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苏健朋


关于这个问题,欲详细、深入了解的朋友,推荐去读一本书:中华书局版、姚品文著《王者与学者——宁王朱权的一生》,这里简要回复下。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胁迫掌握大宁兵马的宁王朱权参与,确实曾有“事成平分天下”的承诺,但为人精明的朱权对此从来没有当真,因为在靖难之役的数年征战过程中,朱棣从来没有让朱权独自领军作战过,即始终没有把兵权交还于他。到了靖难后期,燕军兵临金陵城下时,朱权不愿亲身参与破城残害建文帝君臣,托辞要安葬王妃张氏,得以离开军队北还,因此宁王朱权连后来明成祖的登基大典也没有参加。

在朱权临行前,朱棣曾与他有了另外一个承诺,即天下封国城市任其挑选。等朱权来参拜新君时,明成祖朱棣遂让其选择,(原封国大宁,已被成祖赏赐给了派军随其作战的蒙古朵颜三卫诸首领了),朱权先后呈报了苏州和杭州,却都被明成祖否决,理由是属于“京畿要地”,成祖将群臣议定的建宁、荆州、重庆、东昌四地让其选择,朱权却都不满意,最终,双方妥协,宁王封国选在其亡妃张氏的故乡——南昌,行前成祖给了很大的送行排场,朱权得以体面就藩,从此开始了他韬光养晦的后半生。

终明成祖一世,宁王朱权深受地方官员猜忌、监视,始终谨小慎微,没有露出任何把柄。到了明宣宗继位时,因汉王朱高煦谋反被擒,宁王朱权忍不住为其求情,触怒宣宗、遭到申斥。在给亲王定俸禄品级时,朱权再次带头反对,以致与朝廷关系紧张,直到明宣宗逝世后,英宗皇帝方得以善待他的曾叔祖——朱权,在其去世后,赐谥号“献”,并评价为“古之贤王,逮不多让”。

宁王朱权在避居南昌、韬光养晦的漫长岁月里,埋头著述,在文学、哲学、音乐及教育上,著作甚多,当时诸多文士贤才纷纷赞许,他成功地完成了从王者到学者的转身。


史海悠游闾春晖


明朝在建文帝登基后,由于建文帝匆匆削藩,给了四叔朱棣以造反的口实,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并且四年时间就迅速攻入南京,那是南京城一片火海,建文帝从此不知所踪。

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当中,他身边有个及其有实力的“帮手”,他就是宁王朱权。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成年后封在大宁,手下拥有八万铁骑,还有当时威震天下的蒙古朵颜三卫,是当时大明北方边境的柱石级人物。


被迫造反

当时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害怕自己身后的宁王朱权背后捅自己一刀,而且还很觊觎他手下的八万雄兵和朵颜三卫,就在起兵之初,前往大宁去见自己的十七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他诉说自己造反的苦衷,并恳请朱权能替自己上书向皇帝请罪。

本来朱权在这场角逐中想扮演一个中立者的身份,不管是将来自己的四哥胜利还是自己的大侄子胜利,自己都能够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可惜他的小算盘没能玩过他四哥的老奸巨猾。

朱棣在城中时一面向朱权诉苦,一面暗中派人贿赂他手下的将领。等到朱棣要走时,朱权作为弟弟自然要出城相送,一时之间燕兵就把他们包围了,朱权手下的士兵也哗变了,朱权一时之间骑虎难下,不造反也得跟着一起去造反了。


平分天下

当时朱棣肯定和自己的小老弟这样说:“老弟,跟着哥干,等打下来天下咱们对半分!”朱权手下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可谓发挥了巨大作用,可朱权此时的心态并不怎么好,他知道,这是四哥给他画的一个大饼,自己要是能全身而退就上策中的上策了。

南京城破后,朱权不忍心参与朱棣残害建文君臣的行动,借口要安葬王妃为由,离开了南京。然而此时此刻,大权在手的朱棣不会再对朱权客气,平分天下?怎么可能,想回大宁?办不到,想到河北?休想,老老实实去江西南昌给我当一个太平王爷去吧。

到了南昌的宁王,抑郁不得志,可能也是彻底看出了朱棣凶残的嘴脸,也可能是对自己大侄子建文帝的内疚,没几年就去世了。


宁王造反

等到了明朝正德年间,新一代宁王朱宸濠,自视甚高,也想到自己祖先被皇室一脉忽悠的一塌糊涂,于是起兵造反。不过此时的大明藩王已经没有了明初时候的军权和实力了,叛乱刚开始,就被王阳明三下五除二给平息了。

宁王朱权被朱棣忽悠着平分天下,还是朱权太年轻,根本不是老奸巨猾的朱棣的对手,虽然也知道这是一个朱棣给自己画的大饼,但骑虎难下,迫不得已,也就只能跟着朱棣一条道走到黑了。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如果认为我说得还有些道理,烦请动动小手,点波关注不迷路。


亮仔学史


说抢其实不算贴切,应该是骗。朱棣固然有实力,却不代表他有能力从宁王手里夺兵。

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其麾下之朵颜三卫绝对算得上大明诸王卫军中的顶级部队。


为了与建文帝抗衡,朱棣便打算找帮手,毕竟相对而言燕军还比较弱,人也不多。

然而虽然朱棣兄弟众多,却没有几个出来站队,他们有兵,有权,不过都选择了作壁上观。

宁王自然也是如此,朱棣见规劝无效,便直接单骑入大宁,打算面见宁王,晓以利害。

宁王也不傻,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他当然不可能跟着燕王一起拼命,于是委婉拒绝,朱棣于大宁盘桓数日,先于城外伏兵,且遣人交结宁王麾下将领,暗中策反。

朱棣告辞离去,宁王朱权毫无防备,亲自将其送出城外,燕军伏兵四起,朱权就此被裹挟。


三卫成功被策反,燕王一呼,应者云集,大宁守将朱鉴战死,宁王府上下尽为朱棣所掳。

因为念及兄弟之情,放朱棣入城,朱权为自己晚年的萧索埋下了伏笔。

得宁王三卫后,朱权已形同傀儡,不过他对朱棣也不是完全没了作用,燕军靖难过程中,朱权被迫多次起草檄文,这个行动等于是昭告天下,宁王和燕王联手了,而且,是心甘情愿的。

为了消除宁王心中的不快,朱棣允诺,得天下之后,将与其平分。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平等谈判需要筹码,生意如此,谋天下更是如此。宁王自然知道这是张空头支票,所以朱棣即位之后,宁王也没有跟朱棣提过这件事。

以前不提是知其假,现在不提,是不想自找没趣。


当然,作为唯一在实际上给过朱棣帮助的兄弟,宁王朱权还是想要点好处的,只要不要天下,他觉得朱棣也不会拒绝他。

朱权知道,回大宁是不可能了,他想给自己要一个好地方,于是想到就提,要苏州,朱棣摇了摇头,要钱塘,朱棣摆了摆手。

没办法,朱权认命,改封南昌。

宁王迁南昌后,仍有官员弹劾,朱棣命人调查,此事虽不了了之,却令朱权从此韬光养晦,不再出头。


在这之后的朱权彻彻底底成为了一个艺术家,而且艺术成就还不低,他精通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还懂乐理、戏曲、茶道,其作颇丰,不少仍传于世,宁王朱权,堪称全才。

明宗室中,能在艺术上跟他比肩的,也就周王朱橚、郑王世子朱载堉等少数几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病逝,这个时候,算上朱允炆,大明已历六帝。

宁王一系是含怨在身的,他们对朝廷的不满一直延续了下来,第四代宁王朱宸濠在位时,这种矛盾终于爆发。


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于南昌起兵,仅仅四十三日,便告败亡。

自此宁王废藩,当然,朱权还是有不少后代流传了下来,其中有一位比较知名,即八大山人朱耷。

朱棣负弟是肯定的了,边塞强王沦落到失去王位,确实令人嗟叹,不过若是没有朱棣靖难,他的下场也未必能有多好,毕竟削藩是建文时期正在推行的政策,若是被朱允炆削国,朱权说不定就是个圈禁或者流放的下场。


浮沉于史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朱权十三岁时,被明太祖册封为宁王,就藩大宁。当时的大宁卫,是朝廷戍卫北部边疆的重要军镇。所以,宁王手下兵强马壮,除了当时最精锐的骑兵——朵颜三卫以外,还拥有八万大军的领导权,与“拥兵十万”的燕王朱棣实力不相上下。



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削藩后,各地藩王的权益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宁王朱权也是朝不保夕。不久,已率部起事的朱棣登门拜访,在痛斥建文帝削藩的同时,他还暗中买通宁王手下大军的统兵将领,以“绑架”宁王和自己共同起事!

朱权被迫妥协。朱棣承诺,等日后夺下大明江山,要和宁王二人平分天下。谋略过人的朱权怎会不知这只是四哥给自己开的一张空头支票而已!哪个君王会把江山分给别人?

果如宁王所料,自从跟朱棣踏上同一条船,朱棣从没有让他单独指挥过战斗,只是让他负责起草讨伐檄文,谋划用兵,其兵马的实际指挥权落入朱棣之手。宁王深知当下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境地,只能不断示弱,以保自身周全。



北军攻陷南京时,宁王不愿亲眼目睹北军屠戮建文帝及朝中文武的惨状,就以安葬王妃张氏为借口,回到了北方。

朱棣登基后,将原先宁王的封地大宁卫,分封给了朵颜三部。而宁王本人,则陷入了与明成祖朱棣索要封地的“拉锯战”中。最终,宁王的封地被定于江西南昌。宁王就藩前,朱棣为其安排了盛大的欢送仪式。

到了封地,宁王在朝廷的监视下读书、抚琴、煮茶、写作,让朝廷始终找不到除掉自己的把柄,最终得以颐养天年!



明正德十四年,朱权的后代朱宸濠起兵谋反,被王守仁率军击败,朱宸濠本人被处死,宁王藩号自此被朝廷取缔!


布书公子


宁王朱权自从被燕王欺骗夺权,无奈被绑在靖难之役。燕王虽事先承诺,但宁王不傻,绝也不敢相信。靖难成功后,宁王知道燕王不许他再掌重兵(朵颜三卫),再居雄镇(明初九边大宁卫)。因此宁王实相地提出改藩南直隶苏州府,朱棣不肯。宁王再提议杭州,朱棣仍不肯,答复苏杭赋税重地,让宁王再选。宁王听后不敢再提议,于是让朱棣给他选块封地,于是朱棣给宁王改封江西南昌。

宁王于是只能就藩南昌府,等过了4世,明武帝正德年间,宁王朱权四世孙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被王阳明平定,宁王封国被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