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獨有的嗎?

meng0130


“天人舍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天人觀。“天人一體”、“天人之分”、“天人相參”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天人關係的過程中,非常重要、非常現實的是人在天地萬物中的正確定位,明確人的責任和擔當。這種定位更重要。人應當在應對當前的天災人禍中,有大智慧、大胸懷、大氣勢,對天地萬物負責,時人類自身負責。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古老的天人觀。“天人合一”與“人與自然和諧”有著密切關係。但“天人合一”不是“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不等於“人與自然和諧”。有人將“天人合一”混同於“人與自然和諧”是不妥的,應該說是一種誤會、誤讀、誤解。

  “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它起源於人對自然萬物的探索和認知,起源於人對地球乃至宇宙的探索和認知,是這種探索、思考和認知的人文結晶、理論碩果,是一種大智慧、大眼界、大境界。

  從遙遠的歷史世界走來,置身於現實世界,將“天人合一”與“現代文明”放在一起進行觀照、透析和考量,用“天人合一”思維方式,為“現代文明”提供思想理論資源,提供參照和借鑑,是十分必要的。這就是其現代意義。特別是工業文明時代以來,由於對“天”的蔑視、對“天”的“不尊”,無視“天”為何物,更缺少對“天人”關係的關注,甚者對“天人”關係的顛倒,以至於“天”對“火”予以嚴厲的懲罰頻頻發生,當今人類正無奈、被迫地嘗其惡果,同時由於現實社會的功利傾向、實用傾向、近視傾向,這種態勢並未得到或者說根本的改變。當然,人類無法穿越時空,回到較為理想的“天人合一”世界的原點~這是悖論。畢竟,人類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不管前途有著因“違天”而形成的多少惡果,受到了怎樣的報復和懲罰,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一、“天人合一”說

  

  “天人合一”說,起源頗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了它獨特的架構和體系,在這方面,學界已有系統論述,我們不作複述。我們認為,講“天人合一”,尤其要關注組成其說的三個方面,即“天人一體”、“天人之分”、“天人相參”,這三個層面既是遞進的,又是重合的,是相輔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

  

  (一)“天人一體”

  “天人・體”是“天人合一”的基石。 浩瀚自然界,既有有生命物種存在,又有無生命物種存在。其動物物種、植物物種、礦物物種以及其他物種,難以計數。而在時空的進程中,一些物種退頹了,一些物種消亡了;一些物種進化了,一些新的物種誕生了。林林總總,來去往復,變化萬狀,令人目不暇接。

  但無論如何,都處在一體中。生在一體中,死在一體中;盛在一體中,衰在一體中;興在一體中,亡在一體中。

  這一點,古聖哲早就宣示了。孟子日:“天地萬物為一體”(《孟子・盡心上》)。程顥日:“仁者渾然與物同體”(《識仁篇》)。張載日:“性者,萬物之・源”,“萬物雖多,其實一物。”(《正蒙・誠明》)王陽明日:“大人者,以天地萬物一體者也。”(《大學問》)

  歸結到最後,人是萬物之・分子。就是:“天地是父母,萬物是兄弟。”天人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或者沒有你就沒有我,沒有我就無所謂你的關係。“天人_體”的基本理念,是對人在天地萬物中的正確定位。這是人所以能發生,所以能演化、延衍、發展的前提。

  這種一體關係,這種相互依存關係,古人有精闢之論。‘吟夫,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多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禮記・中庸》)也就是說,天沐萬物,地載萬物,具體到山水所興所生之物與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天亦沐人,地亦戴人;而山之草木禽獸、寶藏,水之水生物,均是人賴以生存的資源。所以,荀子曰:“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荀子・致士》)這是“天人一體”、“天人相依”關係的生動、真實的寫照。

  

  (二)“天人之分”

  這一觀點,明確提出的主要是荀子。荀子日:“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天論》)荀子對“天人之分”這―觀點有很高的評價,對認同明白這―觀點的人,有很高的評價。

  有人認為,“天人之分”和“天人合一”是對立的,他們對“天人之分”的解讀,與荀子“天人之分”的本來意涵是大相徑庭的。荀子並不反對“天人合一”,相反,荀子的“天人之分”開拓了“天人合一”的思維範疇,深化了其理論層次,是極高明而精當的。所以我們認為,“天人之分”是“天人合一”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天人之分”這一部分,“天人合一”說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

  “天人之分”,包括了三層含義:一是“天”和“人”各別,二是“天”和“人”不同,三是“天”和“人”分而不離。

  1.天人各別

  “分”,古人有云:“何謂‘分’?分猶職也。”(《禮記・禮運注》)

  天和人的職分、職能、功能有別,是有各自的特性、各自的職能的。

  荀子則日:“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荀子・天論》)天、地、人各有其職,各司其職,“分”才是正道,才是硬道理;不“分”,則謬矣。

  2.天人不同

  從“萬物一體”或“天人・體”中抽象出“天人之分”的概念,從而生髮天人不同,並由此出發,給人以“最為天下貴”的定義,不僅是形態的、現實的、生活的,而且是哲學高度的。“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荀子・天論》)荀子十分淺顯地說明了天人不同,天人的區別。荀子日:“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荀子運用“氣”、“生”、“知”、“義”的一般概念一所以說一般,以當今科學發現而言,草木不能說完全“無知”,有的植物是肉食植物即是一例;而禽獸不能說完全“無義”,烏鴉反哺不能說無義,亦是一例一來區別水火、草木、禽獸、人類的不同,以淺顯的生活認知,無可爭議地證明了“不同”。荀子曰:“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荀子・禮論》)

  3.天人分而不離

  雖各有別,雖各“不同”,但由於處在“萬物一體”或“天人一體”的意涵中,天人是相依相附的,是不可分離的,“天之所以為天,地之所以為地,人之所以為人,不相離者。”(《周易外傳・繫辭上》)這也是“和而不同”的原則。取一簡單具體的例子,“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無弓矢則無所見其功。”(荀子・儒效》)善騎無馬,善射無弓矢,離了一方,那是不能成其功的。   

  (三)“天人相參’

  “天人相參”是張載《正蒙-至當》裡的話,儒家對此表述多矣。“聖人參與天地”(《禮記・禮運》),“天子者,與天地參,故能德配天地,兼利萬物”(《禮記・經解》),‘上參天地”(《春秋繁露・天地陰陽》),等等。可見,“天人相參”,是儒家本能的、強烈的參與意識、人世精神的具體反映。而張載所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語錄》),則把儒家的這種行為意識和精神取向和道德追求推向極致。

  在天人關係中,儒家主張積極參與。孟子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裡指的是政治參與,而在天人關係中,窮、達是並不相干的。當然,這種參與不是盲目的,不是隨心所欲的。是人“代天而理物者,曲成而不害其直,斯盡道。”(《正蒙・至當》)這是在正確把握天人關係基礎上的,是正確把握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基礎上的,是在順應、運用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基礎上的,即“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禮記・中庸》)

  人恪守生態倫理之道,是有助於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據傳夏禹時代,“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人夏三月川澤不網罟,以成魚鱉之長。”(《逸周書・大聚》)西周時期,也有在特定時段“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的規定。(《伐崇令》)《淮南子》綜之日: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禮記・中庸》)這些戰略決策,是值得後世永遠銘記的。孑L子也提出了“釣而不綱,戈不射宿”(《論語・子路》)的主張,捕魚用釣具而不用網具,避免大量捕撈;不在鳥類夜宿時捕捉,一說不在島類懷孕時捕獲。甚至說:“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禮記》)上述種種,都可看做聖人悲天憫物的關懷。先哲們恪守生態倫理的表述比比皆是。孟子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樹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荀子・天論》)

  荀子是先秦儒學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參與思想,更是人木三分。在這裡,強本節用,養備動時,循道不貳,是人參於天地萬物的重要途徑,亦是利於天地萬物共生共長的重要途徑。反之,本荒用侈,養略動罕,倍道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富”,“不能使之全”,“不能使之去”,必然招致天懲罰,“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荀子・天論》)

  

  二、“天人合一”的現代意義

  

  有“天人一體”、“天人之分”、“天人之參”,才是完整的“天人合一”。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論,不僅體現了天人關係,重要的是明確了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認為:“故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唯人萬物之靈”(《周易・秦誓上》),孔子目:“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聖治》),朱熹曰:‘‘人是天地中最靈之物”(《朱子語類》卷二中),荀子日:“最為天下貴世’(《荀子・王制》),董仲舒日:“人,超然萬物之上”(《春秋繁露・天地陰陽》),等等。儒家已經肯定,“唯天地萬物之母”(《周易・秦誓上》),人有賴於“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荀子・王制》)

  那麼,關鍵在於,“超然於萬物之上”、“萬物之靈”、“天地中最靈之物”,應如何躋身在、自立在天地間,如何對待作為“父母”的天地,作為“兄弟”的萬物呢?歷史已經昭示,現實已在召喚。人既不可以不作為,不可以無作為,也不能滿足於小有作為。當然,更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應該有戰略思維,應該有大作為―_尤其是在當今社會。

  其一,人類必須尊重天地萬物,應有虔誠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孝悌之心、親愛之心、友善之心。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真正認天地為生我養我的父母,是讓人類繁衍發展的父母;真正認萬物是同胞兄弟,是相互依存、共生共長的兄弟。想天地父母之想,思萬物兄弟之思。

  而且要承認,人類對天地萬物的認知,無論是感覺上的還是理論上的,無論形而上的還是形而下的,都是不全面的,不透徹的,甚至有的地方是片面的。在相當相當長的階段,人類還會有許多難解的謎團,有許多困惑。在認識天地萬物這一課題中,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現代文明,很重要的是表現為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文化需要、精神追求一不僅是數量上的,而且是質量上的。這種需要是天地萬物賦予的,是自然界賦予的。這是從接受的層面講的,前述“五”很重要。有了這“五心”,才能和天地萬物為一體。

  其二,人類認知天地萬物,是要把握其運行規律。荀子曰:“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荀子・天論》)這就是大的規律,具體的呢?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做了巨大的努力,巨大的犧牲,去探索、把握天地萬物的奧秘,去探索其規律,這很重要。惟其在不斷探索、把握其生髮、演進、衰亡、發展的進程中,人類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既不斷滿足人類無盡無窮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又使天地萬物“得其和”,“得其養”,從而達到“生”、“成”的目的。

  不能違背規律。不能超越天地萬物的接受能力、消納能力、承受能力,而只能以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利用自然,調整自然,使其能符合人類的需要,也使天地萬物順利地發展。這應該是雙贏,而不是零和遊戲,更不是以摧殘自然為代價,滿足人的物慾、情慾。這是“天人合一”的重要意涵,包含著生動、鮮明的生態倫理思想,是理順天人關係的道德底線。

  其三,人類必須有責任有擔當。因為,人是萬物g,-分子,人是超然萬物之上的,是萬物之靈。《易傳・乾》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合,就是責任擔當。而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語錄》),這個責任和擔當,就是維護天地萬物運行發展的自然性、完整性、連續性,也就是維護人類進化發展的自然性、完整性、連續性。豎看歷史,橫看現實,相當一個時期,由於人類有失責任和擔當的義務,反而膨脹索取的權利,已經使自己面臨困境。有識之士,已經用大量的事實,驚人的數據,描述了人對天地萬物的摧殘和破壞,許多物種一是兄弟啊一已經滅絕,或者瀕臨滅絕。我們在《堅持和而不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文中,已經指出了這種危險和困境。如全球氣候變暖,由於氣候變暖加劇了地球的沙漠化,危及世界沿海家園,導致生物物種變異,導致資源短缺。如:全球環境汙染、水體汙染、空氣汙染、土地汙染,實際上是萬物生存環境汙染,這對有生命的物種尤其危險和恐怖。

  又如貪婪的過度的開發和掠取。“過度的放牧,使草原荒漠;過度的採伐,使森林退化;過度的捕撈,使水產枯竭;過度的採掘,使資源短缺;過度的開發,使耕地流失……”科學家頻頻發出警告:“21世紀是一個危險的世紀!”“再過一世紀,人類能夠倖存的把握只有50%。”而據英國《每日郵報》2010年8月9日報道,著名天體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再次發出警告,他說,如果人類不設法移民外星球,在200年內,人類將面臨滅絕。

  200年,天地史上一瞬間,面對這樣嚴峻的挑戰和形勢,人類真的應該把人類生存問題放到首位,把萬物的生存放到首位。

  鐵肩道義。擱置爭議,放棄對抗。千萬不要做果戈裡筆下的高老頭,在生命終結的時候,還要伸出吝嗇的手指。全球同心,明確責任,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共同應對面臨的危機和困境。向國際環保組織致敬!向綠色和平組織致敬!向動物保護組織致敬!他們走在了前面。

  其四,人類經過漫長的矇昧時代,經過了漫長的野蠻時代,終於跨入了文明時代。隨著人類對物質文明、文化文明、精神文明需要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增加了地球支出的物質成本。人類為持續生存、持續發展計,應該剋制自身的貪慾,應該明白天地的承受能力,應該表現出大智慧、大胸懷、大氣度,追求合理的途徑。

  霍金指出的“走向太空”也許是重要途徑。但是,利用高科技、利用全人類的努力,讓地球仍然是我們的美好家園,恐怕是最理想的


袁天罡風水文化


我來回答一下,不好意思不請自來

首先可以肯定是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是我國獨有的,據我瞭解在我們的鄰居印度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在印度並不叫天人合一,在印度教裡叫做梵我合一下面我來解釋下

中國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初由我國漢代儒家思想學家董仲舒提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道家的基本思想

天人合一通俗點解釋就是:人感受不到“自己“這個概念,脫離二元對立,因為自己已於世界融為一體,這時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修行在現實世界是存在的,指從物質意識產生一種單純的覺知後逐漸修煉養成轉化一切的狀態,可保持覺知的時刻臨在。這部分意識從物質到心智到靈魂到靈性再到本源的空性,後每一階段是含攝與轉化前一階段的。是俗世間人類認為的靈魂境界的修煉的最高境界。

印度教的天人合一

梵是大我,梵無處不在,梵在物質世界中執取與五蘊,被五蘊矇蔽了真如本性,從而誤以為物質本身是所謂的我,人類平時的思想實際是一種意識的活動,它是被物質大腦所制約的,是被物質和俗世所薰染的,是低級的物質意思,通俗點講就是你每天都在妄想症中度過。

印度教提倡修煉瑜伽。認為瑜伽可以吧神識從物質身體裡抽出來,不在收五蘊物質的汙染和制約,使其感受到真實世界。觀看其他眾生的心識,瞭解世界的本院,通俗的講,印度人認為我們眼睛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假的,是被大腦欺騙的,只有靈魂脫離肉體你才能看到真實的世界。

總結下通俗講中國和印度的天人合一都是本體論但是

中國的天人合一指的是自然本體,印度的就是精神本體,中國道教認為只有融入自然才能感受世界,就是人妖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不要講征服或者被征服。印度教認為只有脫離世俗才能感受真實,天人合一本質上就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博弈,消除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是天人合一。

修煉到天人合一怎麼修煉

首先小編肯定不會小編目前還在世俗中掙扎,但是要修煉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1.道教的天人合一我認為應該就是傳說中的修仙之路,首先肯定要蔽棄世俗,不被紅塵所侵染,就是道家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能用靈魂來理解,傳說太上老君說過: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日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即使道是一自己為法。入道感受到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所遵循的道,理解並知道其真道,就是說你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悟道

2.印度教的天人合一首先你要先練瑜伽,因為印度教認為只有瑜伽才是可以吧精神抽離肉體,

你認為對嗎?


遠古荒靈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天人合一”思想,在我看來,應該是中國獨有的。這個思想有著鮮明的中國古代文化特色,國外即使有接近的思想,也必然和我們的“天人合一”相差十萬八千里。

中國的文化是非常注重“內修”的,而老外基本上是“修表”,這就是差距,無法逾越。

看到題主的標題裡,還順帶提問了“如何才能達到天人合一”。

那麼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天人合一”,這個其實我在之前的問答中已經解釋過了。

何為天?

老子所說的“道”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天。

這個天不是老天爺,也不是上帝,而是這個自然世界無處不在的,不為個人意志所轉移的,永遠存在不會消亡的道法規律。

“天”就是這個世界的本質,自然的規律,事物的發展趨勢。

這個人也不是指個人。

“人”指的是人為的操作,個人的行動,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想法、行動。

天人合一

前面解釋了“天”和“人”,那麼就不難理解“天人合一”了。

也就是說要將自然規律和人為行動進行結合。

如果個人的行動符合自然規律,發展趨勢,那麼就是達到了“合一”的境界,可以稱之為“天人合一”,反之,就是“逆天而行”了。

天人合一,在老子眼中,就是“無為而治”;在《易經》而言,就是“趨吉避凶”;儒家來說,即是“知仁合一”。

這些都是我們古人的精華思想,都是大智慧,希望朋友們都能用心體會。

如何做

至於說,如何去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個屬於有教無類,全靠個人修行了。

每個人的悟性不同,悟性高的,看的高、看的透,想的也深邃,自然境界也高。

大多數人都是和無月一樣的普通人,我們沒有必要好高騖遠。一步一個腳印的來,從小事情入手,看明白小事情的趨勢規律還是不難的,小到天冷了要加衣這種常識,稍微大些,比如摸透自己妻子的性格特點,遇到事情的時候懂得運用合理的方法去得到支持等等,都是“天人合一”。

做好了小事情,也許慢慢的,你就能做好大事情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人的組成成分都來自天,而且都帶有天的信息。這是天人合一的第一個意思。

人的動皆為被動,只有天才是主動。天帶著人動,人咋動拗不過天。這是天人合一的第二個意思。

人死身爛,迴歸於天。這是天人合一的第三個意思。

天即道,人得遵道而行。這是天人合一的第四個意思。

不知道外國有無這些意思。


太極拳玄機


“天人合一”的思想當然不是中國所獨有。

這個思想在各個宗教和流派都有,只不過他們各自的說法不同罷了。

“天人合一”我換一個說法,大家就明白了。

那就是“人道合一”。

天在這裡代表的就是道。

在印度,它被稱為“梵我如一”;

在基督教,它被稱為“與神(GOD)同在”;

在現代的靈性流派,也被稱為“與宇宙意識合一”,簡稱“合一”。

怎麼做到“天人合一”?

不管是什麼宗教,什麼流派,什麼文化,

去除掉依附於它們之上的各種法門、技巧、術語、詞彙、理論、烙印等等,

我歸結到兩個字:

無我!

沒錯,只要“無我”,你就可以做到!

這就是最終極的答案!


大道之光


老子講的道是宇宙成因及真實相而不是哲學!不修道很難懂道任你世間學問再高也不解如來真實義!宇宙萬物都是一體的,宇宙萬物就是當人當下一念變現的!在最初沒有宇宙萬物時,連一片雲一絲風都沒有,那時就是一個念一個意識一個靈體存在!老子講先天地而生,老子不知道它的父母是誰,也就是無始,佛祖說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子的!那個念動了起妄想了發出能量了,即老子講的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能量振動才有了宇宙萬物。佛法,道法,打坐,禪定,唸佛都是在教人不起妄想,妄想不起了你的念不動了你就又回到本來處,道,佛,道佛就是能量。這宇宙萬物就是佛說的眾生一念妄想心變現而來!為什麼說眾生呢?是因為我們都是一體,其實宇宙萬物就是一尊佛一個道一個念變現而來,我們都共用一個第八識也就是佛性。 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不是平常理解的道,它不是道理的道,道即是一個能量團,一個念,一個意識,因能量無形無相卻又真實存在,老子沒辦法形容它就強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道生一,本來的道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的,一念妄想起生出無,也就是那個道念起妄想了就是起心動念了,意念發出就是發出能量,意念也就是腦電波現在浙大學生用意念能控制小白鼠,證明意念是有能量,一念妄想起生無,無即是能量,無不是啥也沒有的無,是因能量沒有形相就叫它無,二生三,也就是無生有,能量振動生出粒子來,粒子即物質,物質有形有相就叫它有,三生萬物,也就是有生萬物,不同頻率振動出不同的物質,不同的物質組成宇宙萬物,老子怕人誤會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說道不是平常的道,名字也不是平常的名字,道生一即道生無,無你不要理解為和啥也沒有的無,無是能量,無名萬物之始,也就是沒有名字,說啥都是錯的,無形無相的道是萬物的開始,有名萬物之母,能量振動出來的粒子就是物質,物質有形有相了可以叫出名字了,鐵的頻率振動出鐵的粒子,石頭的頻率振動出石頭粒子,不同頻率振動出不同的粒子,不同的粒子組成宇宙萬物,宇宙萬物皆是由粒子組成也就是三生萬物即有生萬物,就是有名萬物之母。老子講的道是萬物的成因及真實相也就是現在的基礎物理學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是波時就是無,是粒子時就是有,波粒就是能量轉物質,物質轉能量。老子講的道是物理學,老子講的德是符合道的規律本性即是德,有德就是得道,德與道是精神物質的統一體,萬物皆是能量振動出來的,讓能量道生出宇宙萬物的指令,念,就是你我他發出的妄想!這世界就是佛說的眾生一念妄想心變現來的,因為我們都是一體的,就是老子講的道生的,科學發現的能量振動出來的。萬物都是一個道生一個念變現一個能量團振動出來的,萬物一體,天人合一這才是聖人要講的真實道。 去收印廣法師講解的妙法蓮華經楞嚴經看懂悟後起修。


用戶3975618840


天人合一,是我們的先賢發了太空、大自然和人類的關係,從陰陽、五行到四季五氣,太空、大自然和人體緊密相關,陰陽在太空中是太陽和月亮,在大自然中是風和雨露 ,在人類是分男女,在人體上是臟腑、氣血和絡。五行是太陽系的五大行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在大自然中是五色和五味,在人體是五臟和五音。隨著太陽、月亮的自轉和公轉,大自然的氣侯不斷地出現變化,從而出現四季五氣的節令和氣侯,四季五氣對人體五臟產生了影響。先賢把這些關係和影響引用到民族醫學以後,發現不論從防病養生,還是斷病治療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就傳承下來了。春季木星當旺,太自然中就出現了木氣,人體肝臟也屬木,兩木相遇形成了同性相劫,而人體之氣遠遠小於大自然之氣,所以中醫認為春季應清養肝臟,清除肝火之熱,養肝來抵抗大自然之氣對肝臟的侵害,使肝不受損而不生病,以下各季、氣同推。這是不是天人合一呢?


老翁56


首先要搞懂什麼是天什麼是人,天就是“道”,人就是“德”。天有天道,人有人德,道和德互融的時候就是天人合一之時。道和德相融的地方就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想要德與道接近,就要把萬物往前推,推出三,推出二,最後剩下一,就可以天人合一了。也就是說,你要先把萬物忘掉,再忘掉三和二。


塵谷行知


-1-天人合一不是中國獨有的

-2-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可能方法很多,但宋明理學那裡就有講,而且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那邊對“天人合一”的狀態描述答題也差不多。程朱理學那邊所理解的“天人合一”狀態是“吾心之全體大用而無不明”,陸王心學那邊理解的“天人合一”狀態則是“心體之同然”。

究竟如何達到,卻有大差別。

1、程朱理學這邊:由外及內,最終圓融於天人合一。是一個“進取”的過程。如朱子說: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未盡也......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朱熹《大學章句補格物傳》

因此,朱子在達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的天人合一之前,需要有一個“即物而窮其理”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常常是“用力之久”。因此,是一個“進取”的過程。

2、陸王心學這邊:由內及外,是一個“剝落”的過程。如陽明說:

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於聖人也,特其間於有我之私,隔於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讎者。聖人有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復其心體之同然。
——王陽明《答顧東橋書》

所謂“克其私,去其蔽,以復其心體之同然”,就是一個通過“剝落”的過程克私去蔽,達到天人合一的“心體之同然”。這個過程與朱子由外及內的過程正好相反。


萃豐


天人合一這種思想並非中國所獨有,不但世界種地都有,而且古代人有現代人還有。

現代人寫作文的時候,免不了要寫景狀物。比如寫竹子,就要從中領悟到高風亮節、虛懷若谷的品質。寫松樹,要領悟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寫菊花,要領悟抱香而死凌霜而開的精神。如此種種都是天人合一的體現。

不同的是現代人只是比喻一下烘托一下氣氛而已,而古人卻真會把觀察天地萬物領悟到的道理用於生活,真正相信大自然有種冥冥之中的天意力量。天狗吃月亮了,古人相信必有災難臨世。天上有紫色霧氣,古人又認為是祥兆。喜鵲報喜烏鴉報喪。更有神棍拔草占卜,火烤龜殼,以此預示天意,實際上還是封建迷信。

對現代人影響最深的還是中醫的天人合一。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還投射到人體。還運用於醫療衛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