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乍始,經濟復甦,青島北部的人們開始少量作服裝出售。我有幸趕在這個潮流中,數次乘坐青島至上海的客輪,到南方採購布料。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當年的民主號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的中國沿海客輪,已經基本淘汰瞭解放後的“民主”號和“工農兵”號,逐步換上新建造的“天”字號和“長”字號。其中的14艘長字號客輪,我逐年乘坐過12艘,8艘天字號客輪,我乘坐過4艘。那乘坐客輪出門的感受,和乘坐火車就是不一樣,特別是在青島大港碼頭駛出後,一聲長鳴,輪船駛入深海區域,開始加速,整個的一個青島市區,在犁開的波浪中逐漸變小、模糊,當船過大公島後,主機發動,客輪以每小時六十華里以上的速度駛入蔚藍的深海,那種感受,至今回憶起來還是激情滿懷!

記得第一次從青島乘坐客輪去上海,是1980年的夏天,那時的青島,最高的建築物不是現在的德縣路教堂,因為那時候的教堂雙子座還沒安裝上十字架,所以,從膠州灣、前海看起來並不明顯,不是青島的標誌性建築,而青島山和黃縣路一帶的綠樹紅瓦街道,就顯得格外出眼好看了!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青島到上海客輪1983年


青島碼頭的海水,是藍色的,有海鷗在上下翻舞飛翔。而客輪進入長江口後,就行駛在滔滔的黃泥湯子裡,滿眼的黃水了!等客輪低速駛入吳淞口進入黃浦江以後,滿河道的船隻,夾岸而立的工廠城市,從吳淞口一直到客輪停泊的公平路碼頭,數十里水路,就是在號稱“東亞第一大都市”的城區裡,穿越進去的!

公平路碼頭,和上海其它的幾個碼頭一樣,都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老碼頭,顯得破爛不堪,毫無生氣!那候船室,還是由一個大倉庫改造的,那條虹口區有名的公平路,走不開兩輛汽車!這就是八十年代的大上海一瞥!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青島至上海之間運行的,是當時新中國以來最豪華、最現代化的客輪“長”字號!這個型號的客輪一共生產了16條,依次是長征、長錦、長繡、長山、長河、長自、長力、長更、長生,乃至長松、長柏、長柳等名號,體現了那段特殊年代的特殊信息。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長自輪下水


記得執行青——上之間的有長更號、長柳號和長自號。這些客輪都在7至8千噸左右,為上海江南造船廠或滬東造船廠的產品。當年那都是新中國響噹噹的國營、軍工大廠,所出產的東西,都是代表國家一流地。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當年的長字號客輪


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公路的糟爛運況相比,沿海水運也不輕鬆,雖然一條乘員800多人的客輪,賣散席可以塞上去1800多人,連走廊都坐滿了人,但是,大家當時都很高興!畢竟不用像坐火車那樣一站一天一夜,而且都可以自由活動,喝到各艙面之間的開水,所以,人們都很知足了!

船上的餐廳,在甲板下面的負層中後部,賣的都是那些南方風味的米飯、青菜之類的飯食,因為客輪為上海船運管理局經營,船員和服務員都是上海人,那也就決定了餐廳的飯食都是加糖的了!記得米飯特別不好吃,都是陳了數年的稻米,據知情人說;剛收下來入庫的當年稻米,都要這樣按照順序出庫,到人們吃到時,都是陳上三、五年的陳米了!那一個個活蹦亂跳、在碗裡泛元白色的大米,說是澱白質,其實就是一些渣滓,吃下去充盈肚腸是了!可喜的是晚飯非常迅速,6至7點迅速結束,接踵而來的就是一場電影,然後是舞會!價錢都不貴,一場電影在2至3角之間,一場舞會要一元左右,奉陪上一杯熱乎乎的咖啡或奶茶!

長字型有特等,1,2,3,4,5等,散席。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長河號


具體的倉位佈置,共有三種,長征,自,力,更,生,錦,繡,河,山,9艘為

種方案,松,柏,柳,3艘為一種方案。珍珠梅和萬年紅兩艘為一種方案。印象中前9艘沒有特等。目前能記住的就是最後兩艘的艙室情況,這兩艘船是廣州海運局所有,設施最好,載客數最少的:特等:共四個房間,兩個房間是大床房,兩個房間是兩張單人床,共8人。

一等:6個房間,每個房間2張床,共12人。

二等:14個房間,每個房間4張床,上下鋪,共56人。以上床鋪均為木質床。

三等:16個房間,每個房間6張床,上下鋪,共96人。

三等以上房間均有獨立衛生間,淋浴,淋浴非常好,出水量很大。

四等:比較複雜,共46個房間,甲板下一層,靠近船頭12個房間較小,其中四個是4張床,8個6張床,其餘是8張床,上下鋪。共336人。

五等:共前後兩個大房間,甲板下兩層,一個房間76人,一個房間114人,上下鋪,共190人。

散席:上船領一張席子,甲板以及甲板以下隨便躺。一般不讓上二層甲板。散席數量看情況,沒有定數。反正長字型船,拉1200人沒有問題。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八十年代初旅客在長更號上留影


船上伙食不錯,只要你有錢。後5艘有舞廳,可以去跳跳舞,看看錄像。後甲板是船員區,一般不讓去。前甲板很大,隨便上,我最喜歡站在船頭,在船的最前面,向下看。

青島的公交車當年跑大港的,也就是6路一趟吧!記得當年人們為了上船不吃那些陳米硬澱粉飯,都是大包小包的買了“華豐”牌方便麵和榨菜,上船後用開水泡著吃。

上船時大家都很高興,很瀟灑,特別是潮位高時,船體高高的,人們從懸梯登到甲板後,都會回首對著船下碼頭,揮手致意,當然是不管有沒有熟人了!五等艙當年才6元多點,是散席。上船後拿著船票,到前後兩個倉儲間去領毛毯和席子,然後就隨便在走廊或者甲板上鋪開坐臥,佔據自己臨時的“窩”了。

船出港進港時,人們都湧到船頭甲板或者上層甲板上看風景,熱鬧過後,人們就三五聚堆打撲克、下象棋或者是扯大海。儘量放鬆自己。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工農兵2號

這艘“工農兵2”號客輪,一直使用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大致執行上海至舟山的海上客貨航線。它一般靠泊大達碼頭或十六鋪碼頭,有時閒泊於黃浦江中心或浦東岸畔。在公平路碼頭經常能見到它那雄偉的身影。

即墨服裝市場初成規模以後,許多服裝業者到南方採購布料和服飾用品,乍始都由青島海路坐船去上海後再分轉各地。因為那時的鐵路和公路交通和現在有天壤之別,一是乘客擠,二是速度慢!說個笑話;當時去膠縣趕集賣衣服,乘坐下午發往即墨的車回來,幾次都是天大黑了才到城陽,結果人們或住宿、或走著回即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的路況,就是那麼爛!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而乘船就瀟灑的多了!就是臨上船買到無床位的散席,那也照樣瀟灑,上船後拿著船票領到草蓆、毯子,可以前後統艙和走廊過道等處隨便鋪開躺臥,就是離開行包別處遊玩,也不用擔心會丟了東西,因為船上的乘警非常敬業,只要是不下船發現丟了東西,那乘警就會給查個水落石出的!記得八十年代的散席票是6元多,而到了二十世紀以後,就漲到60多元了!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青島大港客運站,剛建起來沒有幾年,很新,豪華氣派,一趟20路公交車,從新疆路上款款駛過,非常幽靜!

青島城市檔案:青島到上海的客輪航線,是否有你美好的回憶!


而與青島客輪對接的上海公平路碼頭,反差極其強烈;一座破破爛爛的烏蘭遭黑的老碼頭,一座倉庫改造的客運候船室,出來狹窄的公平路,到東長治路上乘坐到北站的13路公交車,走在寬窄不一的海寧路上,那些探出於路邊的二層木板樓,將道路挾持的陰暗不明。上海最大的天目山火車站,那更是一個破破爛爛來說地!候車室分成老遠的兩塊,在售票廳買了票以後,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到那些簡易棚子裡去候到青島的快車。當時對沒落的東亞第一大都市的印象就是;破敗落後,陰雨連綿,只要一到上海碼頭,第一樣就是要打傘,上海的天氣整天的就是個下、下、下!

開船時間一到,輔機發動,將客輪緩緩駛離大港碼頭。這時的船客,都集中在前甲板和船舷走廊上,眺望青島這座碧波環繞的海島城市。德縣路大教堂樓頂的雙十字架沒按上的時候,青島沒有什麼標誌性建築,輪船從小港、團島水上飛機場、棧橋、小青島一路駛來,然後主機發動,輪船加速,離著城市越來越遠,最後就沒入湛藍的大海之中了!


教堂按上十字架以後,以它為中心,輪船出航時就像一隻陀螺,圍著它轉上多半圈後,最後拋出投入到大海中走遠了!這是當年的感覺,至今腦子裡還有這個印象!


看到本組圖文,可能很多老青島腦海中都會閃現當年“一票難求”的盛況,為了能買到去上海的船票,不少市民在車站外通宵席地等票。上世紀八十年代能坐船去上海也確實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改革開放初期物資相對匱乏,而上海則是一個“時尚中心”,青島人兩手空空乘船去上海,回來時總能大包小包滿載而歸,不少生意人從上海帶回皮鞋、毛衣等,轉手到即墨路市場售賣,一時風氣大盛,也成為那個年代特有的風景。

本文原作者為文史研究者李知生,2011年12月6日發表於城市檔案論壇,描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乘坐青島到上海客輪的美好記憶。圖片由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配編。(來源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整理:何良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