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作為火器的發明國,中國的火器史可以說是非常璀璨了。但是美中不足,雖然中國的輕火器花樣百出,但是在重火炮的自主研發上,卻一直是一個空白。一直到歐洲的艦載加農炮傳入中國後,才彌補了這個空缺。而類似於歐洲的那種超大口徑的要塞炮,卻一直到清朝中後期才在沿海的炮臺上出現。

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也是因為沒有重型火炮的出現,中國的火器一直被很多軍迷們斥之為落後,確實,作為火器的發明國,這是在是個令人尷尬的事情,不過為什麼作為第一個擁有管狀火器的中國沒有率先出現重型火炮呢?在最開始我以為原因是因為中國軍隊面對的敵人主要是在漠北沒有城池的遊牧民的事,但這還是解釋不了為什麼在元末中原大地群雄割據這樣的背景下,攻城略地是非常常見的,而卻沒有一個政權有過使用和創造歐洲那種重型火炮的記錄。

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洪武時期最大的火炮也只有1米長,和同時期的歐洲火炮相比真的只能算輕火炮

直到後來,我從一本書上看了一個觀點:中國人之所以沒有開發出重型火炮,是因為中國大多數軍事重鎮的城牆太過於厚,而早期的火炮根本無法對中國的加厚城牆進行有效的破壞。

是不是這個觀點很新奇,剛剛看到這個觀點的我也是眼前一亮,為了考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我去查實了一些相關訊息。

第一個是早期中國中世紀城牆和歐洲中世紀城牆的對比。在中國現在留有城牆的古軍事重鎮,當屬南京、襄陽和西安,這三個地方的城牆都是明代遺留下來,後來又經過不斷的修繕。據記載,明初時,南京城牆全長35.267公里公里,高14-26米,上寬最窄處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外郭城牆號稱180裡,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40裡,外部土城高度約在8-10米,上寬6-8米。

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高大巍峨的南京城

宋代的襄陽城,據陳鍔《襄陽府志》載:

“凡週二千二百二十一丈七尺,得一十二里一百三步二尺,高二丈五尺,上闊一丈五尺,下倍之。垛堞四千二百一十,窩鋪七十,門六,俱有月城,角樓各一,花樓十。萬曆時知府萬振孫題。城北漢為濠,計四百丈;東南西鑿濠,共二千一百一十二丈三尺,闊二十九丈,深二丈五尺。”

即使根據明代城牆的情況來看,襄陽城的城牆厚度也是底寬13—15米、頂寬6—11米的大城牆。

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襄陽城寬厚的城牆

所以我們平均一下,中國宋元明時期的城牆,底寬平均在14米左右,頂寬也是在8-9米左右,這相當於兩層教學樓的高度,如此寬距的城牆,其防禦力自然是非常的強勁。此外城高又是在8-10米左右,對於攀城者來說,也是難以逾越的屏障。

就是宋明時期的城堡,也是依仗山地的險要,城牆的厚度也可以修到5米以上。

再看看同時期歐洲的城牆,君士坦丁堡的就不說了,這個是飽受摧殘,還是帝國首都,防禦力之高可以說是世界中世紀城牆之最了。所以我們的關注點要放在當時歐洲戰爭經常爭奪的防禦城堡上,在13世紀到15世紀初期,歐洲比較有名的幾個城堡,有條頓騎士團的馬爾堡、威爾士的康威城堡、法國的芬肯尼斯城堡、卡爾卡松城堡、德國的霍亨索倫城堡等等。城牆的厚度多在2-4米之間,牆體相對單薄,和中國的軍事重鎮一比,確實是防禦力要差得多。

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馬倫堡

當然這種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國的軍事重鎮,基本都是由國家出錢修建,資金人力都非常充裕,因此可以建出又高又大的城牆。而歐洲的城堡多是王室和貴族自行修建,財力物力有限,但是抵禦一般的攻擊已經足夠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封建社會比帝國社會的資源利用率差了多少)

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百年戰爭時期的攻城戰

第二點就是早期的重型火炮對城牆的傷害情況對比。在波蘭圍攻條頓聖騎士團的首都馬倫堡時,波蘭人只是憑藉20幾門14世紀末期的射石炮,變攻破了馬倫堡的城牆,將周圍的軍事據點盡數轟塌。而這種火炮的威力,同萬曆時期的大將軍炮相比,威力甚至還要低一些。而在寧夏之役,麻貴和李如松以近百門的大將軍炮,都奈何不了寧夏城分毫。而寧夏的城防建設,基本是保留了明初的風格,也就是歐洲射石炮盛行的那個時候。

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早期的攻城火炮威力並不強大

所以如此看來,這個理論卻是有它的道理,在14世紀中期到中後期的重型火炮,確實不足以對中國的城牆造成傷害,因此軍閥們也就沒有必要把重點放在一個暫時看起來沒有未來的武器上。

雖然沒有滋生出重火炮,宋末至明初這段時期,中國還是有一種城牆大殺器的,就是被蒙古人從西亞帶回的回回炮(配重投石機)。那個時候,火炮的威力和射程超過300米的大型回回炮比起來,可實在是不值一提。也是因為回回炮的存在,再加上元末動輒以一個軍閥就要比歐洲當時的封建主富裕(封建軍隊的武器由領主自行提供),因此可以製造數量充足的回回炮去攻城略地。因此在城牆和回回炮的雙重影響下,中國失去了開發重型火炮的背景條件。

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相比於早期火炮,回回炮更能對中國的城牆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不過值得諷刺的是,當大明一統天下之後,攻城戰基本就被淡化了,帝國的軍隊在沒有重型火炮的前提下,還遺忘了回回炮的製作方式,東亞的攻城戰術,一度落後的非常迅速······

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相對安逸的環境使得中國的火器威力直線下滑

最後還是要說明一點,就是明初的重火炮雖然為空白,但是輕火器方面,我們的技術和產品確實是一打一的強。在那個火門槍橫行的時代,洪武明軍的火銃,口徑是最大的,銃管也是最長的,這也是因為當時東亞地區的披甲率相比較於同時期的其他地區要高得多,甲冑的質量也要更優越。但是好景不長,當帝國一統之後,內外再無強敵,高度集中的獨裁專制和嚴苛的體制限制了甲冑和火器的進一步發展,讓這個第一的頭銜,只能在中國曇花一現,便沉淪到歷史的海洋中去······

城牆太厚轟不開?重炮沒有在古中國誕生的原因

洪武初期的單兵火銃是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單兵火銃

注:這裡的早期火炮,指的是歐洲巨炮時代到來之前的火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