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項目管理的關鍵。。。

首先,看一下企業對“成功”是如何定義的。長期對軟件項目進行“成功(或失敗)”評級的斯坦希集團(Standish Group)認為,如果一個項目能夠“在計劃的時間、預算內完成,並達到所有計劃之內的預期特徵和功能”,便稱之為成功。但是,這個定義不是以創造價值為基礎的,而是以各種條條框框為基礎的。按照這樣的定義,項目經理們就只能緊遵計劃執行,而不會去應對任何突發的變化。

敏捷項目管理的關鍵。。。

相反,如果把客戶價值和質量作為最終目標,那麼計劃就成了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而非目標本身。計劃設定的條條框框依然重要,依然指導著項目的執行,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計劃並非聖旨那樣尊不可違,而是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的;計劃應該成為行動的指南,而不是緊箍咒。

敏捷項目管理的關鍵。。。

傳統的項目負責人也罷,敏捷的項目負責人也罷,都會制定計劃,而且會為之投入相當的時間。但是他們對待計劃的態度截然不同。雖然他們都把計劃當作底線,但是傳統的項目負責人會按照這個底線,時不時對實際的結果試圖“糾正”。在敏捷項目管理中,我們採用“調整性行為”來說明應該採納的一些正確做法(其中之一便有可能是糾正計劃本身)。

敏捷項目管理的關鍵。。。

在關於敏捷處理原則的文件中——包括敏捷宣言(Agile Manifesto, AM)和相互依賴宣言(Declaration of Interdependence, DOI)——有對怎樣隨機調整做出的五條主要說明 :

> 預見項目執行中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並且通過試點、預估性判斷和隨機調整來管控這些不確定性。(DOI)

> 通過採取符合具體情況的策略、步驟和做法,提高項目的效率和可靠性。(DOI)

> 面對突發性變化,應該調整計劃予以應對,而非繼續執行原計劃。(AM)

> 哪怕項目已臨近收尾,也要對客戶在項目要求上提出的變化持歡迎態度。敏捷的項目過程能夠控制並利用這些變化,來保證客戶的競爭優勢。(AM)

> 對於如何更好地提高效率,團隊要定期反思,然後根據總結出的經驗,對團隊行為進行調整或改善。(AM)

敏捷項目管理的關鍵。。。

以上原則可以歸納為兩點:

知曉變化(即不確定因素)可能隨時發生,面對突發的變化,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而不能繼續按原計劃執行。

必要時,對項目的過程和實施辦法做出隨機調整。

這種應對變化調整的能力,能夠激發團隊的競爭優勢。想像一下,如果能夠每週發佈一款新的產品,會為團隊帶來什麼樣的機遇 (而不是問題);如果能夠整合性能,為客戶提供個性化軟件服務 (並保持很低的維護成本),又會給團隊帶來怎樣的競爭優勢!

敏捷項目管理的關鍵。。。

因此團隊必須靈活調整,但調整的同時,也應保證項目的既定目標始終不變。此外,無論是做出調整,還是進行預估性判斷,都要問下面的四個問題,來對項目的進展做出時時評估:

(1) 最終的產品是否能夠體現(客戶/團隊的)價值?

(2) 產品的質量目標——可靠性和兼容性——是否達成?

(3)在可接受的限制條件下,項目進展是否令人滿意?

(4) 當管理、客戶以及技術等發生變化時,團隊能否做出有效的調整和應對?

敏捷項目管理的關鍵。。。

字典上把變化(change)定義為:“帶來不同,給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形式或外表”;把調整(adapt)定義為:“使適於或適應某一特定的用途或情形”。由此看來,變化和調整不僅不同,而且差異很大。變化是突發的,是沒有目的性的,比如字典中給出的這個解釋:“發生了某件事”。而調整則恰恰相反,它意味著直奔目標而去(強調適合性)。由此可見,變化是無心而至,調整是有意為之。

調節項目中的已知和未知。

哈佛商學院教授羅布•奧斯丁(Rob Austin)和同事李德文(Lee Devin)共同執筆發表了《藝術性管理》(Artful Making)一書。書中提到一個價值1.25億美元的IT項目最終失敗的案例。失敗的原因正是由於合作企業一味堅持原計劃,亦步亦趨死板執行,拒絕用調整來應對突發的變化而造成的。書中寫道:“‘為工作制定計劃,然後按照計劃做事’成了讓他們盲從的真言,直接導致團隊採取了毀滅性的做法,帶來慘重的代價。…… 在商界,人人都以為這種問題很少發生,可實際上卻非常普遍。”

每一個項目都有其已知的條件和未知的因素,有其確定的一面以及不確定的一面,因此每一個項目都必須在計劃和隨機調整之間取得平衡。這種平衡是必須的,因為項目可以是生產性的,也可以是開發性的,還可以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生產性的項目不確定性很低,而開發性的項目卻是高度不確定的。開發性項目強調預見性,項目執行的過程,就是朝著預見的方向探索前進的過程,而不是制定出嚴密周詳的計劃,然後嚴格實施的過程。也就是說,計劃或調整,不能說孰對孰錯,管理者應根據項目自身的具體情況、具體條件,作出最恰當的選擇。

影響選擇的另一個因素是試點成本,即做實驗的成本問題。儘管對創新非常渴求,但如果試點成本過高,也會限制管理者,從而加大對項目進行預估性判斷。而如果像之前提到的,試點工作成本較低的話,就有利於管理者作出隨機調整的管理選擇。這樣一來,項目的計劃、構架和設計等,就隨著產品的開發進度,同步前進,同時變化。

隨機調整的幅度取決於三點:產品、步驟和人。首先團隊成員應該團結敏捷,面對變化應該持有正確的態度。其次,採取的項目步驟和實施辦法,要有利於團隊在遇到突發變化時進行隨機調整。最後還要有能夠進行自動測試的高品質產品編程。你當然可以用陳舊的產品編程,也可以選擇不敏捷的團隊,但這樣一來想要調整就非常困難。因此,如果團隊想做到敏捷和隨機應變,以上三點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