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

陈远


甲午海战,邓世昌率全舰壮烈殉国的事迹可谓深深刻印在国人的心中。而后世的影视剧与文学作品,无不渲染当时清廷的腐败与无能。以至于在交战的时候,北洋舰队的炮弹要么打不出去,要么根本就没有弹药。那么事实如何,且看下文分析。

晚清与日本在科技与工业上确实有一定差距,但要说弹药也不足,而且是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第一种情况就是指挥官心存侥幸,所以带到舰上的弹药不足。但与此同时,日军却是抱着决一死战的心理同清军交战的。多以,他们几乎倾其所能。第二种情况就是清政府的官僚贪污腐败,各级工厂虚有其表,效率低下。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弹药合格率不高。因此,当时带去舰上的弹药看似够用,却可能混杂了部分不合格的炮弹。

▲定远号旧照

首先,分析第一种情况。如果说家里没有米了,当家的不可能不知道,但厨房掌勺的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说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了,这是难以信服的说法。而且,根据战后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清查统计,当时北洋水师仅开花爆破弹一项的存量就有3431枚。且符合“定远”、“镇远”二舰的305毫米主炮规格的炮弹,就有403枚。而根据战后统计,“定远”、“镇远”二舰主炮共发射217发炮弹。也就是说,当时的北洋水师并不缺少弹药,而只是没有将弹药拨给各舰只。这或许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进而消极避战的想法脱不开关系。

第二种情况是清政府的管理问题。清政府的腐败俨然不是什么新奇事情,就连工厂中也有庞大的官僚组织。这样一来,人浮于事,工人出产的弹药也可能质量不高。如1891年3月,因为定、镇两舰所领的305毫米炮弹太大不能合用,丁汝昌亲自致函刘含芳,要求他“代为刮削”。当年5月,“超勇”、“扬威”所领的1000发炮弹均没有装填火药。次月,“致远”所领用的“六寸径炮用铜管轧火二百支,当经该船试放两支,据称口径太小,且放时窜火”。上述这些有问题的弹药,只能全部退回工厂。

▲被鱼雷舰击中,后自爆弹药舱的定远舰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可信度较高。在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的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日本军界要人山县有朋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而且,当时的日军海军用的是新型“苦味酸”火药,能腐蚀钢铁。而北洋水师则是实心弹和开花弹一起,实心弹占大部分,而实心弹是有沙子混合而成,战斗力可想而知。在于日军对战中,实心弹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开花弹的数量又抵不过日军。所以在交战中,造成的实际伤害量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北洋舰队在开战后才发现没弹药的说法不可信。最可能的是开战后开花弹很快就用完了,只能用穿甲弹。因为是实心穿甲弹,不会爆炸,而且几发还不合格。所以便渐渐在影视剧上,被描绘成了没有弹药。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五册


WarOH协虎


我认为不可能。就象家里有没有米,家长肯定知道。北洋舰队有没有弹药,至少舰队前敌总司令丁汝昌肯定知道,军委主席李鸿章更知道。

当时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实际上差距很大,大在哪?不是军舰的吨位上,而是武器的质量上。你得承认,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日本人在甲午时期,不是一个档次的。从炮弹这一个角度说,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则是实心弹。开花弹装的是火药,而实心弹装的是沙子石头。那位问装沙子石头干什么,那不是骗自己吗?因为那时中国就那技术,实心弹击中目标后虽然不会爆炸,但可以凭借重力加速度试图击穿敌舰引起进水。至于开花弹,那时中国人还没有那技术呢,只能进口。

相反日本人那时使用的都是开花弹。

北洋舰队没有弹药了,指的是没有开花弹了。因为开花弹进口的少,分配的分额自然比较少。打完了就没了。实心弹是自己生产的,分额相对大一些,但实心弹后来证明没有那么大威力,那点重力加速度也不会击穿敌舰的钢板。于是只剩下挨打的份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甲午战争最终是输在了技术上。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西方整整一个时代,人家洋枪火炮时代,我们还是冷兵器时代呢。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搞洋务运动,就是着急跟人家学,紧追慢赶,但在甲午战争时,仍然与日本有较大差距。清廷腐败是一个因素,但科学技术不发达是更重要的因素。


陆弃


大概浏览了以下本题下的20个回答,发现大家普遍对近代海军了解的不够深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沙子炮弹”的误解。在1955年电影《甲午风云》中,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手捧从弹头中倒出的沙子控诉清政府的桥段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这个情节本身就存在错误的敌方。在19世纪末,近代海军使用的炮弹有两类,一类是开花弹,弹头内填充炸药;另一类则是穿甲弹,弹头内填充的就是沙子,这也是当时世界各国海军的普遍做法。但是由于日本联合舰队中没有铁甲舰,因此这些穿甲弹并没有什么作用。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北洋舰队在整场海战中是非常缺乏弹药的,其中又以定远、镇远装备的305mm主炮最为缺乏。据钟琳在论文《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海军弹药供应问题》中的统计,北洋海军在战前总共才拥有了305mm开花弹249枚,平均每门炮31枚,而这仅仅占到了这艘巨大铁甲舰的弹药携带基数的53.5%。

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北洋舰队并非在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恰恰相反,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战前反复催促盛宣怀和顾元爵,要求补充弹药。事实上,随着中日局势的逐渐紧张,大量的弹药被调拨到威海卫。但是这些弹药中除了210mm、150mm和120mm比较充足外,其他数量都严重不足。而且,调拨的弹药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装备了陆地炮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造成北洋舰队弹药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1888年户部上书停购炮弹,二是国产开花弹质量不行且数量不足。这两个因素造成了北洋舰队海战火力严重遭到削弱的后果。图中展示的就是平远舰射入日军旗舰松岛弹药仓却未能爆炸的炮弹,这枚炮弹被日本视作皇天护佑的象征。


强武堂


北洋水师不是在开战后才知道 弹药缺乏的,北洋水师并不缺乏基本炮弹,而是缺乏 榴弹(所谓 开花弹)

这张是 李默然先生版的《甲午风云》剧照,致远舰主炮手 王世成手捧炮弹里的沙子…这个镜头一直让所有今天的中国人 心疼!并且对于满清政府的腐败误国极度切齿!

其实这是个误会,满清虽然腐败!但是,炮弹这个问题上还是要 实事求是的。

1892年前后是 铁甲装甲舰兴起的时代,巨舰大炮思想刚刚盛行,但是由于 近代工业刚刚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科技能力、机械加工…未进入较全面发展阶段。当时的炮弹品种就两类,一种是 榴弹(开花弹)、一种是穿甲弹(实心弹)。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虽然洋务运动已经有了一段时间,花巨资建设了 江南制造局和天津、金陵制造局,能生产基础武器弹药,但是大口径火炮用 榴弹仍然不能生产,而订购的 定远、镇远战列舰305㎜主炮用的榴弹仍然需要进口,由于 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颐和园(这个事情史学家有争论,虽然确实挪用了600万经费,但是在甲午战争的头一年已经补齐了,北洋水师缺榴弹是因为 户部不给钱)购置费一直没有到位,北洋水师就一直缺乏榴弹,定远、镇远二舰的主炮用榴弹仅有55发,这还是购舰的时候 德国厂商 赠送的!而所谓的“实心弹”(穿甲弹)天津制造局可以生产,并且数量较为充实。

其实,1900年前后 军舰装备穿甲弹的目的就是用巨大的动能撞击敌舰,击中后形成大的窟窿,使海水大量涌入,以达到重创或者击沉的目的。而当时的穿甲弹由于发射药推力小,弹头要是实心的会浪费发射药的推力,所以在弹头制造的时候使用 空心体,并且填满沙子配重。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 穿甲弹填充沙子这个事情没有错!因为当时世界各国海军都这样。


图片上的这个人叫 下濑雅允,是日本工程师,下濑炸药的发明者,由于北洋水师的战列舰 定远、镇远都身披厚甲,当时的 榴弹使用的炸药基本上都是 硝化棉或者硝化甘油,对于这种重甲战舰爆破力不是很大,为了击沉此二舰,日本找遍了世界上所以爆破用的炸药,最后 看中了法国人研制的“苦味酸”,引进以后,下濑工程师稍加改进就形成了爆破、燃烧能力非常强的 下濑炸药,由于苦味酸不稳定,经常自爆、自燃或者腐蚀性较强等缺陷,其他国家根本不敢用,而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击败北洋水师 根本不顾这些,坚持研制和使用,正是由于日本这种疯狂的坚持,使得“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受这种 炸药的伤害极大,要不然也不会损失惨重!

图片上是 甲午海战中双方发射的炮弹数量和命中率,可以看出日本军舰发弹数量是北洋水师的十倍!虽然北洋水师的命中率高于日本联合舰队,但是实在是射速太慢了!问题是 北洋水师虽然大口径火炮多于日本联合舰队,但是由于炮老、速射炮数量过低,形成了火力(弹药发射密度和发射量)比较的悬殊!

总体来说,“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由于 榴弹少,并且火炮射速低,开战不到一个小时就把榴弹打光了,只能用穿甲弹还击…其实,开战前 李鸿章和北洋水师将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不足,要求户部拨款,但是由于 翁同龢等所谓“清流”从中作梗,一直没有购买 榴弹,而紧急要求 天津制造局仿制,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太差,仿制效果不好,几乎不能使用,以至于携带 穿甲弹充数…最后导致了海战的失败!

国势强则海军强,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不单单是 炮弹的问题,而是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腐朽所致!


皇家橡树1972


诚邀,先不说北洋舰队是否真的没有弹药,就算真的没有弹药,你觉得慈禧老佛爷会让这些士兵知道吗?

就算北洋海军再忠心,再爱国。可是军队打仗是要命的,如果让北洋海军的将士知道自己的舰船只是一个移动的靶子,没有弹药,那他们还会出海吗?肯定不会,因为一出海他们就是炮灰,没有第二个结局,敢死队又不是送死队,所以为了稳定军心,清朝高层是绝对不会把这种消息告诉将士的。

而实际上清朝没有弹药的主要原因是慈禧老佛爷挪用海军公款用来办大寿了,这消息传出去那还得了,北洋海军别说出海,只怕转眼就会调转枪头攻打紫禁城,这也是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的原因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北洋水师1888年正式成军,在那个时期正是世界海军装备技术发展大飞跃的时期,清政府内部由于派系争斗,互相掣肘,同时也有高层限制淮系势力发展壮大的原固,导致北洋水师舰艇装备技术没有更新,连外购高水平弹药也不得通过。不过从战术层面上讲,就大东沟海战为例,日军装备的主要是中小口径速射炮对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重装甲毁坏威力不大,并没有击穿装甲,主要杀伤的是舰面人员和无装甲防护部分,但对没有重装甲防护的超勇、扬威、致远、经远造成了有效毁伤!很多史料证明,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的炮弹命中率达到13%,对比同期欧美海军炮术水平也属中上水平,日联合舰队在1892至93年才具相当规模,属速成舰队,普通士兵操舰及炮术水平还真不怎么样,命中率刚接近10%!只是靠大量新式中小口径管退式速射炮的射速优势打沉了中方四舰!还有,由于战备不足,8门305炮(注意:每炮标准备弹是50发!!!)只带了60%的弹药,而且爆破弹8门炮真的只有3发(购舰时原厂赠送了10发,多年来一直省着用),严重影响了火力输出!(注意:老式305架退克炮射速是1发/10分钟),就这样,一炮废掉松岛那不是白给的!战争爆发前,外购炮弹已来不及,国内疯狂赶制了一批爆破弹由于管理协调原因都存在了大沽和旅顺,没赶上大东沟一战!可怜我北洋壮士(方伯谦除外),用正确的突击阵型猛冲联合舰队本队时(日本联合舰队为发扬侧舷中口径速射炮射速及数量优势,针对当时流行的横队战术,首次采用了线型队型,也就是后世谓之的T字头战术),只能用实心穿甲弹打眼,那怕再有10发305黑火药爆破弹,比睿、西京丸、松岛、严岛、桥立,有几艘可以回去!一句话:清朝己腐败到了根上!!


红箭10A


这么讲不全面,北洋水师的舰船基本上是从国外购买,而北洋水师使用的炮弹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穿甲弹,一种是开花弹,又称流弹。由于开花弹要从国外购买,所以基本上每艘舰配的开花弹都不多。而穿甲弹是清朝自己制造的,其实就是将炮弹挖空,里面装入大量的沙石,交战用其冲击力将对方铁甲击穿,或打在吃水线附近可以让海水灌入,造成对方舰船漏水沉没。如若没打中,就没什么威力了。而这一切,无论是丁汝昌,还是李鸿章都心知肚明。所以一开始李鸿章尽量避战。

然而躲避是没用的,日本已把占领朝鲜,入侵中国订为国策。终于黄海海战爆发,北洋水师的穿甲弹多次击中日舰,却未能装其击沉一艘,而日军使用的不但是穿甲弹,而且还是快速炮,一分钟能打六~八发炮弹,而北洋水师的炮一分钟只能打一发,武器威力的差距使北洋水师很快被击沉四五艘军舰。好在北洋水师的官兵也是训练有素,凭着顽强的意和为数不多的流弹,再上镇远,致远两艘大舰坚硬的铁甲和火炮的威力,将日本的中岛,赤成,比睿,秋津丸,吉野都多艘军舰打成重伤。迫使日军率先退出战场。


车骑校尉


题主指的是大东沟海战 也就是致远号和邓世昌殉国的那一战的话 其实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是去运兵的 所以当时没带太多的弹药,平均每艘只有规定当量的一半,当时日本舰队是冒充美国军舰和北洋水师遭遇的,而炮弹的质量,北洋水师当时主要用的还是实心弹,开花弹穿甲弹很少,而日本当时用了下濑火药弹,燃烧力大 但是穿透力不强 致远号打光弹药后,邓世昌准备撞击吉野号的过程中,其实日舰发射了不少炮弹击中致远号,但是致远号还是没有沉,这就是下濑火药的现实状态。致远最后被鱼雷击沉了。


胡意玮


弹药不足这个该怎么说呢,电视剧里最经典的一个片段就是一个炮弁锯开了一枚炮弹,哭着对着管带说,大人炮弹里装的都是沙子,其实那个时期对于晚清来说能给你炮弹就不错了,几乎所有的炮舰上的开花弹都是进口的或者说是买军舰送的打一发少一发,而装了沙的炮弹自然比装了火药的重,故而装沙的都是穿甲弹,而对于真实的海战来说弹药不足只有当事人才能知道,也就是第一历史。所以呢你看的应该是影视剧里的桥段,真正知道缺不缺的只有,北洋军全体,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还有一个到死都要挪用海军经费的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我认为甲午一役败之必然。当朝者并不在意海防。


梦泪孤舟


有没有弹药还是要研究史料才能得知.但是我知道的是北洋水师是在基地被全歼的,还有部分被俘舰船.海军打不过可以理解为装备问题,但是基地都被别人推了这就不是简单的装备问题了,而是至上而下,腐朽透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