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派陈平去斩吕后妹夫樊哙还要亲自验头,陈平如何化解此难题?

SFNBN


刘邦在临终之时确实曾经下令要陈平处死樊哙,但是并没有说过要亲自验头……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记载了刘邦决定杀樊哙的原因——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的发小(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个胡同里出生)燕王卢绾造反,刘邦当时已经重病在身了,便让他的连襟樊哙率兵征讨。正在樊哙出征之时,便有看不惯吕党的人给刘邦告状,这个人应该是非常痛恨吕党的,他告状的时候用了一个绝招——他说樊哙等人天天盼望着陛下赶紧驾崩,然后他们就可以除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母子了。

戚夫人母子的安全是刘邦弥留之际唯一的牵挂,他赶紧问陈平应该怎么办才好,陈平此时献计让刘邦派周勃火速追赶正在出征途中的樊哙,收了他的兵权。所以,刘邦才下令:“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而陈平在接受诏令之后,再次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也知道当今皇帝行将就木了,将来掌权的一定是吕后一派,所以他与周勃商量说:“樊哙可是皇帝的发小,在开国过程中又立下了不世之功。更重要的是,樊哙乃是吕后的妹夫啊!现在陛下因为一时之怒而要杀他,万一将来后悔了怎么办?所以咱不如先把樊哙绑了,押送回京城,让陛下自己处置,到时候樊哙是死是活就没咱的关系了。”

陈平押送樊哙还未到长安之时,便听说了皇帝驾崩的消息,此时他的灾难还是到来了——虽然没有杀樊哙,但是吕嬃早就记恨上他了,于是陈平赶紧在吕雉面前装可怜,同时又强烈请求在宫中守卫以不离开吕后左右(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如此一来,吕嬃才没有机会让姐姐除掉陈平,而樊哙到了长安之后便被恢复了爵位,陈平与樊哙的恩怨也变了解了。


国史通论


樊哙有多重身份。第一,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属于功臣集团这个派系;第二,他是刘邦的发小,而且还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命,是刘邦的绝对心腹;第三,他的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他也属于吕氏外戚一系。

一直以来,樊哙都对刘邦忠心耿耿,没有留下任何历史污点。那么,刘邦为何要杀他呢?

按照历史记载,是因为有人诬陷他怀有不臣之心。

这当然只是个借口。自古以来,皇帝要杀谁,给他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刘邦杀樊哙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樊哙的第三重身份——吕后的妹夫。

当时,刘邦已经重病,来日无多。他知道,在他死后,吕后及其吕氏家族肯定会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能与这股力量抗衡的,只有掌握兵权的功臣集团。

而作为吕后的妹夫,樊哙自然不会对抗吕氏家族。那么,拥有兵权的樊哙,就会打破平衡,成为功臣集团对抗吕后的障碍。

皇帝要想坐得稳,通常都会在派系之间搞平衡。一旦失衡严重,皇帝就会受到威胁。为了儿子的江山坐得稳,刘邦自然要杀掉樊哙。

刘邦派了两人去执行这个任务。一个是谋士陈平,另一个是功臣周勃。

一路上,这二位都在犯难。周勃想的是,樊哙是从小一起玩的铁哥们,杀他,于心不忍呐;不杀他,又是抗命。陈平想的却是,杀了他,就算把吕后彻底得罪了,吕后这个女人,得罪不起啊。

最终陈平想了一个办法:先不杀樊哙,而是把他押回去。如果刘邦仍然坚持要杀他,那就杀他好了,与陈平的关系不大。吕后也不会把这笔帐算在陈平头上。

结果,没等押回去,刘邦就驾崩了。吕后当权,樊哙自然就不用掉脑袋了。

吕后因此欠了陈平一份人情。


趣谈秘史


让我们先来看看刘邦跟樊哙是什么关系,而刘邦又为什么要杀他。

吕公有两个宝贝女儿,吕雉嫁给刘邦,吕须嫁给樊哙。就这点来看,就知道刘邦跟樊哙是个什么关系了。

在刘邦的一生当中,但凡有事,樊哙都能挺身而出。比如刘邦进咸阳城懒着不出时,樊哙就劝他不要沉溺其中;在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是樊哙及时出手,并保护刘邦从小道逃跑。后来,英布造反时,刘邦已身患重病,不想见人,周勃及灌婴等人都不敢随便入宫,唯有樊哙,直接推门而进,劝刘邦有事要跟大臣商量,不要整天躺在宫中跟宦官来往,难道赵高的教训还不够么。

就冲着这些事,刘邦值得感激樊哙 。但是,兄弟也有翻脸的时候,有一件事让刘邦翻脸不认人,派陈平要斩樊哙而后快。

到底是什么事呢?

还是戚夫人及赵王刘如意的事。

众所周知,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想废吕雉所生之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这件事受到满朝大臣反对,但刘邦还是有些不甘。

当时,事情正闹得不可开交时,不知是谁,也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谣言,说樊哙已经放出风声来了,一旦陛下驾崩,就将戚夫人及刘如意等一帮人通通杀掉。

要知道,刘邦就是因为担心戚夫人势力太薄,怕他死后被吕雉势力欺负,所以才执意要废太子刘盈。而包括张良在内,竟然都反对废太子已经让他窝火了,而樊哙又触到他的痛处,难怪他要翻脸,杀樊哙而后快。

当时,樊哙正率兵攻打背叛造反的燕王卢绾。刘邦召陈平来问,这事怎么办?陈平是谋略大师,当即就给他想了一个计策,让刘邦下诏给周勃代替樊哙率兵,然后他再跟周勃拿着诏书前往燕国办这个事。

刘邦就依了陈平的计,派陈平跟周勃前往燕国去了,并且交待,到了将军,立斩樊哙!

然而,人还没到燕国,陈平就跟周勃商量说道:“樊哙是帝后的亲家,功劳又多,且又是吕须之夫,亲且贵,陛下一时脑热叫斩樊哙,万一他后悔了怎么办?我们不如将樊哙绑住,送往京城,让陛下自己处理得了。”

周勃认为陈平说得有理,就依了陈平之计。

陈平为什么要出此一计呢?他当时肯定看出,一是樊哙亲且贵,又是功臣,杀不得,二是他料刘邦活不了多久了,刘邦一死,他这么一整,就成了吕雉的敌人,不能当这个冤大头。

果然不出所料,陈平押樊哙回到半路时,就听到了刘邦驾崩的消息。同时,吕雉还下诏,命令陈平及灌婴等人率兵屯守荥阳。

陈平受诏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冲到长安城,跑进宫里,到吕雉面前哭诉请罪,说他怎么用心良苦,将樊哙押回来,而不是当场就斩了。

吕雉听得无不为之动容,就说,你辛苦了,赶快回去休息吧。

陈平当然不能就此回去。 他过了吕雉这关了,天知道吕须又要使什么招对付他。他当即向吕雉请求留守宫中。吕雉见他靠谱,就拜他为郎中令在宫中教导新皇帝刘盈。

果然不出陈平所料,吕须对陈平出计擒拿樊哙耿耿于怀,于是整天到吕雉那里告状,但是吕雉没有听吕须的。

不久,樊哙回到长安,官复原职。而陈平也相安无事,还被拜为左丞相。

一场政治危机,就此安然化解!


月望看历史


刘邦晚年去平叛英布的时候受了箭伤,回来后还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快要奄奄一息的刘邦,得到了樊哙想谋杀刘邦的爱子刘如意的消息。

此刻的樊哙正在燕地平叛卢绾的战乱呢。有小人诬告樊哙,说樊哙把卢绾给平了之后,就会率领大军杀到都城,联合吕后灭掉刘如意。

刘邦爱子心切,也没调查消息是否属实,就把重臣周勃和陈平叫了过来。

并且嘱咐他们二人到了燕地,立斩樊哙。

陈平和樊哙领旨前去了。

在路上行走时,陈平就在为自己的前途开始考虑了。若是他稍有疏忽,考虑不周的话,随时都会有被灭族的可能。

陈平把当下危机的情况告诉了周勃,这个樊哙杀或者不杀,对他们两个都没有好处。

先说杀了樊哙的话,刘邦万一死了,上台的是吕后,吕后是樊哙媳妇吕媭的姐姐。他们杀了樊哙,吕媭肯定会让姐姐吕后灭他们两人家的族的。

所以,樊哙肯定不能杀。

若是不杀樊哙,同样让刘邦知道了,他们还是难逃一死,因为这就叫抗旨不尊。

陈平把这件事给周勃分析了一下,周勃一听,这确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呀。

周勃问陈平,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周勃告诉他,樊哙是肯定不能杀的。我们唯有放慢速度行走,说不定走的慢了到可以救我们一命。

看刘邦的情形,他应该活不了多久了,只要刘邦一死,我们又没有杀樊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救。

老谋深算的陈平开始违抗刘邦的圣旨,慢慢的云游起来。

没办法陈平只能赌了,能不能救自己只能看刘邦活多久了。

陈平到达燕地后,先是设计把樊哙给绑了起来。

因为樊哙没有谋反之意,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他们要绑樊哙,樊哙就任由他们去绑了。

这时候陈平还没有等到刘邦死去的消息。他选择了继续想拖延时间,把樊哙放到车上,押到都城等待刘邦发落。

刘邦给他的命令是到了军中立斩樊哙,但是,以陈平多年的江湖经验来看,樊哙是杀不得的,樊哙是刘邦的连襟,樊哙还会刘邦的救命恩人。

至少在鸿门宴上樊哙是救过刘邦的,这就是樊哙不能杀的原因。

陈平和周勃带着被关押在囚车里的樊哙向都城进发了。

就在他们返回的路上,陈平得到了汉惠帝的诏书,注意是汉惠帝的诏书。说刘邦驾崩了,让陈平赶紧赶到函谷关上任,做好防守工作。

因为新旧政权交替的时候,最容易发生政变。

陈平一听这个消息,他就安排周勃押送樊哙到都城,自己骑了快马到长安见吕后去了,他知道自己若是不去见吕后,肯定会被灭族的。

陈平来到都城,先是祭奠了刘邦,把死去的刘邦哭了一顿。陈平哭的很凄惨,连吕后都被感动了。

要知道刘邦一死,最高兴的是吕后。因为他终于可以掌权了。刘邦活着的时候,也不待见她,对于她还说,刘邦还是死了的好。

陈平祭拜好刘邦,然后他又把刘邦如何让他杀樊哙,他没杀的经过说了一遍。

吕后一听,原来樊哙没被你们杀呀,没杀就好。这样我也能像妹妹交差了。

果然如陈平所料,吕媭向吕后告他们的黑状了。

直到陈平来解释,才知道是虚惊一场

吕后还是想把陈平打发走。但是,陈平深知自己肯定是不能离开都城,离开权利中心的,因为一旦离开这里,只要有人向吕后进谗言,他陈平必死无疑。

说白了陈平还是对吕媭不放心,虽然他没杀樊哙,但是樊哙还是被他们给抓了起来。

万一刘邦多活一些时日,陈平把樊哙给押回来了。樊哙不可能不被杀。

为了保命反正是无论吕后怎么说,陈平都是铁了心的不离开。最后陈平感动了吕后,吕后就答应让他留了下来。

陈平的命就是这样把命保下来的。

因为陈平的命保下来了,所以刘邦想杀樊哙的想法也没实现。

这就是刘邦在临死前为何要杀樊哙的原因。


史学达人


陈平的政治智慧相当高,不在汉初三杰之下。汉初三杰中韩信死于非命,张良避祸遁世,萧何小心翼翼也受到牢狱之灾。而陈平却玩转官场,在各大势力之间安然无恙。可以说是汉初最能混的人了。但最终不能与汉初三杰齐名,因为他自己也曾经说过,自己经常用道家禁忌的阴谋诡计,最终损害了自己的阴德。

关于刘邦让陈平杀樊哙一事,起因是汉高祖是征英布归来,卢绾又反叛。高祖命樊哙带兵讨伐,但有人说樊哙看高祖病了正盼望高祖死掉。这时候陈平就对刘邦出计策,让周勃先替代樊哙领兵,陈平本人再以使者身份拿下樊哙。但刘邦让陈平直接杀死樊哙。出征路上陈平就和周勃商量,樊哙是什么人?高祖起兵前的老朋友,还是吕后的妹夫。如果高祖后悔怎么办?所以还是抓回去再说,于是两人就将樊哙抓了起来。

结果在回长安的时候,汉高祖就去世了。陈平一下子就方了。因为现在掌权地方正是吕后,如果樊哙妻子吕媭说自己坏话怎么办?于是赶紧驱车想回长安尽快解释,结果在路上果然碰到使者让自己驻守在荥阳。但陈平没有理会,还是继续回到长安。在高祖灵前放声大哭,并且向吕后解释事情经过,还要求留在宫中守卫。这样一来谗言才没起作用。


林屋公子


刘邦有个毛病:耳根子软。因为这个毛病害死了戚夫人,还有一次差点害死陈平。

戚夫人的事情尽人皆知,戚夫人在刘邦面前吹枕头风,刘邦耳根子软,想要改立戚夫人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后来惹得吕后残酷的杀害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那么刘邦差点害死陈平是怎么回事呢?

跟上面提到的事情差不多,也是有人进谗言,说樊哙结党于吕氏(吕后),而且樊哙口出狂言:等到刘邦驾崩后,要率领军队杀了赵王如意和戚夫人他们全族。

人有恶樊哙,云:“党于吕氏,即一日上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

刘邦耳根子软,根本不调查就相信了这个说法。于是大怒,召来陈平商量对策。陈平给刘邦支招:我带着绛侯周勃,驱车到樊哙营中,直接让周勃取代樊哙掌军,夺了他的军权。

刘邦同意了,但是加了一条,见到樊哙后立马砍掉樊哙的头拿来见我。

帝大怒,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这就使陈平很为难了,为什么呢?樊哙是吕雉的妹夫,因此吕雉处处袒护樊哙,也视樊哙为自己的靠山。樊哙也是刘邦的发小,关系很好。这次刘邦发怒完全是事发突然,如果自己贸然让人砍下樊哙的头,刘邦反悔了该怎么办?到时候可是既得罪了吕后又得罪了刘邦。陈平思虑再三,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什么办法呢?

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字“推”,推责任。陈平决定执行刘邦的命令,先逮捕樊哙,然后送回长安,让刘邦自己决定是否处斩。

后来,在陈平压着樊哙回去的路上,刘邦驾崩。陈平一听就害怕了,刘邦一死,没有人再继续处理这件事情了,而自己还担着逮捕樊哙的恶名呢?铁定是得罪吕后了。于是陈平赶紧扔下樊哙,快马加鞭赶往长安,去干什么呢?面见太后。

刘邦死后,能暂时压制住吕雉的只有太后,因此能救陈平的只有太后。在陈平快要走到长安时接到诏书,让陈平和灌婴领兵屯荥阳。陈平接诏,但没有去荥阳,而是继续赶往长安去找太后。

陈平见到太后,哭的鼻子一把泪一把的,向太后哭诉了自己的委屈。说事情都是刘邦定下的,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况且樊哙好好的,也没有被砍头。请求太后救他一命。

于是太后封陈平为郎中令,让他去教汉惠帝刘盈(吕后的儿子)读书。后来,吕后果然拿樊哙的事情在太后面前诋毁陈平,太后袒护陈平,吕雉没有再为难陈平,陈平算是捡了一条命。

陈平总是在关键时候思路清晰,既保全自己,又有所建树。因此陈平历经数次宫廷政变而不倒。在张良归隐后,陈平充当了朝中最重要的谋士角色,为汉朝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刘邦耳根子软,在自己病重时听信谗言说樊哙党附吕氏,等自己死了以后要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全族,因此大怒,派陈平和周勃前去斩杀樊哙。陈平在关键时刻思路清晰,没有彻底执行刘邦的旨意,既保全了樊哙的性命,又不得罪刘邦和吕雉。在刘邦突然驾崩后,又聪明的找到太后来保护自己,可谓是聪明绝顶的举动,连吕后都奈何不了他。


每日趣评


陈平对得起那个“平”字,什么事情都摆得平。

年轻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是。乡里分肉,请他出面主持,每一块都分得均匀,没有人不满意。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能够把几十碗水端得平,叫做水平。

楚汉战争时期,陈平离开项羽去投奔刘邦。他孤身一人,渡过黄河的时候,觉察到划船的两个艄公有可能是匪徒。这种情况下,就算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法施展,还不如会点三脚猫功夫好使。偏偏陈平手无缚鸡之力,眼看船摇到黄河中央,他心生一计,将上衣脱下来,光着膀子帮助艄公划船。两个艄公一看,知道他身上没有钱,也就打消了谋财害命的念头。这叫危机管理。最好的危机管理,是正确预判形势,发现苗头,妥善处理,将危机消化于无形。

投奔刘邦之初,有很多人说陈平的坏话,说他品行不端(和嫂嫂有不正常关系),三心二意(先是魏王门下,后来依附项羽,现在又投靠刘邦),贪婪受贿(谁给他送钱,他就为谁说话)。刘邦听了,难免有想法,于是召陈平过来质问。当然,刘邦没有问男女关系的问题,因为他一点也不在意,只是问道:“你原来是魏王的人,后来给项羽做事,现在又来我这里,怎么能够不让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很干脆地回答:“同样一件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有不同的作用。魏王和项羽不能重用我,您能重用我,我为什么不投奔您呢?至于受人钱财嘛,您也知道,我可是光着身子到这里来的,一文钱都没有带。不收点钱,怎么过日子嘛?这些钱也还没有动用,您如果不信任我,我马上退出来,请让我回家种田就是了。”寥寥数语,说得刘邦立马改变了态度,不但没有开除陈平,反而升他做了护军中尉,也就是军中的纪委书记。在这件事上,陈平充分拿准了刘邦的性格特点:不拘小节,只要你不对他撒谎,不推诿责任,一切都好说。

刘邦对陈平委以重任,陈平则给了刘邦最大的回报。楚汉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是陈平巧施反间计,让项羽的智囊范增离开项羽。荥阳之围的时候,是陈平献计,让刘邦逃出楚军的重围。韩信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大怒,也是陈平及时拉袖子暗示,刘邦大悟之下,干脆封韩信做了一个真齐王,保持了队伍的稳定。后来刘邦诛杀韩信,又是陈平献计,不费一兵一卒,便将韩信制服。刘邦讨伐匈奴,在白登被围,还是陈平想办法解围,救了刘邦一命。从某种意义上讲,陈平就是刘邦身边的“点子大王”,专门为刘邦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样一个人,在刘邦要他斩杀樊哙的时候,肯定不会简单地遵照执行,而是进行了一通分析:

第一,刘邦病得不轻,已经快死了。这是处理这个难题必须搞清楚的大前提。

第二,刘邦杀樊哙,是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有人告发,说樊哙和吕后勾结,只等刘邦一死,便要杀死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如意。

第三,刘邦死后,即位的是太子刘盈,他是吕后所生。到时候,吕后就太后。以吕后的性格,只要权力在手,便敢无所不为。顺者昌逆者亡,绝不含糊。

第四,吕后最恨的人,便是戚夫人母子。樊哙和她勾结,将对戚夫人母子不利,十有八九是真的。

基于以上分析,陈平认为,樊哙是不能杀的。如果杀了樊哙,势必得罪吕后。以后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但是,如果不执行刘邦的命令,那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很有可能,马上就会人头不保。

怎么办?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陈平的解决办法,是以时间换空间。他和周勃来到樊哙的军营,将樊哙骗出来逮捕,装入囚车,秘密送住长安。

果然,还在半路,就听到了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马上下令将囚车停下,自己轻装前进,连夜返回长安。他也没有直接向吕后请功,而是跑到刘邦的灵前大哭,说:“您让我杀樊哙,我不敢,只好将他带回来了,我对不起您啊!”这样一表演,吕后便心知肚明了。她正担心樊哙的安危,得到这个信息,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不禁对陈平心生好感,马上出来安慰陈平,而且封他做了郎中令。

这已经是题外话了。吕后死后,又是陈平出来,想办法解除了吕家的兵权,为刘氏重掌江山,拿下了关键的一分。他这一辈子,或许谈不上有多忠心,但是他解决的难题,足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平静。所以说,他对得起这个“平”字。


龙镇


刘邦快要死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报告。

报告称,将军樊哙已和吕后达成一致意见,等刘邦一咽气,就举兵灭了赵王刘如意。

刘如意是谁啊?刘如意是刘邦当上汉王后生的第一个儿子,刘如意的生母是刘邦最为宠幸的戚夫人。

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刘如意是刘邦当上汉王后生的第一个儿子呢?这里边涉及到人性中的一个阴暗面。

刘邦当上汉王后,有了自己的后宫,全面拷贝秦制的刘邦,终于可以在没有基因检测的年代保证自己不会喜当爹了——我说这意思,并不是怀疑曹氏生的刘肥和吕雉生的刘盈不是刘邦的亲儿子,而是说,刘肥和刘盈有可能不是刘邦的亲儿子。

为什么我要强调刘如意的生母是刘邦最宠幸的姬妾呢?英国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Love me, love my dog。

这句英语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来看,应该是,如果你爱我,就要爱我家的狗。其实这么翻译,也是没错的,中文互联网上某个高知社区上,就有类似的问题,「我的男朋友不喜欢我的狗,我要不要跟他分手?」所以你看,爱我,就要爱我的狗,也是有道理吧?

为了不误导大家,我还是说一下正确的翻译吧,正确的翻译是中国的一句成语,叫「爱屋及乌」。

大家想一想,刘邦宠幸戚夫人,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刘邦宠幸戚夫人,自然也会爱戚夫人生的儿子。你们说说,刘邦听说樊哙要砍了自己最宠幸的戚夫人生的儿子,刘邦能不来气吗?

那么,为什么樊哙要去带兵灭了刘邦的三子刘如意呢?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历史文本来看,说樊哙要杀刘如意的事,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说,这件事从逻辑上讲,是存在的。

因为樊哙的正妻姓吕名媭,听我说到他媳妇姓什么,大家心里多少也有点想法了,他媳妇和刘邦的媳妇一个姓,可不止是一个姓,她俩还是亲姐妹,刘邦的媳妇吕雉是樊哙媳妇吕媭的亲姐姐。

咱们刚刚提到的刘如意,差点取代吕雉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吕雉对刘如意的恐惧,可想而知。就冲这份恐惧,吕雉也不能让刘如意消停了。

而樊哙,作为吕雉的妹夫,当时正带兵剿叛变的燕王卢绾。

所以你看,樊哙有动机,有能力。这就是我刚刚说的逻辑上说得通。

这种情况下,刘邦自己的时间又不多了,当然想在自己死前解决掉樊哙,所以,刘邦就派陈平去解决樊哙,派周勃去搞定刘邦的军队。

陈平接到命令,心理就谋划开了,刘邦和樊哙,既是铁哥们,又是连襟,万一他陈平真按照刘邦的旨意砍了樊哙,把樊哙的脑袋拿到刘邦面前,刘邦看到樊哙的脑袋,想起往日的情义,后悔了,怎么办啊?

陈平想一想,还是不要砍了樊哙,而是把樊哙押回来跟刘邦见面,看看刘邦最后会怎么决定吧。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遥望燕园


刘邦命陈平去斩杀樊哙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樊哙奉刘邦之命,正在前线和叛乱的燕王卢绾交战。这时有人向刘邦进谗言,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陛下一旦不在了,他们就要合谋夺取天下,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刘邦那时已经病重,自觉不久于人世,他最不放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刘氏江山改姓,二是戚夫人母子受到伤害。所以他闻言大怒,召来陈平商量对策,随即令陈平、周勃赶去军中,陈平斩樊哙之头回报,周勃就留在军中代樊哙为将。

虽然明知是个难题,但皇命难违,陈平和周勃只好出发了。路上陈平就跟周勃说,樊哙是皇上的旧交,功劳很大,又是吕后的亲妹夫,现在皇上盛怒之下要杀他,没准很快就后悔了。所以樊哙绝不能杀!两人商定:把樊哙抓起来押解回京,让皇上自己处置!

这就是陈平的第一招:拖!陈平的聪明之处就在这里,虽然有违抗君命之嫌,但也是情有可原,反正樊哙人已抓到,头就在脖子上,要砍也来得及。而如果奉旨办事的话,万一刘邦真后悔了,这砍下的头可没法再安上了,那时他俩可就把皇帝皇后都得罪了,岂不是死路一条?

于是两人依计而行,抓了樊哙,阵平押解着樊哙回京,在路上,他得到了刘邦去世的消息。我猜陈平的心情应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当初没杀樊哙,尚留有余地。忧的是自己毕竟绑了樊哙,得罪了当权的吕后。怎么办?



陈平当然有办法,他让押解樊哙的队伍不紧不慢地走,自己则快马加鞭往长安赶。

这就是第二招:抢!陈平必须抢在吕后发怒并降罪之前,当面向吕后解释清楚。解释什么呢?无非几个重点:这事是怎么回事,皇上当时多么恼怒,他陈平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多么的不得已,好在樊将军安然无恙云云……陈平边说边哭,把吕后都感动了:原来这么回事,陈大人辛苦了,快请回去休息吧!

换作旁人,多半会以为这事妥了,回家歇歇也好,可是陈平不!他的第三招是“赖”,赖在宫里不走了。他对吕后说,宫中大丧,多有不测,自己请求宿卫宫中!这要求合情合理,但其实陈平的用意,是要防止有人在吕后面前进谗言害他。吕后没多想,就让陈平留在宫里,担任负责安保工作的郎中令。不久,樊哙被押解到京,官复原职,但樊哙老婆吕嬃(即吕后妹妹)却不依不饶,但无论她说陈平多少坏话,吕后都不听,仍然认为陈平是忠于她的。



这一拖、二抢、三赖,足可见陈平的足智多谋,非常人可比,诸位以为呢?

更多好玩、好懂、好用的国学历史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三好国学堂”!

一起读国学


陈平的一生,充分证明了《春秋左传》里面的一句话:天下事毁于君子者十之八九,毁于小人者十之一二。

陈平的确是一个小人,但是一个有能力的小人。他做了很多君子做不到的事,这也是刘邦重用他的原因。

在刘邦死后,陈平还做过丞相,并且整体表现还非常好。

陈平的表现可以说明一点,一个有能力的小人远远胜过一个没有能力的君子。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镇压英布的叛乱中中箭,旧病复发,已经活不了多久了。

回到长安后,有人报告说,燕王卢绾叛乱。这时候的刘邦已经老眼昏花,利令智昏了。如果连燕王卢绾这样老实人都会叛变,那天下还有人可信吗?

不错,在这个时候,刘邦手下确实没有多少人可以相信了。在汉朝建国后,吕后就串联他们在沛县的老兄弟,逐渐掌控了当时的形势,就连刘邦对他们也无可奈何。

刘邦曾想废掉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个提议遭到了朝中重臣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最大的后台就是太子刘盈的母亲吕后,最终也只能作罢。

刘邦派出樊哙去讨伐燕王卢绾。这时,刘如意的母亲指使人对刘邦说:吕后和他的妹夫樊哙本来就是一伙的,他们迟早会犯上作乱。于是刘邦就派陈平和周勃去斩杀樊哙。

陈平明白刘邦活不了多久了,更明白吕后必然掌权。如果现在把樊哙处死了,吕后肯定会秋后算账。

在路上,陈平交代周勃:把樊哙押回京城,交由刘邦处理,周勃只负责接替樊哙的兵权。

周勃在军中,传刘邦的命令,将樊哙打入囚车,交由陈平带回长安。

陈平走到半路上就听说刘邦歇菜挂逼了,心想,一定要把这件事情给解释清楚了,把自己撇干净。

他快马加鞭,跑到宫中,当着吕后的面向刘邦哭诉:樊哙是你的亲妹夫,杀掉他,于皇帝来说是私事,也是公事。我们不敢擅做决断,所以只能将他押回来。

这些话讲得非常漂亮,直接向吕后表了忠心。对于这样的朝廷重臣,向自己宣誓投靠,证明自己的势力更强大了,吕后还是比较开心的。

为了进一步拉拢陈平,吕后亲自出面安抚他,顶封他做郎中令,辅佐新皇帝刘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