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生逢戰亂,仍然勤學不止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東郭宅一箇中小官僚家庭,祖父白湟時任鞏縣令,父親白季庚任宋州司戶參軍。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出生地遺蹟

大曆十年(775),割據軍閥田承嗣悍然引兵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引發各藩鎮之間持續數年的大戰。建中三年(782),白居易10歲時,白季庚把家人送往宿州符離(今屬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躲避戰亂。然而第二年,黃河和淮河之間戰亂又起,白季庚不得不讓家人南遷,逃難來到了越中(今浙江紹興一帶)。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宿州古城示意圖

白家是詩書世家,從白居易的先祖到他的父親,都以讀書為本,精通子曰詩云,因學識出眾而走上仕途。在這樣的家風影響下,白居易剛會說話,母親就開始教他讀書識字了。白居易很聰明,一教就會,一學就通。更重要的是他還十分刻苦,白天寫賦,晚上讀經,中間還要學詩,沒有一絲懈怠。吟誦朗朗,讀到嘴唇上、舌頭上都生了瘡;寫字沙沙,寫到胳膊肘上、手心裡都長了老繭。誇張的是,年紀輕輕,頭上就生出了白髮。經過如此刻苦的學習,八九歲的白居易就基本讀完了歷朝歷代的名人大作,十多歲就已精通了詩歌的音韻,吟詩作賦,立意新穎,文采生輝。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影視劇中的青年白居易形象

送別朋友,寫下成名詩作

貞元三年(787)暮春的一天,十五歲的白居易送別好友。二人並肩而行,路兩旁是成片的野草,向遠處蔓延,掩蓋住了伸向遠方的彎彎曲曲的古道,草地盡頭連接著一座荒城,那是朋友要去的方向。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朋友說:"樂天,還記得去年冬天的情形嗎?我們到這兒來玩,到處都是荒草,後來不知怎麼回事,起了野火,草都被燒光了。可你看現在,草又長出來了,又濃又密。"

"是啊,野草就是這樣,即使葉子被燒光了,根卻深深地紮在地下,一旦大地回春,馬上便鋪天蓋地地冒出新芽。"白居易感慨道。

後來,白居易要寫一首應考習作,想起當時送別的情景,就按科場考試規矩,執筆寫下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這首詩通過對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但白居易沒有就離別寫離別,而是著眼於野草的生命力,展現生命的頑強,傳達再生的歡樂,寫成了一曲生命的頌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火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燒掉,卻燒不去它深埋在地下的根,待到來年春風化雨的時候,遍地又是綠色的生命。

拜訪顧況,得到名家勉勵

寫完這首詩,白居易將自己以往的詩作整理成冊,做了一個手抄本,然後辭別家人,前去長安拜訪名人,想請他們對自己的詩作進行指點。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影視劇中的白居易形象

著名詩人顧況當時任著作郎,掌管編纂國史以及為朝廷起草文告詔令,求教他的人很多,家門口時常車水馬龍。顧況自視甚高,一般詩人的作品很少能入他的法眼。那天傍晚,就要掌燈開飯了,書僮遞上了一本詩集,封面署的是"白居易"三個字。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畫像

接待了一天客人的顧況有些疲憊,但瞥見"白居易"三字,禁不住哈哈大笑:"好大的口氣!要知道,長安現在米價很高,想居住下來不容易!"說完,便漫不經心地瀏覽起詩稿。打開扉頁,第一首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當他看到頷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眼睛驀然一亮。他一手捻著鬍鬚,一手緊握著詩稿,細細地品味起來,並不時頷首稱讚。最後,他對書僮道:"能寫出如此好句,在長安居住下來,有什麼難的呢?我之前說的話只是開開玩笑罷了。"書僮告訴顧況,作者是徐州白季庚大人的公子,年方弱冠。顧況更加驚奇,一個少年能有如此識見和筆力,真是天才啊!於是立即請白居易進來,給予殷殷勉勵和諄諄教誨。

此後,顧況逢人便講白居易,京城人都知道了那個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越中少年。

"高考移民",參加宣州鄉貢

唐代科舉考試與現在的高考大同小異,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報名,否則就是"冒籍"。考生主要有兩種:各地學館的學生叫"生徒",相當於現在的應屆生,經學館考試合格,可以直接送尚書省參加考試;不在學館的考生叫"鄉貢",相當於現在的社會考生,州縣考核合格,再推舉到尚書省參加考試。白居易就屬於社會考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貢院放榜圖

貞元十年(794),65歲的白季庚病死在襄陽官舍裡。白居易扶老父親靈柩回符離安葬,併為之守喪三年。貞元十四年(798),守喪期滿,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了。

白居易"流浪"過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戶籍是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市臨渭區),在鄭州新鄭出生,在徐州和宿州度過童年時光,在越州避難,隨父親走過衢州、襄州,連他自己都弄不清是哪裡人了。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做了一回"高考移民",跑到宣州參加推舉考試,贏得了宣歙觀察使崔衍的賞識,被推舉去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形象

金榜題名,十七人中我最年少

次年二月,白居易滿懷希望地踏上了"國考"之路。這屆進士考試由中書舍人高郢主持,試題是《性習相近遠賦》和《玉水記方流詩》,白居易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皇榜第四,同時及第的還有鄭愈、崔玄亮、杜文穎等17人。白居易雖然已經28歲了,卻是17人中最年輕的一個。得意之下,跑到大雁塔下,將自己的名字題於牆壁之上。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西安大雁塔

考中進士,只是"筆試"過關,吏部還有一次類似現代研究生招生面試的"選試",方能授予官職。白居易回到家鄉,繼續埋頭苦讀。貞元十八年(802)冬,他再次來到長安,參加了吏部侍郎鄭瑜主持的拔萃科選試。考試結果讓白居易更加開懷,他名列甲等,而跟他同科考試的天才少年元稹僅名列四等。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與元稹

第二年春,白居易和元稹都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這是一個九品小官,負責管理"邦國經籍圖書"。在同一崗位上工作,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成為至死不渝的好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