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唾沫研磨寫奏摺保胤礽,王錫爵嫡孫王掞在雍正即位後才受處罰?

提起明朝萬曆二十一年到二十二年間的內閣首輔王錫爵,大家肯定有一點印象:此時似乎是個混不吝,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他跟張居正作對,張居正死後大家落井下石,他卻說張居正做了很多好事。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雍正王朝》裡那個胤礽的老師、鬚髮皆白的王琰,其實就是王錫爵的嫡親重孫子。《清史稿》說他是“明大學士錫爵孫”,似乎把王錫爵的官職說小了,又把王掞的輩分說大了——當然,重孫也是孫,我們並不能說《清史稿》搞亂了輩分。但是作為太子胤礽的堅定支持者,王掞並沒有自殺,雍正又是如何處理他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

用唾沫研磨寫奏摺保胤礽,王錫爵嫡孫王掞在雍正即位後才受處罰?

​王錫爵在萬曆立儲之爭中左右為難,又因為密請明神宗把爭儲奏章“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鳥之音”而引起公憤,最後只好謝絕朱翊鈞的出山入閣任首輔的邀請。但是不管怎麼說,王錫爵是個正人君子,而且是“萬曆壬辰戰爭”的主要指揮者之一,是個力主抗戰的強硬派。王錫爵很有才學,他是嘉靖四十一年會試會元殿試榜眼;王錫爵的兒子王衡也很厲害,同樣考中了榜眼(原本考過第一),這位王衡的第八個孫子,就是清朝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王掞。這位王掞也步乃祖後塵,捲入了康熙朝九子奪嫡之爭。

我們細看史料就會發現王錫爵王掞祖孫二人很有意思:兩個人捲入了明清兩朝立儲風波,而王掞的結局也跟電視劇演的不一樣——他是其實被雍正隱忍多年後秋後算賬給收拾了。

按照《雍正王朝》的說法,王掞老先生對太子或者叫廢太子胤礽忠心耿耿,後來看胤礽不能成事兒,就轉而支持四阿哥胤禛,並在羞死鄭春華之後,服毒自盡。這事兒半真半假:王掞當過左贊善、右贊善、直(值)經筵,也可以算作太子和皇子的老師,但是這位王掞老先生可沒有服毒自盡,而是一直活到了雍正六年,才以八十四歲高齡離世,在離世之前,還受到了雍正皇帝的處分,兩個兒子都被雍正發往軍前效力。而事件的起因,還真跟“奪嫡之爭”有些關係。

用唾沫研磨寫奏摺保胤礽,王錫爵嫡孫王掞在雍正即位後才受處罰?

​康熙五十六年,已經年逾古稀的王掞吸取了先祖經驗教訓(以其祖錫爵在明神宗朝,以建儲事受惡名),就秘密給康熙上奏摺,請求及早確立儲君人選(密奏請建儲)。奏摺上去,如泥牛入海,當時有個官方的說法叫做“留中”,也就是康熙看了之後不置可否。本來這件事已經被壓了下來,君臣心照不宣就行了,但是緊跟著又有御史陳嘉猷等八個人一起聯名上書,要求復立胤礽為太子。這下子可熱鬧了康熙皇帝:“這肯定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於是就翻出王掞的奏摺,和陳嘉猷等人的上書一起“交部議處”。

跟王掞有矛盾的承辦官員想就此搞垮王掞,王掞也覺得自己這一關難過,就在宮門外徘徊不敢上班。可是上朝的時候,康熙發現面前少了一個人,就詢問左右:“王掞何在?”李光地回答:“他在宮門外等候處理呢(待罪宮門)!”某度說李光地卒於康熙五十五年,錯了,正確時間是康熙五十七年(五十六年,還朝,累疏乞罷,上以大學士王掞方在告,暫止之。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

康熙淡然一笑:“其實王掞密奏的話並沒有錯,但是他拉著一幫御史一起向我施壓,這就錯了,這是典型的明末黨爭做法。雖然王掞做法欠妥,但是你們擬定的處罰也太重了(汝等票擬處分太重),此事就此揭過,讓王掞進來吧,我有話跟他說!”

用唾沫研磨寫奏摺保胤礽,王錫爵嫡孫王掞在雍正即位後才受處罰?

​王掞跟康熙說了些什麼,成了歷史謎團,因為康熙沒讓往起居注上寫,或者寫了被什麼人刪掉了:“上招掞跪御榻前,語良久,秘,人不能知。”

王掞逃過一劫,轉眼就來到了康熙六十年,大臣們想搞個慶祝活動,但是康熙不想大操大辦——當時儲位虛懸,皇子們鬥成烏眼雞,他沒這個心情。王掞把握住這個機會,再次上書請康熙釋放胤礽,接下來御史陶彝等十二人跟著連名入奏,康熙一如既往地懷疑這是王掞組織的,而且動了真氣,而且翻出了王掞先祖王錫爵的舊賬。康熙的話說得很不留情面,讀者諸君也看得懂,就不翻譯了:“錫爵在明神宗時,力奏建儲,泰昌在位,未及數月,天啟庸懦,天下大亂,至愍帝而不能守。明之亡,錫爵不能辭其罪。掞以朕為神宗乎?朕初無誅大臣之意,大臣自取其死,朕亦無如何。”

康熙的話,擺明了是向王掞發出了死亡威脅,而王公大臣也不忍心看著白髮蒼蒼的王掞真受處罰,所以在大驚失色之餘,私下裡不給王掞提供筆硯,那意思是你老王先生也別急著寫答辯,等皇上消了氣再說。可是王琰薑桂之性老而彌辣:“你們不給我筆硯,我自己想辦法!”於是“就宮門階石上裂紙,以唾濡墨。”

用唾沫研磨寫奏摺保胤礽,王錫爵嫡孫王掞在雍正即位後才受處罰?

​王掞這種做法不太衛生,也不大恭敬,寫出來的話也沒服軟:“想當年一代仁君宋仁宗晚年在立儲問題上猶豫,包拯犯言直諫,我這個人比較愚昧,也想學包拯,但我真沒有讓那幫多嘴御史跟風!”康熙看了王掞的答辯,也覺得自己有點反應過度,就對王掞從輕發落(等於沒處分),但是卻把王掞的建儲密奏扔了出來(擲還)。從留中到擲還,康熙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否定了王掞的建議,這本來沒啥大不了的,但是問題就出在同時擲還的還有一份奏章:“先是,掞嘗密奏請減蘇、鬆浮糧,言至剴切,疏久留中。至是忤旨,乃與建儲奏疏一併擲還。”這就給王掞後來受雍正處分埋下了伏筆。

雍正登基,王掞享受原有待遇退休(以原官致仕)。三年之後,雍正也開始翻舊賬,並且專門給內閣大臣下了一道上諭:“王掞向人言,曾在聖祖前奏免蘇、鬆浮糧,未蒙允行。朕查閱宮中並無此奏。”其實這是一句廢話:當年康熙皇帝擲還奏疏,鬧得朝野皆知,你要能找到才怪呢!但是皇帝想找誰的茬兒,是一定能找到的,雍正抓住這件事不放,指責王掞“藉事沽名”。

用唾沫研磨寫奏摺保胤礽,王錫爵嫡孫王掞在雍正即位後才受處罰?

​實際上雍正收拾王掞只是一個幌子,他要收拾的是“年黨”:“其子奕清、奕鴻諂附年羹堯,目為奸巧,乃遣奕鴻與奕清同在軍前效力。”引用清史資料就有這個好處:不用翻譯,讀者諸君也看得懂。但是不知道讀者諸君在讀懂字面意思的同時,有沒有看出這件事中的貓膩?反正筆者是稍微看出了一點門道,並提請讀者諸君參詳:任何時候,也不要摻和皇帝的家務事,他想讓誰接班,那是他們家的事情。你幫他某一個兒子,他說你沽名邀寵,你打壓他某些兒子,他這個做爹的也生氣。還不如聽之任之,至於江山,玩兒完就玩兒完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