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鑑定有哪些“一招鮮”的技巧?

合十禮86200538


青銅器是中國的國粹,歷為收藏家所重。收藏界也歷來有“金石書畫瓷雜”的排序,金就是指青銅器,列為收藏類別之首。只是在國內近幾十年的民間收藏熱潮中,這個順序有了改變,金石排在了書畫瓷雜之後,這其中主要原因是政策限制,其次才是製假行業的泛濫,贗品充滿坊間,假作真時真亦假,沒有一些“一招鮮”的鑑別技能,樂觀的人看什麼都是真的,悲觀的人看什麼都假。但在市場上,一定是真假並存。估計在國內,百分之九十九為假。在海外要好一些,因為沒有管制,聲譽好的古董店裡,基本上都是真器,但近些年贗品也流落海外,擾亂了市場。

那麼青銅器鑑定有沒有“一招鮮”的技巧呢?收藏青銅器幾十年,上手真的青銅器幾千件,上手假的青銅器也有幾十件,可以負責任的說,沒有。

青銅文化博大精深,青銅器鑑定是一門學問,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具體經驗也需長期積累。很多專家窮其一生,著作等身,在鑑定真假方面也只是剛入門。譬如長期工作在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真的見到很多,但對贗品瞭解不夠,碰到高仿的或者以前沒有見過器型的真品,就沒有把握。

在實際收藏過程中,在積累了足夠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有些識別技巧可以起到“一票否決”的作用,權且說是亞“一招鮮”吧。

舉個例子,圖一、二是仿春秋時期的青銅盨,找不到澆鑄範線。我們知道青銅器有兩種鑄造工藝,範鑄法及失蠟法。範鑄器表有合範時的鑄線,而失蠟法則沒有。青銅盨是西周晚期春秋時期特有器型,存在時間很短,戰國時期已棄用了。而失蠟法在中國是春秋以後才開始用的,所以,單憑無範線這一點,就可否定其真器的可能。

鑑定一件青銅器,好像一箇中醫對一個患者作診斷,望聞問切,是一個綜合分析判斷的過程。有時,根據一個特點可以迅速下定論,碰到疑難雜症(高仿品),還要綜合分析。

“徐半尺”徐邦達先生的鑑畫技能,畫軸拉開半尺即可辨真假,那是他看到了具有否決能力的特點了。當然這也是基於老先生的知識和經驗,沒有這種積累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至於“一票肯定”的技能,應該不存在,就是有,誰肯外傳呢?但是有些青銅器的製作精美程度及複雜工藝,超出了目前贗品作坊的仿造能力,一眼就能看出是真品無疑(圖三),但這一眼,用的是半生的積累,不是“一招鮮”的技巧。





卓然堂


關於你說的鑑定,青銅器“一招鮮”。現在青銅器收藏市場,真假難辨,但是有幾點目前的技術水平還是做不到的。第1點是銅質,由於古代熔爐的溫度比較低,現代咱們的熔爐的溫度,普遍的比較高,而且還不好控制溫度。所以呀,從銅色方面看,現在的仿品,普遍的偏紅。第2點,是看銅鏽,青銅器到現在少得有幾百年,多的有幾千年了,他的銅鏽已經入骨了。從這幾方面去鑑定的話,一般都不會出現走眼等什麼問題。

下面我提供兩張圖,第1張圖為仿品,第2張圖為真品。




老趙說古錢


好多人都想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做鑑定,搞收藏。我想說的是~~~~這是不可能的。

古董的鑑定和收藏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識和長時間的積累,不要想走捷徑。要靜下心來,慢慢的去學習去積累,別相信一招鮮,那樣只會害了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