己和项羽的关系。然后把责任推给了第三方。

项羽说:‘’这都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之言,不然,我也不会这样做。‘’项羽是相当的没脑子,人家给他当卧底,就这么被卖了。

项羽当天留刘邦酒宴,范增多次向项羽传递眼神,举玉玦要项羽下决断除掉刘邦,项羽沉默不应。于是范增起身,出营帐找项庄,让项庄以祝寿的名义表演舞剑,借机击杀刘邦。不然,将来都要成为他的阶下俘虏。

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也站起来舞剑,用自己身体挡着刘邦。这时候,张良走出来找到樊哙,樊哙带着盾牌和剑就冲进去了,瞪着眼睛看着项羽。项羽半跪挺身按剑问樊哙是什么人。原本全场焦点都盯着刘邦,结果,樊哙冲进来,成了焦点。项羽又是请樊哙喝酒又是请樊哙吃猪肩肉。樊哙后来发表了一通演说,说杀刘邦这样的有功劳的人是步亡秦的后路。项羽也没回应,就让他坐下。其实樊哙说与不说对项羽没什么影响力,人微言轻。之所以没杀刘邦就在于他没有杀刘邦的意向。铁了心要杀,借着樊哙冲营的借口,早把他们剁成肉酱了。项羽没有意识到刘邦是个威胁。

最后刘邦借着上厕所理由,也就跑掉了。


1成亮1


第一,项伯,是项羽的宗亲,也是张良的好朋友。他得知范增和项羽设鸿门宴要杀刘邦,担心张良受害,连夜赴汉营,告之张良,要其避祸。张良引其见刘邦,说明无与项王对抗之意,三人共同商定赴宴之事。在鸿门宴上,当项羽的军师范增派项庄舞剑以欲刺杀刘邦时,又是项伯挺身而出,护住刘邦,使刘邦免于受害。可以说,刘邦能逃过鸿门宴杀身之劫,项伯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第二,张良,是刘邦手下的谋士。没有张良,项伯不会来汉营告密。果断赴宴以释项羽之疑,是张良之谋。后又果断要刘邦回营。张良之作用,显而易见。

第三,樊哙,是刘邦手下大将,中间突入宴席,又喝酒又吃肉,打乱了范增谋害刘邦的阴谋,转移了项羽的注意力,功不可没。

第四。刘邦能伸能屈,及时委婉地向项羽解释入关的情由并表示请罪,很快消释了项羽的愤怒和疑惑,和缓了形势,为后面的形势转化创造了条件。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