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開戰後才知曉沒有彈藥?

陳遠


甲午海戰,鄧世昌率全艦壯烈殉國的事蹟可謂深深刻印在國人的心中。而後世的影視劇與文學作品,無不渲染當時清廷的腐敗與無能。以至於在交戰的時候,北洋艦隊的炮彈要麼打不出去,要麼根本就沒有彈藥。那麼事實如何,且看下文分析。

晚清與日本在科技與工業上確實有一定差距,但要說彈藥也不足,而且是開戰後才知曉沒有彈藥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第一種情況就是指揮官心存僥倖,所以帶到艦上的彈藥不足。但與此同時,日軍卻是抱著決一死戰的心理同清軍交戰的。多以,他們幾乎傾其所能。第二種情況就是清政府的官僚貪汙腐敗,各級工廠虛有其表,效率低下。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彈藥合格率不高。因此,當時帶去艦上的彈藥看似夠用,卻可能混雜了部分不合格的炮彈。

▲定遠號舊照

首先,分析第一種情況。如果說家裡沒有米了,當家的不可能不知道,但廚房掌勺的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說開戰後才知曉沒有彈藥了,這是難以信服的說法。而且,根據戰後直隸候補道徐建寅的清查統計,當時北洋水師僅開花爆破彈一項的存量就有3431枚。且符合“定遠”、“鎮遠”二艦的305毫米主炮規格的炮彈,就有403枚。而根據戰後統計,“定遠”、“鎮遠”二艦主炮共發射217發炮彈。也就是說,當時的北洋水師並不缺少彈藥,而只是沒有將彈藥撥給各艦隻。這或許與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針,進而消極避戰的想法脫不開關係。

第二種情況是清政府的管理問題。清政府的腐敗儼然不是什麼新奇事情,就連工廠中也有龐大的官僚組織。這樣一來,人浮於事,工人出產的彈藥也可能質量不高。如1891年3月,因為定、鎮兩艦所領的305毫米炮彈太大不能合用,丁汝昌親自致函劉含芳,要求他“代為刮削”。當年5月,“超勇”、“揚威”所領的1000發炮彈均沒有裝填火藥。次月,“致遠”所領用的“六寸徑炮用銅管軋火二百支,當經該船試放兩支,據稱口徑太小,且放時竄火”。上述這些有問題的彈藥,只能全部退回工廠。

▲被魚雷艦擊中,後自爆彈藥艙的定遠艦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可信度較高。在朝鮮甲申政變之後十年的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日本軍界要人山縣有朋指出“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 自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

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而且,當時的日軍海軍用的是新型“苦味酸”火藥,能腐蝕鋼鐵。而北洋水師則是實心彈和開花彈一起,實心彈佔大部分,而實心彈是有沙子混合而成,戰鬥力可想而知。在於日軍對戰中,實心彈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開花彈的數量又抵不過日軍。所以在交戰中,造成的實際傷害量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北洋艦隊在開戰後才發現沒彈藥的說法不可信。最可能的是開戰後開花彈很快就用完了,只能用穿甲彈。因為是實心穿甲彈,不會爆炸,而且幾發還不合格。所以便漸漸在影視劇上,被描繪成了沒有彈藥。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第五冊


WarOH協虎


我認為不可能。就象家裡有沒有米,家長肯定知道。北洋艦隊有沒有彈藥,至少艦隊前敵總司令丁汝昌肯定知道,軍委主席李鴻章更知道。

當時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實際上差距很大,大在哪?不是軍艦的噸位上,而是武器的質量上。你得承認,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與日本人在甲午時期,不是一個檔次的。從炮彈這一個角度說,北洋海軍各艦使用的炮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開花彈,另一種則是實心彈。開花彈裝的是火藥,而實心彈裝的是沙子石頭。那位問裝沙子石頭幹什麼,那不是騙自己嗎?因為那時中國就那技術,實心彈擊中目標後雖然不會爆炸,但可以憑藉重力加速度試圖擊穿敵艦引起進水。至於開花彈,那時中國人還沒有那技術呢,只能進口。

相反日本人那時使用的都是開花彈。

北洋艦隊沒有彈藥了,指的是沒有開花彈了。因為開花彈進口的少,分配的分額自然比較少。打完了就沒了。實心彈是自己生產的,分額相對大一些,但實心彈後來證明沒有那麼大威力,那點重力加速度也不會擊穿敵艦的鋼板。於是只剩下捱打的份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甲午戰爭最終是輸在了技術上。中國的科學技術落後西方整整一個時代,人家洋槍火炮時代,我們還是冷兵器時代呢。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他們搞洋務運動,就是著急跟人家學,緊追慢趕,但在甲午戰爭時,仍然與日本有較大差距。清廷腐敗是一個因素,但科學技術不發達是更重要的因素。


陸棄


大概瀏覽了以下本題下的20個回答,發現大家普遍對近代海軍瞭解的不夠深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對“沙子炮彈”的誤解。在1955年電影《甲午風雲》中,李默然飾演的鄧世昌手捧從彈頭中倒出的沙子控訴清政府的橋段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但這個情節本身就存在錯誤的敵方。在19世紀末,近代海軍使用的炮彈有兩類,一類是開花彈,彈頭內填充炸藥;另一類則是穿甲彈,彈頭內填充的就是沙子,這也是當時世界各國海軍的普遍做法。但是由於日本聯合艦隊中沒有鐵甲艦,因此這些穿甲彈並沒有什麼作用。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北洋艦隊在整場海戰中是非常缺乏彈藥的,其中又以定遠、鎮遠裝備的305mm主炮最為缺乏。據鍾琳在論文《甲午戰爭中的北洋海軍彈藥供應問題》中的統計,北洋海軍在戰前總共才擁有了305mm開花彈249枚,平均每門炮31枚,而這僅僅佔到了這艘巨大鐵甲艦的彈藥攜帶基數的53.5%。

與我們想象中不同的是,北洋艦隊並非在開戰後才知曉沒有彈藥。恰恰相反,海軍提督丁汝昌在戰前反覆催促盛宣懷和顧元爵,要求補充彈藥。事實上,隨著中日局勢的逐漸緊張,大量的彈藥被調撥到威海衛。但是這些彈藥中除了210mm、150mm和120mm比較充足外,其他數量都嚴重不足。而且,調撥的彈藥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裝備了陸地炮臺。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造成北洋艦隊彈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1888年戶部上書停購炮彈,二是國產開花彈質量不行且數量不足。這兩個因素造成了北洋艦隊海戰火力嚴重遭到削弱的後果。圖中展示的就是平遠艦射入日軍旗艦松島彈藥倉卻未能爆炸的炮彈,這枚炮彈被日本視作皇天護佑的象徵。


強武堂


北洋水師不是在開戰後才知道 彈藥缺乏的,北洋水師並不缺乏基本炮彈,而是缺乏 榴彈(所謂 開花彈)

這張是 李默然先生版的《甲午風雲》劇照,致遠艦主炮手 王世成手捧炮彈裡的沙子…這個鏡頭一直讓所有今天的中國人 心疼!並且對於滿清政府的腐敗誤國極度切齒!

其實這是個誤會,滿清雖然腐敗!但是,炮彈這個問題上還是要 實事求是的。

1892年前後是 鐵甲裝甲艦興起的時代,鉅艦大炮思想剛剛盛行,但是由於 近代工業剛剛進入規範化、標準化,科技能力、機械加工…未進入較全面發展階段。當時的炮彈品種就兩類,一種是 榴彈(開花彈)、一種是穿甲彈(實心彈)。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雖然洋務運動已經有了一段時間,花巨資建設了 江南製造局和天津、金陵製造局,能生產基礎武器彈藥,但是大口徑火炮用 榴彈仍然不能生產,而訂購的 定遠、鎮遠戰列艦305㎜主炮用的榴彈仍然需要進口,由於 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建頤和園(這個事情史學家有爭論,雖然確實挪用了600萬經費,但是在甲午戰爭的頭一年已經補齊了,北洋水師缺榴彈是因為 戶部不給錢)購置費一直沒有到位,北洋水師就一直缺乏榴彈,定遠、鎮遠二艦的主炮用榴彈僅有55發,這還是購艦的時候 德國廠商 贈送的!而所謂的“實心彈”(穿甲彈)天津製造局可以生產,並且數量較為充實。

其實,1900年前後 軍艦裝備穿甲彈的目的就是用巨大的動能撞擊敵艦,擊中後形成大的窟窿,使海水大量湧入,以達到重創或者擊沉的目的。而當時的穿甲彈由於發射藥推力小,彈頭要是實心的會浪費發射藥的推力,所以在彈頭製造的時候使用 空心體,並且填滿沙子配重。從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 穿甲彈填充沙子這個事情沒有錯!因為當時世界各國海軍都這樣。


圖片上的這個人叫 下瀨雅允,是日本工程師,下瀨炸藥的發明者,由於北洋水師的戰列艦 定遠、鎮遠都身披厚甲,當時的 榴彈使用的炸藥基本上都是 硝化棉或者硝化甘油,對於這種重甲戰艦爆破力不是很大,為了擊沉此二艦,日本找遍了世界上所以爆破用的炸藥,最後 看中了法國人研製的“苦味酸”,引進以後,下瀨工程師稍加改進就形成了爆破、燃燒能力非常強的 下瀨炸藥,由於苦味酸不穩定,經常自爆、自燃或者腐蝕性較強等缺陷,其他國家根本不敢用,而日本軍國主義者為了擊敗北洋水師 根本不顧這些,堅持研製和使用,正是由於日本這種瘋狂的堅持,使得“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受這種 炸藥的傷害極大,要不然也不會損失慘重!

圖片上是 甲午海戰中雙方發射的炮彈數量和命中率,可以看出日本軍艦發彈數量是北洋水師的十倍!雖然北洋水師的命中率高於日本聯合艦隊,但是實在是射速太慢了!問題是 北洋水師雖然大口徑火炮多於日本聯合艦隊,但是由於炮老、速射炮數量過低,形成了火力(彈藥發射密度和發射量)比較的懸殊!

總體來說,“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由於 榴彈少,並且火炮射速低,開戰不到一個小時就把榴彈打光了,只能用穿甲彈還擊…其實,開戰前 李鴻章和北洋水師將領已經意識到了這個不足,要求戶部撥款,但是由於 翁同龢等所謂“清流”從中作梗,一直沒有購買 榴彈,而緊急要求 天津製造局仿製,但是由於技術水平太差,仿製效果不好,幾乎不能使用,以至於攜帶 穿甲彈充數…最後導致了海戰的失敗!

國勢強則海軍強,北洋水師和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單單是 炮彈的問題,而是中國當時的政治體制腐朽所致!


皇家橡樹1972


誠邀,先不說北洋艦隊是否真的沒有彈藥,就算真的沒有彈藥,你覺得慈禧老佛爺會讓這些士兵知道嗎?

就算北洋海軍再忠心,再愛國。可是軍隊打仗是要命的,如果讓北洋海軍的將士知道自己的艦船隻是一個移動的靶子,沒有彈藥,那他們還會出海嗎?肯定不會,因為一出海他們就是炮灰,沒有第二個結局,敢死隊又不是送死隊,所以為了穩定軍心,清朝高層是絕對不會把這種消息告訴將士的。

而實際上清朝沒有彈藥的主要原因是慈禧老佛爺挪用海軍公款用來辦大壽了,這消息傳出去那還得了,北洋海軍別說出海,只怕轉眼就會調轉槍頭攻打紫禁城,這也是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開戰後才知曉沒有彈藥的原因吧。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北洋水師1888年正式成軍,在那個時期正是世界海軍裝備技術發展大飛躍的時期,清政府內部由於派系爭鬥,互相掣肘,同時也有高層限制淮系勢力發展壯大的原固,導致北洋水師艦艇裝備技術沒有更新,連外購高水平彈藥也不得通過。不過從戰術層面上講,就大東溝海戰為例,日軍裝備的主要是中小口徑速射炮對北洋水師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的重裝甲毀壞威力不大,並沒有擊穿裝甲,主要殺傷的是艦麵人員和無裝甲防護部分,但對沒有重裝甲防護的超勇、揚威、致遠、經遠造成了有效毀傷!很多史料證明,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的炮彈命中率達到13%,對比同期歐美海軍炮術水平也屬中上水平,日聯合艦隊在1892至93年才具相當規模,屬速成艦隊,普通士兵操艦及炮術水平還真不怎麼樣,命中率剛接近10%!只是靠大量新式中小口徑管退式速射炮的射速優勢打沉了中方四艦!還有,由於戰備不足,8門305炮(注意:每炮標準備彈是50發!!!)只帶了60%的彈藥,而且爆破彈8門炮真的只有3發(購艦時原廠贈送了10發,多年來一直省著用),嚴重影響了火力輸出!(注意:老式305架退克炮射速是1發/10分鐘),就這樣,一炮廢掉松島那不是白給的!戰爭爆發前,外購炮彈已來不及,國內瘋狂趕製了一批爆破彈由於管理協調原因都存在了大沽和旅順,沒趕上大東溝一戰!可憐我北洋壯士(方伯謙除外),用正確的突擊陣型猛衝聯合艦隊本隊時(日本聯合艦隊為發揚側舷中口徑速射炮射速及數量優勢,針對當時流行的橫隊戰術,首次採用了線型隊型,也就是後世謂之的T字頭戰術),只能用實心穿甲彈打眼,那怕再有10發305黑火藥爆破彈,比睿、西京丸、松島、嚴島、橋立,有幾艘可以回去!一句話:清朝己腐敗到了根上!!


紅箭10A


這麼講不全面,北洋水師的艦船基本上是從國外購買,而北洋水師使用的炮彈主要是兩種,一種是穿甲彈,一種是開花彈,又稱流彈。由於開花彈要從國外購買,所以基本上每艘艦配的開花彈都不多。而穿甲彈是清朝自己製造的,其實就是將炮彈挖空,裡面裝入大量的沙石,交戰用其衝擊力將對方鐵甲擊穿,或打在吃水線附近可以讓海水灌入,造成對方艦船漏水沉沒。如若沒打中,就沒什麼威力了。而這一切,無論是丁汝昌,還是李鴻章都心知肚明。所以一開始李鴻章儘量避戰。

然而躲避是沒用的,日本已把佔領朝鮮,入侵中國訂為國策。終於黃海海戰爆發,北洋水師的穿甲彈多次擊中日艦,卻未能裝其擊沉一艘,而日軍使用的不但是穿甲彈,而且還是快速炮,一分鐘能打六~八發炮彈,而北洋水師的炮一分鐘只能打一發,武器威力的差距使北洋水師很快被擊沉四五艘軍艦。好在北洋水師的官兵也是訓練有素,憑著頑強的意和為數不多的流彈,再上鎮遠,致遠兩艘大艦堅硬的鐵甲和火炮的威力,將日本的中島,赤成,比睿,秋津丸,吉野都多艘軍艦打成重傷。迫使日軍率先退出戰場。


車騎校尉


題主指的是大東溝海戰 也就是致遠號和鄧世昌殉國的那一戰的話 其實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是去運兵的 所以當時沒帶太多的彈藥,平均每艘只有規定當量的一半,當時日本艦隊是冒充美國軍艦和北洋水師遭遇的,而炮彈的質量,北洋水師當時主要用的還是實心彈,開花彈穿甲彈很少,而日本當時用了下瀨火藥彈,燃燒力大 但是穿透力不強 致遠號打光彈藥後,鄧世昌準備撞擊吉野號的過程中,其實日艦發射了不少炮彈擊中致遠號,但是致遠號還是沒有沉,這就是下瀨火藥的現實狀態。致遠最後被魚雷擊沉了。


胡意瑋


彈藥不足這個該怎麼說呢,電視劇裡最經典的一個片段就是一個炮弁鋸開了一枚炮彈,哭著對著管帶說,大人炮彈裡裝的都是沙子,其實那個時期對於晚清來說能給你炮彈就不錯了,幾乎所有的炮艦上的開花彈都是進口的或者說是買軍艦送的打一發少一發,而裝了沙的炮彈自然比裝了火藥的重,故而裝沙的都是穿甲彈,而對於真實的海戰來說彈藥不足只有當事人才能知道,也就是第一歷史。所以呢你看的應該是影視劇裡的橋段,真正知道缺不缺的只有,北洋軍全體,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還有一個到死都要挪用海軍經費的戶部尚書,帝師翁同龢。我認為甲午一役敗之必然。當朝者並不在意海防。


夢淚孤舟


有沒有彈藥還是要研究史料才能得知.但是我知道的是北洋水師是在基地被全殲的,還有部分被俘艦船.海軍打不過可以理解為裝備問題,但是基地都被別人推了這就不是簡單的裝備問題了,而是至上而下,腐朽透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