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旺的太极拳到底有没有真功夫获得真传?如果没有,太极拳的真正发源地或创立人是谁?

胡迎春hyc


根据网上出现的资料可以看到,陈小旺展示太极拳功夫的形式主要有三种:1、千斤坠功夫。2、发力功夫。3、擒拿功夫。这三种功夫中除了千斤坠能多少体现太极拳特征外,发力和擒拿是非太极拳拳种都有的功夫,不能体现太极拳特征。另外,从陈小旺与台湾省八卦掌高手廖白的推手视频看,看不到陈小旺有多高的太极拳功夫。《打手歌》中有一句话说道:“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这句话说明了两点:1、对手先发巨力攻击太极拳高手时,太极拳高手可以做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2、太极拳高手和对手交手时不先发攻击对手,而是后发先制顺势而为。陈小旺跟廖白推手时,这两点都没有做到,不但有先发攻击的时候,还化解不开对手的先发进攻,险些被廖白推得后退几步。还有陈小旺说太极拳也可以以刚克刚,违背太极拳不顶的原则。这说明陈小旺不懂什么是太极拳,更不懂太极拳力学原理。陈小旺有没有太极拳真功夫?这个问题必须让陈小旺以事实来证明,仅仅一个千斤坠不足以说明问题,发力和擒拿也无法证明他有太极拳功夫。仅仅从网上看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陈小旺对太极拳的理解远比闫芳对太极拳的理解深度要差很多很多。能够跟闫芳相提并论的太极拳大师很少。

拳法分为两类:外家拳和内家拳。外家拳以少林拳为代表。内家拳就是太极拳。外家拳以硬克敌、以强欺弱、有力为法。太极拳(内家拳)以柔克敌、以顺御敌、无力为法。太极拳不以力大胜人,而是以力无胜人。先有外家拳,后有太极拳(内家拳)。

太极拳(内家拳)是从外家拳逐步脱胎换骨演变过来的。在太极拳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的太极拳大师身上残留的外家拳成分多一些,有的太极拳大师 身上残留的外家拳成分少一些。随着时代发展,技击需求逐渐淡化,太极拳大师技击能力训练越来越少,技击能力越来越差,但对太极拳内涵的理解却是越来越深刻,逐步认识到力大是太极拳的忌讳,力无才是太极拳取胜的法宝。”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这句话就指明了无力胜于有力的太极拳理念。突出发力的拳式招数,用得不当就会给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机会。所以越来越多太极拳大师,突出无力的要求而忽略某些发力拳式招数是对的。

当今,对太极拳内涵悟得最好的太极拳大师不是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大师等一类的太极拳大师。网上名声较大的石明、肖维佳、祝大彤、游玄德、李经梧、闫芳等等太极大师是对太极拳内涵悟得最好的太极拳大师。尽管他们可能不会在擂台竞技格斗中获胜。从王宗岳《太极拳论》可以知道太极拳的技击规律就是顺势而为。太极推手不是太极拳技击。太极推手的规则的制定原则是互相都不能使对方受到伤害。太极拳的技击规律主要是通过太极推手来验证的。太极推手常被师父用于对弟子进行太极拳教学演示化劲或展示太极拳化劲功夫。太极推手有时也作为友好切磋技艺的方式。我对陈小旺太极拳功夫的评价是基于对陈小旺在网上展示的太极拳功夫的分析。我对闫芳太极拳功夫的评价同样是基于对闫芳在网上展示的太极拳功夫的分析。陈小旺展示的内容是千斤坠、发力和擒拿。闫芳展示的内容主要是太极推手。我并不是随意乱说的。谁对太极拳内涵悟得更深刻,是不能通过比试搏击功夫来判断的。以搏击胜败判断真假是错误的!以搏击胜败判断是不是真太极拳功夫也是错误的!以搏击胜败判断谁对太极拳理解的更深刻更是错误的!徐晓东的逻辑纯粹是无理取闹!徐晓东的行为是以假打真,而非打假!

我并没有否定陈小旺有太极拳功夫,只是他在公开场合展示的发力功夫、擒拿功夫和千斤坠功夫不足以让我肯定他的确有很高的太极拳功夫。王占军有很高的太极拳功夫,陈小旺作为他自称的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传媒所称的陈式太极拳领军人物、王占军的前辈,应该也有很高的太极拳功夫。但这不等于说陈小旺懂太极拳力学原理,他所有的关于太极拳的谈论表明他对太极拳的认识还很不到位。他的很多传人看不懂闫芳太极推手现象,证明他们真的不懂太极拳原理。





太极仁拳


陈小旺有没有得到真传呢?我列几个数据,用数据说话应该可以吧。陈小旺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其父陈照旭是有功夫的,但小旺很小还没有机会学拳。后来四大金刚跟陈照丕学,陈照丕的拳没有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原因有几个,一说陈照丕18岁就出门闯江湖,从年龄上判断,当时他的功夫也是有限的,另外从他邀请陈发科到北京,就是因为他向北京的武林介绍陈发科的功夫比他强。据陈家沟老人透露,陈沟比他水平高的还比较多。第三点,陈照丕拿了陈鑫的拳谱谎称丢失,陈鑫恨他,他并没有得到陈鑫的传授。陈照丕的功夫有限,陈小旺又能学到多少呢?更何况学了不久陈照丕也离世。当然,陈小旺的叔叔陈照奎教过他,陈照奎是个花花公子,并没有学到陈发科的功夫,只是陈发科临终前传授擒拿技巧给他,他又传了部分给陈小旺。综上所述,陈小旺学到点东西,但并不多,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精华。


哈哥67


陈家沟的拳早时叫陈家拳,是根据太祖长拳和戚继光的拳法融会改编的,与太极风马牛不相及。真正的太极拳是源自道教的武当一派,道教推崇天人合人,推崇太极故创拳为太极拳,你想陈家沟一农民,只不过在戚继光部队服役后的转业军人,回乡务农,陈卜以军队上学过的武技编排教儿孙,故历史上叫陈家拳,后改称绵拳。陈小旺身处文革,那时全国一片红,没有练武的,都是后来学的,所以陈小旺练的是陈家拳,与太极拳无关。当年顾留磬去陈家沟考察太极拳发源地,只到了陈家沟,没去武当等地考察,只个人片面的认为陈家拳就是太极拳,这也是一叶障木,片面的说法,从那时陈家沟就成了太极拳发源地,如果这次考察是失察或有不可告人的猫腻,如果证实,陈家拳还能叫太极拳吗?更加谈不上正宗!


纯阳3934649506730


肯定有真功夫。当初练拳鞋子磨损快、又穷,就光脚丫子打拳,是个拳痴。后来在河南武协负责,推广宣传培训太极拳人才。在国外开拳馆,承受多次踢馆,依然站住脚。但是陈家沟、国内民间肯定有比他功夫好的低调人士。70多岁的老人,无论功夫再好、衰老不可避免,做假、为名利挣钱,可以理解。不要求全责备。你喜欢太极,拜师学习就好,不喜欢陈小旺,可以找别的师父。陈氏太极拳大架有许多高人,陈家沟还有小架、附近有赵堡太极拳,外地有吴氏(苏杭一带)武氏(河北)杨氏(北京)孙氏、武当太极等,各有千秋,原理大体相同。毛主席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我想,只有下力气练习几年太极拳,才有资格评论吧!


阿力148785246


五百年以前,人民知道张三丰,万年以后,人们知道太极张三丰,百年过后,会不会有人记得你陈小旺,如果功夫打假,从陈家沟打起,哪有人练功先自残的,那是七伤拳,不是太极拳,刚练内家,很崇拜小旺同志的震腿发力,如山崩,晏西征的徒弟,朋友侯戈说:那是大炮打蚊子。实战就象满清人打炮只要响就可以。当站桩悟了六面争力,哦,太极,八卦,形意是本一桩,都是无为而争,争啥,六面争力,触点变化中争支点,动中一触即发,钧稳的支点,平衡力变化的支点,在变化中自己争先创造,叫争。小旺同志只得刚劲靠前发力的皮毛,故,震伤膝盖,成了七伤拳,触点即是拳,触点即是发,没有刻意而为,没有靠前发力成千斤坠,顶住十人推,那是表演,实战中只要斜击一拳,震拳即可打他王八摔。从无为而争的道家理论,说明太极拳创立武当,陈家沟并没有得到真传。


琉璃梦里的梦记


我虽然没有与陈小旺面对面的交流过,但从他年轻时候就关注他的太极拳,打得非常好,加之其自己也非常刻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陈家沟有自己祖传的练功方法,若是说一点没有传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真正喜欢练武的人,外界任何影响都不可能使其轻易放弃。据我所知,在陈照丕前面还是有人在陈家沟教太极拳的,只是都非常低调,加之那时候信息交流不发达,所以不为人知罢了。即使现在,还有一些老拳师隐于乡里,并不张扬显赫,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古老的陈氏太极拳的影子,架子朴实无华,基本没有那种如京剧亮相般的表演。作为陈发科嫡孙的陈小旺老师难道会不知这些吗?另外,陈氏小架也一直在陈家沟内部流传,其古老的传承也没有完全消失,所以陈氏太极拳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又壮大了起来。但不可否认,为了迎合大众观赏的要求,陈氏太极拳在四大金刚对拳架的身型、开合、转换都作了改进,虽然看着比原来更有气势更舒展了,但是真正内涵的东西也一同消失了。这大概就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下里巴人,趋之若鹜的缘故,希望这仅仅是一种太极拳普及推广的手段,而不是传承,否则,太极拳就会逐渐演化成现代健身操或健身舞了。



太极寄畅


陈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看过他的视频,他的一招一式都还没有变形,年轻时肯定下过苦功训练天赋也很高。非得用一个练博击现代擂台功夫的壮年和古稀老者比,说什么现代功夫高于传武,这本身很失公平。传武实战都是一招致敌反关节,功击的都是人的最溥弱部位,手套一带叫别人怎么打呢?所以说根本没有可比性。徐哓东只是个无名拳手炒作为了出名而起,(当打年龄都没资格参加一个像样的比赛),这样炒作后他的生意好了赚钱了。但是陈小旺功成名就为什么要移民呢?作为公众人物起了很不好的导向作用,怎么说你也是一面旗帜代表一个传承,老阵这方面有罪呀


占柏谋口腔诊所


老话说的好,太极三年不伤人,易形一年打死人,说的就是对太极拳法的真实描述。太极功法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 武术界前辈们历经无数岁月 总结出来的武术精华。也是世界各国武术所前所未有的。这是需要武术的强厚底蕴和境界的民族才能开创的绝世奇功。

目前经常有人说 太极功夫不能实战,并且列举拉近期的一些所谓太极大师的比斗视频,看后确实让人侧目。但是我们要客观的看待问题,第一个就是太极大师们并不傻 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会不知道吗?然而大师们为什么仍然是无所畏惧的前赴后继 接连败北。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些大师在和普通人的切磋中 肯定是实践拉太极的实战能力的,因为心中有拉肯定并且感觉踏实 他们才会敢于应战。只是没料到 高手过招和普通人是不太一样的。而大师们确实缺乏与高手过招的经验才会被轻易打败,我相信如果多给大师们和高手实战的机会,一定会让太极功夫后来者居上。第二 无论输赢 不能否定 这些太极大师们的勇气,这是做为一位武者,最宝贵的精神,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也即是武德。

另外虽然近代武术 多以套路为主,但是在民间真正的武术大师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名气 不引起大家注意 而且多数大师为人低调 不喜欢出风头而已。


小松鼠08


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结论是没有。


乔家大叔


据说。道听途说的。陈老师的拳是跟济南洪均生先生学的,本来是要跟李经梧先生学的,带的河南省体委的介绍信去找的李经梧先生。李先生怨陈老师太外道,让他把介绍信拿回去,说,只要说是陈发科的孙子来学拳,李先生一身本事毫不保留的传授。或许是觉得李先生的脾气太大,陈老师去跟洪均生先生学的拳,看看陈老师的出腿,一看就是陈氏嫡传的。洪均生先生是陈发科先生的得意门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