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国家为何不收留商鞅,请商鞅变法,让自己国家变强不好吗?

周明燕


前两天在头条见到过类似的问题,但是与本题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商鞅在初入秦国时,通过三次与秦孝公的谈话而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自此之后的二十年中,商鞅担任秦国的大良造,全权负责变法事宜。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从一个边陲的受轻视之国一跃成为中原强国的梦魇,将不可一世的魏武卒击败,夺取河东。



然而,商鞅变法在取得巨大收效的同时,也为商鞅后来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商鞅变法中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极大地损害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加之商鞅曾经与太子嬴驷有间隙,可以说商鞅在当时已经“满朝文武皆是敌”。但秦孝公一心一意支持商鞅,所以商鞅的地位在秦孝公当权时还是比较稳固的。

秦孝公去世后,嬴驷继位。在旧贵族的鼓动之下,加上嬴驷本人与商鞅的旧怨,这位新的君主终于向商鞅动手。商鞅见势头不妙,于是连夜逃出秦国,逃到自己的故国魏国。但是魏国人因为商鞅帮助秦国削弱魏国,而对商鞅大为不满,于是禁止其入镜。不仅如此,魏国还通告其他国家,说商鞅是魏国的叛徒,请其他国家不要接受他。商鞅没有办法,只好回到自己在秦国的封地上邑,起兵自卫,但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被秦军击败,商鞅被押送回国都,处以车裂之刑。


上文关于商鞅逃跑的这一段记载,出自《史记》。显然,史记中一句“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是无法令人相信这就是其他国家不接受商鞅的理由的。那么,为何其他国家都不为商鞅开方便之门?

  • 一个原因在于,当时的秦国,国力已然强盛,不再是原先那个被山东诸国看扁的西北“蛮夷之地”,商鞅作为秦国的要犯,秦王对其极为重视,如果在此节骨眼上,有国家敢于收留商鞅,这无异于和秦国的新君过不去。虽说秦国当时还没有强大到想收拾谁就收拾谁的地步,但是毕竟,任何国家都是不想招惹秦国的。因此,与其说是诸侯国都听从魏国的要求,不如说是迫于秦国强大的国力。

  • 况且,与秦国接壤的国家不过赵国,魏国,韩国和楚国,楚国路途遥远,商鞅必然不会去;而魏国正处于衰落期,韩国一直都是比较萎靡的国家,赵国尚未开始胡服骑射改革,军力亦不甚强。这更加印证了,他们都不想得罪强邻秦国这一观点。




  • 再者,其他国家也没有理由收留商鞅。商鞅的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这固然是因为自己的措施得当,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秦国本身的某些国情,为商鞅变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秦国贵族的势力远远小于其他六国中任意一国的贵族势力。秦孝公时期,商鞅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推行变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秦国的王权很强大,所以秦孝公可以控制住贵族,使贵族无法掀起风浪;但其他六国则不同,其贵族的势力极大,甚至能够对王权产生一定的制约,所以,商鞅如果在山东诸国进行变法,必然不会收到和秦国相同的效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六国的贵族集团,肯定不希望商鞅入其国去推行变法,损害贵族自身的利益。


因此,商鞅逃出秦国后发现,天下之大,居然容不下一个商鞅。于是,商鞅最终回到了他为之奉献一生心血的秦国,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成为了秦国宏图霸业的一块垫脚石。不过,商鞅虽然身死,但是他的变法,却被一直贯彻了下去,最终,凭借着商鞅留下的一众遗产,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一统天下。


庭州行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商鞅本是卫国人,在魏国跟随丞相公孙痤做个门客。说门客还是高抬他了,作为公孙痤的中庶子,其实就是侍从,日常跟随身边做做书记工作。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魏国也只有公孙痤重视商鞅。公子卬看不起他,魏王也看不上他。公孙痤战败被俘虏,经由商鞅努力迎回魏国,不久病逝。公孙痤死前告诉魏王,自己死后让魏王举国重用商鞅,如果不用商鞅就赶紧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而后招来商鞅,告诉商鞅,赶紧逃命。公孙痤这么做也是为了忠义两全,先忠后义。

商鞅也直接的告诉公孙痤,魏王不会听你的话用我,自然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这并不是说魏王是个仁慈的人,只是因为他还不懂商鞅。商鞅是一匹千里马,可惜魏王不是伯乐。

战国初期,七国之中,岌岌可危的只有秦国,经过四代的动荡,几近灭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时的秦国正处在急切求变的境况,变法图强已经成了唯一的选择。而反观其它六国,楚国幅员辽阔,七国天下巨富,魏国辉煌余晖,赵国胡服骑射,燕国地处偏远,韩国自保有余,只有秦国生死一线。渴求强大的秦国,更容易看到商鞅的价值。商鞅跟随公孙痤,长期与秦国接触,也更了解秦国的现状。

商鞅去秦,是商鞅的选择,去之前他自身也有衡量,只有秦国有可能举国之力去实现商鞅的梦想。而秦国恰好需要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这像是一场命运的安排,商鞅与秦王,命中注定的配合。嬴渠梁就做了商鞅的伯乐,成就了千里马,也成就了大秦帝国。


布谷鸟讲历史


如果你是老百姓,遇到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这样喜欢开疆拓土的皇帝,你喜不喜欢?现在看,你估计喜欢,如果你是当时的老百姓,你肯定不会喜欢了,因为你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因为开疆拓土,必然会滥用民力、增加赋税、当兵打仗牺牲、治安下降等细节问题,而开疆拓土你并不能得到实际利益。

辛弃疾、陆游喜欢收复中原,但中原老百姓和南宋老百姓怕不这样想吧?

同样的,诸侯王肯定喜欢商鞅、吴起这些变法者,但是贵族喜欢他们吗?显然不喜欢,不仅不喜欢,那是人人得而诛之,

秦孝公一死,秦国贵族就将商鞅五马分尸。

楚王一死,吴起就被贵族围攻,躲进了楚王的停尸间,贵族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吴起射成刺猬,箭射王尸是死罪啊。

可想而知,贵族和利益集团,对变法者深恶痛绝,不仅商鞅这些人,就是像王莽、贾似道、王安石、张居正这些变法者,结局都很不好,原因也是一样。

任何制度下,都有数量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当你要变法,都会拿她们开刀,损害他们的利益,你说,他们能支持你?

历朝历代,任何人变法,无外乎都是改变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军事制度、官制等,目的就是增加国库税收、减少冗官冗员、打击权贵。

春秋到战国,奴隶制社会崩盘,新的地主阶级取代旧的奴隶主阶级,原贵族就是奴隶主,它们是分封制的基础,只要奴隶存在,贵族就是世袭的,这就是世卿世禄,这些卿大夫的权力来自于自己的地盘、人民、军队,并不是国君,春秋各国君主,正常死亡的不到一半,其他都是被卿大夫篡位,比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所以,贵族对于君主,实际上是一种威胁,君主需要改变选官制度,选拔寒门来当官,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取消贵族世卿世禄的制度。

商鞅变法和后来吴起变法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军功授爵、土地私有制等,

实际上,法家人物很多,法家思想也是公开的,至少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人才,但是,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推行,这需要一个强势君主的支持,并且他得长寿,让变法完成。

国家强大基本上只对国君有利,对利益集团并不一定有利


南朝四百八十寺


简单一句话说就是:商鞅是一剂猛药,除了将死的秦国,别人不敢试!

小国家就不说了(商鞅本身是卫国人,没在自己国家变法),单说战国七雄。

首先是魏国。商鞅本身也是魏国的中庶子,他最应该服务的国家就是魏国,但是在商鞅之前,魏国李悝变法,很多新法都很先进,单单没有对贵族的封地收归国有,也是因为对贵族权利的忌惮。这种事情做不好,贵族会造反,废掉王令立新王的。

魏国不敢,燕赵韩楚齐也都不敢。其中赵国有政变的传统,收封地基本等于捅马蜂窝。楚国国土太大,靠的就是四大家人多支撑,收封地基本等于亡国。

只有秦国当时内忧外患,国内贫穷,对外又征战不断,不变法肯定是死,变法图强还有一线希望。秦国的贵族虽然也不愿意交出封地,但是比起灭国来,还是交出封地来得更容易接受。但实际上最后商鞅也还是死于秦国贵族的复仇。

以上都是从局外人的角度分析的,真正从商鞅的角度看,理由只有一个。

实施变法必须有一个明君作为背后的支撑,七国当中只有秦孝公可以给自己的变法提供支持,其余六国国君都不行,仅此而已。



贴士人生


首先,一个问题,让自己国家变强不好吗?答案是,不好。

其次,别国为什么不收留商鞅?答案是,其一别国收留过商鞅,其次,商鞅不需要收留。下面来一个一个解释。

商鞅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可能说什么立信,有人说什么法制。都不对,是支持,是秦孝公的全力支持。那么,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不是“军功爵”,而是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自古开始的贵族分封制。这一制度,是开了历史的先河的。同样,也得罪了全体贵族们。不仅得罪了秦国的贵族,同样得罪了周王室和所有诸侯国的贵族。从这里开始,除皇帝之外的贵族们,就不再享有代代相传的贵族特权。

那么这种变法为什么不能在别国实行呢?因为别国贵族宗室,没有斩自己一刀的勇气,而秦孝公,有这种勇气。直到后来两千多年后,另一个人也没有这种勇气,那就是蒋介石。在民国危亡关头,蒋说:“反腐亡党,不反则亡国”,最后宁愿亡国,都不愿反腐。这是因为反的就是自己,或者说是自己人。秦孝公变法,首先祭献的就是宗室和太子。这在任何别的诸侯国,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至于商鞅,他不需要别国的收留。商鞅本人,是相当有才气的和相当的贪欲的。他需要的,是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获得丰厚的回报。商鞅本是卫国人,叫卫鞅,到魏国谋出路,魏国不能用。所以商鞅才到秦国,寻找出路。

商鞅的才气,足够他在任何国家获得一定的位置。但都没有秦国秦孝公给予的位置高,也没有在秦国获得的权力大。大到足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大到足以凌驾于所有此国宗室之上,大到一国太子也只能俯首低眉。这种权欲才是高鞅的追求。而不是被某国收留,做一个普变通通的小贵族。


历史八卦阵


商鞅是卫国的公子,姓公孙,名鞅,从小喜爱刑名之学,先时在魏国的相国公叔痤门下任责,公叔痤知道他的才能,还没有向魏王推茬,便一病不起,魏王去看公叔座,问他如果有不测,谁可以接替他为国家出力,公叔痤对魏王说他手下有个叫公孙鞅的青年,有奇才,你可以放心把国家交给他管理。魏王听后没表示,公叔痤知道魏王不想重用商鞅,在魏王将离去时,他支走身边的人,对魏王提议如果不能重用商鞅,就把他杀了,绝不能让他出国,魏王表面答应。公叔痤随后找到商鞅说明情况,叫他赶快离开魏国,但商鞅认为魏王不想用他,也不可能杀他,就没有逃走。魏王认为公叔痤重病而犯胡涂。后来秦孝公下诏求贤士,商鞅听说后就西去秦国,结识了秦孝公的宠臣景差,在景差的引茬下才得以见孝公,在秦实行变法。商鞅早期并没有多少人识得他的才能,在秦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但变法得罪很多秦国贵族,严刑酷法也让很多人不满,孝公死后商鞅被人告发谋反,他逃到魏国后,魏国人因他背信弃义对魏国造成很大伤害而不愿留他,把他送还秦国,商鞅回到他的封地后带领部属向北攻打郑国,后被秦国军队打败杀死。


日月同行天地广


不是别的国家不收留的问题。一个国家尤其是在那个时代,主要还是一国之君说的算,如果国君没有变化的意识或者强烈的要求和支持变法。再强的人也不可能去推行自己政治主张。

商鞅一开始到秦国,也不是一上来就和秦孝公谈他的变法主张,而是先摸清楚了秦孝公的真实意图,最后在说出了自己如何强大秦国势力。后来秦孝公也是排除各方势力尤其是老氏族的阻挠,全力支持变化。

如果秦孝公没有那么强烈的变法要求,后来大力的支持,商鞅就是想在秦国变法也不可能。

秦国当时是处于西部的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山东六国是看不起他的,而那时候的魏国才是战国强国。秦国为了改变以往的地位,必须变法。后来,很多人才为什么都去了秦国,比如张仪、范雎,这些本来也是魏国人,后来在自己的国家得不到重视,不都来到了秦国嘛。秦国要自强,很重视人才。

就像现在的企业和国家一样,如果你重视人才,人家自然就会来了。筑巢引凤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秦国通过变法强大了,后来战国的其他的国家也纷纷效仿通过一系列的变法走上了强国之路。

说白了,如果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变法就是扯淡。一个企业的变革和创新也是这样,并不是那一个人能左右的,要看老板是怎么想的。决策者才是最主要的,变法者只是实施者罢了。

变法从来就是自上而下的。


lauchuanhu


商鞅太强大,驾驭不了就会反客为主!!


哦哦316


第一,山东六国不敢冒着得罪秦国而重用商鞅。如果重用了他,商鞅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

第二,商鞅的变法只针对贵族的分化,但是,山东六国的庙堂全有各国贵族结结实实把控,如果一旦重用商鞅,那局面不可收拾,甚至动摇国本。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根本性的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新的利益群体取代既得利益群体,没有无法抗拒的压力与强力支撑是不可能推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