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北方人改吃米饭了,而很少有南方人改吃面食,这是为什么?

书中有路


又是南方人与北方人的问题,莫非中国人就不分东西了吗?说到主食,中国人主要是米面为主,面食并非北方人的专利,米饭也不是南方人的独享。中国最好吃的大米在北方,最精致可口的面食在南方。

过去,受地域限制,交通不便,社会流动速度缓慢,逐步形成,作为主食,面食为主的是小麦产区,米饭为主的是水稻产区,能种稻米的地方基本上都能种植小麦,而能种小麦的地区却不一定能种稻米。小麦抗寒耐旱,其适应性要高于稻米,所以更适合在干旱苦寒之地种植,而稻米对自然环境的要求高,更适合在水土丰饶之地种植。所以造成以稻米为主粮的地域,相对于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其地理环境要优越,人们的生活要相对富庶。

人类对幼时留下的食物烙印是难以磨灭的,甚至一生都能为之魂牵梦绕,所以自小吃面食长大的就留恋面食,从小吃米饭长大的就依恋米饭;人类习惯先苦后甜,肠胃消化也是由粗向精发展,口味上普遍是一种向上的趋势,所以从面食向米饭过渡,要比米饭向面食过渡来得顺利些。

其实在人类社会,除非是受地域环境的限制,完全独享一种主食的地区是极其少见的。大多数地区都是米面同食居多,其差异无非是吃米多还是吃面多而已。以面食为主的地区,也有象手抓饭,炒饭等稻米食品;以米饭为主的区域,也有馒头包子糕饼面包等面食制品。

综上所述,单以南方人和北方人来分辨米面食区是不科学的,也是毫无道理的,以前由于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便,造成一些地域性的饮食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正在逐渐的改变和消失,未来的世界必定是饮食的多元化时代,人们的选择必将是丰富多彩的,适合的口味才是决定选择的第一要素。


一元复始四通八达


说一下自己吧,土生土长的山东汉子,13年去南京读研,开学第一次去食堂吃中午饭,一元一份米饭打了两份,餐盘垛的满满的走到餐桌的路上引来许多人侧目很是尴尬,关键是下午四点多就饿了,完全非常十分的不抗饿。。。

后来去吃水饺,前面的人都是三两四两,因为有了之前的被侧目,等了好久没人的空档期要一斤水饺,打饭阿姨可能是怕浪费吧,隔着玻璃大声来一句:一斤60个!于是我难为情的说八两吧。。

吃了一年大米,慢慢的我也变得和其他同学一样,打一份饭也能吃饱。过年回家全家人都反映怎么这么大人了饭量这么少了。

在南京待了近三年,期间无数次去校外找菜市场,踅摸馒头 火烧。不得不说南方的馒头看着个还行,一捏就现原形,完全没有老家的来的劲道好吃。

毕业后来到上海,还是天天米饭,已经是味同嚼蜡了。不过现在我的春天来了,因为媳妇怀孕了妈妈来照顾她,已经快俩月不吃米饭了,没办法已经融进骨子里的饮食习惯这辈子估计也很难改了。

回到话题,为什么北方人吃南方饭多,南方人却还是很少吃北方饭。我个人感觉南方人偏软糯,北方偏劲道,北方人咬肌更发达一点,国字脸方脸也多一点。以南方人的咬合力长时间吃估计真受不了


你啊你就长点心吧


本人就是南方人,来北京已近五十年。如果桌上有米饭炒菜和饺子面条,本人肯定选米饭。因夫人是北京人`,为了她的感受,我们家过些日子也包一次饺子或吃一餐面条。刚来北京时,我宁愿吃面条,也不喜欢吃饺子。当时以为就我有这毛病,后经向老乡和其他南方人了解,他们也与我一样,不喜欢吃面食,尤其不喜欢吃饺子。每次吃饺子也就吃十来个就噎不下去了,而肚子是空的。记得刚来北京时,粗粮票只能吃玉米面做的东西,如窝窝头等。刚来时,机关食堂用粗粮票可以吃机米饭,因吃米饭已习惯,机米饭也凑合着吃。后来食堂宣布,因机米已不太好买,要求大家准备吃窝窝头等用玉米面做的东西。一位同事(一起进京的南方人)去买了个窝窝头,几个人每人掰了一块,就是噎不下去,大家都说坏了,以后怎么过?后来这一政策未执行,粗粮票还可以继续吃机米。现在来北京近五十年了,对面食也基本适应。但我家主要是我做饭,所以吃米饭还是多些。说了半天,其实吃面食也好,吃米饭也罢,就是一个习惯问题,因从小吃米饭,所以也就喜欢吃米饭罢了,这跟谁是北方人、谁是南方人,联系这联系那就没意思了,无非就是习惯不同而已!


ymK1949


没别的原因,米饭做起来方便,吃起来方便,吃相没那么难看,还香。

我是北方人,从小是吃馒头长大,去大城市之前,几乎没吃过米饭,吃米饭给人的感觉是吃不饱,不当饭,但是吃的多了慢慢也就习惯了。后来看到南方人说吃馒头也吃不饱,我才意识到原来这根本就是饮食习惯问题,而不是真的吃不饱,只是一种胃的适应感而已,其实不管是馒头还是米饭,都能吃饱。

但是现在有个趋势,大城市的饭店里基本上都是米饭的天下了,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去吃饭,米饭一般都是有的,馒头倒是未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米饭更容易制作,米淘好放进电饭锅里就不用管了,到点即熟。而馒头要经过和面,发面,做馒头,蒸馒头等很多步骤,一锅馒头做下来要耗费大半天的时间,时间成本更高,远不如米饭来的方便。饭店采用米饭,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材料成本,都能控制到最低。

其次米饭更容易食用,米粒细小,容易入口,不容易噎着,而吃馒头呢,必须必备水,很容易就会噎着。

最后,相对而言,米饭的吃相更好看些。最起码解放了双手,卫生。吃馒头必须要多占用一只手,馒头的体积又大,要是一群美女在店里吃饭,一人手拤一只山东大馒头,哎呀,那场面确实有点不太和谐,哈哈。

其实,看看现实情况也是,在北方,米饭和面食,基本上到了对半分的情况了。


山东味儿


老家河南一直吃面食 平均一个月吃一次米饭,稀米粥常喝。去北京第一次吃米饭中午吃晚上肚子都不知道饿……一天我只吃两餐,半个月后无意中把菜汁倒进米饭里搅拌后觉得 吞咽终于不噎人了,晚上肚子也知道饿了,以后吃米饭只要加点菜汁 米饭不干就没啥了…后来去南方 福建 浙江 仍加菜汁吃米饭,但是吃南方面食不习惯,做的方法相差太大 味道不是北方的味道,租房自己做还是很不错的。难怪南方人不爱吃面条,你说我一个北方吃面条长大的 都不习惯你们做面条的味道 何况你们呢……

还有南方面粉和北方面粉 同样是面粉做出的稀饭味道确不同。南方面粉做出的稀饭更像北方用粉子做出来的……没有北方面粉的味道。


佐罗78464233


我是北方人,也是不大喜欢吃米饭的。

过去有句老话,叫做大米白面顿顿有,猪肉牛肉也将就。说这就是共产主义。但是,因为我们那里不产稻子,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是没有见过大米的。

记得上高中去县农机厂勤工俭学时,才开始吃上大米。

刚开始吃大米很新鲜,因为没有菜,就是在大米上给加一撮糖。吃起来又甜又粘,十分上口。

可能是吃甜大米吃伤了吧,到后来参加工作后,在口粮里常常有大米指标,我都会把它带回家,让家里人去吃。

现在岁数大了,对大米也不那么排斥了,偶尔也会吃一次大米。

现在我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有水饺、靣条、焖饼、鸡蛋合子,馒头,包子,花卷等,变着法子的吃,几天不重样,那不同味道的面食,那才叫津津有味呢。

不过现在的孩子们倒是挺喜欢吃大米的,这也许是南北饮食大融合了吧。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九五年在石家庄打了两个月工。我半路出家在长城宾馆学过厨师,那年在永安街一个饭店炒菜,说实在的刀工手艺较差。但我用当地的辣椒酱炒的回锅肉,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连盘子上油也让老板们(两位和一个老板娘)揩得丁点不剩。他们都煮不来米饭,我可以一刻钟煮好一锅。

每天煮的米饭很少吃到,剩饭也要炒成扬州炒饭,我就吃炒饼(煎饼切条炒)或买馒头包子吃(叫法与重庆有异)。有时一天三顿面食,让从不择嘴的我有点不舒服了,总觉得没米饭爽口。工余常和胖老板下象棋赢烟(五元一盒)虽我一天一盒烟几乎没买过烟。做了两月没得足工资我就离开了,带了两条厨师工装裤纯布料的,现在仍可穿。

南方人到北方,真有点难适应纯面食,仿佛有点儿烧心。


残阳余晖3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以前,由于地区的原因,南方适合种水稻,北方适合种小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大都是自给自足,种啥吃啥。我是胶东人,71年出生。在五六十年代,我们这里也种过旱稻,但是面积相当的小,产量也是低的可怜。由于这些原因,后来就不种了。

我小的时候,一年到头基本看不见什么大米,过年过节才偶尔吃一顿,还要掺上小米(谷子)。一直到九十年代,市场繁荣了,商品流通加快了,我们才可以吃到南方或东北大米。最初,我们做米饭只会一种,就是捞米饭。大概就是先下锅煮,然后再捞出来在锅篦子上蒸熟。

说为什么北方人喜欢上大米,南方人不喜欢吃面食呢?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1994年的时候,我在烟台港参入一个大型建筑的施工,那时候就有一个江苏的施工队。我们主食是馒头,他们是吃大米的。长时间的接触,后来都熟了,他们喜欢用米饭来换我们的馒头吃,我们北方人又喜欢他们的米饭,所以就经常这么私下里交换。还有就是,不得不承认,面粉是细粮,大米是粗粮,干体力活不抗时候。

在北方人来说,这大米吃不到的时候,确实感觉是好东西,如今真的能顿顿吃大米了,确实能把人吃够了。

为什么北方人改吃大米,而南方人很少改吃面食呢?这个问题是这样的。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时间都比较紧张。

做面食花样繁多,需要很多技巧,你想成为一个好的,能拿上台面的厨房工作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需要很多时间来学习和制作。而米饭就不同了,基本上除了干饭就是稀粥,再简单不过了。三五口的家庭,一个电饭锅搞定。现在人们太忙了,做米饭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做面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有时候费心费力的做出来还口味不好。所以,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就慢慢的都喜欢了这种即省时间,又容易做的简单米饭了。

总结一下,为什么北方人喜欢上吃大米,而南方人却仍不喜欢吃面食呢?第一,北方人懒了,找到了更容易更简单的米饭。南方人不但懒了,很多南方人根本不知道白面该怎么做。这个一点不夸张,北方人发小三四岁就会擀饺子皮,绝大多数男人都会包饺子。所以,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喜欢上这种懒人饭,大米饭。


倭奴与狗不得入内


说点关于我的趣事。

我是南方人,外婆家是北方人。

初中毕业后去了外婆城市上学,平常住校每个周末回外婆家吃饭改善下生活。因为我吃不惯馒头,所以每次外婆都会专门为我煮一锅饭,久而久之,大家都变成了平时吃馒头,周末就一起吃米饭。

中间有一天回去,我突然发现家里的面桶被改成了米桶,一问我外婆说,现在平时五天有大概两三天都是吃米饭,做好的馒头只有我老舅一个人吃。然后吧,米又没地方放,面又吃的慢,于是把最后一批面做成了馒头,最后面桶改米桶。我偷偷一乐,嘿,我还能改变我外公外婆表弟舅妈几十年的饮食习惯啊。

然后有天,我舅妈外婆聊天说起这个改变,我总结了下就是:

1.馒头用手拿不卫生,用筷子拿不方便。

2.馒头每次吃之前得蒸一下,人还得注意火,还得用大锅(占地方,占火头)。

3.馒头还需要自己发面什么的太麻烦。

4.馒头还需要占地方储存。

5.馒头没有米好吃(大概就是馒头没有味道,米饭毕竟有一股子香糯味)

6.米饭做起来方便,那时候米饭基本都是免洗大米了,随便水冲下就可以放进电饭锅煮。

7.米比面便宜。(我外婆舅妈计算过,不过我估计可能是因为北方那时候吃米少,所以价格会便宜些?)

8.我外公说,什么健康饮食节目讲,米饭营养价值比馒头高(先甭管对不对,反正我外公信了米饭营养高)。

9.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可爱又重要啦。

其实作为南方人,从小不吃馒头,直到我家门口开了家老北京馒头,就是那种一层层的馒头,我发现馒头还是很好吃。现在没事我会买十个老北京馒头放冰箱,偶尔吃一吃。可惜了,没几年那馒头店关门了,估计南京人是真不爱吃馒头吧。


最优秀的用户


我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

42岁了。从小就是吃米饭,在托儿所也是吃米饭,偶尔包饺子,我们家就不怎么吃馒头、

八几年去南方旅游,当时的上海、重庆、成都还都吃的是籼米,就是一年两季的水稻品种。米没有粘性。不好吃。

而上海人早餐很多又喜欢吃汤面,重庆、成都吃抄手,都是面食。

所以建议提问题多出去走走,不要想当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