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進入洛陽後,本可逐鹿中原,為何卻連出三昏招致使兵敗身死?

用戶68708500


董卓本質上就是一個軍閥,不具備政治家的才能。拋開《三國演義》的描述,個人認為,董卓之所以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好形勢下,落得身死人亡,關鍵在於,他親手砍到了作為政治家生存的三根支柱:士族階層、地方軍閥和民生。



失去士族階層的支持

董卓控制朝政之初,已經意識到,憑他一個“外來戶”,想完全控制朝政,難度太大。朝廷士族階層關係錯綜複雜,面對軍閥的刀槍,他們表面上看處於弱勢地位,但實際上,相對於龐大的東漢官僚系統,董卓的靠野蠻的武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董卓的策略是兩手抓:一手以白色恐怖,清除異己分子,一手大力提拔被禁錮打壓的失勢勢力。

這個策略看起來很美妙,至少他可以獲得一半士族階層的支持支持。可實際情況是,被打壓的一派已然成了他的死對頭,被提拔的一類也不鳥董卓!


其實就是董卓沒掰過來筋,士族階層那幫書呆子,豈是你一個粗野的軍閥就能拉攏的?士族階層本就是一個利益集體,董卓就是個靠“黑社會”起家的土匪,永遠不可能融到士族群體。董卓太一廂情願了。

比如大才子蔡邕,流亡了十幾年,面對董卓的示好,人家說不想出仕,哪是不想,是不願意跟董卓為伍!董卓很傷自尊心,說了句狠話:你要是不給面,殺你全族!

蔡邕狠不過刀片,委曲求全來洛陽上班,但那顆心,從來不屬於董卓。

所以,董卓拉攏士族的策略就有問題,最後被士族階層的王允等人幹掉,也不意外。


得罪地方軍閥勢力

這幾乎不可避免,他本人就是軍閥,軍閥的特點就是誰也不服誰,仗著自己的私人部曲到處秀肌肉。

董卓要想收攏地方軍閥,首先得去掉自己的軍閥身份。這等於割他的肉,行不通。

因而,董卓在朝內耀武揚威,就差讓漢獻帝替他擦鞋,宮牆之外卻是喊殺聲陣陣,完全是冰火兩重天。

剿滅董卓的成功,是士族階層的功勞,點燃反董第一把火的卻是地方軍閥勢力。自打董卓踏進洛陽城開始,各地反董勢力就沒消停過。


董卓幾乎沒有對地方軍閥勢力,做出過任何有意義的分化拉攏政策,大概他對自己的戰鬥力太過自信了!

失去民眾基礎

封建社會底層老百姓最弱,統治者很少有真正關注他們的。軍閥出身的董卓更是如此,他對老百姓的虐殺和盤剝,完全把自己當成了山賊。

史書記載,董卓經常縱兵搶劫百姓,隨意欺男霸女,弄得老百姓轉眼間大片空室。他就不明白一件事,沒有老百姓,糧食、衣物、軍餉都從哪兒來?


他的倒行逆施,導致的結果就是,反對他的義軍永遠也清剿不了!

任何一個統治者,如果失去了以上任何一方的支持,統治就不會穩定。像董卓這樣,同時失去生存的三根支柱,別說逐鹿中原,想找塊葬身之地都難!


尋根拜祖


不知道題目中的三個昏招指的是什麼。我猜測是換皇帝,遷都和中了美人計。其中,我認為換皇帝是是最昏的那一招。

為什麼這麼說呢。遷都其實情有可原,畢竟強敵都打來了,打不過就只能逃了不是。第三個中了美人計這事,本就是三國演義杜撰的,其實董卓只是中了司徒王允的離間計。這種計謀,他不上當,呂布上當就ok了。也談不上是他的一個昏招。但廢帝自立這事,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昏招了。為什麼呢,當時董卓其實只掌握了京城附近的兵權。出了京城,基本上沒有什麼人聽他的。原本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慢慢將地方變成自己的人,可是來了個換天子,這就讓天下都知道了,他想篡位,就連他安排出去做官的人,也有很多起兵反他。

那為何董卓要費了劉弘,改立劉協呢?

董卓進京之時遇到出逃的劉弘和劉協,當時劉弘雖貴為皇帝,卻早已嚇得魂飛魄散,回答的支支吾吾,但旁邊的劉協雖然年齡小,但是卻對答如流,這就給董卓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董卓專政前期,其實也極力討好名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起碼董卓自己是這麼認為的,這給他造成了一種他的積累已經足夠的錯覺,以為大多數人都會支持他。

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迎立皇帝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功勞,董卓覺得自己立下這個大工,漢獻帝會對他感激不盡。


歷史之一粟


董卓是一個軍人,政治頭腦並不強


千夜獨語


失敗的原因用現在的話來說 就是第一政治鬥爭覺悟不夠 第二個人的修養 知識水平跟他當前所處位置的水平不匹配 第三 挑戰幾百年漢室正統的思想 失去了天下人的人心(漢朝那麼多諸侯有誰敢像董卓那?)


老納也有愛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董卓進洛陽時期,整個東漢王朝的統治結構並沒有崩壞,依舊是以世家門閥為統治階層的情況,因此出身低微的董卓是無法的到他們的支持,進而取代漢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