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关原之战》,德川家康因焦虑夜编大灯笼,战国灯笼骑兵“母衣众”有什么来头?

子屠龙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日本战国时期的战场上,骑兵们驰骋于战场之时,背上的家纹旗迎风招展,非常好看。

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一类骑兵,他们背上插着的不是家纹旗,他们的身份也远比那些普通点的骑兵要更为珍贵。

他们就是:母衣众

母衣:用竹制骨架把布撑成一个大球,战斗时披在背后起装饰作用,亦可防流矢。

这是另一种具有纹章的效果的道具,当骑手独自疾驰的时候母衣会被风撑起来,这往往也可以作为大名的骑马武士侍卫(马回众)的分辩特征。

看到底下很多朋友在回答中说,“母衣”主要的功能是为了防止流矢,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众所周知,骑兵的战法就是冲锋,都是正面迎敌猛冲,如果为了防止箭矢,也应该是加强正面的保护,而不是背面。或许母衣确实可以防止流矢,但这肯定不是母衣的主要用途。不然骑兵们便该人手一个,而不是仅仅限定极少数的武士具有装备母衣的资格,毕竟母衣也并不是很贵的材料制作而成。

母衣的主要作用就是好看,彰显身份。尤其是骑手驰骋时,母衣被风鼓吹起来,好似一个气球一般,在战场上非常的亮眼,很明显的表明这名骑手的身份尊贵。

织田信长拥有两支母衣众:黑母衣众和赤母衣众各十人。后来丰臣秀吉效仿织田信长,组建了黄母衣众(秀吉很喜欢金灿灿的颜色啊)。

在《细川幽斋觉书》中提到了一种对母衣和指物的特别使用方式:“当斩获了一名穿母衣的武士的首级的时候,就把首级用他的母衣包起来。如果是一名普通武士的话就用指物把首级包起来。”这样的说法进一步地验证了一名身着母衣的武士较普通武士更为尊贵的看法。

其实仔细去看,就会发现,很多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重要武将都出自他们懂得母衣众。

比如织田信长的赤母衣众名单如下:前田又左卫门利家、浅井新八郎政澄、织田萨摩守(即木下雅乐助)、伊藤清藏长久、岩室长门守、山口飞騨守、佐胁藤八郎良之、毛利河内守长秀、饭尾茂助尚清、长谷川桥助、福富平左卫门秀胜、塙九郎左卫门直政、渥美刑部丞、金森五郎八长近、猪子次左卫门一时、加藤弥三郎、织田越前守、黑田次右卫门。

是不是从上述名单中发现了耳熟能详的名武将呢?

以上便是日本战国精英骑士--母衣众的解释了。


無月文化,品味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这些背着大灯笼的骑兵叫“母衣众”,而大灯笼就是“母衣”,它是用布条直接包裹住竹编的笼子上,高度的标准是能防护住武士的后背。

在电影《关原之战》中,明日就要在关原决战,德川家康夜不能寐,就起来亲手编制“母衣”。他向身边的伺女解释“母衣”就像婴儿的胎盘隔离各种毒素一样保护武士(能有效防止流矢),而不仅仅用来显示男子汉的威严。

很多日本战国名人都配置“母衣众”,织田信长挑选20名最依重的武士,均分组成“黑母衣众”、“赤母衣众”,丰臣秀吉掌权后也仿效信长设置“黄母衣众”,德川幕府时代的诸藩大名亦有设立母衣众。

“母衣”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平安时代的“悬保吕”,这是一种类似于披风的装备,对地方射来的飞箭具有缓冲的作用。美国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这种披风状的“悬保吕”能够有效降低弓箭的伤害。

到了日本南北朝时期,战争演变为正面冲突越来越多,大家肉搏一多,披着“悬保吕”作战就很弱智,这样的长布条很容易被敌人一拽就丧命。于是,日本战场上就出现改良后的“母衣”,效果还挺不错。


随着火绳枪等火器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母衣”的防护价值大打折扣,但是“母衣”并未退出战场,而作为主公的亲兵而存在。

只有最精锐、最忠诚、地位高的武士才有机会被提拔为“母衣众”,在战场上执行传令任务、出使敌阵以及火线顶替将领职务等。

《细川幽斋觉书》曾说:“当斩获了一名穿母衣的武士的首级的时候,就把首级用他的母衣包起来。如果是一名普通武士的话就用指物把首级包起来。”这种说法再次验证“母衣众”的非凡地位。

由此可见,“母衣众”的荣誉崇高,一般武士只有艳羡的份,期望哪一天能够进入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