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大谋士郦食其曾为他献上一计,被张良称为亡国之计,这是怎么回事?

文史砖家


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的军事主力一直在荥阳一线打得势均力敌,而燕赵魏齐等其他诸侯则在旁边看戏,既不帮助刘邦,也不理会项羽。所以刘邦只能与项羽单挑,但与项羽单挑,刘邦又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种背景下,张良就建议刘邦开辟第二战场。总而言之,既然咱们现在无力占据六国故地,那就让彭越、英布、韩信去发展。如果这三个人能够崛起于六国故地,项羽的生存空间,就自然会被压缩的越来越小。

于是,刘邦派遣韩信东征,并让随何策反了英布;当然也派人与彭越取得了联系。其后不久,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一举平定赵国,而英布和彭越也在刘邦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对项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威胁。

但此时,刘邦对张良的建议,却产生了某种怀疑。因为,彭越、英布、韩信发展得实在太快,尤其是韩信崛起的速度,实在超出了所有的人预料。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韩信随时有可能失控。而彭越、英布又都是自己拉起的队伍,他们一旦崛起,更有可能失控。

在这种背景下,郦食其就建议刘邦改变张良的战略。总而言之,与其培养韩信、英布、彭越那种如虎如狼的猛人,还不如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六国后人。

郦食其给出的理由是:如果用张良的策略来打败项羽,就意味着将来需要面对在战争中崛起的韩信、彭越、英布,这就如同是前门驱虎,后门引狼,一样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胁。

但是,如果把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六国后人,他们发展起来后,同样可以压缩项羽在关东地区的生存空间。更主要的是,如果把六国故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等打败项羽后,刘邦再进行削藩时,难度相对就简单多了,因为六国后人多是一些平庸之辈,他们缺乏与刘邦相抗衡的能力。

其实,张良替刘邦制订的策略,本身确实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按张良的建议,也许可以打败项羽。但是,结果就是韩信、彭越、英布那种可怕的对手会成长起来。所以,刘邦一直希望找一个更好的方法。而郦食其的建议,正中刘邦的下怀。

所以,在听完郦食其的建议后,刘邦自然觉得他的建议要比张良高出一筹。于是他马上就让郦食其去执行这件事。而当张良听说这件事之后,就马上跑过来面见刘邦,他告诉刘邦郦食其的计策实乃亡国之计,并要求刘邦马上中止了这件事。

当时,张良对郦食其的这条计策,给出了七大条不可以执行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虽然韩信、彭越、英布崛起后,会威胁到刘邦。但是,如果不是韩信、彭越、英布这种如狼似虎的猛人,谁又敢和项羽抗衡呢?

如果把六国故地全部分封给那些平庸的六国后人,他们当中又有谁真敢去去骚扰和打击项羽,去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如果这些人,都不敢帮刘邦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项羽的势力怎么会受到削弱呢?更可怕的还在于,这些人虽然是您刘邦分封的,但关键时刻很有可能会倒向项羽一边。

如果说,随便拉出一个六国后人,就敢和项羽在关东争夺地盘,甚至能够让项羽都叫苦不迭,那原先的魏王豹、赵王歇、陈余、田横等人完全就可以让项羽无法在关东立足,又何必让韩信、彭越、英布去干这种事呢?

更致命的是,如果以韩信所立下的盖世奇功,都没有资格裂土封王,还有曹参、周勃、郦商、灌婴、樊哙等人所立下汗马功劳,也没有资格分封土地。而那些六国后人,什么事也没有干过,却可以马上分封到一块地盘称王。那刘邦手下的这些兄弟,还会积极卖力工作吗?

听完张良的分析,刘邦马上醒悟了郦食基的建议中,有着更无可救药的缺点。简单来说,张良的策略虽然存在着巨大的缺点,但好歹还有着可以补救的机会。但郦食其这个建议,却有着无可救药的致命缺陷,如果采用,刘邦当时就会崩盘。所以最终,刘邦仍然采取张良的建议,继续扶持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崛起。



我是赵帅锅


公元前204年,当项羽在荥阳把刘邦团团围住的时候,束手无策的刘邦问谋士郦食其该怎么办?郦食其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刻印玺,派人出去寻找六国的后人,对他们进行分封。这样一来,他们感激大王你,就会组织军队前来救援你了。

刘邦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立刻派人去执行。

这时候张良回来了,听说了这事后大惊,生气地说,这简直就是“亡国之计”,他用了多达八条理由来反驳。吓得刘邦赶紧让那些刻印玺的人停手,并大骂郦食其迂腐误事!

可是,仅仅过了一年,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张良却主动给刘邦说,让他对韩信、彭越、英布三人进行分封,并且给他们的封地划出界限,促进他们帮助刘邦围攻项羽。

(郦食其画像)

张良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该怎么理解呢?

关于这件事,我觉得有以下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时势不同。

刘邦被围攻在荥阳的时候,是他最困难的时候。虽然那时候,他已经通过暗度陈仓,获得三秦之地。并且接连降服了常山王张耳、韩王昌、河南王申阳、魏王豹和殷王卬五个诸侯,获得50多万人马,又趁项羽征讨齐国的时机,攻入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等项羽回来救援的时候,他却被打得狼狈逃窜,最后在荥阳被项羽围困。

那时候,本来已经投奔刘邦的那些诸侯,又反叛了,也不来救他。可以说,项羽把他拿下来,只在旦夕之间。刘邦这时候,全无号召力。就算他把印玺送到六国后人的手中,他们真的把军队组织起来了,一来刘邦没号召力,二来大家都害怕项羽,因此肯定不会来救他。

而到了公元前203年,韩信已经攻下齐地,彭越、英布也已经反叛项羽。那时候,刘邦加上韩信、彭越、英布已经对项羽形成了包围之势。在名义上,韩信、彭越、英布是归刘邦管的。虽说分封诸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调动这几个人的积极性,做出对他们进行分封,并划定边界的权宜之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决策。

由此可见,张良执行自己曾经反对过的决策,是张良头脑清醒,处理事情灵活机动的表现。

(张良画像)

第二种可能:打击同僚。

很可能郦食其的计谋并没有错。为什么说他的计谋并没有错呢?

因为当时刘邦虽然处在最困难的时候,但毕竟他已经在和项羽争夺天下了。在名气上,他是当时的天下二霸之一。名气决定着他的召唤力。再说了,他还派出韩信攻赵伐齐,打得有声有色。所以尽管落魄,也并非完全没有实力。

这时候,如果他召唤六国后人,让他们站起来和项羽斗。六国后人为了实现复国的目的,肯定会这么做的。

再说了,如果认为刻印玺去分封六国后人都是“亡国之计”,为什么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就不是“亡国之计”呢?要知道,韩信、彭越、英布都是虎狼一样的人物,胃口很大。刘邦那时候即将统一全国,那样做,不是自找麻烦吗?

(刘邦剧照)

所以,张良的说法,并不是特别站得住脚。

那么,张良为什么还要那么说呢?很可能,张良那样说,只不过是反对郦食其。毕竟郦食其这个人,和他都同为刘邦的谋士。再加上郦食其一向自负,所以张良对他很不满。当他说出妙计后,张良故意说这个计策不对,以此来打击他。张良说出多达八条理由,就可看出,他对郦食其有多么介怀。不把郦食其打下去,张良寝食难安。

后来张良之所以又提出分封的建议,是因为那时候,郦食其已经被齐王“烹死”了,没人再和他争宠了。

这两种可能中,究竟哪一种是对的呢?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古语道“一言丧邦”,意思是大人物的错误意见若得到贯彻执行的话,极可能给国家带来灭亡的命运。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比如刘邦手下的大谋士郦食其曾献过一计,若得以实施的话,非但汉朝会“胎死腹中”,连刘邦也极可能被项羽消灭。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条极度危险的计策呢?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的第三个年头,此时双方在荥阳一带呈胶着相持的态势,无论哪一方都无法迅速地击溃对手,取得战争的胜利。刘邦固守荥阳城,并通过多条甬道跟外界交通,以输送军粮。而项羽为拿下荥阳,多次派兵侵夺、毁坏汉兵的甬道,渐渐地便让刘邦陷入缺粮的窘境。


天下干戈不息,而荥阳城又遭遇缺粮之忧,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局,让刘邦头疼不已。此时,首席谋士张良在外公干,另一位大谋士郦食其为替君父分忧,便向刘邦提出削弱西楚、解困荥阳的“妙计”。由于郦食其先前屡献奇谋,对刘邦助益良多,所以这一次,刘邦也准备虚心听从郦大军师的“良策”。



郦食其将楚汉相争日久、难分胜负的缘由,归结为诸侯们的观望。郦食其直言,秦朝灭亡后,原山东六国的贵族都有恢复故国的梦想,但如今却无立锥之地,就算是有据地称王者,也得不到认可,故此怨望、徘徊,不肯为任何一方效力。郦食其就此提出建议,请求刘邦册封六国贵族为王,使他们恢复祖业,那么其君臣、百姓都会拥戴刘邦,并助其成就帝业。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见《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第二》。



此时刘邦已被楚军的围困搞得焦头烂额,一时间方寸大乱,竟然觉得郦食其的提议很有道理,便马上下令雕刻印章,准备赐予六国贵族,并大封他们为王。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恰好张良适时赶到,并在拜谒刘邦时获悉郦食其的计谋。张良听完后大惊失色,跺着脚说道:“如果依此计行事,我们就完蛋了。”(“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刘邦不明就里,赶紧向张良询问原因,后者便将八条原由一一道来,其中第七、八两条最为关键。张良认为,山东六国的士人、将卒们之所以始终追随刘邦,为的就是在帝国建立后能封侯拜官、封妻荫子,如果一旦恢复六国,这批人必将各自返回到故国效力,再无人帮助刘邦消灭西楚、建立帝业。况且,西楚势力还很强盛,六国一旦恢复后,难保不会倒向项羽,汉王又凭什么让他们再度臣服自己?



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刘邦此时正在用餐,当听完张良的分析后,不啻于遭遇一记闷雷,赶紧吐出口中的饭,并大骂郦食其献上的“良策”实乃馊主意,差点害得他死无葬身之地(“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引文同上)。随即,刘邦下令停止刻印,并设计逃出荥阳,随即又夺取大将韩信、张耳的军队,由此使得军势复振。



两年后,遭到多路汉军围攻的项羽兵败垓下,因不肯独自渡江回返江东,遂在乌江亭自刎而死,西楚王朝就此灰飞烟灭。战争结束后,刘邦在诸侯和部下们的拥戴下,正式建立汉朝,开创刘氏家族长达400余年的基业。然而回首往事,如果郦食其当初的计谋得逞,六国得以复立,刘邦极可能被迅速消灭,至于称帝建国一事更是空想。所以刘邦能击败项羽、成就帝业,张良居功至伟。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前205年,刘邦率联军五十六万乘项羽攻打齐地田荣的机会,全力进攻楚国并攻取彭城,打下彭城后志得意满,不可一世,项羽得知,连夜率轻骑三万绕道回援,一鼓作气击溃联军,几十万兵马死的死逃的逃,刘邦只和张良几十骑逃生,来到下邑时心灰意冷,张良为他献上利用好韩信彭越英布,自率主力与项羽死磕之策,刘邦再奋余勇,与项羽斗争。到第二年,楚汉双方在荥阳大战,诸侯袖手观望,汉军形势不利,有被歼灭的危险。这时,谋士郦食其便向刘邦献计。


郦食其说,以前商汤伐夏桀,封其后人于杞地;武王伐纣,封其后人于宋地,分封使各人得到实惠,大家都愿意出死力攻打敌人,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谋利益。(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陛下你如果能复立六国之后,分封各地,那么六国的君臣和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纷纷前来助战出死力。刘邦听了大喜,正欲从之。恰好张良入内,刘邦便把这一计策和他商议,张良一听,拍案大怒说,谁为大王献此亡国覆家之计?刘邦听了也大感意外,明明是好计策怎么能如此说呢。


张良分析说,时势不同,商周的分封基于局势已定,取天下成定局,为拱卫王朝着想,大王现在能控制天下了吗?再者,一分封诸侯,我们来自各国的将领,将纷纷回国效力,报效国君与母国,谁还会跟在你身边打天下呢?第三,分封一定,诸侯各自有封地,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倒向项羽而与你为敌?以目前楚强汉弱的形势,诸侯必定会臣服项羽,那么,这个分封这策不是在自掘坟墓自断臂膀吗?刘邦听后如梦方醒,连忙叫停了正在铸造的封国印鉴。(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看了这个计策被张良批驳得体无完肤,人们可能会认为出这个计谋的郦食其是一个夸夸其谈不懂变通的人,其实分封一事可能是一时疏忽,也可能有下一步连环应对并未全盘托出。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初求见刘邦时被辱,以三寸不烂之舌取信刘邦,帮助拿下陈留,又奔走各地联络诸侯,多立功勋,韩信沿河北收夺项羽的后巢和基本盘时,破赵降燕来到齐国境,这时,郦食其出使齐国,只凭一张嘴就把齐国说得愿意投降。因韩信突然攻打齐国,而被齐王烹杀。


南方鹏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王说历史,喜欢我的朋友欢迎转发、关注、点赞哦,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

大家众所周知楚汉争鼎的故事,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的谋士就为刘邦献上一条计策。为了遏制实力迅速膨胀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分封六国故地给六国后人。

后来被张良劝回来的故事,下面请我形象的为大家描述一下。

把华夏大地比作一个大公司

把楚汉之争比作刘邦、项羽争夺公司董事长的位置

把六国贵族比作大公司的前前董事(前任是秦国)

背景:

刘邦和项羽争夺公司老大的位置,但是刘邦的小弟们(韩信、彭越等人)发展太快了,自己一开始因为打不过项羽就让小弟去抢地盘,但是再抢下去小弟就有可能当大哥了。

刘邦很是担心……

郦食:老大,你要不把地盘划给那些前前董事们吧,那样的话既能打击老项,又能遏制你那群飞上天的小弟们。人家还肯定对你感恩戴德,多好啊。

而且那群家伙们都是废物啊,那么多地盘都能丢,肯定比你小弟听话啊。

刘邦一听很是有道理啊,指着士兵甲,你去办吧。

士兵甲:好的。

张良听说了,立马赶过来不乐意了。

张良:老大,哪个孙子给你出的主意,这是要弄死你的节奏啊!

刘邦:郦食啊,怎么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张良:老大,你听我说。

1:废物就是废物,秦末的时候出了一批废物了,还不是叫老项揍成狗了,他们再去有啥用?

2:你这样做会寒了小弟们的心啊,小弟们为啥给你卖命,你心里没点数吗?你长得帅?还不是也想着能分块地盘当老大吗?你这样干,你小弟们不弄死你?

3:六国的前前董事们会对你感恩戴德?那本来就是人家的地盘,你想啥呢?人家那属于拿回祖业!

刘邦大惊失色,赶紧派士兵乙追回了命令。

嗯……差不多就是这个过程。

喜欢我的朋友欢迎转发、关注、点赞哦,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


我当作者那几年


郦食其说起这个名字,就不得不提刘邦对于儒家的看法,刘邦是很看不起儒生的。有一次他甚至拽着一个儒生的帽子在当街撒尿,当时这个人到刘邦这里的时候,刘邦直接一脚把他给踹了,滚,老子不想见这个人,郦食其并没有因此直接负气离开,而是选择恭恭敬敬地等刘邦,并且告诉刘邦说你们想要推翻秦国就需要聚合大家的力量,我来投奔你!现在你却告诉我这个想要推翻暴秦统治的人不能加入呢,你让其他的人怎么想我是有才能的人,我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你赶我走我都没走,更何况我这个人年纪比较大,属于长者,你不尊敬长者,你怎么能行?

刘邦一听对我确实应该好好招待,因此就把他奉做座上宾。

当然,这个老头子确实有本事,他去齐国做说客,硬是让齐国的国君同意投降,要不是最后韩信过来横插一脚,说不定他是当时最大的功臣,不过这个人也确实做错过事情,当然,他这个也是属于病急乱投医,没办法。

当时刘邦被围困在荥阳这个地方,没办法出去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不停的进攻城池,此时此刻,刘邦需要大量的援军来帮他进攻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帮他脱困。这个时候又没有援军,韩信这个时候还没有拿下齐国,理论上来讲,韩信这两万多人的军队加入了正面战场也没有什么用城。

所以当时郦食其就告诉刘邦说,我们去承认其他六个国家,国君的地位,然后让他们率领军队来帮我们这样的话,人多力量大一起吧,西楚霸王项羽给搞下去不是很好吗?就像我们上一次打彭城那个时候一样。

刘邦一听都有这样的建议太好了!有了上一次成功的经验,刘邦觉得这一次用这个手段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结果张良这个时候走进来了,问刘邦你这个建议是谁跟你提的?简直就是把你往火坑上推呀,你想想看你手里的那些作战的士兵,文臣谋士,哪一个不是曾经六国其他的人,你包括我也是一个韩国人,如果你承认其他六国的国君的话,那这些国家的优秀的士兵和谋士是不是直接去投奔他们自己的国君就行了?谁还帮你出谋划策,谁还帮你流血牺牲?(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别忘了你自己的出生就是一个地痞流氓,就是一个无赖,谁会帮你呀?是不是?

刘邦一听对呀,我这简直就是自掘坟墓,釜底抽薪啊!赶紧骂了一声你个老儒生,整天就出这些不着调的主意。

其实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讲,刘邦确实存在着这一个选项,包括刘邦自己肯定也是知道这个计谋的,只不过,在这之前,刘邦并没有被失败冲昏头脑的时候是不会病急乱投医,选择这个计划的,刘邦这个人就是只占便宜不吃亏的货,你要他干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你包括他给韩信一个齐王,他都不答应,所以说这件事情。刘邦当时的情况也是一个客观因素,如果不是项羽逼得太急了,刘邦也不会出此下策。

当然,张良这个时候能够站出来指证刘邦的错误,也是难得可贵的,这也不枉刘邦一直十分信任张良,哪怕张良在前线毫无战功,最后刘邦还是硬生生的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并且在刘邦最后大丰功臣的时候,也是告诉张良自择齐地3万户,周参是所有人里面受风最高的,也只获得10600户。张良在刘邦的心里的地位可见一斑。张良跟刘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主仆之间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刘邦当初落魄的时候,张良作为韩国方面的代表人可以说是率先跟刘邦进行战略合作。作为战略合作的伙伴,张良出于一个韩国人最后能说出这样的话,也可以看得出张良跟刘邦之间的感情。

所以说从这样一个失败的计策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很多的东西。


漩涡鸣人yy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郦食其当说客那是一把手,但是要说他的大局观和策略计谋就比张角等人低一个等级了。

刘邦彭城之战失败,本来大好的局势被项羽三万人搅的天翻地覆。刘邦只能退回关中,在荥阳一带和项羽对峙,原本支持他的诸侯也纷纷倒戈。


刘邦想打破这个僵局,便向郦食其询问策略,郦食其劝刘邦刻六国印分封六国后人为王,这些人通过刘邦的分封复国,自然会对刘邦感恩戴德。

刘邦也是病急乱投医,竟然听从了郦食其的计策。

张良听说后,立即跑去见刘邦,并且极力劝阻这件事。正值乱世,刘邦分封六国后人,六国后人必定会各自为政,好不容易形成的楚汉相争的局面又会被打乱,乱世都在争权夺利,什么承诺都是废话。不仅如此,跟随刘邦的人大多都是山东六国后裔,如果刘邦分封六国,会有大批人离开刘邦,去追随旧主,张良就是头一个。刘邦被张良一番劝说,急忙召回郦食其。

其实张良不必扯那么远,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几年前,陈胜吴广起义正值巅峰,陈胜就出钱出人让武臣和陈馀去赵地复赵国,结果呢?

武臣迅速摆脱陈胜,自立赵王,对陈胜不闻不问。

也多亏刘邦能听进去人言。


守仁读仁


当时还是楚汉争霸时期,刘邦被项羽打的到处跑,他们对峙在荥阳,若是荥阳一旦攻破,也就意味着刘邦的大本营关中之地快要不保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邦病前乱投医,他要找人商议,如何才能把项羽打败。但是,这时候张良恰恰没在刘邦身边,所以,刘邦不得不去找他的另一个谋士郦食其来商议退项之测。

郦食其也是一个有谋有略的人才,堪称刘邦手下的鼎级谋士。郦食其告诉刘邦,办法不是没有。如今我们打不过项羽,是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若是我们联合,其他一些诸侯,一起把项羽灭了,这应该是一个好办法。

要知道当时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已经被秦始皇给灭掉了。郦食其想让刘邦在搞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制度,去找原来诸侯国的后人,让他们重新立国,发给他们诸侯印章,让他们复辟,然后招募新兵,一起联合刘邦打项羽。

刘邦听了郦食其的建议,觉得不错,就让郦食其赶紧去刻印章,找六国后人发放给他们。

恰在此时,张良回来了。刘邦正在吃饭,当刘邦看到张良后,他就说,子房你过来,有个谋士给我说,让我复辟六国,联合他们一起打项羽,你觉得这个建议如何?

张良一听,觉得不妙。他说若是你这样做的话,那你就休想得到天下了。

张良继续说到,你知道将士们为什么抛妻弃子,远离家乡,拼了命的给你打天下吗?他们无非就是,想在事成之后,封侯拜相,能在朝中当个一官半职。

若是你复辟了六国,那你手下的人才就会流失,他们会去投奔自己的国主,让自己的国主,给自己分封官职。到那时候还有谁伺候你呀。

况且诸侯王复辟之后,未必听你的调遣,他们往往是谁强就听谁的,很显然现在是你不如项羽。所以,搞复辟对你是百害而无一利。

刘邦听了张良的分析,冒了一头的汗,刘邦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大骂郦食其,臭书生差点坏了老子的好事。所以,郦食其的印章也就不能印了。


史学达人


郦食其是刘邦的谋士。他本是河南陈留人,是个儒生,有学问有见识,为人狂傲,被当地目为狂生。秦末乱起之时,投靠刘邦,成为刘邦的谋士。刘邦是不喜欢儒生的,曾经摘下儒生的帽子撒尿。郦食其能说服刘邦接纳自己,就证明其有过人之处,不是一般的腐儒。

与郦食其同时还有一位叫审食其的,此二人是同名不同姓。审食其是刘邦的管家,与吕后接触多,后来被封为辟阳候。汉文帝时为淮南王刘长所杀。郦食其的故事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记载。他做为谋士为刘邦立了很多功劳,最有名的一桩是,他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齐国投降刘邦。后韩信争功攻打齐国,郦生被齐王田广所烹。刘邦为了酬谢他的功劳,封他的儿子郦寄为候。

再厉害的谋士,也有出错的时候。郦食其也曾经给刘邦出过一个烂招。这个故事在《史记》中没有记载在他自己的传记中。而是记在张良的传记中。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汉三年,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形势对刘邦很不利。为了扭转形势,刘邦与郦食其商量办法。郦食其为刘邦献了一计。他说:“商灭夏的时候,把夏的后代封在杞。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把殷商的后人封在宋。到秦时,把六国全灭了,使六国的后代失去了立足之地。如果大王你能复立六国之后,他们一定为感激你,愿为你所用。到时候,楚国也就会拥戴你了。”

刘邦一听,觉得是个好主意,就准备这么干了。这时,张良来见刘邦。刘邦便把这个事情与张良说了一下。张良说:“这是谁为大王出的主意,如果照这么干,那就完了。”之后,张良从八个方面为刘邦分析了利害得失。

第一,商汤把夏封在杞,但自己有力量可以随时把它灭掉,现在你有这个力量吗?

第二,周把商封在宋地,同样可以随时取它的性命,你现在有本事可以随时取项羽的脑袋吗?

第三,武王得天下之后,封比干,表商容等等,说明他当时已经完全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这一点,你做到了吗?

第四,武王灭商之后,把天下财富都分给老百姓,你能做到吗?

第五,周朝代商之后,弃武行文,大王现在能做到吗?

第六,周朝来商之后,马放南山,以示不再打仗。你可以做到吗?

第七,放牛桃李之阴,向天下表示,不会因为战争向百姓收税。

第八,在你身边,跟你一起打天下的,谁不希望革命成功之后能封官封爵,现在把天下的土地都封给六国,这些人必然会各回故国,为旧主服务,大王你不就成了光杆司令了吗?

《史记》中说了八条,我们把它列在上边。其实张良说了一大堆,只有两个意思,一,时代变了,各方面条件不一样,不能照搬古代经验,最关键的是最后一条,大家打天下,争的无非是利益,利益都让出去了,还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呢?

张良说完,刘邦立马明白过来,当时他正在吃饭。听了张良的话,“辍食吐脯”,骂了一句:“竖儒,几败而公事。”翻译一下就是:“臭儒生,差点坏了你爹我的大事!”这是刘邦的风格,骂归骂。郦食其的主意不对,可以不听。但不能因此把这个人否定了。所以,刘邦以后还是继承任用郦食其。这是刘邦能成就大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月流火140400643


郦食其的本意是想借立六国之后,为项羽多树敌人,减轻刘邦的压力,并援引历史上明君都分封前代皇族为例。

但时世不同,汤武封前代皇族,是在能绝对控制形势的情况下,为了平息战乱,教化民众,而做出的选择。但在刘邦当时,应付项羽已经非常吃力了,这个时候分封六国之后,那六国之后会听他的吗?搞不好立刻会投靠项羽,毕竟自己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当时项羽相对刘邦还是有优势的。而且其实当时已经有了很多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部分都是有本事的,他们尚且在彭城之战后又投靠了项羽,新立的六国之后,毫无根基,性命都在飘摇之中,郦食其怎么能保证他们会对汉忠诚?

如果说分封六国不能保证对汉忠诚是一把双刃剑的话,那么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几乎是致命的了。秦之前,六国统治已久,现在刘项手下的大臣和各地的诸侯王,很多就是六国的忠臣,包括张良,曾经就为韩国报仇,刺杀秦始皇。因此立六国之后,当刘邦不利之时,会导致刘邦手下很多将士改投旧主,严重削弱刘邦的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