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之源是寒溼,一篇文章講透寒溼,瞭解這5類,從此告別寒溼!

十人九溼,寒溼纏身百病生,不少人體內都有溼氣,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有的人一到秋冬時節,就會覺得四肢冰冷,這也許就是體內的寒溼在搞鬼!體內寒溼可謂是萬病之源呀,怎麼去除呢?驅寒祛溼妙招就在正文中啦~~

吳鞠通說:“溼之為物也,在天之陽時為雨露,陰時為霜雪,在山為泉,在川為水,包含於土中者為溼。其在人身也,上焦與肺合,中焦與脾合,其流於下焦也,與少陰癸水合。”這說明寒溼變化極大,病變亦多,合於人身,除少陽經外,太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均易病溼。脾胃居中,為溼土,溼邪侵入人體後,極易與脾胃土氣相合。溼從寒化,則多病寒溼。溼從熱化,則病溼熱或溼溫,不屬本病範圍。

一、太陽寒溼

萬病之源是寒溼,一篇文章講透寒溼,瞭解這5類,從此告別寒溼!

應有經腑不同之分。

1經證

太陽經證多因露臥卑溼,衣裹冷溼,汗出入水中浴等感受天地雨露之溼。

主症:發病急驟,惡寒發熱,頭身重痛,甚則筋痛拘急。舌白,脈浮緩。

治法:溫經散寒。

方藥:十神湯(《醫宗金鑑》)。

升麻,粉葛,川芎,麻黃,白芍,香附,白芷,陳皮,紫蘇葉,生薑,蔥白,甘草。

2腑證

太陽經氣未罷,寒邪隨太陽經氣下入膀胱,致膀胱寒水之氣不化,發為膀胱寒溼。

主症:頭暈惡寒,少腹冷痛而脹,小便不利,口渴飲熱。苔白厚,脈沉緩。

治法:溫陽化氣。

方藥:附子五苓散(《醫宗金鑑》)。

附子(久煎),茯苓,桂枝,白朮,豬苓,澤瀉。

萬病之源是寒溼,一篇文章講透寒溼,瞭解這5類,從此告別寒溼!

二、陽明寒溼

應有經、腑之分,且系表裡之別。

1經證

經證的病因亦多外邪,以陽明主肌肉,在膚表之邪未盡,而傳於陽明之表。

主症:頭額脹痛,遍體肌肉酸脹,關節疼痛,不飢。舌白,脈緩。

治法:除溼解肌。

方藥:杏苡湯(《溫病條辨》)。

杏仁,薏苡仁,厚朴,桂枝,防己,白蒺藜,生薑,半夏。

2腑證

既有口食寒物,又有鼻吸寒氣,更有過用寒涼陰潤之藥物,皆入胃中化生寒溼。

主症:胃脘冷痛,痞悶不適,甚則嘔吐清水,不喜食。苔白滑,脈緩。

治法:溫中散寒。

方藥:理中湯。

人參,乾薑,白朮,炙甘草。

加減法:嘔吐者,加吳茱萸,廣陳皮,母丁香;脘悶不適者,加半夏,砂仁(即砂半理中湯),以蒼朮易白朮;腹脹者,加厚朴,桂枝;虛寒甚者,加白胡椒,紅豆蔻;舌苔腐白,肛墜痛,便不爽,不喜食者,去甘草,加附片,廣陳皮,厚朴。

萬病之源是寒溼,一篇文章講透寒溼,瞭解這5類,從此告別寒溼!

三、太陰寒溼

三陰寒溼均無腑證,只有虛實之分,所謂虛,是指正氣虛;所謂實,是指邪氣實。故辨證用藥各有不同。

1實證

主症:痞結胸滿,不飢不食,苔白厚,便不爽,脈緩。

治法:苦辛通降,溫脾除溼,輕則半苓湯,重則厚朴草果湯。

方藥:

(1)半苓湯(《溫病條辨》)

黃連,茯苓,半夏,厚朴,通草。

加減法:或加山楂肉,神曲。

(2)厚朴草果湯(《溫病條辨》)

厚朴,草果仁,半夏,茯苓,陳皮,杏仁。

2虛證

主症: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濁陰凝聚,陽傷腹痛,痛甚則肢逆。舌白滑甚則灰,脈遲。

治法:散寒通陽。

方藥:椒附白通湯(《溫病條辨》)。

附片(久煎),川椒,乾薑,蔥白,豬膽汁(兌服)。

萬病之源是寒溼,一篇文章講透寒溼,瞭解這5類,從此告別寒溼!

四、少陰寒溼

1實證

主症:頭暈眩欲倒,身體肌肉跳動,心悸畏寒,骨節疼痛,二便調和。舌白,脈沉細緩或遲。

治法:溫陽散寒。

方藥:真武湯。

附片(先煎半小時),白芍,白朮,茯苓,生薑。

加減法:體痛甚者,加獨活,薏苡仁,秦艽,以蒼朮易白朮;小便不利者,加桂枝,茵陳。少腹脹痛者,加細辛,花椒,吳茱萸;腰痛者,加小茴香,杜仲;如伴哮喘者,加半夏,砂仁,胡蘆巴,補骨脂;心悸多汗者,加龍骨,牡蠣。

萬病之源是寒溼,一篇文章講透寒溼,瞭解這5類,從此告別寒溼!

2虛證

足少陰腎經為元陽之根,與足太陰脾經互為表裡,腎陽虛衰,脾陽亦因之而衰。

主症:頭暈畏寒,手足不溫,骨節痠痛,腳跗浮腫,懶言少氣。舌淡苔白,脈虛緩無力。

治法:溫陽補虛。

方藥:四逆湯。

附片(久煎),乾薑,甘草。

元陽虛甚,體寒骨痛者,宜溫補元陽。

方藥:附子湯。

附片(久煎),人參,白芍,白朮,茯苓。

久病陰陽兩傷,少腹肛墜,腰胯脊髀痠痛,由臟腑傷及奇經者,宜溫陽補虛。

方藥:參茸湯。

人參,鹿茸(或鹿角片)(久煎),附片(久煎),當歸,小茴香,菟絲子,杜仲。

萬病之源是寒溼,一篇文章講透寒溼,瞭解這5類,從此告別寒溼!

五、厥陰寒溼

主症:暴感寒溼成疝,寒熱往來,脈弦反數,舌白滑或無苔不渴,當臍痛或脅下痛(此寒溼入於任脈發為疝者)。

治法:溫陽散寒溼。

方藥:椒桂湯。

川椒,桂枝,高良薑,柴胡,吳茱萸,小茴香,陳皮,青皮,生薑。

寒溼久鬱厥陰經脈,入於血分,手足厥寒,脈微細欲絕,宜加強溫經散寒止痛之力。

方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桂枝,白芍,細辛,大棗,木通,吳茱萸,生薑,甘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