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涨价、滴滴沉默、易到裁员,共享出行业该怎么办?

共享单车涨价、滴滴沉默、易到裁员,共享出行业该怎么办?

3月21日,共享单车里号称骑行最舒适的“小蓝单车”涨价,骑行起步价为15分钟1元;时长费调整为每15分钟0.5元,而此前费用为每小时1元。此次提价只针对北京,其他地区不受影响。

3月29日,摩拜单车也宣布自4月8日起跟进,采用和小蓝单车一模一样的政策。

摩拜单车等企业此次调价或更多是出于财务压力。美团2018年财报显示,摩拜单车业务处于亏损状态,自2018年4月4日起由摩拜贡献的计入综合收益表的收入为15.07亿元,同期摩拜贡献亏损45.5亿元,占据了美团整体净亏损85.2亿的一半还多。

作为共享单车双巨头之一的ofo单车,目前还在退押金的泥潭里生死挣扎,涨价不涨价已经和他无关了。

共享单车涨价、滴滴沉默、易到裁员,共享出行业该怎么办?

2月15日,滴滴的创始人兼CEO程维在月度大会上表示,滴滴将进入过冬准备,关闭一些繁杂的副业,至少裁掉15%的人员。这意味着大约2000人会失业。2018年滴滴流年不利,滴滴顺风车无限期关停整改,公司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

3月26日,媒体称网约车鼻祖易到正在大规模裁员,原有500多名员工,裁员后仅剩160人左右。裁员后,易到总部保留了技术、客服一类的必要部门,其它部门全部就地解散。分公司业务缩减至15个城市,而此前易到曾在40余个城市设立分公司。截至2018年12月,易到总负债34亿元,其中28亿元为韬蕴资本提供的垫款,净资产为负21亿元。

首汽约车近期也要转变经营战略,鼓励自营司机改为租赁承包,以降低自有车辆和司机的运营成本;此外,针对加盟司机和车辆,首汽约车也将调整抽佣比例,最高可达到25%。

至此,共享出行的代表人物纷纷亮相,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唱的却是同一首歌---《凉凉》。

一、共享出行的死结在政策

我早在2016年8月5日的《滴滴垄断?错!网约出行的战争才刚刚启开大幕!》一文中,对滴滴先后并购快的打车和Uber,提出过相关看法,和彼时社会舆论普遍担心滴滴出行成为垄断巨头的担忧相反,我认为滴滴出行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因为,在中国的国情下,创业的竞争要素只有三个:

政策、技术和资金。

在我们这个市场里讲技术创新,相当时期内还是痴人说梦。所以在市场上看到的更多的是资金比拼,用烧钱来长大。这一点不管是小米手机,还是美团点评,都可以按这个套路畅行无阻。

但是所谓共享出行,有所不同。出行市场不是个人消费品,也不是某行业专属的企业市场,他是具备强烈的社会公共服务属性的市场。

既然具备强烈的社会公共服务属性,那么决定市场行为的核心就不是技术和资金,而是政策。

比如我在2016年的原文中就阐述过,打车不方便是怎么造成的?

1、由于政府控制出租车的数量,所以造成在高峰期出租车不够用的情况;

2、由于都市区域越来越大,城市路线规划思路大开大合而不是毛细血管,受视线范围限制,以及转弯掉头限制,造成空车在找乘客、乘客在找空车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3、由于政府开支庞大,所以势必把控对出租车公司的垄断经营和财税要求,由此形成司机身上收入负担沉重。

而针对以上3个问题,网约车公司对应的解决方案是:

1、高峰时让私家车介入运营;(代价是违法)

2、通过技术手段匹配;(代价是技术和运维投入)

3、暂时不收取或少收取私家车份子钱。(代价是亏损或降低利润)

而以上这3个解决方案,结论是一目了然:政府及其代理人(出租车公司)如果有主动意愿,自己就能实现,而无需社会网约车插手。

最后的结局,大家已经知道了,都被我的系列文章言中:

有关部门通过名义上把网约车合法化,实际给网约车戴上了紧箍咒。此前任何野路子都可以冠以“创新”来规避,自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中国就多了几家用软件叫车的出租车公司而已。

然后,以安全的名义,共享出行的故事就结束了----虽然各种数据都可以证明,传统出租车公司比网约车更不安全。

共享单车涨价、滴滴沉默、易到裁员,共享出行业该怎么办?

共享单车同样是这个故事的翻版。

只要民间社会资金还在继续投入焚烧,其所创造的制造业就业、运营维护就业价值,就可以默许掩盖对社会公共空间的无偿占用。

可惜,空间和时间都是有上限的资源。当不能创造新的数量增长时,香港动作电影的最后一幕就会上演。

二、共享出行的出路是PPP

网约车营运管理目前在各地,已经纷纷被正式纳入本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

共享单车的投放已经被主要城市同样列入“计划经济”,以牌照和限量进行管控。

单纯从经济角度说,这就是相当于各地政府免费获得了几家国企---承担公共服务,还不用投资和运营。完美的PPP模式案例。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PPP是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PPP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而且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在2015年已经颁布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展特许经营。

2018年9月14日,财政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底,全国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7867个、投资额11.8万亿元。

共享单车涨价、滴滴沉默、易到裁员,共享出行业该怎么办?

为什么共享出行是最适合PPP的呢?有3个原因:

1、伙伴关系

PPP中私营部门与政府公共部门的伙伴关系与其他关系相比,独特之处就是项目目标一致。公共部门之所以和民营部门合作并形成伙伴关系,核心问题是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某个具体项目上,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多最好的产品或服务的供给。私营部门是以此目标实现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公共部门则是以此目标实现公共福利和利益的追求。

交通出行问题,特别是大城市的一公里接驳,已经早晚潮汐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头疼事项。共享出行本质上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2、利益共享

PPP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并不是简单分享利润,还需要控制私营部门可能的高额利润,即不允许私营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超额利润。其主要原因是,任何PPP项目都是带有公益性的项目,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如果双方想从中分享利润,其实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要允许提高价格,就可以使利润大幅度提高。不过,这样做必然会带来社会公众的不满,甚至还可能会引起社会混乱。既然形式上不能与私营部门分享利润,那么,如何与私营部门实际地共享利益呢?在此,共享利益除了指共享PPP的社会成果,还包括使作为参与者的私人部门、民营企业或机构取得相对平和、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共享单车的定价初衷,就是在其产品生命周期中形成固定的分账收益。同样网约车出行也是按照这个定价原理。在政府信用的背书下,共享出行项目均可以按照固定收益的金融产品做债券发行,成为很好的理财标的。

3、风险共担

在公私伙伴关系(PPP)中,公共部门尽可能大地承担自己有优势方面的伴生风险,而让对方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比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滴滴顺风车的案例里,如果可以享有政府有关部门的数据和服务支持,也许最终的结局不至于如此。

三、互联网行业需要正确理解“公关”

曾几何时,公关成了一个专门负责“撒币”的工作。

不出事就给媒体“撒币”。

出了事就给当事人“撒币”。

终于有一天发现,连“撒币”都撒不出去,才是杯具---因为当今政府公关,不吃这一套。

互联网公司,或者说新经济公司目前的公关工作,连我这个从业18年的老Marketing都看不懂了。发稿、删帖、嘴炮、互黑,如果市场部或者公关部的职能不再是满足市场需求,而是满足老板嘴上需求,那就应该改名叫“奶茶部”---自己喝着甜,泼给别人脏。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和各地有关部门谈谈PPP,就是最需要的公关。

共享出行,还需继续砥砺前行!

作者:张栋伟(市场营销专家、资深互联网人士、“酷实习”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创始人)

感谢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